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750
颗粒名称: 文化·体育·卫生
分类号: G127;G812.7;R199
页数: 11
页码: 451-4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教育 体育 卫生

内容

文化
  【概况】 2007年,厦门市文化工作围绕“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各项文化建设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全年各艺术团体国内演出919场次,观众71.2万人次;艺术表演场所6个,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4021场次,其中艺术表演79场,观众27.0万人次;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46.86万册(件),全年总流通215.37万人次。
  1.营造城市文化氛围。(1)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其中,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被列入文化部、国务院台办2007年对台文化交流重点项目。(2)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市文化馆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组织群众性艺术团队开展“鹭岛关爱日”文艺晚会、“献给劳动者之歌”温馨厦门广场文艺演出、“夕阳红2007厦门市中老年服饰风采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并全面普及,思明区“温馨厦门·魅力思明”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区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此外,思明区还在全省率先举办首届文化娱乐业舞蹈秀大赛。湖里区立足“元宵民俗文化节”、“温馨湖里”周末广场活动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为群众创造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平台。翔安、同安、海沧等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举办“元宵年货一条街”、“民俗文化艺术节”、“保生慈济文化节”等富有闽南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3)各类演出活动与艺术展览丰富多彩。年内,市文化系统各专业剧团共演出各类剧目763场。其中,全市举办元旦、春节、元宵、五一、六一、七一、建军节、中秋、国庆等各类节庆演出86场,配合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特区建设25周年、国际龙奖IDA年会、庆祝党的十七大等全市性重大活动完成指令性或接待性演出21场。举办2007中国画展、特区建设25周年图片展、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及各类名家书画作品展等艺术展览50余场,参观人数20多万人次,与泰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合作办展并取得圆满成功。
  2.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公益性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内,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文化功能,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逐步成为惠及全市人民的重要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全年共接待参观人员70多万人次,各类参观团体300多个。市图书馆逐步完善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全年共接待读者597476人次,办理借阅证24812个,举办读者活动76场。同时,以该馆为中心的全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新进展。市少儿图书馆着重加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少年儿童“看书难,看好书、看新书更难”的问题与现状,全年新增汽车图书馆3个、集体用户8个、联网分馆10个、分馆流通点7个;流通图书970851册次,接待读者923318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和22.9%。市博物馆完成跨海迁址,并重点抓好古石雕大观、厦门历史、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闽台民俗陈列等重大陈列展,成功引进《表铜佛像展》临时陈列。郑成功纪念馆改版陈列荣获福建省首届文博成果二等奖(陈列系列第一名)。(2)基层文化工作顺利开展。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等区顺利完成全市第二次文化馆评估验收,获省文化厅表彰。思明、湖里、集美区开展省级先进文化区申报、复查工作,顺利通过评审并获省级先进文化区称号。市文化馆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指导,新建基层辅导点、示范点18个,辅导各类团队30多个,辅导人员达数千人;相继举办各类公益性培训班、研讨会63期,参加人数达1950人;深入嘉莲街道、商业学校、国贸码头、海沧区吴冠村洪金锭“曲艺之家”等开展调研和艺术辅导。(3)公共文化服务面逐步拓展。着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文化大篷车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扶贫工程,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全年市文化系统各专业剧团下农村、重点建设工地、社区、学校、军队开展慰问演出39场;市爱乐乐团、市文化馆青年民族乐团积极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市图书馆与市少儿图书馆组建宣讲团和服务宣传队下校、下乡、进社区,组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部分镇村开展业务指导,协助筹建文化站:市电影公司配合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下农村放映电影4571场,并结合全市“廉政教育进农村”、“温馨家园电影进社区”活动,为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和社区群众放映电影920场。(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年内,市文化艺术中心全面竣工并陆续对外开放,在不断完善后续建设与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5月,厦门南音阁改造完成并正式开馆。此外,小白鹭民间舞团团部建设、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改造与改版、陈胜元故居迁建工程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进入基础设施施工阶段。闽南戏曲艺术剧院项目建设立项工作基本完成。厦门剧院建设开始启动。一批区级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被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并得到较好落实。其中,海沧区文体中心已全面竣工,并于11月正式启用;集美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杏滨街道文化广场项目和湖里高殿社区文化中心及活动广场已在建设中。
  3.专业艺术创作作品成绩斐然。2007年,厦门市文化精品创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歌仔戏《邵江海》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戏曲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取得第12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厦门市舞台艺术精品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零的突破。年内,该剧还代表福建省赴北京参加十七大献礼汇演。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在苏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等奖项。在第23届戏剧会演中,高甲戏《阿搭嫂》、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分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歌仔戏《窦娥冤》获剧目奖;实验歌仔戏《孟姜女哭长城》获演出奖;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获优秀剧本奖;高甲戏《阿搭嫂》、歌仔戏《窦娥冤》获音乐奖;高甲戏《阿搭嫂》获优秀舞美奖,音乐话剧《雁叫长空》、歌仔戏《窦娥冤》获舞美奖;高甲戏《阿搭嫂》获优秀灯光设计奖,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获灯光奖;高甲戏《阿搭嫂》获服装设计奖化妆造型奖;演员吴晶晶、苏燕蓉、曾宝珠、陈志明、王志斌获优秀演员奖,吴伯祥、张蓓、马列获演员奖。年内,厦门艺校和小白鹭民间舞团代表福建省参加首届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获优秀教育成果奖;哈尼族群舞《釯之灵》获第六届中国舞蹈比赛“荷花奖”、“十佳表演奖”和“十佳创作奖”。在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选送的群舞《把根留住》获优秀创作奖。在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评比和福建省第六届“武夷奖”中青年演员比赛中,厦门参评(赛)戏剧组获得1金、4银、6铜好成绩。此外,市文化局组织开展全市各专业剧(节)目及艺术单项作品评选活动,共评出金鹭大奖2项,优秀剧(节)目奖2项,优秀组织奖2项,优秀单项奖26项,优秀新人新作奖2项,剧(节)目奖1项,单项奖39项。
