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684
颗粒名称: 商业贸易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21
页码: 327-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商业贸易概况。其中包含:综述、对外贸易、对台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内贸易、副食品供应、粮食储备与供应等。
关键词: 贸易经济 厦门市 商业贸易

内容

综述
  2007年,厦门市各项商贸指标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面完成年计划目标,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出口25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进口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与全省相比,分别高2.5个、3.6个和1.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分别提高至53.4%、51.2%和58.0%,为近年来最高,地位更加凸显;但与全国相比,则分别低了2.2个、1.1个和5个百分点。
  2.对台经贸稳步增长。全年对台进出口额30.4亿美元,比增40.6%。其中:出口额5.1亿美元,比增8.8%;进口额25.3亿美元,比增49.5%。台湾成为厦门市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八大出口市场。
  3.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投资项目39个,投资额1126.7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6个,合同额9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42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342万美元,同比增长12.7%;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9250.7万美元,同比增长17.6%;派出劳务5508人,同比增长30.1%,期末在外人数9281人。
  4.消费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8.2亿元,同比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5亿元,同比增长18.3%。
  5.副食品保障市场有力。全市牲畜定点屠宰121.64万头,同比下降12.80%;蔬菜交易157.52万吨,同比增长8.95%;水果上市交易10.92万吨,同比增长4.80%。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全面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36项食品安全指标的综合指标要求。
  6.会展业持续发展。详见本书会展业栏目。(陈慧坚)
  对外贸易
  【完善出口扶持政策】2007年,市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市贸发局)共审核需兑付的各项外贸扶持资金7866.2万元,涉及937家企业1849个项目。一是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向生产性品牌企业倾斜,促其做强做大,全年共扶持28家企业申请的249个项目,扶持资金1029.5万元。二是调整出口扶持政策,对出口超亿的6家流通性贸易公司采用增量奖励,并把扶持比例全部调整为50%,全年共扶持100家企业3559.4万元。三是继续完善现行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全年共有161家企业申请,审核需兑付1024.1万元。四是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共有648家企业的1339个项目申请此项扶持资金,金额达2253.2万元。
  【应对宏观政策调整】一是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最大限度减少因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市贸发局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敦促企业赶货出口、用足保税物流园区政策等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能够出口的货物在6月30日以前结关出口。据统计,6月25~30日,本市企业仅在厦门关区出口即达6.3亿美元,企业报关进入保税物流园区的出口货物1276票,货值约8500万美元,直接为企业挽回出口退税损失达6825万元。二是积极应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政策出台前,市贸发局结合厦门实际,以市政府名义向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海关总署、国税总局行文提出建议,最终厦门加工贸易额较大的皮革类、石材类、合成橡胶以及体育用品、鞋、伞、床垫等均未列入限制类目录,使本市企业受影响面大为缩小;政策出台后,市贸发局通过加大宣传、收集意见、配合海关帮助企业办理新合同备案手续,推动企业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域作用并引导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开展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积极应对信贷紧缩政策。市贸发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银行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相关情况,并继续扶持和鼓励成长型中小贸易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协调国税机关让银行获取更多企业退税信息,帮助企业取得银行的支持,协调各商业银行积极向其总行争取将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科目调整至贸易融资,以减少对出口退税贷款的限制,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充分发挥各层次服务主体的优势和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厦门市企业全年参加境外展览展位数达1500个以上,商务出国(境)人数超过5000人次。二是精心筛选确定25个国(境)外重点展览会作为本市鼓励参展的对象,对年出口额超过1500万美元又不属于本市重点出口企业的企业出国参展给予展位补贴;对组展达到10家企业10个展位以上的组展机构给予公共布展补贴。三是培育境外组展服务主体,调动服务主体积极性,扩大自主参展渠道,截至年底全市外展主体已有13家,其中常年专业组展机构9家,大大改善了企业境外参展的条件。四是积极组织出国(境)专项推销与市场考察活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商机,全年共组织23个出访团组,出访国家和地区26个,参加企业人员224人次。五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知名展会,共组织418家企业参加第101、102届广交会,展位数1268个,厦门团累计成交额5.6亿美元;组织56家企业参加华交会上海展和大阪展,展位数80个,成交额达2653万美元。此外,市贸发局还积极通过设立海外贸易中心,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贸易网点,扶持深度开发项目,扶持国际商标注册、认证和扶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创建出口品牌】一是开展品牌评选和认定活动,评选第二批“厦门市出口名牌”7家,第一批28家“厦门市出口名牌”通过复审,全市共有“厦门出口名牌”企业35家;向商务部推荐“中国出口名牌”的备选企业22家、第二批“中华老字号”11家,银鹭、大金龙2家企业上榜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二是积极宣传推广品牌企业和产品,与《厦门日报》、《国际商报》联合开展品牌宣传,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品牌论坛,成功承办第102届广交会开幕招待酒会,较好地宣传了厦门的形象和品牌企业。三是支持品牌企业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和鼓励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并在自主举办的展览会中设立品牌专区,宣传展示品牌企业和产品,促进产品的销售,提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政府采购和援外物资采购、进出口配额和特许经营许可等方面优先考虑品牌企业和产品。四是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品牌展览展示和宣传推介,开展品牌宣传推广经验交流活动;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获得国内外相关认证及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推进科技兴贸】一是积极组织、推荐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含厦门钨业股份)跻身“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行列。二是组织申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资助项目,全年共审核、筛选6个项目上报商务部,获得资金支持300万元。三是加强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工作,软件出口1524.3万美元,增长2.3倍;技术出口503万美元,增长21倍;服务外包15028万美元。四是狠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年出口达55亿美元,增长35%,为历年最高。
  【做好公平贸易】一是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简称“两反两保”),全年共组织51家企业应对“两反两保”案件9起,涉案金额1660万美元,其中翔鹭公司成功获得单独税率4.44%(全国普遍税率44.3%),为全国第二低;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反倾销应诉,有9家企业和1家行业协会获得总额200万元奖励。二是强化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举措,充分发挥厦门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站的作用,从信息上、技术上为企业提供服务,全年发布TBT-SPS信息超过1000条,回答企业问题超过500个,帮助企业培训超过300人次。
  【大力扩大进口】一是首次出台扶持政策,制订实施鼓励进口的《2007年厦门市促进外贸进口奖励办法》,鼓励引导企业扩大进口,做强做大厦门口岸。在进口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全市进口增幅从2月份的-0.7%提高到12月份的15.8%。二是建立促进进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进口通关环境和经营环境,完善进口商品分类、审价、检验检疫方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宇达不良品退运方案获国检总局批准进行试点运作。三是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管理的特定经营资质,扩大进口商品的经营范围,重点培育资源性产品、原材料及农产品等进口,增强厦门口岸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建立进口监测和服务促进体系,加强对主要进口市场和商品的运行监测,建立了进口月度分析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全市进口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口进行监测,跟踪了解骨干进口企业和大宗进口商品情况;在厦门经贸信息网开辟进口专栏,发布进口服务信息,指导企业扩大进口;组织进口企业参加第101、102届广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积极开拓进口贸易。
  【对外贸易七大特点】2007年,厦门市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1.内资出口保持高位运行,进口增长较快。出口方面,延续高位运行态势,出口首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8%,但仍较全国内资企业增幅水平低1.2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占62.3%,同比增长31.9%;国有企业出口占32.8%,同比增长26.3%。大户增长迅速,8家重点贸易企业全年合计出口28.7亿美元,增长44.4%,占内资出口的25.8%,成为拉动内资出口高增长的主力。其中,国贸、夏商分别增长24.1%和24.9%,其余6家增幅均在33%以上;建发、协力、嘉晟、中信隆、嘉联恒和华融集团分别增长40.9%、76.9%、99.5%、33.8%、44.6%和47.1%。进口方面,自3月以来,内资企业进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累计进口45.1亿美元,增长18.2%。内资进口主要集中在大户,全年进口超亿内资企业共8家,其中建发、国贸、厦航、中禾大幅增长,增幅在30%以上;象屿、夏新、信达和嘉鹭进口增幅低于5%。这8家企业合计进口27.0亿美元,增长18.5,,进口额占内资进口的59.9%。
