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724
颗粒名称: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21
页码: 415-4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综述、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科技成果与奖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普宣传、科技交流与合作、知识产权工作、地震监测、科研院所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政策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7年,厦门市科技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在产业培植、政策扶持、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市科技局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全市3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676.09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吸附器和提速器。火炬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16.97亿元。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产业基地、集美机械工业区四大工业集中区,湖里高新技术园、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园区以及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孵化平台吸引数以百计的高科技项目签约入驻。至年底,友达光电厦门制造基地正式启用,麦克奥迪火炬(翔安)工业园奠基,宸鸿科技、晶宇光电、安台创新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产。
  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市财政科技投入4.23亿元,其中投入25458万元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年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建设顺利,火炬东海科技园开工建设。继续滚动支持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六项重大科技平台,资助经费8927万元。策划并启动厦门食品科学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市科技专项资金提供资助2000万元。
  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立项支持力度大幅增加。全年全市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资助112项,国拨经费19033.6万元。
  三、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
  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科学仪器仪表、新材料、电工电气等新兴产业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光电产业总产值约230亿元。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列入科技部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形成以友达光电、中华映管、安台创新、冠捷科技、晶宇光电、厦华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配套齐全的光电子产业链,涵盖光显示、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及其他光电产品等各个领域,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
  年内,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专项资助并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全年软件产业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4.6%。组织申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以及IT、IC培训基地。举办“2007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有一批IC设计企业入驻。电工电气产业发展迅速,以ABB开关、ABB低压、华电开关等为代表的企业产值增长较快,平均增幅近四成。出台《关于发展射频识别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展射频识别新兴产业。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获国内专利授权24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3件,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1人获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23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人获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55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
  科技研发取得突破性成果。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发现禽流感病毒的高保守性中和抗体,在禽流感的防治上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能满足疫区现场快速诊断要求的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虎纹镇痛肽和白介素Ⅱ等新药研发都有重大进展,有的已产业化。厦门大学两篇论文登上《科学》杂志,在表面物理催化剂领域和植物应对环境刺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进展。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完善厦门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新增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等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示范、试点、种子企业评选工作,完成对第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种子企业的评估及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评选。首次设立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600万元,用于资助厦门市中小企业创新项目。
  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市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21家、市级5家。
  六、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
  全市相关部门按照全市科技大会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头组织制定和出台推进自主创新的36项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厦门市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厦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厦门市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年内,《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研究》等市委重点调研课题通过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
  七、科技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2007年,厦门市科技系统充分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领域。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工程,在“2007年厦门市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对接会”上,与电子科技大学等5个单位签订“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协议。市高新技术企业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和跨国企业对接科技合作项目33项,项目总金额5.5亿元。继续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设步伐。开展对台科技合作和招商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各项科技经贸洽谈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和重要国际性会议,取得较好效果。
  八、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以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为抓手,不断推进区级经济发展。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5个区通过国家科技部2005~2006年度科技进步考核。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思明区进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列。组织开展第二批重大医疗卫生科技项目攻关和有明显社会效益的节能减排、海洋、卫生、食品安全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无公害猪肉产业链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列入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开展主题科普广场活动,“科普希望快车”获中央文明办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年内,以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市科技局挂钩支持的埔后村被授予2006年厦门市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先进试点村,市科技局获2006年度挂钩帮扶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九、科技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科学技术奖评审首次采用本地专家会议评审、外地专家网上评审相结合方式,并明确将自主创新纳入考核指标,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给予更高的奖励。
  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管理。首次将《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列为立项依据,将《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重大专项和战略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度科技工作任务列为年度计划重点支持发展方向。全年科技项目受理网上有效申请712项,比上年增加23%;收到合格书面材料635项,比上年增加38%,两项均创历史新高。重大科技项目继续采用主动寻找项目、引导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做法。发挥科技中介的社会力量,加强科技计划监理,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范化。(李根)
  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