  4.群众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年内,市文化局精心组织23个舞台类节目、35件静态类作品、3个事业奖项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评选。其中,湖里区选送的音乐节目《咱的故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音乐类节目闯入决赛,并荣获第14届“群星奖”的“创作奖”。此外,市文化馆中老年民间艺术团在香港举办的“金紫荆花”中老年艺术大赛中荣获两项“金紫荆花大奖”和组织金奖;海沧区选送的古诗联袂《悯农·春晓》获“金紫荆花”青少年音乐、舞蹈艺术大赛的“金紫荆花大奖”。市文化馆少儿艺术团在参加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获“小荷之星”金奖。
  5.全方位开展对外、对台文化交流。2007年,厦门市对外、对台文化交流频繁,全年出访项目26批次,525人次;来访项目10批次,217人次。出访项目中对台交流12批次,296人次;来访项目中对台交流2批次,106人次。年内,由厦门歌舞剧院青年民族乐团和厦门艺术学校组成的厦门青年文化代表团赴瑞典、荷兰演出;厦门爱乐乐团到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为期23天的访问及巡回演出;接待斯洛伐克驻上海总领事、美国巴尔的摩厦门友好协会主席、日本堺市历史文化协会负责人、德国驻广州总领事等来厦门交流访问;协助土耳其民间舞蹈队和奥拓曼乐队在厦门举办系列文艺交流演出。举办台中美术展、海峡两岸三地美术作品展、海峡两岸少儿美术书法雕塑展、海峡两岸职工美术书法作品展和海峡两岸抗战戏剧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学术论坛报告会等系列展览与学术研讨活动。爱乐乐团赴台湾演出取得成功。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一行赴台湾省各县市进行“白鹭展翅、台湾高飞”巡回演出,举办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晚会11场,并与当地艺术院校、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翔安民间戏曲学校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演出团体赴金门商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9月,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将厦门市对台文化交流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郑成功文物首次赴台展览、翔安区组织文化交流团到金门举办“墨香两岸”郑晨钟个人画展、同安吕厝华兴芗剧团赴金门进行交流演出,均获得良好反响。
  6.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新突破。3月,全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厦门为全国首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单一项目保护迈入整体性保护范畴。至年底,在全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推荐工作中,厦门市有1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积极推动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年内,市歌仔戏剧团荣获文化部首批“文化遗产日”奖。(2)推进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完成《鼓浪屿近代建筑保护规划》、《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控制规划》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里山炮台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第六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建档工作。加强文物抢救和保护,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先后组织开展厦漳公路大桥考古调查、五缘湾开发区古民居调查、湖边水库周边地区古墓葬等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安全建设,先后共投入116万元完成青礁慈济宫消防和安防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文物执法,配合市人大行政执法检查,对厦门市近年来的《文物保护法》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配合福建省文物局查处青礁慈济宫文物保护范围内违章建设问题。(3)增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论证,45处涉台文物古迹报市政府核定公布。11月,有31处列入市政府公布的厦门市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名单。成立厦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组及市、区两级普查队伍,制定《厦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扩大会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普查人员培训。
  7.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年内,厦门市的文艺演出、娱乐网络、钢琴制造及艺术培训、商品油画、文物艺术品拍卖、电影放映、游戏动漫等骨干产业群体发展迅速,并带动和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其中,商品油画、钢琴制造及艺术培训、游戏动漫、对台文化交流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在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厦门市乌石浦商品油画协会、海沧区商品油画协会、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等18家企事业单位现场签约7个项目,展出的500多件蔡氏漆线雕作品全部被预订。钢琴制造培训基地——厦门仙诺克艺术产业园建设已启动。动漫产业在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下发展迅猛,全市已有动漫游戏企业21家,年产值达上亿元,逐步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厦门翔安民间戏曲学校着手建设的闽南民间戏曲大观园项目已正式启动。
  年内,市文化局还组织推荐一批全国、省级品牌文化企业及基地项目。其中,厦门三乐钢琴有限公司、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及乌石浦油画等6家企业参加全国“2007~2008年度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评选;厦门蔡氏漆线雕、厦门三乐钢琴有限公司、厦门闽台戏曲大观园等3家单位入选中国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并编入《2007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厦门三乐钢琴有限公司、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厦门易购网络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参加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荐评选。
  【开展向农民捐赠图书活动】 1月5~18日,全市开展“我为农业兄弟姐妹捐赠图书”活动。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联合倡议发起,共募捐图书4万多册。其中,市直党工委11450册、交通委4000册、发改委6500册、经发局4200册、国资委9600册、政法委4000册、教育局3000册、建设与管理局2000册、市妇联4000余册。全市捐赠图书2000册以上的单位16家。1月19日,送书下乡仪式在集美区举行。仪式后,所有捐赠图被送往全市4个区32个村的图书室。
  【厦门书法广场暨罗丹雕塑落成】 1月1日,厦门书法广场暨罗丹雕塑在环岛路落成。书法广场位于环岛路曾厝垵段,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规划设计紧扣书法主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以天为纸,以海为墨”的设计理念,功能区域划分依自然地形地貌分为“三片八区”,主要有传世书法经典再现、厦门名家作品展示、文房四宝知识普及、书法典故、爱好者参与及书法交流、休息休闲场所等。