  2.外资出口平稳较快增长,进口逐步提升。出口方面,在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新项目的拉动下,外资企业出口增长平稳向好,全年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3%,但仍较全国外资企业增幅水平低1.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56.4%。友达光电全年出口7.0亿美元,宸鸿科技全年出口1.0亿美元,两家企业合计拉动外资全年出口增幅5.6个百分点。进口方面,外资进口增幅自3月以后缓慢提升,全年累计进口97.2亿美元,增长14.7%,进口额占全市进口的68.3%。新项目成为拉动外资进口的主力军,友达光电全年进口9.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倍,进口额全市排名第一;宸鸿科技全年进口1.4亿美元,同比增长8倍。两家企业全年拉动外资进口增幅12.0个百分点。
  3.一般贸易大幅增长,加工贸易增幅不高。出口方面,全年一般贸易出口1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全市出口的50.5%;其他贸易出口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市出口的36.6%。加工贸易出口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占全市出口的9.9%。加工贸易中,由于友达光电拉动,来料加工出口12.6亿美元,增长77.8%;进料加工出口8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进口方面全年一般贸易进口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加工贸易进口4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其他贸易进口28.8亿美元,同比增反3.2%。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进口占全市进口的比重分别为45.8%、34.0%和20.3%。
  4.机电产品出口较快增长,传统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年出口1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49.3%。传统出口商品尽管受到汇率、税率的影响,全年整体仍保持较高增幅。服装、鞋、石材、纺织纱线、体育用品、箱包和家具等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
  5.美国保持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台湾保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出口市场方面,对美出口增长趋缓,全年对美国出口51.3亿美元,增长21.3%,保持出口第一市场地位,但由于“次贷”风波影响美国市场需求,下半年增长趋缓,导致全年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对欧盟、东盟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对欧盟、东盟分别出口50.7亿、20.7亿美元,增长31.2%和41.6%;对日出口基本持平,全年对日本出口41.3亿美元,仅增长0.9%。对上述四大市场的出口占全市出口的64.2%。进口市场方面,对台进口高速增长,全年累计进口25.3亿美元,增长49.5%,台湾继续保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位;从东盟进口21.5亿美元,增长17.3%;从日本进口18.3亿美元,增长14.9%;自美国进口18.1亿美元,增长10.7%;从欧盟进口13.3亿美元,增长12.4%。以上五大进口来源地合计占全市进口的68.0%。
  6.岛外发展迅速,岛内仍是外贸主力。全年岛外企业进出口额超百亿,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占全市进出口额近三成。岛外四区中,翔安、海沧增长迅速,从绝对额来看,海沧、集美进出口额占岛外四区近七成。岛内两区仍是外贸主力军。湖里作为全市龙头,进出口达169亿美元;思明进出口超百亿,达107亿美元。
  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首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口55.1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进口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商品方面,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占市场比重的73.88%;材料技术和计算机集成技术出口增长最快,增幅分别为177.01%、108.35%。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其中以计算机集成技术和光电技术增长最快,增幅分别为57.98%、49.81%。企业方面,内资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合资企业表现异常抢眼,出口额较上年翻了一番以上,成为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生力军;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柯达(厦门)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敦吉机电(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市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嵩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内外资企业出口额跻身全市出口50强。
  2007年厦门市进出口市场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主要进出口商品见表1~3。
  【对外贸易存在三大问题】2007年,厦门市对外贸易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导致出口压力增大。人民币加快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信贷从紧、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贸易壁垒增多等因素使出口面临压力大增。2007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突破1∶7.25,全年累计升值约7%;当年7月1日起生效的出口退税调整涉及全市近一半商品的出口;信贷从紧导致企业压缩出口规模;再加上美国“次贷”风波影响到市场需求,导致出口放慢脚步。虽然从全年来看,全市传统商品出口保持较高增幅,但从下半年起,大部分商品同比增幅较上半年同比增幅下滑10~35个百分点。如服装下半年仅增长9.5%,伞增长0.1%,塑料制品增长-17.0%,钢材增长-0.9%,陶瓷制品增长-14.9%。
  2.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备显疲态。消费电子产品是厦门外资企业出口的主要产品,而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产品由于近两年升级调整进展不快,出口增幅不高或下降,由此造成的缺口难以弥补。
  3.进口增长点不多。由于进口产品国产替代日益增强,而且加工贸易政策趋紧,外资企业进口难有大幅增长。2007年全市外资进口增幅虽达到14.7%,但主要依靠新项目拉动。扣除友达光电、宸鸿科技因素,实际外资进口仅增长2.7%。由于外资进口占全市进口额近七成,外资进口低迷直接影响全市进口增幅。内资企业进口的大宗经营性商品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通关等因素的制约,且厦门不是汽车、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口岸,规模难以扩大。
  【外贸经营企业突破6000家】2007年全市备案登记的新增外贸企业达1112家,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外贸经营主体扩容迅速,其中私营936家,占新企业数的84.2%;外资企业136家,同比增加1倍,占新企业数的12.2%。截至年底,全市历年累计备案登记的外贸企业达6219家,其中民营企业5122家,占82.4%。
  【开展国内首例不良品退运项目试点】2007年10月,国家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批准同意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开展不良品退运项目,即在其保税仓库内开展退运商品检测维修业务的试点工作,使企业实现“无理由退货”承诺下对退货商品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再利用。该项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属首创,并被列入海关总署支持“海西”建设的扶持项目。截至2007年12月,已有两批货物共计10个货柜140吨货物到港。
  【特殊经济区企业外贸总量占全市11.5%】 2007年,全市特殊经济区企业外贸总额46.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外贸额的11.5%。其中,出口25.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市出口额的8.4%;进口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市进口额的17.1%。从出口来看,象屿保税区企业出口14.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火炬高新区企业出口8.1亿美元,同比增长-3.4%;出口加工区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49.4%;保税物流园区出口0.6亿美元,同比增长675.6%。从进口来看,象屿保税区企业进口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4%;火炬高新区企业进口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出口加工区进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2.3%,保税物流园区进口0.3亿美元,同比增长821.0%。
  【对新兴市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对新兴市场出口41.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6.8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厦门对新兴市场出口年均增幅达到30.9%,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5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0.7%上升至16.2%。在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中,出口金额较大、增长快速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阿联酋、印度、巴拿马、土耳其和巴西等。按洲别统计,2007年对南美洲出口12.6亿美元,增长43.6%;对非洲出口7.3亿美元,增长45.3%。
  【成功举办第五届外经贸服务日】由市贸发局等8个部门共同主办的2007年外经贸服务日4月6日在人民会堂成功举办。活动共举办政策宣讲和研讨会34场,设立服务咨询台37个,主协办和参与单位达35家,参加企业人员超过4000人。本年度外经贸服务日仍然以外经贸政策变化和调整为重点,突出汇率和税率变化的热点,邀请商务部及相关单位的专家,围绕政策变化趋势、风险防范、贸易融资、转变增长方式相关政策等进行宣讲和研讨。经过5年的培育、总结、完善,外经贸服务日已经成为厦门外贸政策服务的一个品牌。