  【概况】 2007年,全市3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67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超过预期目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3%;实现利税总额164.9亿元,增长20.3%;出口创汇101.27亿美元,增长33.5%。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创造总产值210.1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12.5%,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重点企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不足。
  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859.3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51.3%,仍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柱产业,但产业发展总体呈下滑趋势,厦华、夏新、联想、移动等重点企业减产。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光电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友达光电、宸鸿光电、宸阳科技等一批光电新项目上马,促进了产业向火炬高新区聚集,光电子集群初步形成。电工电气产业异军突起,以AAB开关、ABB低压、华电开关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工电气产业发展稳定,企业增长较快,平均增幅约达39%。此外,软件、生物与新医药、仪器仪表、新材料、射频识别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受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的限制。
  火炬高新区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火炬高新区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增速高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发展水平。2007年,火炬高新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1%。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累计完成产值110.46亿元:通用厂房完成产值21.84亿元,增长140.7%;专用厂房完成产值88.62亿元,产值增长势头迅猛;出口13.15亿美元,占高新区全年出口总额的20.52%。
  2007年,厦门市把软件业作为重要新兴产业来抓,数字内容、IC设计、服务外包等软件重点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日渐形成特色。全市以动漫游戏为主的数字内容企业36家,比上年增长71.4%,产值4.5亿元,是上年的3倍;IC设计业16家,产值超过4亿元。年内,联创、芯阳、元顺等企业通过信息产业部认定;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银行卡、小额支付卡、电子口岸、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全市从事服务外包企业86家,产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60%,软件出口1699万美元,增长74.3%。
  【新增111家高新技术企业】 年内,厦门市有1ll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往年认定量的5倍。撤销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等13家不符合条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至此,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60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详见表1、表2)。
  【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试点单位】 6月,科技部公布50个产业集群试点名单,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名列其中。在50个试点产业集群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是福建省唯一的试点,也是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将在2007~2009年以无偿资助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每个集群每年可获200万元。由此,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布局,对光电显示产业链企业向火炬高新区聚集将产生
  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厦门市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壮大。
  【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9月6日,厦门市科技局在软件园二期隆重举行“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典礼,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开始为IC设计企业提供综合服务。运营典礼上,平台与5家国际知名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公司签订共建IC设计培训中心与技术支持中心、IC设计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IC设计、原型验证联合实验室协议;与联创、优迅、芯阳、矽恩、文创、厦晶、瀚晶、海芯、元顺、集芯等十多家厦门、泉州、台湾的IC设计企业签订入驻协议;与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计划投资2000万元,在厦门IC孵化园成立射频识别芯片研发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招商引资、产业聚集等作用开始显现。
  【兴建厦门新兴产业育成中心暨湖里科技创业园】 9月8日,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大学与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签订在湖里高新技术园共建厦门新兴产业育成中心暨湖里科技创业园协议。这是市区两级政府和部门与厦门大学就产学研结合共同打造高新技术园区、拓展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第一个市校同发展协议。该中心暨湖里科技创业园是集科技研发与5A智能化办公为一体、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以1.8平方公里的湖里高新技术园为产业拓展空间,将为厦门市光电子、新能源、精密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平台。
  【两家企业进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年内,国家科技部公布2007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全国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129家,厦门市柏事特信息、雅迅股份两家公司跻身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至此,厦门市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首破百亿】
  2007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达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软件与信息系统集成行业销售收入50.9亿元,嵌入式软件产值27.4亿元,信息服务业31.8亿元。
  (黄颖许长水)
  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继续加大投入,全年市财政科技投入4.23亿元,其中25458万元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创历史最高记录。资助当年市重大科技项目9078万元,其中火炬东部孵化园6078万元,食品科学研究平台1200万元,机动车污染控制中心1800万元;滚动支持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一期)、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共建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6项2006年重大科技平台,资助经费8927万元;资助企业创新项目和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发展项目5586万元。
  获得国家立项支持大幅增加。全年全市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资助112项,国拨经费190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45.5%。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0项,获资助9267万元;国家“863”计划23项,获资助4481万元;国家“973”计划19项,获资助2568万元;国家创新基金资助15项,获资助855万元;列入国家屋火计划项目11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4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获科技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资助项目2项。年内,由市科技局推荐的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治疗性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研发”项目和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承担的“治疗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密骨胶囊的研发”被确立为2007年第一批省科技开发计划项目。
  【厦门食品科学研究公共平台建设】
  6月28日,厦门食品科学研究公共平台建设项目被正式确立为市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市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其中2007年度资助1200万元。该项目通过组建厦门食品科学研究院,研究食品加工技术和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提高本地食品加工水平和质量,为全市食品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增强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总部设在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厦门饮料罐头、厦门肉类仪器科学、厦门食品生物工程科学、厦门出口农产品科学、厦门食用油科学、厦门面制品科学6个专业研究所(详见表3)。
  【首次补助标准研制项目】 年内,厦门市科技局对全市6家单位的7个标准研制项目进行补助。其中国家标准2项,分别是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制的“客车定型试验规程”和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恩经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分别获得20万元补助;行业标准5项,分别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冻烤鳗加工技术规范”和“无公害食品石首鱼标准”、厦门泓皓管业有限公司研制的“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标准”、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家庭网络标准”、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卫星定位车辆信息服务系统标准”,每项获得10万元补助。这是市科技局首次对标准研制项目进行补助,旨在激励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占领行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巩固先发优势,增强本地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厦门市的科技影响,提升城市形象。
