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785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0.8
页数: 6
页码: 526-5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人物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英模人物、2007感动厦门人物、逝世人物等。
关键词: 厦门市 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英模人物
  林静端 厦门食品公司肉类经营部退休干部。她有个101岁高龄的婆婆,婆媳相处30多年亲如母女。2006年婆婆不小心滑倒,脊椎骨摔裂,卧床不起,林静端对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婆婆不仅活了下来,而且精神和气色皆好。她自己的母亲也已经90高龄,林静端每周都要挤时间,到老母亲那儿为她洗澡、洗衣服,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食品等。她还是位好母亲,女儿早产、患脑瘫,她长年带着孩子跑医院,针灸、按摩,从不放弃治疗。她总是鼓励孩子要刻苦锻炼、自立自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女儿不仅可以站立,扶着拐杖在室内走动,部分生活还能够自理。她善于正确对待来自家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尊老爱幼,全家三代同堂,互敬互爱,和谐幸福。曾获得思明区五好文明家庭、市十佳好婆媳、市文明市民等荣誉。2007年9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之孝老爱亲模范,在京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林露竹 1954出生,厦门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大队队长兼海上治安巡查监管大队队长。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在渔政系统基层执法岗位工作,曾带领执法人员出海巡航2000余次,查处各类渔业违法行为800多起,为保护厦门市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作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底,厦门市环东海域整治进入关键时期,林露竹又一次勇挑海上治安巡查监管的重担,带领队员在海上穿梭,风雨无阻,依法处理盗采海砂、妨碍施工的采砂船58艘,组织拆除非法安置渔网3000多张,发现和组织拆除违章养殖设施1.1万余亩,为国家节省补助款900余万元,还疏导阻挠施工的渔民39人次,处置海上治安案件11起,将16人移交公安机关追究法律责任,保证了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在执法过程中,一些人暴力抗法,林露竹曾全身多处被打受伤,手臂上更是伤痕累累,甚至被违法当事人砍伤双手。2007年1月7日,近500名村民聚集在琼头海域阻挠施工,紧急关头,他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机智、镇定、有序地指挥队员展开劝导和说服,成功地控制了局面。2005年获厦门市劳动模范,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群 1973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福建省烟草技工学校,厦门卷烟厂卷包车间烟机维修工。入厂工作以后,他勤奋刻苦,能熟练操作各种机型,创造了344件的日产量记录。1999年,刘群改当烟机维修工,凭着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摸透了每台烟机的“脾气”,多次为机台排忧解难,成为技术能手。先后通过了PROTOS卷接机高级维修工技能鉴定、KDF-2成型机中级维修工技能鉴定,成为车间第一批多机种维修人才。此外,刘群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2004年,为解决设备胶水量不足的问题,他提出的MAX胶水泵改巡项目,为厂里节约维修费用20万元。2006年,车间对四套卷接设备的烟支规格和二套成型设备滤棒规格实行改造,刘群和机组同仁齐心协力,攻克道道技术难关,为厂里节约费用16万元。1999年以来,刘群曾先后荣获厦门卷烟厂烟机操作比武第一名、厦门卷烟厂“企业劳模”、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郑成忠 1963年出生,1984年参加公安工作,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思明大队莲前中队中队长,二级警督。率先推出中队勤务制度改革,实行警务区管理和弹性工作制,提高了见警率和管事率;提出多项旨在提高交通管控能力、促进高峰期分流等革新建议被上级采纳。2006~2007年,纠正各种交通违法行为13200多起,查扣违法车辆1380多部,抓获违法嫌疑人36人。其辖区交通事故四项指数持续下降,道路畅通有序。注重人性化管理,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到辖区单位讲授交通安全课,受到群众欢迎。2005年第十号台风袭击厦门,郑成忠因病正在吊瓶,不顾医生劝阻,拔掉针头冲向抢险一线,奋战20多小时,最后晕倒在岗位上。他与6个贫困家庭结对子,两年来共捐款1万多元。曾先后被评为市优秀人民警察、省优秀人民警察、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06年当选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当选福建省十大人民警察。
  汪星 1975年出生,1994年12月入伍,厦门市公安局曾厝垵边防派出所正连职干事。他心里时刻装着辖区群众,为打开工作局面、夯实工作基础,给自己制定了“腿勤常走访、脑勤常记忆、嘴勤常交流”的工作要求,在与群众的接触中始终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他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先后接受群众咨询1300余次,帮助办理户口簿、身份证、户口迁移等400余人次,办理外来人口登记220余人次。他积极发动社区有关人员,先后建立治安巡逻队、老人督导队和综治协会等群防群治组织,有效提高了治安防范效能。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标兵。2007年当选福建省十大人民警察。
  (综合整理)
  2007感动厦门人物