  【厦门外贸总量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六位】2007年,厦门市外贸总量与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厦门外贸总量排名第六,排名与上年相同,其中,出口额排第六位,进口额排第七位。外贸总量居前五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宁波、青岛和杭州。与5个计划单列市比较,厦门市外贸总量排在第四位,其中,与5个计划单列市比较,出口额排第四位,仅高于大连;进口额则降为最后,且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距。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厦门农产品出口影响明显】日本是厦门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日本于2006年5月开始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至2007年5月,一年期间厦门对其他市场出口的农产品增幅高达61.1%,而对日出口为2.39亿美元,增幅仅有0.2%。对日出口农产品中,蔬菜出口8305万美元,下降3.5%;茶叶出口1019万美元,下降192%。明显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而烤鳗出口由于质量提高,出现恢复性增长,出口5905万美元,增长7.8%,显然得益于质量可追溯体系。
  【服务贸易呈现三个特点】200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89559.3万美元,其中出口186884.5万美元,进口202674.9万美元,逆差15790.4万美元。主要特点:一是服务贸易行业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等项目上;二是服务贸易外资占主导地位,比重达67%;三是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贸易优势产业,如飞机维修、油画、服务外包等,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详见表4)。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对美出口下滑】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厦门对美国出口自下半年起持续下滑。2007年上半年,全市对美出口增长30.0%,下半年对美出口同比增幅则降至14.2%。2007年全年对美出口51.3亿美元,增长21.3%,虽仍保持出口第一大市场位置,但与第二名欧盟差距已很小,且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首次出台促进进口奖励办法】 6月,市贸发局、财政局出台《2007年厦门市促进外贸进口奖励办法》。该办法规定:(1)扶持经营主体,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对于一般贸易进口超过5000万至6亿美元以上的内资非生产性企业给予10万至8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奖励。(2)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导向扶持。对一般贸易进口粮食、化工产品及初级塑料、纸浆木浆及回收纸、矿砂、鱼粉饲料、原木、植物油、煤炭、石材荒料等单类大宗商品超过5000万至1亿美元以上,给予10万至2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奖励。三是鼓励快速增长型企业进口。为培植进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对于一般贸易进口超过1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快速增长内资非生产性企业给予2万至3万元人民币不等的奖励。
  【新一轮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厦门出口】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通知,从7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再次进行调整。本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力度大,范围广,所有被列入调整“大名单”的商品税则多达1729个,涉及厦门48.6%的出口。其中调低类占全市出口47.3%,取消类占1.3%,免税类占0.04%;涉及外资出口34.8%,涉及内资出口高达67.4%。全市出口企业下半年至少减少11.4亿元出口退税。受影响较大的出口商品有:树脂工艺品、石材制品从13%调到5%,下调8个百分点;塑料制品从11%调到5%,下调6个百分点;龙头阀门从13%调到9%,下调4个百分点;服装、鞋、体育用品及设备、纺织纱线及制品、箱包、家具、伞从13%调到11%,下调2个百分点;钨制品(蓝色氧化钨)从退5%到取消退税。取消类涉及主要出口商品包括钨制品、水海产品、钢材、未锻造的铝及铝材等,受取消类影响的主要企业有厦钨、信达、凯西钢铁;调低类涉及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石材及制品、体育用品及设备、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龙头阀门及其零件、家具、伞、树脂工艺品等,受影响的企业主要有宇达、建发股份、路达、中信隆以及国贸、嘉晟、嘉联恒、英南、正新等,调低出口退税率商品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70家。下半年,退税率调整商品出口增幅已明显下滑,大部分商品下半年同比增幅较上半年同比增幅下滑10到35个百分点不等。如服装下半年仅增长9.5%,塑料制品增长-17.0%,伞增长0.1%,钢材增长-0.9%,陶瓷制品增长-14.9%。
  【进出口百强企业门槛提高】 在2007年厦门市进出口百强企业中,内资企业有40家,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以15.0亿美元进出口位居第四;外资企业占60家,戴尔(厦门)有限公司以31.3亿美元进出口高居榜首。与2006年度进出口百强企业相比,2007年的百强企业“门槛”显著提高,第100名的进出口额比上年提高了942万美元,达到4757万美元。有14家为新入围企业,其中,友达光电排在第2位,宸鸿科技排在第24位。百强企业合计进出口2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出口合计1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6%;进口合计98.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进出口、出口、进口三项指标增幅均超全市平均水平,三项指标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0.3%、55.5%和69.0%(详见表5)。
  【出口超亿元企业达37家】 2007年厦门市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达37家,比2006年度净增11家。新增超亿企业分别是:友达光电、多威电子、厦顺铝箔、省粮油、中航技、正新橡胶、金鹭合金、太平货柜、信达股份、海莱照明和宸鸿科技。37家出口超亿企业合计出口1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1.2%,髙出全市平均增幅6.6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的43.8%。出口超亿企业中,内资企业有13家,其出口额为32.2亿美元,占超亿企业出口额的28.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2007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共有10家,分别是:戴尔(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钛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厦门蒙发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丞信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 2007年厦门市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共有10家,分别是:厦门新长诚钢构浪板有限公司、厦门市乔斯达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中舜进出口有限公司、天润贸易有限公司、厦门厦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厦门钦盛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省粮油食品厦门进出口公司、东方盛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海盛辉贸易有限公司、厦门经济特区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
  【厦门市A类国际货代企业】 2007~2008年厦门A类国际货代企业共有26家,分别是:厦门国贸泰达物流有限公司、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发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华贸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华贸物流有限公司、厦门裕利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航都(厦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天宇客货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福建空港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外代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厦门)有限公司、五矿国际货运(福建)有限责任公司、德迅(中国)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上海邮申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康捷空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市大同物流有限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厦门有限公司、厦门诚达运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夏商物流有限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分公司、伯灵顿物流(厦门)有限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中国外运福建有限公司。
  【厦门出口名牌】 厦门出口名牌共有35个,分别是: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鹭(Jinlu),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厦工(XIAGONG)、厦工机械(XIAGONGMACHINERY),千信和金属(厦门)有限公司的JACO,厦门恒好进出口有限公司picnicsource,厦门鑫艺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artsalbum及图形,福建同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同发、Q3,厦门中龙毅进出口有限公司的PPI,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厦华(XOCECOPRIMA),厦门罐头厂的古龙(GUL0NG),纽威(厦门)轻工有限公司的纽威(NEWWISH),伟士(厦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伟士(WISH),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夏新(AMOI),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的正新(CHENGSHIN),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金龙(KINGLONG),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的萤火虫(FIREFLY),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的三圈(THREECIRCLES),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的NINESPORT,厦门福太洋伞有限公司的福太(FUTAI),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的宏发(HONGFA),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海堤(SEADYKEBRAND),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的通士达(TOPSTAR),厦门市立达信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立达信(LEEDARSON),厦门旭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旭邦(XUBANG),厦门建宇实业有限公司的KINGWORLD,厦门建发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的飞鹭(CDC),厦门舫昌佛具有限公司的舫昌(FANGCHANG),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星星(STAR),厦门宁利电子有限公司的好利来(HOLLYLAND),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的金旅(GOLDENDRAGON),坤联(厦门)照相器材有限公司的宝达(PROTAX),厦门国贸实业有限公司的KARRIMATE,厦门喜盈门家具制品有限公司的喜梦宝(XMB),厦门市威迪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的威迪亚(WDI),厦门嘉孚康工贸有限公司的JVK,厦门德顺昌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的FAIR-LINK。(陈慧坚)