  【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出台】 8月13日,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贸发局、市知识产权局等6部门联合出台《厦门市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内容涉及10个技术领域、46个技术方向、106个关键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的出台对厦门市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在安排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投资时,可对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扶持,对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位专家入选国家“863”计划专家库】 年内,厦门市3位专家增选为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他们是: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副院长、教授邵哲平,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管理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陈卫强和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底盘技术部主任、高级工程师侯永坤。“863”计划专家库专家根据工作需要可参与国家级课题的评议、评审和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孙笑东林永耀)
  科技成果与奖励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发挥奖励制度导向性作用,鼓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实现以科研带动产业、产业促进科研、互通双赢的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全年共组织、主持科技成果鉴定102项、软科学评审2项、科技项目评审8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19项,国内领先的68项,国内先进的23项。全市科技成果登记项目13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9项,达到国内领先的77项,国内先进的32项。对“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并在科学技术奖评审当中首次采用本地专家会议评审、外地专家网上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将自主创新纳入考核指标,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给予更高的奖励。年内,厦门大学田昭武院士获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等23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8项。焦念志、吴冲浒获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金旅牌XML6127系列客车”等55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5项(详见表4、表5)。
  【田昭武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分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禽流感研究取得国际性重大突破】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分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首次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分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老年痴呆症研究获重大发现】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分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夏新一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年内,夏新WinCEIPTV获由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这是平板电视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产品。该产品可以支持0FFICE办公软件,同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内置蓝牙技术,能够与蓝牙手机共享资讯,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还具备Wi-Fi无线功能,能够实现无线上网,与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并可利用遥控器实现上网操作。
  【八项科技成果获评市重点新产品】
  年内,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的“HF118F(JQX-118F)通用继电器”、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金龙K01系列旅游客车(XMQ6110Y/6111Y/6123Y/6126Y)”、厦门市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巨龙请求服务系统”等8项电子、机械、软件、化工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被认定2007年度厦门市重点新产品,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项。
  【两专家获市科技重大贡献奖】 年内,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导焦念志教授和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厦钨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冲浒获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该奖项设立于2001年,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3名,每人奖励30万元。2005年改为授奖人数不超过2名,每人奖励50万元。获奖者必须在所从事科学技术领域中取得重大贡献,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全市累计有9位科技人员获此殊荣。
  焦念志在海洋微型生物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提出“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新概念,首创时序红外显微数字化技术,首次发现超微型生物“原绿球藻”在我国海区大量存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获得专利8项,出版专著3部,论著被引用近千次。
  吴冲浒是中国知名的钨冶炼和硬质合金专家,产业带头人,先后主持完成多项推动中国钨行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发明先进的超细及纳米钨粉、碳化钨粉的生产方法。厦钨集团是中国钨冶炼和硬质合金制造的龙头企业,“金鹭”牌产品在英国被客户誉为中国的“劳斯莱斯”。
  【技术合同管理】 2007年,厦门市登记技术合同总成交金额72140.70万元,比上年增长6%。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继续稳居首位,占合同总成交额的60%;技术转让合同成交总额比上年增长247%。此两类合同共获税收减免近4000万元,为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上千万元的技术贸易机构有20家,合同成交总金额达47983.31万元,占全市的66.5%,是厦门市技术交易活动的主力军。其中,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合同成交总金额6154.04万元,跃居首位并创历史新高,这后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市御风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姜艳红 庄如真)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继续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根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制定和出台推进自主创新的36项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推进《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工作,完善政策环境;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成果的流通及转化。年内,厦门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完善厦门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市新增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等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对第一批25家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种子企业进行评估,完成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评选。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厦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并获国家支撑计划立项,成为钨产业国家核心研发平台。全市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取得初步成绩。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21家、市级5家。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在厦门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公共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正式对外运行。
  【五家企业列入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年内,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全国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厦门市有5家企业入榜,他们是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共有184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自主创新企业评选】 年内,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经发局联合开展2007年度厦门市自主创新示范、试点、种子企业评选工作,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2006年第一批市自主创新试点企业晋级为市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2006年第一批市自主创新种子企业晋级为市自主创新试点企业;新评选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2007年自主创新试点企业(总第二批),厦门市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为市自主创新种子企业(总第二批)。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打包申请”资格】 年内,国家科技部批准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2007年度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这是自2003年科技部开展面向全国孵化器实行创新基金“打包申请”工作以来,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第五次获得此项资格。借助服务机构资格,该中心的33家孵化企业在4年间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无偿资助总计780万元,平均每年有8个项目、每个项目获得近24万元的国家创新基金资助。