  洪培翔 1972年3月出生,1992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湖里派出所见习民警、警长、湖里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秘书科副科长、重案中队副指导员。在任上先后侦破了一批大、要案,因长期加班,超负荷工作,不幸罹患肝癌,但他却每天强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坚持加班加点工作。2006年12月22日病逝,年仅34岁。他曾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湖里公安分局、湖里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12月被评为厦门市优秀人民警察,2006年2月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07年11月12日,公安部追授他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
  苏辉明 枋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民营企业家。为了解决枋湖社区人员混杂,治安差的状况,2007年3月,自付5万元成立福建省首个个人平安建设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辖区内见义勇为的积极分子。7月,全票当选枋湖社区居委会主任,上任后倾心社区工作,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还将上千万元的村债追讨回来,集体财产由接手前的1000多万元增至3000多万元。他富有爱心和孝心,每逢过年过节,都不忘自掏腰包给社区的20多位孤寡老人和五保户老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从2000年开始,坚持每年以个人名义认养10位贫困老人。他还长年做拥军工作,为部队修路,为新建营房添置电脑、电风扇、会议桌等。
  王贯中 洪炳坤 厦门舫阳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司机。2007年12月8日,王贯中和洪炳坤驾驶一辆卧铺大巴由厦门开往深圳,9日清晨5时15分驶入深圳龙岗境内时,两名乘客发现钱被偷,正在开车的司机洪炳坤立刻让乘务员打电话报警,并直接将车开去派出所。此时,两名歹徒窜入驾驶室,掏出砍刀架在洪炳坤的脖子上,并抢夺方向盘。考虑到乘客的安全,洪炳坤只好被迫停车,两名歹徒乘机下车逃跑。洪炳坤操起工具追下去,正在休息的轮班司机王贯中也紧随其后,随手抄起一根钢管,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穿着袜子追上歹徒,双方展开激烈的搏斗。搏斗中,一名歹徒用刀刺中王贯中的心脏部位,王贯中倒在血泊中,后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36岁。
  侯昌财 厦门源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南安市政协委员,荣登2007胡润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著名慈善家。20多年中,在厦门、南安两地捐建教学楼15幢,用于助学奖教、养老、扶贫、医疗等方面的捐款累计近1.2亿元。2007年12月19日,源昌集团以3000万元建立“侯昌财慈善基金”,是厦门市慈善总会成立后收到的最大一笔善款,将用于“复明工程”等慈善项目,资助200名贫困的白内障患者,使其重见光明。
  叶超群 杨木华 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叶超群原籍厦门,双手先天性残疾,为福建师大中文系学生;杨木华原籍漳平,在厦门某公司工作,患有先天性左下肢髋关节脱位,到10岁才学会走路。他们俩虽身有残疾,但对乒乓球运动都有一种执著的喜爱。2005年,杨木华开始参加国家队集训,为此他辞去工作,全家仅靠妻子不到100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并欠下数万元债务。82岁的老母瘫痪在床,都无法守在身边尽孝,在母亲弥留之际,才从北京训练场地赶回见最后一面。叶超群亦长期苦练,在赛场上有一股超常的杀气、韧劲和良好心理,被评为2006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7年5月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叶超群、杨木华夺得男子双打冠军。
  叶章旺 杏林湾联合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集美文教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曾荣获2006年度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突击队队长。他立足岗位,善于钻研,大胆开展各种技术创新。利用电脑控制征地动态,将CAD辅助设计技术运用到集美文教区征地拆迁工作中。作为“园博园”项目的技术总负责,面对1.2万多亩的繁重征地任务,以及该地块历史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权属纠纷、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户转产转业缺少有效途径等突出困难,他将自己编制的“征地拆迁规范化操作方法”运用到“园博园”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中,既保持了工作进度,又确保了工作质量。
  冯鸿昌 南靖县人,1979年出生,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海天码头工人。1998年1月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毕业,进码头从事港口大型起重机械的维修工作。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埋头苦干、永不懈怠的精神,迅速成长为厦门港口建设者的典范,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共青团福建省委委员、厦门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厦门市港口类技术状元、厦门市十佳外来青年、厦门市文明市民、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2007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厦门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队伍 该科有30名护士,作为全市医疗抢救的一个主要窗口单位,需24小时不停运作,其工作的强度和艰辛自不待言。2007年该科共收治危重病病人247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除了要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外,护士们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他们战胜疾病,带给他们爱与温暖。在这里,生命随时可以获得新生,也可以终止,护士们用她们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爱心驱赶死神,以挽救生命。