  为缅怀著名书法家罗丹先生,广场专设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创始人罗丹塑像。罗丹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创造的“罗丹体”风靡闽南及东南亚一带。1981年,倡导并创办厦门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先后参加创办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和厦门市业余书法学校。一生中留下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1999年,被列为27位对厦门有杰出贡献者之一。
  【台中市在厦举办美术展】 2月10日至3月11日,由厦门市中华文化联谊会与财团法人台中市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07台中市美术展在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举行,台中市文化交流访问团的16位美术家、音乐家参加本次展览及相关活动。共展出美术作品96件,均为台中市历届获奖优秀作品。
  台中市美术展源于台中市地方美展,创办于1996年。早期展览内容包括邀请展与征件展两部分,1999年起向全台湾征集作品,2002年起扩大为国际展,在美术界颇具影响。展览作品涉及工艺、雕塑、平面数字艺术(亦称多媒体艺术)、摄影、版画、水彩、油画、胶彩、篆刻、书法及彩墨等种类,其获奖作品均由台中市收藏。
  【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 3月16日,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该中心位于体育路95号,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群,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群。其中,地上面积11.39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及共享会议报告中心;地下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还有约2300平方米的餐饮中心。图书馆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设计总藏书200万册,阅览座位1560个,信息节点1450个;博物馆除厦门地方史陈列外,重点突出闽台民俗和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陈列的特色;文化馆适合各类艺术表演和实验性演出,舞蹈、声乐、器乐、形体等各类艺术排练、培训场所俱全;美术馆展览设施及展览效果可与国际著名美术馆媲美;科技馆是集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于一体的闽南最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教育中心。此外,中心东西两侧还有园林景观及大型露天舞台,中心十字街经营各类传统文化产品。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 于3月30日在厦门喜来登大酒店举行,由国家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文化厅以及厦门、泉州、漳州三地政府共同承办。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副省长汪毅夫、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等领导出席开幕式。会上,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的有关领导和兄弟省区的文化部门领导分别汇报本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工作情况。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了解厦漳泉等地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现状,还赴实地考察部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厦门市新落成的南音阁观看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郑成功纪念馆馆藏文物赴台展出】 4月28日至6月20日,由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台湾财团法人松浦史料博物馆、台南市政府等联合主办的“婆娑之眼——国姓爷足迹文物特展”在台南市郑成功文物馆开幕。共展出来自台湾本土、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及日本松蒲史料博物馆的珍藏文物174件,其中由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提供文物14件组、展品27件组,有平夷将军之印、鲁纪年铜炮、属福建德化窑精品的陈永华瓷印、《郑成功弈棋图》等珍贵文物。6月29日至8月12日,该批文物移往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进行第二阶段展览。
  【南音阁落成】 5月1日,厦门南音阁落成典礼在中山公园举行。新落成的厦门南音阁位于公园西路18号,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是一座融合闽南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两层传统楼阁建筑,将成为展示厦门南音、传承和弘扬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及新的文化旅游景观。
  【《邵江海》喜获中国戏曲金奖】 5月12日,厦门歌仔戏剧团创作排演的《邵江海》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由中国戏曲学会设立的中国戏曲学会奖以艺术性和学术性为标准,是被誉为戏曲界最高学术奖,颁奖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20年来,只有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班昭》、越剧《西厢记》等10个剧目获得过该奖项。歌仔戏《邵江海》是第11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剧目。为了体现这一奖项的学术含量,每一部获得该奖项的剧目在获奖之后都要举办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一部评论集,用文字的形式把剧团多年来的努力和成果记载下来,供人们借鉴研究。
  【厦门数字图书馆建成开放】 6月,厦门市2006年信息化重点项目——数字图书馆初步建成投入运营,并向全市市级机关单位免费开放数字图书资源。市级机关单位可通过政务外网登陆市图书馆网站http://www.xmlib.net/,点击数字资源栏目,直接进入各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同时,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市图书馆还将此项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读者只需到市图书馆开通相关资源账号,就可以在家里、社区或办公室享受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相关服务,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资源。
  【市歌仔戏剧团获文化遗产日奖】 6月9日,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首批文化遗产日奖。该奖是国家为了调动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遗产日”活动的积极性,扩大社会影响,经中宣部批准,由文化部设立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奖项。福建省共有23个单位获此殊荣。
  【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正式开放】 6月,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阅览室有低幼读物、学前教育、少儿文学、百科知识、名著等书刊4000册,配置8台电脑供小读者检索书目和数据库资源等,14岁以下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可以免证阅览、凭证借阅。
  【《邵江海》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9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上,厦门歌仔戏剧团创作排演的《邵江海》获“五个一工程”戏曲类优秀作品奖。该剧首演5年来,曾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首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中国戏曲学会奖等众多奖项。
  “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奖范畴包括戏曲、电影、诗歌、电视剧、广播剧、歌曲、文艺图书等7大类。本次评奖共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送的优秀作品中评选出特等奖作品7个、优秀作品122个、入选作品138个。其中,福建省共有5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