  【厦门软投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2月,厦门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即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厦门市继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之后的第二家国家级孵化器。厦门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积累丰富的软件行业服务经验,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国家及地方各项软件优惠政策,推动全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良好软件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的吸引下,来自国内外的软件企业纷纷落户火炬高新区。至年末,入驻高新区的软件企业近400家,其中在孵软件企业100多家。
  【厦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年内,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厦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以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为依托单位组建的中国钨行业唯一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机构,组建期3年,国家第一期拨给资助金500万元。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钨企业,也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硬质合金规模进入国内三强,已研制和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
  【市公共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对外运行】 年内,厦门市公共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正式对外运行。该平台由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厦门市企业可通过平台进行相关仪器设备的网上检索、详细情况查询和预约使用登记。该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检测机构的信息交流,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支付的成本。至年底,有16家单位的2000多台仪器设备加入该平台,涵盖领域超过30个。
  【五个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年内,科技部公布2005~2006年度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的县、市和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名单,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集美区、湖里区、同安区通过科技进步考核,其中思明区、海沧区、集美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钟兴国等9人获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通过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厦门市各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区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科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同安区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 年内,厦门市同安区被科技部、财政部列入2007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试点项目为“无公害猪肉产业链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该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总额3650万元,获得国家财政207万元资金资助,主要建设育种中心、无公害养殖小区、疾病实验室诊疗中心、检测中心以及技术服务中心等。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出栏无公害生猪20万头、年新增收入16856万元、新增利润692万元,项目投资收益率20.6%,带动农户5068户,实现农民增收3371万元。
  (郑秋华李根)
  科普宣传
  【厦门科技馆开馆】 3月16日,厦门科技馆正式开馆。该馆以“人·科技·和谐”为主题,由“海洋·摇篮”、“探索·发现”、“创造·文明”、“和谐·发展”、“儿童·未来”等五大部分展馆组成,陈列展品188项248件,展品规模居国内科技馆前列。通过生动的展品反映科学原理及科学应用,同时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对公众进行新型科学教育。
  【厦门“科普希望快车”获全国创新案例一等奖】 3月,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评选揭晓,厦门“科普希望快车”获得一等奖。“科普希望快车”是厦门市科技局在国内首创的一种科普活动形式,于2005年5月15日正式启动。两年来,“快车”深入边远山区和贫困农村学校,全省有6000多名小学生接受了电脑基础知识和科普知识的教育。活动期间,还向贫困农村学校图书馆和学生赠送科普读物26880本、科普光盘320套、科普小红帽2740顶和科普书签5627份。本次评选全国共有12个案例获得一等奖。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1月,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第二十三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出获奖项目303项(详见本书群众团体栏目“市科协”相关条目)。
  (黄慰萍高峪)
  科技交流与合作
  【概况】 2007年,厦门市不断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领域,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院地合作工程,拓展与国内重点理工大学的市校合作。9月6日,举办2007年厦门市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对接会,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5个单位签订“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协议,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等24家高校院所和跨国企业对接科技合作项目33项,项目总金额5.5亿元。继续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设步伐。开展对台科技合作和招商工作,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工会在厦门设立办事机构,推动台湾数家IC设计公司进驻软件园,组织一批企业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三届厦台科技产业联盟会议。组织代表团参加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有5个项目意向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元。厦门代表团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取得丰硕成果,意向合同金额超过7000万元。举办厦门市科学仪器产业成果展,展出厦门市40家科学仪器企业的80项最新产品。支持举办第三十五届国际光谱会议、第十七届国际磷化学大会、第九届HUGO人类基因组突变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
  【2007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合作论坛】 4月7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由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信息产业厅、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本次论坛是探讨海峡两岸平板显示行业合作新思路的高层会议。与会人士重点讨论未来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介绍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现状,寻求合作机会。年内,随着友达、华映、东元等平板显示(FPD)行业巨头进驻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已经成为大陆对接台湾平板显示产业、承接平板显示产业转移的最活跃地区之一。
  【第十七届国际磷化学大会】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分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2007全球搜索引擎战略大会】 于5月25~26日在厦门举办,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厦门市科技局支持,厦门时义浩维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和厦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全球1000多个搜索引擎和网络营销业界人士参会。会议围绕搜索引擎营销、搜索引擎优化的主题和B2B搜索、移动搜索、视频搜索等新兴领域,共同探讨搜索引擎的发展潜力。该大会是全球网络营销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会议之一,1997年由搜索引擎观察的行业专家发起,第一次会议在美国纽约举办,现已成为全球最高规格的搜索引擎营销和优化的专业会展,被行业人士誉为搜索弓擎领域的“奥斯卡”大会。
  【组团参加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5月,厦门市组团参加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并设立6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产品展区,全方位展示厦门市近年来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参展期间,有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意向合作金额超过4000万元。其中,厦华电子有限公司与对方签订正式合同,金额超过1000万元。厦门市代表团再次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厦门市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对接会】 9月6日,2007年厦门市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对接会在市高新技术展示中心召开,市科技局主办。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和厦门市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代表300多人出席。会上,厦门市科技局和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5个单位签订“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协议,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厦门大学签订“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推动合作协议”。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世界500强欧瑞康巴马格公司等24家高校院所和跨国企业对接33个科技合作项目,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工艺、重大建设工程等领域,总投入5.5亿元。