  张巧妮 1987年出生,厦门民生银行江头支行职员。2007年的一天在的士停靠站路边捡到一个装着数捆钞票的黑色公文包,她在原地等候,后来通过包里的通讯录找到失主,将15万现金归还原主。失主吴先生系从无锡到厦门出差,这笔钱是订货款。为了感谢张巧妮的拾金不昧,当场拿出1000元酬谢,被婉言谢绝。回无锡以后,吴先生托人与张巧妮联系,准备再酬谢,也被谢绝。
  黄美德 归国华侨,2002年住进文圃花园,与素不相识的钟惠珠相邻。钟惠珠被查出患有乳腺癌,2004年病情恶化,卧床不起,她就管起了钟惠珠的一日三餐,就是老伴冠心病住院期间也没落下;她不怕脏、臭,为钟惠珠清理大小便。期间,她本身患上甲亢,体重从120多斤下降到70多斤,走路都晕乎乎的,但仍然天天去照顾钟惠珠。为了给钟惠珠买中药,她跑遍了厦门岛内、外和龙海的药店。考虑到钟惠珠经济困难,并不宽裕的她还常常自掏腰包帮垫付药费。后来钟惠珠虽请了保姆照顾,但她还是天天上钟家陪伴。黄美德的善举感动了海沧的许多居民。
  彭军 厦门广播电台播音员,《新闻招手停》节目主持人,曾成功主持过全市许多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报道。他利用工作之便,热心公益。2007年元旦,他倡议厦门人把自己家的玩具包成新年礼物送给贵州山区的孩子;2007年“六一”,他又一次带头倡议为西藏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儿童节礼物;2007年高考,他带头倡议“高考爱心直通车”,自己也率先当起“爱心司机”。几次大型“爱心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市民参加。
  (综合整理)
  逝世人物
  施能鹤1921年7月出生,晋江人,1942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安海青年支部书记,晋江第一工委书记,安溪县工委委员,厦门工委委员,安(溪)、南(安)、永(春)工委中心县委书记,泉州中心县委委员,泉厦地委委员。1948年6月起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电讯室主任、福建公学党支部书记、晋江地委秘书长。1949年11月起历任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市劳动局副局长、市政府秘书主任兼劳动局局长、副市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工交部长、市农垦委员会副主任、市农垦局副局长。1962年6月起历任厦门市第一副市长、市委常委。1983年3月起任厦门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88年1月离休。离休后,筹备并创办厦门残疾福利基金会,担任理事长,还曾担任市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市计生协会顾问、市委党史顾问组组长、市中山医院基金会理事长、市关工委顾问、市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以及厦门市中小学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等70多个社会团体职务。2007年1月20日病逝。
  高怀 1914年出生于厦门,字念之,号十庐,籍贯惠安。1928~1931年在省立第13中学(厦门一中前身)读书。自幼随父学习书法,19岁在《上海画报》发表作品。学书从“二王”入手兼取“北碑”、“南帖”之长,所作凝重而含流丽,朴茂又显洒脱。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还被中南海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收藏。出版《高怀墨迹》。工诗词,通史学,常有史论文章和诗词作品发表。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厦门市文联顾问,厦门市书画院副院长、厦门市工商联正处级干部。2007年2月7日逝世。
  李陆大 闽籍新加坡实业家、慈善家、厦门市荣誉市民。1923年出生于安溪湖头镇,早年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后,在集美财经学校任教。上世纪50年代末前往香港谋生,与其胞兄李尚大一起投身商界,相继在香港、印尼、台湾、新加坡等地创办木材加工厂,进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商务活动。上世纪60年代定居新加坡,出任新加坡和声控股公司董事长。一生慷慨解囊,捐巨资给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和福建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捐资额高达人民币1亿多元。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建筑技工学校、集美大学、厦门中山医院等都曾得到他的捐赠。1996年4月,经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名,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一颗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609号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2007年2月16日在新加坡逝世。