  对台贸易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达30.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62%。其中,出口5.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3%;进口25.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46%。主要有三大特点:
  1.自台进口远远大于对台出口情况继续维持。1997年以来,厦门对台贸易额一直呈现进口大、出口小的情况,进口与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1左右,一直保持着巨大的逆差。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大量的台资企业前来大陆投资,带动了台湾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台资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一般销往欧美和大陆市场,而不是返销台湾;二是台湾对大陆商品仍然设限,加上台湾本岛市场比较小,对台出口要有较大的增长比较困难。在目前两岸的机电、高新技术领域呈现产业垂直分工的情况下,这种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将继续存在。
  2.厦门口岸作为两岸货物重要中转地的角色越来越突出。
  3.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出口商品中,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石料、石膏等及制品,车辆等运输设备,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木浆、纸板等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品等产品出口占对台出口总值80%以上。进口商品中,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器材,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塑料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产品进口占对台进口总值的80%。
  【积极推动台湾水果进口】 一是继续实施奖励措施,在继续对厦门企业进口台湾水果每吨奖励1000元的基础上,对“小三通”进口台湾水果的奖励标准从1000元/吨提高到1500元/吨,并兑现对台湾水果经销商免一年经营场租金和冷藏费政策。二是优化进口环境,积极争取解决“小三通”的水果产地证问题,争取扩大厦门口岸进口水果种类和国别,探讨解决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体制问题,编印《进口台湾农产品手册》等。三是开拓台湾水果市场,赴广州江南市场和东莞信立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学习考察,组织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及台商赴合肥、南昌参展,并考察当地水果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全年进口台湾水果922吨,位居全国第三位,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厦门已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大的口岸之一。
  【搭建两岸展会平台】 一是赴台举办展览。成功在台北举办“2007年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参展规模及展会成果均比上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大陆在台湾本岛举办展览规模最大的商品展。二是做大对台交流的展会平台。第五届“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展区,展位数达150个,展品品种也从以往的果蔬农产品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第四届“体博会”致力于打造海峡西岸体育用品交流平台,除了台北市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继续共同主办,台湾区体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还应邀参与协办,共有20多家台湾的体育用品企业参展,展位达30个。全年共有200多家台湾企业在厦门举办的“台交会”、“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等展会上设立台湾展位452个,有3300多名台商前来参展观展。
  【促进“两门”经贸往来】 牵头成立厦金货运工作小组,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厦金货运工作,主要的协调工作包括同益码头台杂货进口业务,小吨位船只向交通部申请厦金货运资质,对金蔬菜出口基地备案和加工厂备案等制定相关扶持政策。2007年,厦门对金门直接贸易往来的货物总量12.76万吨(其中向金门出口蔬菜21吨),增长16%;总货值为889万美元,增长51.82%。对台小额贸易额1536万美元,增长22%。
  【推动大嶝市场业务发展】 跟踪落实大嶝市场免税额提升到3000元政策以及协调台湾香烟进口问题;推动海关总署出台《海关总署对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跟踪大嶝码头的整改以及新码头建设进展情况等。今年大嶝市场累计进口台湾商品133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7%。
  【对台贸易先进企业】 2007年度厦门市对台贸易先进企业有10家,分别是:厦门春保精密钨钢制品有限公司、厦门中端电器有限公司、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厦门港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新兴厦门进出口公司。
  【对台进出口前十名企业】 2007年对台出口前十名企业是:厦门春保精密钨钢制品有限公司、厦门中端电器有限公司、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厦门港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新兴厦门进出口公司。
  【自台进口前十名企业】 2007年自台进口前十名企业是: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腾龙特种树脂(厦门)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伯灵顿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厦门TDK有限公司、叶水福物流(厦门)有限公司。
  【友达光电对台进口大幅增长】 友达光电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从台湾进口原材料,全年共进口8.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7%,净增8.24亿美元,是厦门全年对台贸易大幅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
  【重启对金门蔬菜出口】 为落实市政府关于继续扩大对金门蔬菜出口的工作任务,在市贸发局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6月30日,10个品种的新鲜蔬菜从大嶝运往金门,重量21.5吨,货值0.79万美元,这是厦门市2007年第一批出口金门的蔬菜。由于对金门蔬菜出口每批品种多,数量少,业务手续繁琐,且市场价格公开透明,金门方面既要高品质又要低价格,厦门出口企业按照市场收购价向金门收汇,也不收取出口代理费用,还要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出口企业获利空间很小,因此普遍没有积极性。另据金门蔬果公会理事长李永金反映,由于金门方面收取关税和台轮运输费用等各项费用较高,进口一批蔬菜各项税费近13万新台币,成本很高。再加上2007年暖冬造成金门市场菜价不高,2007年春节过后厦门未向金门出口蔬菜。
  【大嶝市场台湾商品免税额提高两倍】 根据海关总署重新制定的《关于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从2007年10月1日起,进入交易市场的人员每日可以免税携带出交易市场的台湾商品额从1000元提升到3000元,这将大大促进大嶝市场的发展。
  【再次赴台举办建筑建材展】 继2006年底成功在台北举办建材展之后,市贸发局2007年12月20~23日在台北成功举办了“2007年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展会共设立展位111个,参展商品1500多种,参展参访企业共59家,展览期间共有9000多人次莅临展区参观洽谈,其中专业客商占75%,现场意向金额超过400万美元,现场销售34万美元。展览期间还举办两岸建筑石材交流对接会。(陈慧坚)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概况】 2007年全市对外投资项目39个,投资额1126.7万美元,截至年底,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153个,投资金额24881.8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4135.6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6个,合同额9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42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342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9250.7万美元,派出劳务5508人,期末在外人数9281人。
  主要特点:
  1.境外设立贸易网点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所有的153个投资项目中,境外贸易网点134个,占全市对外投资项目的90%;另有境外跨国并购项目1个、加工贸易项目9个、文化传媒项目1个。2007年39个境外投资项目中,境外贸易网点有31个。
  2.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分布在欧美、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对外投资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占60%左右,国有企业占30%左右,其他主体占10%左右。
  4.境外资源性投资项目正成为对外投资的热点。主要项目有在南美投资的铜矿,在菲律宾、印尼投资的铁矿,在南非、巴西、印度投资的石矿等。
  5.对外劳务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对外劳务各项指标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增长12.7%,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增长17.6%,派出劳务增长30.1%,期末在外人数增长2.9%。
  【鼓励对外投资】 一是强化对外投资政策宣传,利用经贸信息网、外经贸服务日等平台积极宣传“走出去”投资政策;与境外机构联合召开对外投资推介会,先后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香港贸发局等境外机构举办推介会5场,参加企业达200多家;利用投洽会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对外投资各类推介会,全年共有70多家企业参加16场“九八”推介会;向境外各类招商团组推介宣传厦门企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在继续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同时,又出台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资源开发项目政策,先后对8家境外贸易网点、1家境外资源开发、1家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给予扶持,扶持金额共60万元;制定出台《厦门市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本市企业对海外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纺织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境外产品研发以及为实施企业“走出去”所做的国外考察、品牌发布等专项经济活动。三是跟踪重点企业,紫金铜冠成功收购英国公司,华夏铁路在菲律宾的投资项目已开始产出,宏发电声在美国设立公司,昌富利香港公司增资200万美元,信诺立佛得角公司增资12.5万美元。