  【2007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9月6日在厦门宾馆明宵厅召开,由厦门市政府主办,市科技局承办。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市政府相关部门等有关领导和海峡两岸IC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会议围绕“促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就厦门如何发挥地处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和向大陆转移的机会,运用厦门软件园和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台湾IC业来厦门投资,发展IC设计新兴产业,以提升厦门IC的设计能力和水平,早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九届HUGO人类基因组突变国际研讨会】 于9月23~27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由国际人类基因组织(HUGO)下属的人类基因组突变协会(HumanGenomeVaria-tionSociety)主办,厦门大学和厦门市科技局联合承办,来自40多个国家的170名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及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级研究人员参加会议。该研讨会由国际人类基因组织(HUGO)每两年召开一次,是涉及人类基因变异的高端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对人类基因组突变的研究,为其在生物学、药物及农业上的应用感兴趣的人们提供研讨的平台,为研究基因变异的学者们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也为新经济增长及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机遇。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不仅有利于在中国传播国际基因组突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也有利于向各国基因组变异研究界展示中国的基因组突变研究现状。同时,厦门市将借此研讨会推动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升厦门科技招商的国际知名度。
  【第三十五届国际光谱会议】 于9月24~27日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谱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联合主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光谱、质谱分析研究方面的科学家出席会议。这是世界分析谱学界顶级峰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由7个分会和6个研讨会组成,还有在上海召开的“蛋白组学新技术”会前会和在北京召开的“X射线光谱”会后会。本届会议研讨范围涵盖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质谱、激光光谱、X射线和同步辐射、化学计量学等光谱/质谱分析的各个方面,同时还组织了形态分析、环境分析、元素质谱前沿、生物光谱传感技术、光谱在纳米材料的应用、表面增强光谱等当前世界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研讨会。本届会议将促进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建立更多国际合作关系。
  【第九届高交会厦门代表团收获多】 10月12~1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厦门市代表团参展的23家企业的24个项目全部达成合作意向,意向合作金额超过7000万元。厦门市代表团获得本届高交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厦门展团获得优秀展示奖;两个参评项目——厦门养生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和厦门维环洁油技术有限公司的“维环牌燃油节能洁净剂”获得优秀产品奖。
  (黄海燕 许长水)
  知识产权工作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知识产权局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及运用能力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工作。12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组织评定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厦门市首批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年内,全市有524件专利获得资助资金111.4万元。厦门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市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知识产权执法先进集体称号。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政策环境】 5月,市知识产权局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厦门市扶持促进知识产权的取得、引进、消化及产业化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对企业购买有利于提升厦门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给予择优奖励,经认定的专利技术引进项目,专利技术引进费可列入企业科技投入经费,并按不超过专利技术引进费20%的比例给予企业奖励。《实施细则》还对有关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评定与奖励办法及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优惠等作出规定。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 2007年,市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发展,力求产业化基地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两岸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定期派员入驻产业化基地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宣传咨询工作。推动成立厦门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并在产业化基地挂牌。年内,由厦门市、海沧区和厦门海投新阳开发公司共同投入430余万元,在产业化基地建设厦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月20~26日,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现场咨询、“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和谐厦门”万人签名、2006年厦门知识产权十大新闻评选、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竞赛等,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和培训班。宣传周活动对增强企业和广大领导干部的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能力和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12月,市知识产权局与市人事局联合举办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继续教育培训班,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继续教育。
  为做好日常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市知识产权局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知识产权联合执法等全市性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和信息报道,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年内,《中国知识产权报》厦门通联站被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评为2006年度优秀通联站。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007年,市知识产权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沟通、情况通报和经验交流。全年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8次,打击侵权盗版音像制品、非法书刊和假冒、冒充专利产品以及假冒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产品。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九八”投洽会期间、第五届厦门礼品及家居装饰品展、2007厦门商业油画及家具展览会及第二届中国(厦门)品牌产品国际采购交易会等展会上设立知识产权投诉咨询台,对参展商品进行检查,接受客商和群众的投诉和咨询,为展会创造了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环境。年内,市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查处涉案总值1420万元人民币。
  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96件,未结21件,结案率82.1%。调撤46件,调撤率47.9%。审限内结案率100%。厦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捕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20件33人,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1件1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14件25人,非法经营案5件7人。起诉18件27人。厦门海关“龙舟行动”成效显著,全年共查获侵权案件242起,案值2900万元。其中,查获的侵犯李宁牌商标服装案(共有3万件服装)被评为全国海关十佳案例。
  【专利申请与授权量】 2007年,厦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全市国内专利申请受理3050件,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发明专利635件,增长33.4%。国内专利授权2402件,增长20.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3件,增长4.72%(详见表6~8)。
  【专利权行政保护】 2007年,厦门市依法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全年共受理专利侵权案件11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外观设计专利3件。结案7件。审结2006年专利侵权纠纷1件。
  【商标权行政保护】 年内,厦门市商标申请量达3516件,新增注册商标2013件,厦航、银祥、金鹭、爱得利4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7件商标被福建省工商局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加大商标权的行政保护工作力度,全年共办理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12起、罚款73万元。
  【著作权行政保护】 年内,厦门市共登记游戏动漫、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网页等作品200件。版权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等集中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7252人次,检查出版物市场6093家次,检查流动摊点6696个次,处罚店档36个,取缔非法摊点1357个,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69405件,查处各类案件93起,集中销毁侵权盗版物品10万件。
  【首次奖励专利技术引进项目】 12月,经市知识产权局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组成的专利技术引进奖励项目评审委员会确定,给予厦门扬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一项专利技术奖励4万元。这是厦门市也是福建省首次对专利技术引进项目进行奖励。 (唐仕灿 周小华)
  【国内首个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在厦门成立】 2月,厦门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在海沧新阳揭牌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该中心将根据需要制定专门的审理程序,设立专门的仲裁员名册和仲裁规则,推荐给当事人选用。当事人只需在合同中约定“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厦门仲裁委员会仲裁”的条款,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不仅可以选择解决机构、专业仲裁员,还可以选择适合具体争议内容的仲裁程序、开庭地点。由此,厦门市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将得到更便捷、更专业和更有效的解决(参见本书政法栏目“仲裁”相关条目)。