  【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 9月21~24日,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本届艺术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文化厅主办,厦门市中华文化联谊会、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和台湾戏点子工作坊承办,以展示海峡两岸渊源紧密的民间传统艺术为主,探讨闽南民间艺术和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主要活动有表演、民间艺术学术研讨、民间工艺展示等三大项目。在艺术节期间,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答嘴鼓、关将首、扯铃、寒单爷、蜈蚣阁等众多充满闽南乡土气息、流传于海峡两岸的民间艺术首次汇聚厦门。此外,两岸专家学者还共同探讨闽南民间艺术和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
  【陈禾青中国画赴法展览】 7月,集美区文化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陈禾青的个人工笔花鸟画展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卡瓦莱河市海洋展览馆展出。本次画展是应法国卡瓦莱河市路易·富歇市长邀请,代表中国参加“地中海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法国卡瓦莱河市文化部和厦门市集美区文体旅游局主办,卡瓦莱河市海洋展览馆和思明区文化馆、湖里区文化馆、集美区文化馆共同承办。为感谢陈禾青为法国人民带来神奇精彩的东方艺术,卡瓦莱河市特别为他颁发了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普罗旺斯杰出艺术家勋章,这是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海峡两岸抗战戏剧研讨会】 7月5~8日在厦门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基金会、厦门市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与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共同承办,是海峡两岸戏剧家首次携手就“中国抗战戏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的戏剧界高层会议。来自两岸的戏剧专家、学者36人参会。共举行4场研讨会、1场专题晚会和1场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音乐会。研讨会围绕“抗战时期戏剧与话剧百年戏剧发展”主题分设9个议题,主要有抗战戏剧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演员、导演与戏剧活动家研究,不同戏剧类型(歌剧、话剧、戏曲)抗战剧目的研究等内容。
  【市少儿艺术团获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星”金奖】 7月19~22日,在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会上,厦门市文化馆少儿艺术团的《闽南童谣》荣获“小荷之星”金奖。展演会后该团作为唯一的大陆团队应邀与香港、澳门、台湾团队一起到驻港部队深圳基地教导团进行慰问演出。本届“小荷风采”展演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深圳市文化局联合主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20支队伍、30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
  【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闭幕式暨海峡风·中华情大型联欢会】 于8月23日在厦门嘉庚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8个省和台湾地区的近4000多名青年参加。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尔肯江·吐拉洪和福建省、厦门市的有关领导出席闭幕式。晚会由“相聚神州和谐中华”、“携手海峡鹭岛欢歌”、“心系奥运相约未来”三个篇章组成。宋祖英、蔡国庆、臧天朔、吕薇、张帝等两岸知名艺人,以及正在厦门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校园歌手邀请赛的两岸大学生歌手献上了精彩的节目。本届联欢节7月10日在北京开幕后,分5条线路,前往北京、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8个省市开展活动,吸引了包括2600多名台湾青年在内的两岸近万名青年热情参与。
  【12个项目上榜省级“非遗”】 9月,福建省文化厅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厦门市申报参评的18个项目中,有12个项目上榜,分别是:闽南童谣(民间文学类项目),莲花褒歌(民间音乐类项目),同安车鼓弄、翔安拍胸舞(民间舞蹈类项目),闽南皮影戏(传统戏剧类项目),歌仔说唱、方言讲古(曲艺类项目),新垵五祖拳、厦金宋江阵(杂技与竞技类项目),珠绣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民习俗(民俗类项目)。本次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98项。
  【首届中德文化艺术活动】 10月31日,首届“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在厦门正式开幕。市委常委、副市长詹沧洲,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白平凯、德国莱法州艺术家协会主席冯·勃伊斯伯爵以及中德两国几十位艺术家参加开幕式。该活动是2007~2010年“德中同行”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历时一个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在厦门市园博园、美术馆和厦门大学展开。其中,“厦门年轮——中德人文艺术交流活动”于11月1日开始,以树为主题,关注环境艺术,中德两国艺术家在园博园闽台岛创作装置艺术,并上演诗歌、实验音乐等综合艺术;11月2日,“守望大海——中德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在市美术馆开展,艺术家们用绘画的形式与大自然对话,展示厦门的海洋文化精神与内涵;11月3日起,与厦门大学共同举办“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系列论坛,其中有9场以“艺术与环境”为主题的国际艺术文化论坛和1场题为“在树下”的中德人文深度论坛。
  【《咱的故乡》喜摘“群星奖”】 11月19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在湖北荆门落幕,厦门市选送的音乐节目《咱的故乡》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音乐类节目获创作奖。“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赛事的最高奖,本次音乐类决赛,全国共有40多个代表队的43个精品节目参加角逐。
  【《邵江海》荣获“文华大奖”】 11月20日,在湖北宜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厦门歌仔戏剧团创作排演的优秀剧目《邵江海》获得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同时还夺得“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奖”、“文华舞美奖”、“文华演员奖”共6个单项奖,成为迄今为止厦门市首部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台艺术作品。“文华奖”是由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
  【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10月15~25日在厦门开赛,这是我国钢琴演奏艺术的最高赛事,有119名选手报名参赛,经层层选拔,共有48名选手获得参赛资格。最终中国选手张昊辰获冠军,以色列选手维克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选手周韵清分获亚、季军。从本届比赛开始,该项赛事正式加入国际性权威音乐比赛组织——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此后的比赛将按照国际上最高规格钢琴比赛的标准和水平进行组织和筹办。此外,从本届开始,此项赛事将永久“落户”厦门,成为厦门亮丽的音乐名片。