  【扩大对外劳务】 一是抓规范经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加强劳工权益保障,确保外派劳务人员安全;在外经领域开展“诚信经营”创建品牌企业活动,通过《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宣传中厦公司和海隆公司,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二是帮助对外劳务企业开拓市场。为经营企业牵线搭桥,积极探索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及外贸出口带动劳务输出的路子;中厦和海隆海员劳务外派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中厦公司对澳门陆地劳务输出大幅增长。三是促进企业建立人才及培训体系。推动中厦公司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鼓励经营企业建立人才培训系统,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60多期,培训人数800多人次;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库,经营企业与国内十几所院校建立人才录用机制,年内经营企业录用各院校毕业生400多人。
  【开展对外援助培训】 7月8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2007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厦门海天宾馆开班。来自39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65名学员参加了为期50天的技术培训。年内,厦门市共举办援外培训项目2个,培训学员106人。厦门对外援助培训工作始于2005年10月,截至2007年底已由省科技厅所属的福建海洋研究所成功承办4期,共有5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71名官员参加培训和研修。
  【对外承包工程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新长诚钢构浪板有限公司和福建三建工程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并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6个,合同额9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42万美元,实现了对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
  (陈慧坚)
  国内贸易
  【概况】 2007年,厦门市消费品市场由于缺乏新的增长点、汽车消费拉动不力,以及股市资金分流、居民提前还贷导致消费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增幅一直低于年计划水平。为努力完成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市贸发局通过大力开展促销活动,吸引外地消费,完善商业设施等手段,积极拉动消费增长,从下半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增幅逐步提高,年末总增幅达到15%,艰难地完成了全年计划。尤其是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8亿元,为全年单月最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2008年元旦提前到2007年12月30日放假,假日消费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5亿元,同比增长15.0%,增幅分别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和全省2.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8.23亿元,同比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48亿元,同比增长18.3%。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 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达到173.7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3%,比全市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份额达到48%(比上年同期高出6.5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个百分点,是支撑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也说明厦门市消费品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大中型零售企业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汽车消费量增高于额增】 在厦门限额以上分类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商品所占比重最大,约占15%。由于2006年实施的新消费税政策影响了汽车销售的主流平均价位,导致汽车消费的量与价出现背离、量增高于额增的现象。2007年全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51.8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9%,汽车零售量30605辆,增长11.7%。从全年来看,虽然汽车消费已经从第一季度的负增长中逐渐恢复,但汽车消费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造成岛内交通日益拥堵的局面,且汽车消费具有较长的周期,在没有其他有利因素刺激的情况下,未来汽车消费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住宅装修相关商品消费增长不足 】2007年全市家电产品累计仅增长7.4%,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家居和建筑、装潢材料更是在全省、全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负增长。这三类商品均与房地产市场有着紧密联系,这说明厦门房市交易更多的可能转入二次置业和投资置业,因此住宅装修相关商品消费减少。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低于可支配收入】2007年厦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7%,低于可支配收入的16.2%。主要由于证券等投资市场分流了居民的部分支出,削减了即期消费,使市场的购买力明显减弱。年内,本市居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了40.3倍,用于其他投资的人均支出增长了11.04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银行加息预期明显,部分居民选择压缩消费支出,提前进行还贷,全年居民用于归还住房贷款的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1.54倍,这部分支出也挤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上涨态势】 受肉蛋、粮油价格上涨的影响,2007年厦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4.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价格总水平走高的主要因素,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蛋、水产品等分别上涨了7.33%、16.24%、33.96%、25.05%、10.02%。
  【拍卖业概况】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拍卖企业26家,拍卖分支机构7家,共完成拍卖成交额311859万元(不包括拍卖分支机构),增长2%。其中,房地产187236万元,文化艺术品1395万元,农副产品6603万元,机动车998万元,财产权利100188万元,其他15439万元。
  【岛内外消费市场份额差距继续拉大】 从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07年岛内与岛外分别占比重的85.4%和14.6%,岛内外消费市场份额差距比上年又拉大了0.6个百分点。其中思明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72亿元,约占全市比重的六成。
  商贸业发达的岛内仍为大众消费的首选购物场所(详见表6)。
  【开拓国内市场】 制订实施组织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工作计划,组织20家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设立“厦门商品馆”,展位数达64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是继中部六省之外规模最大的参展省市,展会现场实现外贸出口成交22.6万美元,内贸销售1426.6万元;组织23家企业参加“跨国零售采购交易会”,展位数43个,现场成交金额将近1300万元,接待客商3217人次;组织9家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位数32个,现场零售55.7万元,合同意向106万元,接待客商6352人次;组织6家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展位数22个;加强与国内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对接,扩大厦门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地产品的内销渠道。
  【促进岛外商业繁荣】 一是继续推动岛外五金交电市场、翔安汽车交易市场、同安海峡建材市场的建设工作,其中汽车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建材市场已正式开业。二是开展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配套调研,撰写了《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配套调研报告》,针对本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中存在的用餐、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岛外发展,国美、永乐、苏宁、倍顺、新华都等大型连锁企业相继在岛外开设10家分店。四是落实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50家日用品农家店建设。
  【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制定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二是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重点流通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开展重点流通企业认定活动;三是制定出台《关于厦门市扶持商业街资金管理若干意见》,加大对专业街的培育力度;四是抓好“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夏商农产品集团和银祥集团入选全国“双百市场”,共获商务部财政补贴716万元。
  【加强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酒类市场规范管理,开设放心酒展售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在质量管理中的示范作用,自7月份开业至年底,其销售额已接近700万元。二是抓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零售商规范促销管理办法》等国务院、商务部新颁布的规章落实,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三是组织开展早餐工程专项整治,完善早餐工程承办制度,推动企业开展QS、ISO9001认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四是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工作的检查,指导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设立报废汽车回收服务中心,探索流通领域二手自行车买卖管理方法,建立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