  【厦门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10月100,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厦门市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经过新一轮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的城市中,筛选知识产权工作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在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政策法规制定、激励机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取得成效,受到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好评与肯定。1999年,厦门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是全国第一批被列入“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的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列入的城市。2002年,厦门市再次被列入“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2004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认厦门市由原“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转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6年12月,厦门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试点城市考核验收。
  (郑秋华 李根)
  地震监测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地震局抓好震情监测预报,提升地震部门自身应急能力和社会综合防灾能力。进一步完善会商制度,努力提高监测水
  平。完善政府防灾职能,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年内,在全省年度会商会上,厦门市地震局提交的年度闽台地震趋势会商研究报告再次获得全省第一名。
  【地震活动】 2007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与上年相比都略有增强,厦门市数字化遥测台网共记录到福建及其沿海地区≥2.0地震107次。其中,福建省内最大地震为3月13日发生在顺昌的4.9级地震(见表9、表10)。
  2007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表9各月份地震频次和最大震级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粤东6市、闽南3市的30多位专家参会。会上,专家们依据多种技术观测手段资料,对地震前兆信息分析提取,对东南沿海地震趋势研究探讨,并执笔形成年度会商总结报告。5月30日,召开2007年度年中地震趋势会商会,20多位专家参会。会议形成2007年度年中闽台地区地震会商研究报告。10月28日,召开2008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会议围绕福建省本年度发生数次4级以上地震,以及随后可能的地震趋势,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并提出2008年度地震趋势意见。会商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地震趋势报告的形成,为相关地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年内,市地震局结合省内其他地区发生的地震,对厦门市地震应急预案在实发地震中暴露的问题,作针对性的修改。增设与“110”等相应部门的直通电话5部,加强应急情况下与外界的通讯能力,并对必要时的震情信息短信平台进行研究和设置。在全市建立起规范的“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及防震减灾助理员)组织,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三网一员”硬件方面,完成第二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制作和现场设置,至年底,避难场所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80多万人员。在社区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和建立应急组织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序疏散演练。在地震应急数据库基础上,基本完成厦门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软件。(蔡欣欣)
  科研院所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
  【厦门海洋珍稀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 11月2日,厦门海洋珍稀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海洋三所所长余兴光和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蔺海清为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利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基础条件和长期以来保护海洋珍稀动植物的经验,注重发挥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优势,充分整合和优化研究资源配置。中心将围绕海洋珍稀动植物保护开展相关研究,重点包括中华白海豚及其他鲸豚、文昌鱼、中国鲎、红树林等海洋珍稀动植物的有效保护、资源恢复与合理利用,珍稀动物的救护、养护,以及海洋开发中保护海洋珍稀动植物的理论和方法,为海洋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真蛸人工育苗和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通过阶段验收】 3月,福建省科技厅和厦门市科技局对海洋三所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期项目“真蛸人工育苗和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进行阶段验收。
  200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真蛸人工育苗技术开发,对真蛸亲体培育、人工促熟、控温诱导催产、人工孵化、幼体培育等技术进行研究,突破了真蛸规模化人工育苗的难题,培育出真蛸幼体6万多只,为中国沿海渔民增加了新的养殖对象。至年底,福建沿海真蛸人工养殖初具规模,年产量达到3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
  ·小知识·
  真蛸是章鱼的一种,属于头足纲、蛸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也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高营养、生活史短、生长快和分布广等特点。
  【外来物种灾害控制与生态修复对策研讨会】 6月20~21日,国家“908”评价课题“外来物种灾害控制与生态修复对策”项目在厦门召开项目进展研讨会。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集美大学、海洋三所等承担的“有外来种入侵问题”、“压舱水外来物种”、“遗传污染”、“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及影响评价”4个分专题负责人和海洋三所科技处领导以及有关人员参会。会议总结、肯定已进行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安排,重点对项目框架、子项目报告提纲进行认真讨论。会议强调要吸收国外外来物种管理、治理、评价的先进经验,重视成果发表。
  【对虾抗病毒机理研究两项成果通过验收评审】 5月,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承担的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感染机理研究”和“分子标记及其在海水良种培育中的应用”两个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专家们认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感染机理研究”项目建立大量制备完整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粒子的新方法,操作简便,纯度高,病毒量大并保持高度的感染性。进行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粒子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该病毒粒子至少由20种膜蛋白、7种核衣壳蛋白和1种链接蛋白组成,确证了其中相关病毒的膜蛋白和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同时发现能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宿主细胞骨架蛋白结合,参与病毒核衣壳向细胞核迁移过程,并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相互作用。上述研究为筛选阻断病毒感染药物提供了候选靶点。该项目在国际病毒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9篇SCI收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超额完成合同指标,为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分子标记及其在海水良种培育中的应用”的研究中,获得对虾抗病毒相关基因70多个。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对虾抗病毒基因和一种通过调控血细胞吞噬活性参与抗病毒免疫的蛋白,并证实其具有抗病毒作用,揭示了甲壳动物抗病毒的一种新机制。研究了在抗病毒对虾中存在的点突变,以求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抗病毒对虾良种选育。同时首次发现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存在和基因多样性,提示该基因多样性可能是低等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该项研究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两个项目均获通过。
  【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其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6月12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厦门对中国大洋协会“十五”计划项目“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其应用”进行验收,评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由海洋三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完成。专家们认为:项目组以深海热液区采集的水样和沉积物为材料,鉴定嗜热微生物近250株,并发现3株新种,完成基因组测序、蛋白质分析和功能研究。在开发利用方面,项目组从嗜热菌及其噬菌体中克隆11种热稳定性酶基因,初步建立了产电细菌的筛选平台和分离技术等。该项目圆满并超额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初步建立了中国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技术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研究。
