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636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9
页码: 275-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其中包含:综述、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林业、水利建设、气象事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7年,厦门市围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符合厦门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农民收入水平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以及岛外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37元,比上年增长769元,比增11.3%。
  1.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力度加大。继续落实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举办专场招聘会,向农民推荐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购买公益性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年内,全市共组织农民转产转业培训7625人、转移就业24415人,分别完成年初下达培训、转移任务的152.5%和152.6%。新投放运营的700辆出租车驾驶员全部从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中优先招聘。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
  2.“金包银”工程成效初显。累计20个村开工建设“金边”项目95.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8.8万平方米,出租15.3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2600万元,有1.3万名被征地农民开始受益。同安区新民镇后宅村、西塘村、梧侣村和祥平街道西湖村等完成“金边”资产股份量化配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民人均每年从“金边”物业租金中得到的收入达5000元以上。
  3.农民股份合作经济效益明显。通过财政补助引导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款和自有资金,总投资2.2亿元,新建8个工业厂房、综合市场、外口公寓等物业项目,惠及9个被征地村,1.5万名农民从中直接受益。随着“金包银”和股份合作经济项目的实施,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873元,比增50.4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43%,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
  4.移民造福工程进展顺利。翔安区大帽山农场首批70户移民、集美区许庄村首批123户移民顺利从山上搬迁入住新居,第二批移民也将陆续搬迁,基本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有收入。
  5.农民自主创业渠道更广。组织开展“1+1群”创业培训,实施创业推介工程,开通青年创业直通车,发展“一村一品(业)”,给予税收减免、信贷贴息,评选“信用村”、“信用户”,广泛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一批农民创业型企业得到发展,自主创业收入不断增加。
  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1.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力度加大。完成178个行政村(居)规划设计,市、区财政投入1.4亿元,推动25个重点村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在严格按照规划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治后的长效管理,推动建立村级保洁队伍和管理制度,广大村民支持、参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热情高涨,主动配合做好旧房拆除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硬化工作,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继续推进农村自来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入户率分别达91.6%和88%。加快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向自然村延伸,建设通自然村道路128公里。新建农村候车亭113座,公交车通村率达90%。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全市22万农户都能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涉农信息,并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自然村移动网络全覆盖。
  3.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完成第一轮(2004~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156个项目建设,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撤并77所小学、2所普通中学和3所职业中学。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民工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完成一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院(所)的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三级医院与农村二级医院对口帮扶,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规划、兴建、启用一批功能全、设施好的文化设施,新建和翻修篮球场149个,全面实现村村有篮球场的目标。
  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升。新增8152名被征地人员、退养上岸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38642人,其中2.18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保持农民出资每年10元不变的同时,由政府出资,将人均筹资提高到80元,参保率达98.27%。调高农村“低保”水平,对已经实行“村改居”的及时按城镇居民标准享受待遇,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由财政出资,为全市22万农户(含“村改居”)购买农村住房保险。
  三、按照“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发展高科技种苗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