  【同安建成150家标准化农家店】 同安区于2006年被列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区,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4个配送中心、150个农家店。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市贸发局和同安区经贸局严格按照农家店标准、规范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改造,至2007年底,同安供销社下属的祥穗农资公司已在同安区建成4个配送中心,完成150家农家店(其中农资店100家)的改造,并统一挂牌营运,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标准化农家店。标准化农家店的建设,不仅大在改善了农村消费、提升了农村消费服务水平,而且有利于农民就业增收,标准化农家店每年可减轻农民支出约18万元,并为为农村创造300多个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
  【首次举办烹饪大师认定活动】 1月13日,省级名菜、名点、名小吃以及“厦门烹饪大师”认定在亚珠大酒楼莲前店举行,19家餐饮企业的48道菜品被认定为省级名菜名点,20家餐饮企业推荐的33位厨师被认定为厦门烹饪大师。
  【市电子商务协会成立】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于8月8日成立,黄菱副市长为协会揭牌。该协会主要职能是促进厦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扩大电子商务的参与面,帮助中小企业入门,让其尽快融入到高度电子化的现代商业中来,推动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
  【2007年厦门购物节】 8月1日至9月15日举办。明发商业广场、世贸商城、天虹百货、新世界百货、国美电器、永乐思文电器、海尔工贸、厦门塞尔福汽车、万盟电讯等20多家各行业主力企业参与协办,华联百货、华天港澳台购物中心、百安居、中铁建设有限公司等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参与活动。参与活动的主流商家,团购当天的营业额均为日常业绩的6倍以上,8月份营业额同比增长40%以上;共有2万余人报名参加了本次购物节的购物团,近20万人次通过本次活动享受到了真正的购物优惠。
  【首次举办小排量轿车团购活动】
  12月8~9日,市贸发局会同市工商局、市汽车流通协会举办“建节能型社会,创环保新价值——让小排量轿车走进百姓家庭”团购活动。活动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厦门塞尔福汽车有限公司、厦门中达丰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厦门申闽汽车有限公司等17家经销商参展,推出包括丰田系列、一汽大众系列在内的等61个汽车品牌,吸引了近3万人次的观众现场采购。现场售车87辆,预定车辆128辆,销售金额达2365万元。
  【知名商贸企业抢滩翔安】 2007年,一批知名的商贸企业纷纷到翔安区考察、选址、开设连锁店。3月,新华都在马巷开设分店,营业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是翔安区最大的卖场,日销售额超过10万元。9月22日,苏宁马巷店正式开业。联华超市、倍顺、永辉等一批连锁企业也相继在新区选址布点,其中位于友达光电宿舍区的便利店已经开业。与新华都在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处选址布点的同时,鑫怡祥、老友利、小马驹等知名餐饮企业也相继进驻新建工业园区。
  I新增三条福建省特色商业街】继中山路商业街、思明区电子数码街、思明区禾祥西路商业街和湖里区乌石浦油画街被评为福建省特色商业街,翔安区马巷镇被评为福建省商业重镇之后,省经贸委公布第二批福建省特色商业街和商业重镇,厦门“禾祥西国际美味美食街”、“五缘湾商业街”、“海沧油画商业街”,被评为福建省特色商业街。 (陈慧坚)
  副食品供应
  【概况】 2007年,全市牲畜定点屠宰121.64万头,同比下降12.80%;蔬菜交易157.52万吨,同比增长8.95%;水果上市交易10.92万吨,同比增长4.80%。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均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城区定点屠宰率达100%,乡镇定点屠宰率达96%,生产和流通环节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到0.12%,上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检出率4.7%,蔬菜重金属检测抽检超标率控制在0.3%以下,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检出率1.17%,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3%、99.1%,酱油、食醋市场抽检合格率99.5%,豆腐等豆制品市场抽检合格率95.3%,小麦粉增白剂市场抽检合格率99.2%,粮食复制品抽检合格率99.6%,食用油黄曲霉毒素B1市场抽检合格率99.9%,肉蛋乳再制品市场抽检合格率98.5%,罐头、饮料、糕点、酒类市场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9.4%,全面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36项食品安全指标的综合指标要求。
  【猪价大幅上涨并保持高位运行】 2007年,厦门市猪肉品价格大幅上涨且波动较大。5月份开始出现逐月上涨趋势,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下政策的共同作用下,8月份有所回落,11月份再现一波逐日上涨趋势。12月17日生猪平均收购价达每公斤16.70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猪平均收购价13.18元,同比上涨59.18%;统肉批发价15.69元,同比上涨52.18%。猪价持续上扬的主要原因:一是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玉米、豆粕、麦皮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7.81%、24.42%和0.13%。二是第四季度因全球性燃油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运费上涨,运输成本相应增加。厦门从龙岩、福清调进生猪每公斤需增加运费0.1元,以每头猪90公斤计,采购成本每头猪就高出9元,岛内猪肉配送则每趟车需多支出10元的燃油费。三是由于福建省生猪价格相对比周边省份低,周边省份从福建省大量收购生猪。据农业部门统计,2007年福建省调往省外的生猪超过250万头,拉动生猪价格上升。
  【蛋品价格涨幅较大】 4月份,鸡蛋和鸭蛋平均批发价6.90元/公斤和8.40元/公斤。此后逐月振荡上涨,8月份达7.80元/公斤和9.90元/公斤,并保持高位进行,直至10月中旬价格才略有回落。年平均批发价分别为7.27元/公斤和8.69元/公斤,同比上涨26.66%和25.58%。蛋品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是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蛋鸡、蛋鸭养殖成本增加所致。
  【蔬菜价稳量足】 2007年厦门市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同安闽南蔬菜批发市场作为闽南地区最主要批发市场地位进一步显现,年交易量达109.32万吨,其中60%以上销往外地。价格方面,夏季除受台风影响,水叶菜上市减少价格有所上涨外,全年气候总体有利蔬菜生长,特别是水叶菜上市量增加,全年岛内批发市场蔬菜价格综合价为2.43元,同比上.涨1.96%。
  【水果市场供应充足】 2007年厦门水果市场需求稳中略增,水果批发市场交易活跃,市场供应充足,应市货源增多,品种丰富。全年水果价格整体水平呈“前降后涨”态势,上半年综合平均批价4.31元/公斤,同比下降4.9%;下半年为4.42元/公斤,同比上涨7%。苹果因减产和运费涨价等因素,全年特、一级苹果批价在7至8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18%左右。北方梨子增产,尤其砀山梨大丰收,批价仅1.7元/公斤,占厦门市场梨果的30%,全年梨子总销量达12150吨,比上年增长4%。蜜柑、柚子、脐橙、砂糖橘等多数柑橘品种增产,价格比上年略低,且品质更好,销售大幅增长,全年柑橘类市场批发交易量达20400吨,增长17%,是全年销售涨幅最大的水果品种。由于2007年夏天天气炎热,雨天少,市场对西瓜需求大,全年中埔市场瓜类批发交易量达19500吨,增长7%,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
  【强化市场监测】 2007年,厦门市建成由12家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企业、12家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38家重点流通企业和3家重点生产资料样本企业组成的监测网络,加强市场预警预报,密切跟踪价格波动情况,及时为调控市场提供准确的依据。
  【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方案,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修订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二是推进“农改超”工作,完成第一批“农改超”市场改造工作,研究规划第二批“农改超”市场,制定《社区生鲜专卖店设立标准》,加强“农改超”宣传和招商工作。三是强化定点屠宰管理,抓好屠宰场布局规划落实,开展猪肉质量专项整治,关闭同安尚项、云英等3家镇级屠宰场,在岛内设立一个家禽宰杀点;加强屠宰执法,共开展执法行动1209次,出动16906人次,查处违法肉品66140公斤。四是强化农残检测,将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见表8)。
  【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 一是制定出台《厦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市场供应出现紧缺时能从容应对。如为应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及时组织调入猪源,加大对市场投放总量,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二是出台《厦门市市级重要商品(副食品)储备管理办法》,与承储单位签订重要副食品储备协议,共增加冻肉储备640吨(总储备量达1280吨,相当于全市5天猪肉消费量),落实中央活体储备1100吨,以备应急之需。三是出台《平抑价格异常波动资金管理办》,应对价格异常波动。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2007年,全市共出动人员42833人次,检查企业76133家(次),查处案件201起,货值384.8万元,罚没款115.3万元,查处案件408起,其中立案200起,结案153起,查处私宰窝点14个,取缔企业1119家。通过整治,进一步完善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健全了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食品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得到查处,企业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陈慧坚)
  粮食储备与供应
  【概况】 2007年末,厦门市有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1家、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6家;粮食收购资格企业45家,比上年增加5家;粮食经营、加工转化和主要用粮企业1040家。全市粮食系统独立核算单位14家,比上年减少1家;在册职工总数414人,比上年减少8人,其中行政管理部门37人,事业单位46人,企业6家331人;全市粮食系统总资产6.21亿元,比上年减少0.47亿元。全市粮食仓库有效仓容38.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系统共有库点15个,有效仓容24.4万吨。全市骨干粮食加工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2家;骨干粮店21个,比上年增加3个。
  与上年相比,全年粮食产、购、销总量均有所下降。全市粮食总供给218.03万吨,比上年减少36.61万吨,减幅14.3%。其中,粮食总产量5.3万吨,减少1.22万吨,减幅18.8%;粮食总购进量212.73万吨,比上年减少35.4万吨,减幅14.2%。在总购进中,从市外购进和进口的粮食184.14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4.4%,其中,从国内其他省市购进145.03万吨,从国外进口39.1万吨,比上年减少50万吨。全市粮食总需求212.48万吨,减少38.46万吨,减幅15.3%。其中,粮食总销售量116.78万吨,比上年减少52.15万吨,减幅41.2%;粮食总消费95.7万吨,比上年增加3.2%。年末粮食总库存38.4万吨,比上年增加7.8%。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量43.92万吨,占全市总购进量的20.6%;总销售41.51万吨,占全市总销售量的35.5%。全市重点油脂企业食用油总购进量35.1万吨,增长27.2%;总销售34.5万吨,增长26.5%。