  【第十一届南音唱腔比赛】 12月7~9日在厦门举办,由市文化局、教育局、文联主办、翔安区教育与文化体育局承办。比赛按少年组、青年组、儿童组3个不同年龄段组别进行,共评出各类单项奖31个,其中思明金花阁南乐社选送的“元宵十五”、翔安欧厝小学选送的“出画堂”并列儿童组第一名;翔安一中的林奕婧以“三更人”摘得少年组第一名;思明金榜南音协会选送的“秀才先行”获得青年组第一名;翔安区衍厝槐原南乐社创作的“感谢爷爷”等3个曲目获得创作奖。南音是流传在闽台港澳以及东南亚通用闽南语区域的民族传统音乐,亦称南管、弦管、南曲、南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较丰富、较完整的大乐种。2006年,南音曾上榜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金莲升高甲剧团赴澳门演出】 12月15~18日,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暨澳门厦门联谊会成立,应澳门厦门联谊会邀请,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一行50人赴澳门进行民间文化交流演出。演出活动历时4天,表演了澳门观众喜爱的大型讽刺喜剧《凤冠梦》、小戏《和谐春》、《挡马》、《班头爷》及《行当展示》等优秀传统剧目。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剧团之一,年内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获中国戏剧舞台最高奖】 12月17日,在苏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厦门歌舞剧院的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荣获本届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及单项奖“优秀导演奖”,这是继歌仔戏《邵江海》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之后,厦门市第二部荣获中国戏剧舞台最高奖的剧目。
  【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 12月22日,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暨国际漆画名家邀请展在市美术馆开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承办,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美术馆协办。本届漆画展首次升格为国际性展览,也是中国美协第一个永久“落户”地方的美术活动。展期历时1个月,共收到应征漆画作品675件,最终入选作品125件,其中11件作品获得漆画最高奖“凤凰奖”,25件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厦门漆画家有21幅作品入选,其中郑智精的《守望者》和杨国肪的《无语》获得“凤凰奖”。此外,在配套举办的厦门国际漆画名家邀请展上,来自越南、韩国著名漆画艺术家的65件精美作品参展。
  【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 于11月18~25日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厦门当代置业集团、厦门复文美术馆承办。画展共展出顶级中国画作品379件,是迄今为止厦门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国画艺术展示,该画展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展出。展览期间,共有4万多人次前往参观,创下厦门市艺术展览参观人数新高。
  【市少儿图书馆实现借阅图书“全自助”】 12月,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山公园分馆首次引进无线射频智能管理系统,读者通过简单的自助方式便可完成图书外借和还回手续。采,用此管理系统后,可实现多本图书信息一次性读取,同时,通过图书定位和导航系统实现馆藏精确定位图书查找路径导航,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此外,无线射频技术的非接触式阅读,使图书的顺架和清点也变得快速而简单,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水平。把无线射频系统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是厦门市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射频识别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工程之一,在全国少儿图书馆界属首创。
  【纪念馆免费开放】 2007年,市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有5家,分别是厦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陈化成史迹陈列室(陈公祠)和陈胜元故居。3月,厦门博物馆搬迁到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尚未开放;郑成功纪念馆与日光岩景区实行一票制,进馆参观免费,全年参观人数42.73万多人,平均每天超过1000人。其他3家纪念馆也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
  (张典)
  体育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全民健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各行业、各人群的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全民健身工程连续4年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有规模、影响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接连不断。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被国际田联评为2008年国际路跑金牌赛事,成为厦门市一张烫金的名片。竞技体育取得良好成绩。厦门市代表团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共获奖牌19枚,获总分256分。在参加世界和全国其他比赛中,厦门运动员表现出色,蹦床的叶帅、羽毛球的郭振东、帆板的陈秋斌、赛艇的刘憬获得世界冠军。
  【群众体育运动】 年内,厦门市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1)以政府倡导的传统活动。2月20日,在体育中心举办“新春体育大游园”。2月22日,在环岛路椰风寨举办第九届“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18支队伍600多人参赛。此外,还举办“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周”等活动。(2)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全年组织各种运动会、健身活动上百场次,参与人数近百万人。(3)老年人体育活动。1月1日,市老体协承办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暨新年登高活动,1000多位老年人参加。元宵节和重阳节,分别组织1万多名老人进行健步行和登山活动。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启动10万名老年人“健步走向北京奥运会活动”。12月31日,举办全市老年人太极拳等6个项目3400人健身展示活动。市老体协组团参加华东地区老体协工作交流会和各种健身项目比赛、展示活动,共获得23枚金牌、51枚银牌好成绩。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年内,厦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体育中心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整体功能和外部景观得到全面提升,各场馆发挥明显效益;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厦门市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完工;厦金横渡基础设施建成;完成环岛路曾厝垵水上训练基地主体工程;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和奥林匹克博物馆建设完工,并于11月举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福隆体育公园建设进展顺利,主体育馆即将建成投入使用,酒店、运动员公寓等项目取得同步进展。此外,翔安体育场和体校迁建项目由于征地拆迁原因,进展缓慢,有关部门正在协调之中。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 年内,市体育局免费为4000多名市民进行体质监测,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在落实完善村村篮球场建设的基础上,为全市农村配发安装33套乒乓球桌、10条健身路径等配套器材和设施。组织实施“阳光体育进校园”和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计划,指导中小学生运动会,组织开展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幼儿园棋类锦标赛、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轮滑比赛和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表演啦啦操选拔赛等。
  【整合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年内,原属于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游泳、举重、跳水项目调整至厦门市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立专业队。理顺奥运和非奥运项目管理体制,航海模型调整至厦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依托厦门市优势体育项目传统校,组建篮球队、排球队、青年足球队,增设击剑项目,水上激流回旋项目。