  1.优质种苗产业进一步扩大。经过努力,全市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大、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种苗骨干企业,种类涵盖花卉、林木、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水产等。年内,种苗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的28.8%,其中海水对虾育苗销量占全国50%以上。
  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34家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0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9个;有12家企业45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7家企业27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在异地建立生产基地达60万亩,与本市农民签订订单农业16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吸纳本地农民2.4万人进厂务工,农民从产业化组织获得收入11.6亿元。
  3.对台农业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厦门)农产品产销论坛,签约一批台资农业项目,加强与台湾各市县农会的联系,有力推动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发挥中埔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作用,全年进口台湾水果56批次898吨。闽台中心渔港、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等一批农业对台项目加快推进,引进台湾新品种86个,建设引种示范基地1.3万亩,农友种苗、国寿种猪等一批台湾著名种苗企业在厦建立种苗基地,营销网络辐射全国各地。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新建1.25万亩生态风景林,新建防护林78.93公顷,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8万亩,森林覆盖率、乡村绿化率分别达43%和80%。启动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绿色通道与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编制。天竺山森林公园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莲花、大帽山森林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厦门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结合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卫生示范村”、“四下乡”、“扶贫济困、情暖厦门”,推行“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成功举办全省农民运动会、农民文化节、农民篮球赛、“书香鹭岛”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有效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文明素质的提高和邻里关系的和谐,涌现出集美区灌口镇、同安区洪塘镇塘边村等14个省级文明镇村。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创建和巩固一批“平安家庭”、“平安镇村”,坚决打击“六合彩”等各类违法活动,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3.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有序推进。推动50个重点村开展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家园清洁行动,配备一批垃圾收集容器、垃圾转运车,建设一批清洁楼、垃圾转运站,设立村级专业保洁队伍,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五、紧紧抓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机,在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和谐。
  1.跨越式发展在农村有序推进。在大开发大建设中,有效实施“金包银”、旧村改造、移民造福、农村社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开发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同步发展。在大规模征地拆迁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个人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主动搬迁、配合征地、支持建设的感人事迹,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盼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
  2.防灾减灾能力在农村有效提升。加强气象预测预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水平,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扩大防汛雨量与水库实时监测点,完善村级防汛应急预案,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成功抵御台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基本完成翔安东园海堤加固、汀溪下游河道整治、翔安赵岗内田溪改造,推进集美深青溪、瑶山溪等一批流域综合治理,新建一批节水灌溉和农田排洪设施,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高。严格落实疫病防控措施,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发生。新建、改建生物防火林带100公里,增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3.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生产源头治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舆论宣传,逐步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市所有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周绍金)
  种植业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与完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全年农产品总产量保持平稳下调。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1.44万亩,比上年减少7.20万亩,比减12.2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6万亩,减少1.98万亩,比减13.67%;总产6.48万吨,比减13.37%。水稻播种面积8.89万亩,比减13.10%;产量3.27万吨,比减12.57%。甘薯播种面积5.05万亩,比减20.72%;产量1.93万吨,比减22.80%。马铃薯播种面积3.03万亩,比增1.34%;产量1.06万吨,比增3.92%。大豆播种面积0.67万亩,比减22.99%;产量0.09万吨,比减18.18%。杂粮(豆)播种面积0.42万亩,比减6.67%;产量0.13万吨,比增18.1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48万亩,比减15.38%;总产1.35万吨,比减9.40%。蔬菜与瓜果类播种面积24.36万亩,比减10.11%;总产43.91万吨,比减13.80%。水果种植面积20.50万亩,比减4.65%;总产2.35万吨,比减20.61%。茶叶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新植0.35万亩,比增21.12%;投产面积1.70万亩,总产0.17万吨,比增54.55%。食用菌总产量0.43万吨,比减15.69%。花卉种植面积1.18万亩,比减4.07%。