  陆自奋 1922年1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起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二大队三队区队长、二大队二队代队长、副指导员、警卫连副指导员等职。1944年起改做经济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区、县和潍坊市工商局经理、副局长。1949年10月任厦门市贸易局局长兼海关军事代表。1951年5月起历任福建省贸易总公司副总经理,省商业厅副厅长、厅长,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委财贸部副部长。1971年10月起历任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专员、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1979年11月起历任中共厦门市委第一书记、厦门经济特区党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6年4月调香港新华社下属企业任副董事长。1991年9月离休。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福建省省委委员,第二、六届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离休后担任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2007年2月20日逝世。
  张奋生 1919年5月出生,云霄人,曾任国民党厦门市开元警察分局局长,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厦门解放后在军管会社会组工作,后由组织安排前往香港工作。1956~1985年,历任民革厦门市委秘书处副处长、组织处处长、民革市委常委、民革第五届市委专职副主委、民革第六届市委常务副主委。1988年起任民革第七届市委主委。1992年起任民革第八届市委名誉主委。1990年10月起历任第七届、第八届市政协副主席。1998年3月离休。2007年5月10日病逝。
  林鹏 1931年12月出生于晋江,原籍龙岩。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厦门大学湿地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河口海岸红树林和陆地植被生态学研究,率先对中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红树林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与经济利用》等,此外还参与编撰《中国植被》、《福建植被》和《福建南靖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十余部著作。首次提出红树林的“三高”特性(高生产率、高归还率、高分解率)新观点,为河口海岸湿地水产养殖、选择鱼虾亲本苗和饵料基地奠定基础,为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次成功跨5个纬度引种红树林优良种类,建立以树种、潮位、潮流、盐度、土壤等为宜林地选择技术指标,创造性地提出以拐点温度作为红树种类抗寒性的指标,对红树林北移造林选种和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5月12日因车祸不幸逝世。
  张侠 1918年9月出生于山西翼城。1939年1月参加八路军,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翼城县委巡视员、区委组织委员。1941年1月起,历任太岳区士敏县县委秘书、区委书记兼指导员、地委党校第三学区主任、第一营教导员、太岳军区俘虏军教导团营教导员。1946年任太岳区曲沃县第一区区委书记、行署行政干校第一队教导员。1949年3月任长江支队干部处干部科副科长、南下服务团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指导员。1949年10月后,历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组织处青年科科长、省委党校学习班第二队副队长、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干部福利科科长。1953年7月起,历任华东局福建水利电力勘测处处长、省工业厅基建处处长兼设计院院长和安装公司经理、省轻工业厅副厅长、省统计局副局长。1963年9月起,历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市革委会计划处副主任。1980年5月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83年5月离休。2007年7月20日病逝。
  林英仪 1917年月2月出生于晋江,字少逸,别号天风海涛斋主。1926年求学于台湾著名汉学书法家曹秋圃之“澹庐书房”,1941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擅隶书与行草,隶书变化多端,古秀天真;行草纵横恣肆,雄浑苍劲。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及在日本、香港等地举办的书法展览,并在《书法》、《书学》等刊物发表,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亦擅国画,对古典诗词、戏曲、哲学、历史等均有研究。著有《诗人李白》、《戏曲概论》、《艺林漫步》和剧作《闯王起义》、《王昭君》,格律诗《风涛集》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华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闽海国画研究会会长、厦门画院画师。2007年7月25日逝世。
  黄长溪 1929年1月出生于厦门。1948年秋,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学院经济系,后转上海大夏大学外文系。1949年8月回厦门,在祖父爱国侨领黄奕住创建的商办厦门电话公司鼓浪屿交换所任主任。1952年后,担任厦门电话公司业务课主任兼厦禾汽车公司经理、厦门电话公司代经理、第一副经理。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58年后历任厦门工商联副秘书长、副主委、主委。1980年起,先后担任厦门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委、省工商联副主委、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副主任。1982年10月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省华侨投资公司董事长。1988年1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89年12月起,先后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3月后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2005年3月退休。2007年7月25日在厦门逝世。