  【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 于3月28~30日在厦门会展中心举行。这是该协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全会,34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马拉松会员城市的101名代表参加,是该协会1982年建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期间,组委会精心策划系列活动纪念该协会成立25周年;举行赛事赞助商青岛啤酒为协会赠送奥运吉祥物福娃仪式;结合厦门马拉松五周年回顾展举办国际马拉松会员城市摄影展;编印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纪念会刊《环球马拉松》;组织会议代表观摩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
  【2007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3月3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和首届中国大学生马拉松公开赛。国务委员陈至立为比赛开跑鸣枪。比赛分别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4个项目。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24622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包括组委会特邀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14名世界高水平运动员、148名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参加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的国内马拉松专业选手和95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公开赛的运动员,以及市旅游局招徕的2681名外埠马拉松爱好者,规模为历届之最。在参加比赛的专业选手和业余长跑爱好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8岁,有3031人在关门时间内坚持跑完全程,跑完全程人数比上届增加16%。中国选手在比赛中发挥出色,首次包揽了男、女全程冠军。其中,甘肃选手李柱宏以2小时13分17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这是中国男选手首次夺得该项赛事的冠军,辽宁选手朱晓琳以2小时26分08秒的成绩获得女子组冠军。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电视台对赛事进行直播或转播,450多名境内外新闻记者参与报道。
  【首届厦门体博会】 3月29日至4月1日,首届中国厦门健身器材展览会暨海峡两岸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在厦门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体博会是2007厦门马拉松赛事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来自美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海峡两岸的127家3100多名境内外客商企业参展,展会达成经贸合作意向29项,成交额4500多万元人民币。本届体博会主题突出,更加注重打造两岸体育休闲产业的商贸交流与合作;注重突出专业化特点,促进展会与产业的互动;注重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展会品牌效应(参见本书会展业栏目“其他展会”相关条目)。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万名老年人新春健步行活动】 于3月3日在环岛路和岛外4个区同时举行,全市2万多名老年人参与。本次活动由市体育局和厦门老年人体育协会联合主办。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过此项活动的老人逾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
  【纪念厦门马拉松赛五周年系列活动】 2007年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5周年,本届赛事组委会组织策划了系列纪念活动。3月18日,在市体育中心举行国际奥委会回赠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铜像揭幕仪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来贺信,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吴经国为铜像揭幕;3月28日至4月1日在会展中心进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五周年回顾展,数万市民、运动员、出席国际路跑协会世界大会的会议代表和前来观摩马拉松赛的国内嘉宾参观回顾展;为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制作纪念雕塑,并在赛事期间举行揭幕仪式;制作发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五周年首日封和纪念邮票。此外,与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由南方40个城市参与的“城市之间大型体育竞技游戏对抗赛”厦门赛区复赛,举办全市各中小学参与的“为马拉松喝彩”拉拉队挑战赛、“惠元房产杯”马拉松摄影大赛,厦门长跑俱乐部等多家单位举行为马拉松加油长跑健身活动以及室内马拉松、化妆马拉松等配套活动。
  【厦门代表团第六届全国城运会上获佳绩】 年内,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厦门市代表团参加田径、赛艇、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等16个项目的比赛,181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共获得奖牌19枚,其中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8枚。奖牌总数比上届多7枚,位居74个代表团的第十位;代表团获总分256分,居第九位。奖牌和总分位次均超过历届。
  【厦门足球队降级】 年内,厦门蓝狮足球队在2007全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发挥不佳,28场比赛仅4胜8平16负积20分,排名第15遭降级。
  【成功举办多项大型赛事】 6月,举办2007年“嘉庚杯”、“敬贤杯”第二届海峡两岸龙舟赛,共有海峡两岸的61支龙舟队参赛。9月2日,举办“金桥杯”海峡两岸高校赛艇挑战赛暨北大—清华赛艇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地区的12所高校赛艇队参加角逐。11月,举办全国救生锦标赛等非奥项目体育赛事,全国36个单位的243名救生强手参赛。年内,福建省第六届农运会在厦门成功举办,近千名选手参赛。承办第八届“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模比赛等内容多样的比赛活动。同时,市体育局支持指导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举办大型体育比赛,主要有市网球协会举办的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公开赛,集美区承办的2007全国汽车越野赛,海沧区和市高尔夫球协会承办的全国高尔夫南方赛区分区赛,京鼎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鸿星尔克2007国际女子网球挑战赛等。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获评国际田联2008金牌赛事】 12月20日,在国际田联2008年公路跑赛事等级评选中,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被评为全程马拉松金牌赛事。在国际田联公布评选结果的网页上,还以厦门马拉松赛大幅照片为配图,并附“中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壮观场面——2008国际田联金牌赛事之一”文字说明。这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获得的又一殊荣,标志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全世界获得金牌等级荣誉的全程马拉松赛仅8家,其中包括伦敦、巴黎、柏林、波士顿、芝加哥等世界知名的老牌马拉松赛,我国的北京马拉松赛也榜上有名。
  【厦门代表团获省第六届农运会奖牌第一】 6月22~27日,福建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在集美嘉庚体育馆举行,近千名选手在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象棋、毽球花毽、龙舟、舞龙和健身秧歌等9个项目中展开角逐。厦门代表团以34枚金牌的成绩居奖牌榜首位。(郑志君)