  【福建省五个设区市海岸线修测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9月16日,福建省海域勘界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相关设区市海域勘界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厦门市举行海岸线修测成果专家评审会,来自福建省测绘局、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分别对厦门、福州、漳州、莆田、宁德等5个设区市海岸线修测成果进行评审。与会专家认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及海岸线修测图件等,资料详实、完整,符合评审要求。对海岸线类型和位置的确认合理,修测成果数据准确可靠,精度符合《福建省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及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本次修测对海岸线的位置、长度变化、海岸线类型分布等开展调查,成果准确反映了海岸线的实际情况,充实了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福建省近海“908”春季航次海上作业完成】 5月5日,海洋三所承担的国家“908”-ST06区块和福建省“908”近海海洋环境调查的春季航次任务调查船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归来。本次海上作业历时32天,航程3000海里,共进行215个大面站和1个周日定点站的综合调查,布放6个潜标,内容涵盖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海洋光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海洋三所一论文获《自然》杂志评论员好评】 11月21日,海洋三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的陈立奇和高众勇在《深海研究(DeepSeaResearchⅡ)》杂志上发表题为“北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二氧化碳分压的空间变化性”的论文。该论文被世界著名杂志《自然》中国网评价为最新研究亮点论文。《自然》杂志评论员提姆·理德(TimReid)以《全球变暖反馈——白令海的响应》为题评述该论文,认为中国科学家提出的论点是一个新发现,即在北冰洋的快速融冰过程中,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反馈。
  陈立奇、高众勇两人长期从事极区海洋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工作,曾参加过1999年和2003年的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并获取大量底层大气和表层海洋二氧化碳分压数据,在结合营养盐、叶绿素、生物和水文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北冰洋夏季融冰过程对大气二氧化碳吸收增强的机制。此论点对于了解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碳循环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海底地质地貌数据后处理系统升级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12月10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承担的科技部科研条件工作任务项目——海底地质地貌数据后处理系统升级开发进行验收。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系统突破了大容量地质数据的综合显示和地质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可明显提高海底地质地貌调查数据的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能较好地解决测深、侧扫声纳、浅地层/单道地震数据处理解译技术问题。建议继续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尽快推广应用。
  项目组采用现有测深、侧扫声纳、浅地层/单道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经反复验证,以模块式组合设计,组建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平台,完成海底地质地貌数据后处理系统升级开发工作。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无海洋地质地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软件的空白,成功应用于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海底光缆路由调查等多项实践,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 12月2~4日,由海洋三所牵头的海洋公益性研究项目“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示范”在厦门召开项目启动会。海洋一所丁德文院士、海洋三所蔡锋副所长、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温泉研究员、海洋三所周秋麟研究员等相关科研人员20多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实施方案、项目分工、实施进度,专题设置与分解等展开讨论,并出谋划策,共同为各专题诊断把脉。各专题负责人还就每个专题的实施方案、存在的难点作了汇报。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泉州湾和长山群岛两个示范区的研究,建立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制定海洋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为我国其他类似区域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矛盾提供成功的范例。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
  【海洋三所评出2007年科技成果奖】 8月,海洋三所进行2007年科技成果奖评审,共评出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杨丰研究员和海洋三所海洋生态实验室张玉生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结构蛋白研究”和“重金属对泉州湾螠蛏养殖滩涂生态影响研究”2项成果获一等奖,“南极中山站及普里兹湾上空海洋气溶胶化学研究”等3项成果获二等奖。
  【共建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协议签订】 11月26日,海洋三所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厦门签订共建国家海洋局海洋一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把该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外有特色和有影响的极地海洋—大气化学、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海洋三所长期参与我国极地考察所积淀的研究和人才优势,以及厦门作为我国重要的极地考察支撑基地的优势,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发展海洋—大气系统观测技术和站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技术,为极区观测和监测的业务化提供支持。同时,根据国家极地科考事业的需要与国际极地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南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观测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陈玉荣)
  福建海洋研究所
  【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年内,福建海洋研究所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65项,科研项目经费1808.29万元,比上年增长71.6%,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承担国家、省、市重大技术专项有:国家908专项中的“福建省海岛调查”和“福建省海岸带调查”、“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泉州市试点)”、“宁德市海域开发利用规划”、“三沙湾用海规划”、“闽江口用海规划”、“湄州湾(南北岸)用海规划”和20多项沿海地市海域使用论证项目,以及“福建省主要港湾(厦门湾、诏安湾、旧镇湾、湄州湾)的环境质量监控”、“福建省重点陆源排污口监测(7个)”、“厦门市国家陆源重点排污口监测(4个)”、“九龙江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晋江入海口污染物总量监测”、“厦门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20多项省市重点海洋环境监测专项任务。此外,参与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
  【兴建福建海洋研究所科技创新平台】 年内,福建海洋研究所“台湾海峡海洋调查与环境监测开放实验平台”获省科技厅立项并进入实施建设阶段。平台的建设使该所的海洋调查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设施达到国内主流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承担国家和福建省海洋环境监测及台湾海峡海洋调查的科学研究能力。
  【海洋科学调查平台作用扩展】 2007年,福建海洋研究所充分发挥“延平2号”科考船的海洋科研调查平台作用及在台湾海峡及南海区域海洋调查的优势,积极扩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承担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国家908专项STO6区块综合调查(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北部)”冬夏两季调查任务、“国家908专项CJ-18区块(南海中北部)地质调查”任务、“国家908专项DX-31(泉厦近岸海域海底地形扫测)”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台湾海峡上升流年际变动研究”调查任务、“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调查任务。全年海上航行安全工作168天,航程17530海里,创该船历年航程新纪录。年内,“‘延平2号’海洋科考船科普基地建设”获市科技局立项。项目实施后,该船配备先进海洋调查仪器和通信导航设备,成为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重要海上科学调查平台,以及对台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厦门市海洋科普教育新平台。
  【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厦开办】 7月8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2007年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厦门开班。来自亚非拉39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参加培训。其中,拉美地区、加勒比地区、非洲、南太平洋的秘鲁、巴哈马、突尼斯、萨摩亚等18个国家首次派学员参加。培训班历时50天,学员们主要学习由厦门大学、国家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等专家教授讲授的“中国海水养殖概况”、“海水养殖鱼类土池育苗技术”、“石斑鱼育苗及网箱养殖技术”、“鲍鱼养殖模式与多倍体育苗技术”、“海水养殖生物病害的发生及控制技术”、“全雌鲻鱼培育的研究及应用”、“虾池综合养殖技术”、“对虾健康育苗及实用养殖技术”等课程,并听取“开展科技兴海行动”、“厦门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等讲座;实地参观考察东山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场,学习网箱养殖和围海养殖技术;参观考察福建省及厦门市知名企业。通过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海水养殖知识和技术,了解福建省及厦门市先进的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经验,将其带回各自国家。
  【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综合研修班】 10月28日至11月20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举办。喀麦隆国家环境与自然保护部合作司司长、尼日利亚交通部港口管理局局长、古巴国家交通部海港局局长、多米尼加自然资源部海岸带海洋资源储备与管理局局长等25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39名司局长参加。研修期间,研修班成员听取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及厦门大学教授所作的“中国国情、文化习俗介绍”、“厦门经贸情况介绍”、“厦门旅游情况介绍”、“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探讨”、“厦门防控污水污染的实践与体会”等专题讲座和报告,并访问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实地考察筼筜湖的污水处理和东山国家中心渔港、北京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地。该研修班作为一个多边、双向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们提供一个分享海洋领域技术进步与管理经验的机会,促进了各国在该领域交流与合作。