  由于6月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农作物受灾总面积2万亩,成灾总面积0.9万亩,绝收面积0.36万亩,农经损失2212.24万元。其中,蔬菜受灾总面积1.26万亩,成灾总面积1.01万亩,绝收面积0.38万亩,农经损失2033.2万元。发生早稻稻飞虱稻田面积4.6万亩次,防治4.2万亩次;发生稻纵卷叶螟稻田面积6.2万亩次,防治6.7万亩次;早季农田鼠害发生15万亩次,防治10万亩次。其中水稻田发生2万亩次,防治2万亩次;防治龙眼毒蛾面积5800亩。
  为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3月12日,市农业局印发《厦门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7月,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厦门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厦门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厦门市防控红火蚁疫情应急预案》,举办有害生物疫情调查监测培训班2期,设置疫情监测点4个,年内未发生红火蚁疫情。
  【无公害种植业基地建设】 年内,同安区、翔安区和集美区兴建19个共9605亩无公害种植业基地,计划投资1740.98万元,其中市财政补贴800万元,主要种植水果、食用菌等。年内,完成高架水泥杆喷灌、旋转微喷及活动软管喷灌3种喷灌设施建设工程量的80%。至年末,全市通过认定的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共66个,种植面积4.1万亩;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种植业产品59个,批准产量60139.2吨/年,其中年内新增产品38个,批准产量43313吨/年。此外,全市还有16家企业、55个产品顺利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批准产量53043吨/年,其中年内新增25个,产量1.2万吨。主要产品有蔬菜、茶叶、大米、食用油、面制品、海产品、饮料、月饼、调味品、食用菌等。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全年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1002份,检测平均超标比率11.1%。种植业生产基地农药残留检测平均超标比率8.6%,其中检测水果52份,检测平均超标比率1.9%;检测茶叶50份,检测平均超标比率48%。配合农业部进行蔬菜农残检测,全年平均超标比率11.25%,其中生产基地平均超标比率4.0%。
  【实施种苗工程】 全年下达对台交流合作种苗项目9个,投资268万元,引进台湾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及观赏植物新品种86个,引进种苗50.73万株、种子287.8公斤,建立种苗示范基地171.5亩,生产种植示范基地13405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007年,同安、翔安、集美3区被农业部列为测土配方示范县区。按农业部项目技术规程要求,全年完成土壤采样3450个、农户调查3450户、土壤样品分析427个,建立中心示范片19个,面积达4700亩;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01万亩,其中,水稻3.16万亩,胡萝卜2万亩,马铃薯2.8万亩,仙景芋0.2万亩,花生2.1万亩,其他蔬菜5.75万亩,覆盖110个村,涉及农户1725户。此外,还发放施肥建议卡44500份,推广配方肥施用面积6.5万亩,施肥量达5200吨。
  【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年内,推广蔬菜精细播种、穴盘与营养钵育苗0.7万多亩(次),地膜覆盖栽培6万多亩(次),简易大棚栽培1万多亩,节水灌溉2万多亩,茄子嫁接技术应用面积扩大至1.3万多亩,示范推广苦瓜嫁接栽培面积500亩,蔬菜防虫网栽培面积200多亩。在同安、集美等蔬菜产区推广“蔬菜—中稻—蔬菜”栽培模式3000多亩。示范推广水果高接换种技术,全市高接换种面积达3000亩。继续推广蜜柚、番石榴、杨桃、毛叶枣、香蕉、芒果等水果套袋技术,全年推广面积9600多亩。
  【开展“三农”社会化服务】 全年,“969155三农”服务热线累计受理来电咨询5993人次,接受农民群众来访及来信3707人次,组织农业系统科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和调查883次、2993人次参加,组织科技下乡3086次、5749人次参加;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162场,累计受训人员9136人;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345.1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275.97万元。(沈庆法)
  畜牧业
  【概况】 2007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00712吨,比减1.1%。其中:肉类产量91197吨,比增0.6%;禽蛋产量7425吨,比减16.6%;奶产量2090吨,比减4.9%。截至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8.75万头,比增8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9.45万头,比增96%。全年累计出栏生猪113.58万头,比减1.2%。家禽存栏342.58万只,比增0.2%,累计出栏家禽1290.45万只,比增12.9%。大家畜存栏28894头,比减9.5%,大家畜出栏8980头,比增2.4%;羊存栏1.13万头,比增21.5%,羊出栏0.83万头,比减4.6%;家兔存栏1.09万只,比增2%,出栏3.95万只,比减20%。
  全年家禽业生产稳定增长,家禽产品价格高、效益较好。大家畜存栏减少,主要是黄牛,减少原因是本市农用地继续减少,役畜减少。随着有关生猪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市场行情的拉动,生猪生产发生积极变化,一是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出栏亦呈恢复性增长,生猪生产能力有所加强;二是屠宰量有所增加,猪肉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动物免疫工作】 3月,市农业局下发《2007年厦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指导全市免疫工作。截至11月末,全市共调进禽流感疫苗1125万毫升,无偿发放1053.5万毫升,免疫家禽1419万羽次,免疫密度为100%;调进口蹄疫疫苗188万毫升,无偿发放285万毫升,免疫生猪137万头,免疫密度为100%;调进0型—亚洲I型口蹄疫疫苗13万毫升,发放15.75万毫升,免疫牛羊5.6万头次,免疫密度为100%;调进蓝耳病疫苗146万毫升,无偿发放89万毫升,免疫生猪60万头,免疫密度为100%;调进猪瘟疫苗140万头份,无偿发放120万头份,免疫生猪100万头,免疫密度为100%。