  卫生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医疗卫生事业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以突出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为主题,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计划,人民健康水平有新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05个,其中医院38个、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卫生院15个、门诊部75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290人、执业助理医师624人、注册护士4825人。至年底,卫生机构床位8513张,其中医院6904张、疗养院680张、卫生院537张。三甲综合性医院实现零的突破,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投资2亿元的市级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全面启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在8家医疗机构投入试运行,已建立市民健康档案近80万份。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医学类重大科研项目获立项。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156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30个,拥有执业医师9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3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27%,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参合率、筹资水平居全省首位。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6.79岁,比上年增加1.14岁。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增长幅度控制在4%以内。但是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公立医院不能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等困难仍然存在。
  【破解“就医难”决定出台】 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的决定》正式出台,同时两个配套文件《关于加快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
  【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计划】 年内,厦门市投资2亿元的市级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全面启用。其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市卫生监督所(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市医疗急救中心新业务大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和市第一医院杏林院区(建筑面积26250平方米),均于年初竣工并投入使用。市辖各区也积极落实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目标,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完成改建、新建区级公共卫生中心。其中,思明区、海沧区、翔安区等新建并启用新的公共卫生大楼。
  【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 年内,厦门市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6.78%,麻疹等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比上年下降79.23%。在省卫生厅组织对各地市政府绩效考核中,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有关指标得分名列全省第一。艾滋病发病率继续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有效防止人禽流感疫情传入,开展流感、人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实施DOTS(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探索定点医院诊疗新模式,以镇(街)为单位DOTS覆盖率达100%。规范实施免疫预防管理,一类疫苗报告接种率巩固在95%以上。42家预防接种单位完成规范化门诊建设。开展大规模乙肝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摸清本市乙肝流行现况。加强碘缺乏病与地氟病防控,“厦门市碘缺乏病防治模式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
  【重点医院建设】 2007年,厦门市重点医院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市中医院被确定为重点综合性医院,厦门心脏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仙岳医院、市口腔医院等确定为重点专科医院,市仙岳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院、市第二医院机构规格升格。完成翔安医院、五缘医院的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及五缘医院的规划选址意见书报批。中山医院外科病房楼、市第二医院新病房楼、市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投入使用。厦门长庚医院一期(500张床位)正式开业。全市新增床位1500张,有效缓解了住院难问题。
  【第一医院和中山医院成功晋级“三甲”】 5月18日,根据《福建省医院评价和评审办法(试行)》和《福建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方案》的要求,经审核批准,厦门市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至此,厦门告别没有三甲综合医院的历史,实现零的突破。此次福建省共有10家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
  【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提高】 年内,厦门市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整体运行效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全市乡镇卫生院以上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完成年诊疗人次超过954万人次,其中门急诊量达893万人次,出院人数18.65万人次。每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水平109.5元,出院者每人次平均医药费用5809.5元。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降为11.75天。病床使用率95.76%。继续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开设惠民病床180张,减免52人次,减免费用计8.6万元。
  【妇幼保健工作】 年内,厦门市产前诊断中心通过福建省卫生厅的验收,成为全省首家地市级产前诊断机构。该中心积极开展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的的系列服务;倡导科学婚检,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推进婚前保健服务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听力筛查工作;针对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完成2007年为儿童办实事项目“厦门市3~12岁儿童肾炎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初筛和第一轮复查;实施孕产妇和婚前、孕前保健人群免费艾滋病检测,率先在全省实施孕产妇和婚前、孕前保健人群免费艾滋病抗体检测。全年孕产妇死亡率13.4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8%。、婴儿死亡率5.82‰、新生儿死亡率3.76‰。
  【确保用血安全】 年内,厦门市中心血站新建镇邦路、泰山路2个采血点,迁建岛外采供血点至第二医院集美院区。全年完成采集血液1100万毫升,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保证了临床用血需求。全年无血液安全事故发生。在卫生部组织的落实《血站管理办法》督导活动中,市中心血站所有检查项目合格率达99%以上,为福建省最高。本年度,厦门市继续保持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光荣称号,市无偿献血者协会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基层卫生工作】 2007年,全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福建省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至此,全市获此荣誉称号的中心有11家。思明区创建的“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通过省级评估。建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技术协作制度,组织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开展医疗服务,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水平。建立红十字惠民门诊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免费康复训练和转介服务,缓解低保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的就医困难。全年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提高筹资标准,每人每年筹资总额提高至80元,其中由各级政府出资70元,农民个人只需缴费10元。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06634人,其中“村改居”居民28.5万。参合率98.27%,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参合率、筹资水平均居全省首位。推广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农民住院实现实时结算,提高理赔报销时效。年内还完成2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