  全年粮价与上年相比,总体有明显上升,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幅度则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与上年同期批发平均价相比,2007年12月中籼谷(三等)每50公斤(单位下同)95元,上升9元,升幅10.5%;晚籼谷(三等)97元,上升10元,升幅11.5%;白麦(三等)91元,上升1元,升幅1.1%;三等大豆245元,上升98元,大涨66.7%;二等玉米93元,上升12元,升幅14.8%;标一早籼米132元,上升9元,升幅7.3%;标一中籼米138元,上升11元,升幅9.5%;标一晚籼米146元,上升13元,升幅9.8%;特等粳米171元,上升17元,升幅11%;特一面粉121元,上升5元,升幅4.3%;一级散装花生油925元,上升340元,升幅58.1%;一级散装菜籽油643元,上升123元,升幅23.7%;一级散装大豆油560元,上升180元,升幅47.4%。
  【军粮销售购粮卡管理系统投入运行】 1月1日起,厦门市军用购粮卡系统开始启用。该系统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联合研发,仅供全国军粮供应系统使用。该系统应用智能IC卡作为军粮销售结算信息载体,它的运行,标志着我国自建国以来沿用至今的纸质军用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一批粮油品牌和企业通过全国“放心粮油”和“放心粮店”复审】 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对全国申请“放心粮油”、“放心粮店”期满保留称号企业的复审中,厦门市有5家企业的15个粮油品牌、2家企业分别准予从2007年1月1日起继续使用“放心粮油”、“放心粮店”称号。“放心粮油”产品生产企业是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厦门中鹭植物油有限公司、厦门兴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海嘉面粉有限公司、厦门市湖里区晨晖粮油加工厂;“放心粮店”是厦门市粮油供应公司(金禾连锁)、厦门粮食集团批发部。
  【市粮油质量监督站进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行列】 经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检查考核和国家粮食局审定,厦门市粮油质量检验站进入国家粮食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名单中,2月9日获准加挂“福建厦门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牌子,成为福建省进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名单的两家单位之一。国家粮食质量监督机构由国家粮食局统一命名挂牌、颁发证书和印章。该站进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之列,将对加强全市粮食质量监测检验机构建设,提高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多渠道引粮入厦】 为更好地应对日益明显的全球粮价上涨局面,满足本市逐年增加的粮源需求,市粮食局在巩固几年来与省内外粮食主产区建立的粮食产销协议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粮食协作地域,新增与江西省鹰潭市建立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同时,认真组织本市粮食企业与各地粮食主产区开展粮食购销协作,多方引粮入厦。4月13日,组织本市19家粮食企业参加在南平市举行的2007年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签订15万吨粮食购销合同或协议。7月,组织24家粮食企业参加福建省与山东、江西、安徽、河南、吉林、黑龙江等6个粮食主产省联合在福州召开的第三届七省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签订22万吨粮食购销协议。此外,还组织多家企业参加9月在长春市举办的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及10月在南京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全年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粮食购销洽谈会签订的入厦粮食超过50万吨。
  【轮换市级储备粮】 2007年,市粮食部门按时完成3.78万吨市级地方储备粮轮换任务。全年安排向粮食主产区采购订单粮食1.2万吨、储备粮经营企业自主轮换0.24万吨,其余2.34万吨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完成。订单粮食分别向以下主产区采购:龙岩市0.2万吨、三明市0.1万吨、南平市0.5万吨、湖南省0.3万吨、江西省0.1万吨,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及福建省政府文件精神,由市财政向订单粮食产地提供80元/吨的种粮补贴和20元/吨的良种补贴。
  【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市粮食局及其所属第一、第二分局结合安排粮油市场供应,全年共组织7次粮食企业到村镇、居民社区开展放心粮油销售服务的活动,参与企业超过50家(次)。市粮食局在岛内组织了3次“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第一分局组织11家企业组成“敞篷车队”到同安莲花镇、翔安新圩镇开展巡回销售,同安粮油质量监督站为消费者现场提供粮油质量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二分局组织厦门盛宝、中盛粮油、厦门福禾(原华光)、夏商金禾连锁、鑫好康贸易等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到集美、海沧的4个点进行销售服务。“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仅提高了“放心粮油”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而且起到了普及粮油科学知识、宣传放心粮油品牌、引导健康消费的作用。
  【两次调增市级粮食储备规模】 为应对2006年第四季度国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的局面,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2007年初增加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1万吨。市粮食局、财政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粮价因素后,于3月20日举办采购公开招标会,订购国产硬质白麦1万吨并于5月底前完成全部入库。进入下半年后,全社会物价总水平仍继续上升,粮价也延续涨势。市有关部门于7月24日、8月15日两次分别以每50公斤89.17元、94元的最高限价招标采购早籼谷,因应标者(有粮供应商)不足均告流标。鉴于此,市委、市政府8月17日决定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再增1万吨(总规模达到14万吨),10月、12月分别公开招标采购4000吨早籼谷、6000吨晚籼谷,顺利完成市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
  【市级储备粮招标采购改用政府采购方式】 根据厦门市集中采购目录及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通知,储备物资(包括粮食等)列为厦门市政府采购目录,因此储备粮采购方式改为按照政府采购的规范程序操作。2007年市级储备粮招标采购管理改革特点:一是对招标代理机构资质的要求更严格。100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必须由具有政府采购甲级代理资质的单位代理。原招标代理机构厦门市粮食批发市场服务中心由于尚未取得政府采购代理资质,由厦门经发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代理;二是招标控制价的形成机制有所调整。原由市粮食局、财政局、物价局和市农发行共同商定招标最高限价即可付诸实施,而政府采购控制价则还须由财政审核中心审批后方能生效;三是评标委员会的组成机制变动较大。原来评委由市粮食局、财政局、物价局、市农发行及市粮油质监站等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而政府采购需补充专家库,招标时随机抽选数名专家组成评委。
  【海沧粮食中转库项目竣工投产】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海沧粮食中转库项目于2007年9月完成全部土建工程,11月通过竣工预验收并开始进行压仓试验。11月12日,厦门粮油进出口接运公司、海沧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正式进驻新库区。该项目位于海沧物流园区,依托海沧港口码头的区位优势,进行散粮中转和储存业务,项目主体为2栋双层组合仓、1栋高大平房仓和1栋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887平方米,总仓容3.46万吨(按小麦计)。
  【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做好全市粮食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市粮食局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有:一是对已实施三年的《厦门市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二是制定《厦门市粮食储备应急工作预案》、《厦门市应急进口大米工作方案》、《厦门市粮食部门战时军粮供应保障预案》、《厦门市粮食局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厦门市粮食动员预案》等部门专项预案,包括基层单位的粮食供应安全应急方案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24个预(方)案,构成了粮食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与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五是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工作,提高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监测预测能力;六是加强粮油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完善储备粮油的监管、储藏、加工、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建设,并根据粮食应急预案的需要,由骨干粮油企业签订承诺书,承诺配合政府市场调控工作进行应急粮油的采购、加工和供应。
  【重新审核确定军粮定点加工企业和定点采购企业】 年内,市粮食局牵头组织对原军粮定点加工企业和定点采购企业进行审核,对拟申报军粮定点加工和定点采购资格的企业进行评审。经对企业仓储设施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诚信记录等综合考评,确定了4家军粮定点加工企业和2家军粮定点采购企业。
  【纪念世界粮食日系列活动】 10月8~12日,由市粮食局、发改委、财政局、物价局、农发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水稻育种组、市绿色食品办等部门和厦门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粮食产销协作工作队,到本省邵武市、泰宁县和江西省鹰潭市,开展粮食产销协作暨世界粮食日系列宣传活动。工作队考察、采访了当地粮食生产、本市企业在产区建立的粮食生产基地及厦门大学育种专家培育的优质早籼稻“佳辐占”的推广种植情况,了解企业进行无公害无污染水稻种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优质大米的部分生产过程。市粮食局分别与邵武市粮食局、鹰潭市月湖区粮食局签订了粮食产销协作协议,与鹰潭市签订1000吨订单粮食购销协议;厦门好年东米业公司与邵武市、泰宁县和鹰潭市的粮食企业签订了4.5万吨的粮食购销协议。期间,全市各主要媒体围绕当年世界粮食日宣传主题——“保障食物权利”,结合市委市政府在粮食“量”与“质”的安全保障方面所作的决策和成效,集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市、区粮食部门和市粮食行业协会于9月29日在市中山公园广场组织开展纪念世界粮食日粮油咨询和放心粮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优质稻新品种“佳辐占”投放市场】 2007年,经厦门市粮食局的牵线搭桥,本市民营粮食企业好年东米业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在龙岩市长汀县建立了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种植7万亩优质稻新品种“佳辐占”,当年开始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场。该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农业部农业成果跨越计划、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福建省重点项目、厦门市重点项目,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王候聪教授领衔承担并完成攻关。经省政府组织评审,以总分第一名获得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品种水稻早在2005年就占全省早稻播种面积的30%,至2007年已累计种植310万亩,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当家优质稻品种,为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32家骨干粮油企业向社会承诺保证粮油质量安全】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当天,市粮食局和市粮食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本市32家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骨干粮店举行签字仪式,集体向全社会作出“确保粮油商品质量,实行质量追溯制度和退市召回制度”的承诺,以期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行业的自律和社会的监管,大力弘扬粮食行业“质量第一、诚信为本、守法经营、以优取胜”的经营理念,切实保障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本次发起质量安全承诺的14家粮油加工企业和18家骨干粮店均是厦门市粮食行业的骨干力量,加工企业中有大米加工企业10家、面粉加工企业2家、食用油加工企业2家,其产量占全市粮油加工产品总量的90%。