  徐四民 1914年7月3日出生于缅甸,祖籍厦门,1936年回国,在厦门大学选读文科。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仰光发动抗日活动,担任抵制日本货总会总干事,主持缅甸华侨救灾总会向国内运送救灾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华区义务警队队长。抗战胜利后,在仰光办《新仰光报》,宣扬民主、进步,并和中共党员有联系。1949年,应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第一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64年,举家回北京定居,担任全国侨联驻会委员,1967年赴香港定居。1978年获邀请继续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创办《镜报》月刊,针砭香港殖民政府弊政,宣传爱国思想。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他先后担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港事顾问、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等。1997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2007年9月9日在香港逝世。
  余绪缨 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并留校任教。生前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兼职)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和加拿大学术会计学会会员。曾任国家教委高级经济师评委会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等职务。是我国第一批4位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培养了数十名会计学博士。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在我国引进、创建和发展管理会计学,并发表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著有教材、专著、译著30多部。2007年9月23日病逝。
  方文图 1923年9月26日出生于厦门。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教员,辅导主任。1951年6月起,历任厦门市文教局办事员、科员,市扫盲办公室秘书组组长,公私合营鹭江剧场公方代表、代经理,市图书馆馆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干部。1983年1月,调任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副编审,兼任福建省历史学会厦门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地名学会理事,厦门市地名学会理事长,厦门《采风报》编委、副社长等职务。是民盟盟员,厦门市政协第五至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教育、文化和文史研究工作,具备扎实的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和历史学功底,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100多篇学术性、知识性的文章。出版个人专著《厦门古今地名谭》、《厦门路路通》,主编或与他人共同主编《厦门地名志》、《青礁慈济东宫》、《陈化成研究》、《厦门城六百年》等一批学术著作,并为建国后首部《厦门市志》的编纂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对厦门的文化事业,尤其是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做出一定贡献。1986年2月退休。2007年11月21日病逝。
  刘传廷 1918年4月出生于江西信丰,1936年8月参加革命,1937年9月参加红军游击队。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一支队、江南指挥部、江南新六团、苏北指挥部、二旅教导队、苏中二分区兴化独立团、机动纵队等部,历任战士、侦察员、特派员、组织股长、教导员等职。1948年1月起,先后在华东第10纵队后方留守处、归营大队、后勤政治部等,担任政治协理员、营长、保卫科副科长。曾参加江南反摩擦战斗、山东峄县西南桃花山战斗、兖州战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1951年10月任华东第18野战医院副政委。1953年6月任福建军区建阳军分区政工科长。转业后历任福建省党校文化班党总支第二书记、福建省公安厅直属大队政委兼大队长,福建省轻工业厅安装公司副经理,厦门糖厂副厂长,厦门市建设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厦门市房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厦门市城市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等职。1983年3月离休。2007年12月4日病逝。
  毛涤生 1929年4月出生,福州人。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1949年5月在厦门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厦门解放后在市军管会工商组工作,1954年1月起任厦门市统计科科长;1956年6月起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经委副主任;1964年10月调三明化工厂,先后任三明化工厂小氨分厂及总厂基建、生产负责人、分厂厂长、总厂厂长;1983年3月起任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副主任;1984年10月起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1月起任厦门鹭江职业大学校长;1991年12月离休。离休后长期担任厦门市信息协会、经济师协会、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领导,继续发挥余热。2007年12月27日病逝。
  (综合整理)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