  【爱国卫生运动】 年内,厦门市深入开展灭鼠、灭蝇、灭蚊、灭蟑螂各项工作,全年组织三轮除“四害”活动,共整治卫生死角8920多处,室内外各类积水1万余处,投放各类杀虫粉(剂)40多吨,各类灭鼠药30多吨,灭蟑螂药40多万包,灭蟑螂笔30万多盒。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保护了市民健康。
  【学科与人才建设】 年内,厦门卫校通过教育部的验收与批准,升格为厦门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迁入新校区。同时,通过福建省新建高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检查。启动与市科技局联合评审厦门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计划。厦门市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医学类重大科研项目获立项。此外,60项卫生科技课题获市级科技立项。全市卫生系统共获省卫生厅医学创新课题11项,省卫生厅青年课题15项。“厦门市碘缺乏病防治模式研究”等2个项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的临床研究”等6个项目分获厦门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实施“名医”培育发展战略,选拔厦门市第四批医学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推荐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名,推荐第12批出国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14名,组织专家评定厦门市卫生重点人才8名。4名专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全国分会的委员,厦门市首次拥有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
  【中医药工作】 8月3日,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7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第二站——“中医中药厦门行”活动。11月,厦门市中医院儿科、肛肠病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专科创建单位。至此,厦门市中医院共有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6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
  【卫生监督工作】 年内,厦门市卫生系统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开展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全年出动卫生执法人员20815人次,检查餐饮单位(包括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单位、工地食堂、中小型餐饮单位)65707户次,查处违法案件291起,罚没65.06万元。其中立案查处57起,取缔无卫生许可证餐饮单位324家,吊销卫生许可证餐饮单位3户。开展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完成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卫生监督抽检任务。强化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530多家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100%。通过加强集中整治和平时监督,全市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100%,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99.3%(考核指标为95%),建立原料进货索票索证及台账制度达100%,对餐饮单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生产食品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全面完成国务院下达的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指标。二是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情况专项检查。全市卫生部门出动1571人次,共取缔无证行医93家次,立案95件,行政处罚31.16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4.99万元,吊销医疗机构职业许可项目1项、医师执业证书1人,没收医疗器械187件、药品448箱。三是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举办市直管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班;对45家电焊烟危害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工作;组织专家对6个区的疾控中心申报开展职业卫生服务进行机构资质评审,全部通过省卫生厅认可。
  【医德医风建设】 年内,厦门市卫生系统在开展创文明行业活动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狠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一岗双责”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全市医疗机构推行厦门市医学会编著的《临床常见病诊疗常规参考手册》(已制定30个单病种诊疗常规)。进一步落实《医院大金额病历、处方评议审查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杜绝过度医疗行为。全市卫生行业社会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在福建省卫生厅组织开展的“万人民主评议卫生行风活动”出院病人问卷调查中,对厦门市医疗机构拒收红包满意率为99.5%。举行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投入试运行】 2007年,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在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174医院及厦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思明区妇幼保健院等8家医疗卫生单位投入试运行。同时,建立市民健康档案近80万份。年内,厦门市被纳入国家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中的“军民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示范区。
  【厦门市居民十大死因】 2007年,厦门市居民总死亡率4.62‰,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男性5.22‰、女性4.01‰。全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营养与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与先天异常。恶性肿瘤仍然是本市居民的头号杀手,死亡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44.07/10万。
  【首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及两岸学术交流】 于11月16~18日在厦门金雁酒店举行,4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及其他部分亚太地区的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方面的权威专家出席。与会专家就功能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消化系统肿瘤、各类肝病、胆胰疾病、消化内镜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进行交流,还分别重点介绍各自对目前消化病学热点和焦点的研究成果,交流两岸在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方面应用新技术和新疗法的经验。论坛由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具体承办,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湾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澳门镜湖医院等多家医院和相关机构参与协办。(吕惠栋)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