  【福建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获海洋科技成果创新二等奖】 2007年,由福建海洋研究所地质水文研究室编制的“福建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成果创新二等奖。根据任务要求,该“规划”编制分为省级和沿海设区市级二级,主要根据三类二级分类体系划分为特殊保护海岛、一般保护海岛、开发利用海岛等三大类共17小类。编制任务于2004年6月开始,2006年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编制工作的完成,对福建省保护和利用无居民海岛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加强海岛行政管理及立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义)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首届海峡西岸水产太空育种高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 4月25~27日,由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海峡西岸水产太空育种高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国际宇航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神舟”1-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员和部分省市水产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90多位代表参加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我国航天事业、水产太空育种的意义、现状及愿景等进行广泛探讨,并取得一些共识。会上,省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分别就“水产太空育种实践与愿景”、“卤虫太空搭载诱变研究”、“航天回收后裸腹历48世代繁殖初报”、“蒙古裸腹太空搭载诱变研究”和“水产生物活体航天搭载技术探讨”等课题作专题报告。
  【省水产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典】 11月15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祝大会在厦门市亚洲海湾大酒店隆重举行。福建省、厦门市相关部门领导及日本国长崎县水产友好代表团成员等300多人出席大会。
  省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国内专业最齐全、技术力量较为雄厚、设备较为完善的多学科、公益性的海洋与渔业应用研究机构之一,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课题900多项,取得200多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0多项。至2007年底,在职职工130多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54人。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908”专项外业调查任务基本完成】 年内,省水产所承担的3个“908”专项(即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任务基本完成。其中,“福建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项目完成24个县(市、区)海域使用现状外业调查,初步完成国家级、省级、福州市、泉州市和云霄县、东山县审批的用海项目的内业处理,并在工作底图上予以标识。“福建近海经济海洋生物苗种资源调查”项目完成三沙湾和兴化湾鱼卵仔鱼、亲鱼、海洋捕捞苗种的外业调查以及张网作业幼鱼种苗的外业调查和四大经济贝类繁育区域的社会调查,并进行样品的分析鉴定和资料分析整理。“外来入侵物种灾害调查”项目完成互花米草、沙筛贝和压舱水等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外业调查,已开展样品的整理鉴定和分析。
  【“几种红藻有效利用的研究”通过鉴定】 4月10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几种红藻有效利用的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利用福建省沿海多获性的红毛藻、龙须菜和江蓠等红藻,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研制出不同风味的调味烤制红毛藻、香酥红毛藻卷、纯红毛藻卷等食品,并开发出红毛藻粉胶囊;利用加工边角料研制出红毛藻粉、红毛藻酸奶、海发菜汤等产品。此外,还研制出调味龙须菜、调味江蓠等小食品,实现了龙须菜、江蓠的直接食用。在藻红蛋白的提取纯化方面,采用冷水溶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分离手段首次将红毛藻藻红蛋白纯度提高到4.3。红藻的有效利用研究,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对引导国内消费者对红毛藻以及龙须菜、江蓠等红藻加工食品的食用消费,开发藻红蛋白新来源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真鲷雌核发育及复壮选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7月8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真鲷品种复壮及其异质克隆鱼培育的研究”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有关专家鉴定。项目利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测定真鲷秋冬季生殖群体(福建南部)原种种质基本参数的基础上,研究真鲷品种的复壮及纯系真鲷的克隆,为真鲷种质标准参数的制定奠定基础;利用多种海水鱼类为异精来源,采用紫外线灭活、静水压抑制极体排放等染色体操作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雌核发育真鲷,为真鲷良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鲜调味品开发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0月14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海鲜调味品开发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利用蛋白酶水解鱼下脚料,开发海鲜调味品。即将鱼下脚料通过酶解、过滤、离心、浓缩后,经调味、调香、调色等工序精制成复合调味料——海鲜调味品,具有海鲜固有的风味,且生产工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该产品的研究成功,对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鱼类加工下脚料的有效利用、增加附加值有重要意义。
  【烟熏牡蛎罐头研制项目通过鉴定】 10月14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烟熏牡蛎罐头研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根据烟熏液与食品密切接触,使烟熏液中风味成分被食品吸收,具有特有的烟熏色、香气和味道,并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作用和抗氧化作用,使食品的保质期延长等科学原理,研制出烟熏牡蛎罐头食品。产品具有烟熏制品固有的滋味气味,鲜美适口,软硬适度,达到鱼罐头标准(GB14939-2005)的相关指标,为牡蛎深加工提供了新途径。
  【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鉴定】 10月17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针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关,探索出针对3个死亡高峰的正确对策,形成一套成熟的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的技术和工艺流程。研究期间,项目组共培育平均全长3厘米以上的斜带石斑鱼苗种232.7万尾,中间培育8厘米至15厘米的大规格苗种6.93万尾,养成商品鱼8450.75公斤。该项目还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进行斜带石斑鱼种质鉴定和遗传背景分析,研究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状况。通过技术示范、推广和辐射,福建省沿海石斑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得以普及并不断提高。至年底,省内斜带石斑鱼养殖已经全部依靠人工培育的苗种。
  【福建省织纹螺食用安全性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2月13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织纹螺食用安全性的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采用液相和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织纹螺所含毒素的组成,通过诱食实验,提出了织纹螺毒素来源于食物链的观点。研究发现,织纹螺所含毒素与其种类关系密切,光织纹螺与节织纹螺为有毒织纹螺,西格织纹螺、纵肋织纹螺、疣织纹螺、胆形织纹螺等为无毒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和未定种织纹螺的个别样品毒素检测结果呈阳性;织纹螺所含毒素的毒力与季节有关。
  【风能海水淡化装置研发初获成功】 年内,由省水产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风能海水淡化装置初获成功并试运行于海湾养殖区。该项目针对福建省养殖网箱(渔排)生产及管理人员生活饮用水困难的现状,利用海上独特的优势能源——风能和海水,经反复试验,研发成功日产1吨淡化水的风能海水淡化装置。制出的淡化水经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是全国第一台在海湾养殖区利用风能驱动的海水淡化装置,它为解决渔民吃水难、用水难问题,探索出一条海水资源利用的新路。(黄培民)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内,由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建设(一期)获得进展。至年底,建成1个花卉技术研发测试与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能为花卉种苗技术研发及企业产品检测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病虫害防控、组织培养和花卉资源库等8个研发实验室,能提供完整的花卉种苗研究开发技术手段,为花卉企业、研究院所提供专业性研发平台;园区引入三角梅、山茶花、洋兰、多肉植物、水生植物、中华红叶杨、高山杜鹃等花卉品种资源450种,为花卉种苗与培育技术研发提供丰富种源;建成环境自动化控制温室及智能快繁设施6680平方米,可实现对温、湿、光、气、营养等育苗环境的数字化自动控制,同时提供6种栽培环境设置,包含轻型基质培养、气雾培养、营养液培养3项种苗培育技术,可为各色花卉品种提供种苗繁殖技术研发及种苗工厂化生产提供自动化环境条件,具备年产花卉扦插苗200万株生产能力。平台设立“转基因和细胞工程育种”、“理化诱变育种”、“野生与异地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及应用”、“优良种苗数控快繁及实用技术研究”和“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析与应用”等5个专题研究组,承担省、市、区、企业委托研发项目28项,花卉种苗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建设花卉展示温室7000平方米,形成花卉企业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展示与交易区,台湾、本省及本市花卉企业40家入驻园区,集中展示各花卉企业的品种、产品及相关技术,为市民提供各色花卉产品销售、配送、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等综合性服务,为新品种研发与推广提供直接的渠道。与厦门国际航空港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蝴蝶兰杂交育种与种苗培育生产。应用数控自动化育苗设施,为厦门城市绿化培育厦门市花三角梅100万株。结合花卉品种资源库建设,园区成立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三级科普教学基地,完成集美大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厦门中小学生等多批次植物科学与科普教育任务。开展“市花三角梅进万家”苗木赠送活动1次。
  (刘志成)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