  【重大动物疫情防控】 年内,厦门市提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强制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效果合格率达75%以上”的两个防控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采取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率的措施,对检测免疫不合格的畜禽实施补免,确保免疫质量。截至11月,全市共开展17次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抽检样品7248份,免疫合格率达95.8%;抽检口蹄疫O型免疫抗体监测样品1429份、口蹄疫亚洲I型免疫抗体样品322份、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抗体监测样品260份、猪瘟免疫抗体监测样品675份,免疫合格率全部达到75%以上;开展禽流感病原监测1465份、高致病性蓝耳病病原监测231份、口蹄疫病原监测593份,均未检测出阳性。截至11月末,全市共屠宰检疫生猪106.5万头、牛羊2.05万头、家禽440万羽;产地检疫生猪36.2万头,家禽603万羽;检疫冷冻畜禽产品3.1万吨。无害化处理检疫不合格的生猪2258头、家禽13429羽;同时规范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全市防控工作建立起应急值班制度、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核查制度,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苗、检测试剂、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保持常年储备,确保应急需要。
  【规范养犬管理】 主要抓了几项工作:(1)开展养犬办证宣传。通过媒体,宣传犬只免疫常识、养犬办证程序、犬只植入芯片、病死犬只无害化处理等,发放各种宣传材料7000多份。(2)建立养犬信息档案。制作犬类信息核对表,对每个养犬户的信息实行登记造册,并将信息录入电脑,与公安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规范实施犬只免疫办证。抽调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负责犬只的健康检查、免疫注射和芯片植入。截至11月末,全市共免疫注射狂犬病疫苗2547只,犬只植入免疫芯片2100个,没有出现一例犬只不良反应,发放免疫IC卡2100张。(4)实行病死犬只无害化处理。改造运输车辆,专门用于病死犬只的收集工作,同时做到两个到位:即对病死犬只环境与运输车辆消毒到位、工作人员及车辆随时到位。截至11月末,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犬只55只,及时消除疫情传播隐患和环境污染。(5)强化服务意识。设立两部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受理病死犬只无害化处理工作及解答免疫办证等问题。
  【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 年内,市农业局下发《关于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市及各区均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综合业务培训,各区通过建立动物防疫标识与溯源信息系统,顺利完成各类畜禽耳标计划需求量的申报、发放工作,指导规模养殖场上报生产、防疫信息。10月底,全市组织4个检查组,连续4天对同安区银祥、集美区后溪、翔安区马巷及海沧区亿香等主要屠宰场牲畜二维码耳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的突击检查,共检查牲畜11407头,基本能够按要求佩带新耳标的有11174头。
  【制定“十一五”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 为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4月,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制定下发《厦门市“十一五”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该规划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划定禁养区(不准规模化养殖畜禽的区域)和限养区(实现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并逐步向外转移。到“十一五”期末,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原则上全部实现关停转迁,限养区排污总量控制在2005年的20%以内,废物资源化率达到80%。全市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排污总量控制在2005年的50%以内。
  【海沧区完成生猪养殖清退工作】 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8月,海沧区完成全区的生猪养殖清退工作,拆除养猪场513个,拆除猪舍501647.42平方米、沼气池2.42万立方,减少生猪存栏253921头,下发清退补助奖励经费6404.74万元,所有清退资料按要求整理归档,养殖设施全部拆除,并通过环保部门组织的项目验收。
  【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模式】 年内,市财政投资200万元,扶持7个养殖场建设动物防疫消毒设施、病死畜禽及其基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饲料及饮水等设施。投入60万元建设2个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处理示范基地项目,建立沼气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切实解决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投入80万元,扶持182个规模以上养殖户及10个行政村建设统一规范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井,有效解决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问题。
  【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全年有29个养殖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年出栏生猪17.355万头、肉鸡122万羽、肉牛0.05万头、蜂产品500群,有16个养殖场(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年产无公害生猪7600吨、猪肉41500吨、鸡蛋150吨。
  【扶助能繁母猪养殖】 8月5日,市农业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全市能繁母猪进行每头50元补贴,其中市财政补贴40元,区财政补贴10元。全市能繁母猪实际饲养量为100007头,实际发放补贴500.035万元。8月24日,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和市保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采用自愿参保原则,所有能繁母猪都可参加保险;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统一定为1000元,保险期限暂定一年;试点期间,保险费率定为6%,即每头能繁母猪保费为60元,财政补贴54元(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40%),养殖户自付6元。为进一步落实能繁母猪保险工作,11月,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文件,要求要做好理赔定损、争议调解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规范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的筹集、拨付和管理工作。(陈旭波)