  【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制定方案,周密部署。制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做好粮食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部署开展粮油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二是开展业务培训。举办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题培训班,组织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国务院《特别规定》,熟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规程,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下基础。三是组织专项监督检查。9~11月共开展3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内容有:各级各类库存粮食质量检查,粮食收购质量督查,军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的质量检查,原粮卫生专项调查。四是组织“放心粮油”展示和粮油质量咨询活动。组织粮油企业在中山公园南门举行“放心粮油”产品展示和粮油质量咨询活动,引导市民健康消费。五是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修订和完善粮食市场质量监管制度,落实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专项经费,加强市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建设,完善区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整治工作结束后,市粮食局被评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
  【推进粮食依法行政】 为更好地实现粮食行政执法岗位职责明晰、程序清楚、期限明确、责任落实的目标,4月,市粮食局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市法制局的指导意见,在梳理执法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本局执法机构和岗位配置的实际,制定了《厦门市粮食局行政执法职责分解和执法责任确定方案》,将市粮食局的法定职权、法定期限、法定程序、法定标准要求,分解到具体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并明确相应的执法责任。8月,为便于广大粮食工作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粮食行政有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市粮食局编辑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将现行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收录其中,印发送有关人员。
  【熊丽云获全国粮食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同安粮油质监站站长熊丽云和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质检员罗玉萍通过层层选拔,代表福建省参加了12月8~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由国家粮食局、劳动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粮食行业职能技能大赛(决赛)。在有全国各地186名选手参加的粮油质量检验员比赛中,熊丽云荣获个人三等奖。
  【市民主党派联合调研市粮食安全情况】 12月14日,市民革、民进、民盟、民建、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八个民主党派人士及市政协经建委的领导共14人联合调研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情况。调研组一行察看粮食战备洞库、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大米加工厂、油脂加工厂,调研了粮食生产、调运、库存、加工等环节的应急管理,大米和油脂的加工与供应,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情况,对几年来全市粮食市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各民主党派代表表示将更加关注粮食工作,为巩固和加强全市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扶持粮食经济发展、确保军需民食供应积极建言献策。
  【区级粮食事业单位管理上收】 根据市编委《关于厦门市粮油质量监督站机构编制的批复》和《关于厦门市同安区军粮供应站和厦门市集美区军粮供应站上收并入厦门市军粮供应站的批复》文件精神,市粮食局理顺区级粮食事业单位与各辖区政府人事部门的业务、劳动、人事、工资关系等事宜,于12月31日将同安区粮油质量监督站人员编制整体上收并入市粮油质量监督站,将同安区军粮供应站和集美军粮供应站编制整体上收并入市军粮供应站。(王高升)
  供销合作事业
  【概况】 2007年,厦门市供销系统实现商品销售5.38亿元,系统汇总利润1487.46万元,上缴税收825.9万元。市供销社(集团)被国家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先进集体”,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商业服务业先进企业”,在全国供销总社2007年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中获得二等奖;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商务系统先进集体和福建省供销社系统设区市供销社工作综合考评三等奖;还被市政府评为厦门市2006~2007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评为厦门市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
  【农资经营为民服务新举措】 一是创新经营,稳固主渠道地位。健鹏农资公司积极应对,采取进口、国产化肥两条腿走路方式,加大拳头品种培育力度,拓宽营销网络,全年新增下线客户20多家,网络延伸至乡镇一级基层分销商和终端商,实现直供终端10家以上。通过创新经营,拓展渠道,健鹏农资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1.05亿元,利润266万元,在保住“省级进口化肥供应商”的市场形象的同时,树立“健鹏农资”优质化肥供应商形象。二是抓冬储备供,保障春耕生产。市、区两级供销社及所属农资部门共承担市区二级储备各类春耕备供化肥1.36万吨,较好地完成政府委托的化肥储备任务。三是注重质量,创新服务。春耕期间各级供销社农资部门组织投放化肥,在行业管理部门多次组织的商品质量检查中,均未发现质量问题,树立了供销社“放心农资”形象。
  【供销社农村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以同安祥穗农资公司“农家店”网络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覆盖面广、流通方式现代的新型农资经营服务和日用品供应服务网络。全年新增祥穗农家店100家(其中农资农家店40家,农家店60家),累计数达160家,逐步成为当地农资供应服务的一大亮点和供销社网络建设的品牌。二是以市供销社推动的“农村社区便利店网络工程”为抓手,在翔安、集美、海沧、禾山等地构筑以生活消费品为主,以农资供应为辅的供销社农村社区便利服务网络。在2006年建设11家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新增20家,累计31家。
  【涉农特色经营凸显服务亮点】 虽然厦门农村城镇化进程十分迅猛。但各区和基层供销社的液化气、烟花爆竹、农产品收购、农村医药及图书经营等特色经营亮点依旧。其中2007年农副产品购进380万元,液化气供应11000吨,鞭炮经营300万元。此外,积极筹建马巷桂圆专业合作社。
  【巩固再生资源回收主渠道地位】 2007年,供销联社以更新物资回收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龙头企业+回收中转站+社区绿色回收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截至年底,共发展回收中转站12个、绿色回收点32个,其中阳台山回收点被确定市“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示范点,故宫、希望社区等6个回收点作为体系建设示范点回收公司配合废旧业同业公会修订和推出了绿色回收经营点管理制度和绿色社区回收站点建设和改造规范。网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公司还注重拓展岛内外市场,将业务范围延伸到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抢占市场主动权。通过积极开展分购联销,“就厂直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全年实现商品销售2.22亿元,同比增长39.6%,利润46.33万元,同比增长22%,购销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废钢、有色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瓶等品种的经营在厦门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巩固了厦门回收行业的主渠道地位。
  【公物处理与报废车辆收购】2007年报废汽车拆解分公司与同行业合作设立厦门市报废汽车回收服务中心,实行“四统一”原则,即“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办理报废手续、统一对外协调关系”,不仅提高市场实际报废率,还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圆满地完成2007年出租车集中报废工作,在政府部门单位、出租车公司中树立“高效率、好效果”的良好形象。在公物处理业务上,以区级机关事业单位为突破口,凭借及时、优质服务,不仅建立起与公物处理单位的良好业务合作关系,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年收购报废车辆2288辆,同比增长184%,实现利润148.95万元,同比增长50.5%。
  【万寿路旧货市场工作重点转入市场培育】 2月1日,经营8年之久的后埭溪“厦门市旧货市场”迁往万寿路新址营业。这一全省最大的室内旧货市场自试营业以来,以其永久性设施,规模化经营,商场化管理的特点,赢得社会各方的关注和好评。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市场的培育势头不断向好,市场出租率达到95%以上,租金收取率达到100%,全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运行管理越来越步入轨道,市场效应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发挥旧货业主渠道,促进规范管理,引导业态提升和带动就业上更为突出,逐步成为市民休闲购物和调剂商品余缺的好去处。(林世平)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启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