  农产品质量安全
  【概况】 8月,厦门市农业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结合厦门实际,提出“三大重点、四大目标、五大行动”的整治方案。“三大重点”即:重点环节检查、重点投入品检查和重点产品检查。“四大目标”即:通过4个月的集中专项整治,实现全市的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全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基本解决;杜绝违规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全市的蔬菜、畜(禽)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分别进一步下降,甲胺磷等5种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不得检出,先胺类等4种兽药残留限量检出。“五大行动”即:开展高毒农药整治行动;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兽药和生猪生产整治行动;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整治行动。整治期间,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共抽检409个样品,超标率2%,比整治前下降四点七个百分点;收缴的高毒农药100%销毁,与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00%签订诚信守法生产经营承诺书;强化对全市9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监管,实现100%抽检的目标;实现对市43家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检查率100%,4家兽药生产企业GMP认证率100%。通过整治,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9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基本实现农业部和和省、市政府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6个100%的目标。年末,农业部对厦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种植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厦门市蔬菜农残、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同安区加强对种植大户的有效监管,在对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的联合抽检中,抽检的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较整治前大幅度下降。翔安区印发资料8万份,举办培训班20场次,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与守法意识。集美区在22个重点村派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对种养大户使用农、兽药和农资经营店实施监管。海沧区从2004年底开始筹建海沧街道蔬菜农残检测室,累计投入经费15万元。通过专项整治,对降低辖区蔬菜农药残留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宣传】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各有关部门共编印2.5万多份宣传材料,印发《农业部就农资问题致全国农民的公开信》3万份,《国家禁限用农业投入品有关规定》8000册,分发至各村各户,把专项整治工作的有关政策、精神宣传到基层。同时,邀请各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农资生产经营执法检查】 年内,市农业局对全市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执法巡查,集中打击销售和使用禁限用农(兽)药的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34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681家次,查处农资违法违规案件19件,查获违法农资652公斤,立案18件,处罚没款4.09万元。同时还开展农资质量抽检和标签抽查,全市农(兽)药质量抽检22批次(农药11批次、兽药11批次),农(兽)药标签抽查290个,组织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签订诚信守法承诺书。
  【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9~11月,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市农业执法支队等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畜禽养殖场用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兽药生产经营、无公害认证产品、冷冻动物产品批发、经营市场和生猪屠宰检疫监督等6项监督检查。先后检查22家规模畜禽养殖场、43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个生猪屠宰场、4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抽检饲料样品86份、兽药11批次、兽药标签29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瘦肉精”抽样检测1927份、莱克多巴胺检测195份、抽检肉品71份、禽蛋62份。在全市各屠宰场落实新耳标制度,规范畜禽加工环节,规范不合格肉品无害化处理程序。制定《活禽经营批发市场消毒灭源方案》,规范活禽检疫管理和消毒灭源工作,确保上市家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启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陈旭波)
  【强化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年内,全市重点开展对29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的60个产品、5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15个产品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检。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共组织8次抽查。对67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蔬菜农残抽样检测中发现1家基地蔬菜农残超标,根据《厦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经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专题研究决定,吊销这家种植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同时,农业执法部门还会同工商部门加强对产品包装标识检查,重点检查水果批发市场及超市经销的产品是否规范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包装。
  【农兽药残留检测】 年内,农业部门定期开展农兽药残留抽样检测,其中9~11月抽样检测蔬菜196份,农残检测合格率97.5%;8个蔬菜种植基地蔬菜抽样检测163份,农残检测合格率97.6%。每周定期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全市无公害猪场)和屠宰场进行1~2次监督抽检。“瘦肉精”抽样检测1927份,检测合格率100%。10月还对蔬菜种植基地重金属污染抽样检测30份,对水果批发市场抽检2次共30份均未检测出重金属污染超标。
  【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培训宣传】 年内,农业部门以大规模种植企业为重点对象,举办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14期,培训人数1500多人次,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知识培训20期,培训农户达3500多户。组织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现场咨询8次,累计印制宣传图册8000份,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知识,宣传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使广大群众了解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增强农药使用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还开展病虫测报与防治指导;深入田间调查病虫害发生的危害情况,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民学会科学防治知识,减少滥用农药的现象。全市选择3个较大规模种植企业建立农药安全使用示范区,示范面积约300亩,开展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推广新农药使用面积达8.44万亩,挽回农作物损失1.57万吨。
  (杨瑞铭 林志毅)
  林业
  【概况】 2007年,厦门市林业部门主动融入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林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1.实施林相改造。投资1900万元,完成生态风景林建设1.2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逐步显现。继续巩固生态园林成果,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1%,乡村绿化率达80%,新建防护林78.93公顷。启动绿色通道工程,科学制定绿色通道与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抓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试点村的创建工作,完成11个示范村的绿化工程,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基本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绿化新格局。组织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外业工作和编拟城市森林经营方案技术规程。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把全市山地规划建成森林公园、山地公园,并逐步实施。天竺山森林公园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莲花山、大帽山森林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年内,厦门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2.林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高科技种苗业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加工业,优质种苗产业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林业种苗和林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对台林业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种苗研发中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园区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花卉种苗研发中心基本建成,培育三角梅种苗100万株,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目标。花卉批发物流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立项。花卉种苗研发推广中心和山海协作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启动,花卉种苗研发推广中心母本园工程通过验收。厦门航空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3.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建立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响应机制,率先在全省建成森林火险预警发布台90个;投资170万元进行明火远程瞭望系统工程续建工作,对市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指挥中心进行改造升级;新建生物防火林带73公里,维修护林防火便道460公里,增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由于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到位,全年发生3起一般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在双控指标内,继续保持在较低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有效,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纳入全市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检疫,确保全市无重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没有发生新的疫点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林业危险性病虫害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有力维护了生态安全。
  4.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凭证采伐、木材凭证运输、凭证销售、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各项制度,较好地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保障了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全年共审批征占用林地59起,面积201.8公顷,连续五年征占用林地的起数和面积审核率达100%;依法审核办理采伐证192份,面积13251亩,批准采伐蓄积15878立方米;办理木材运输证3006份,运输各类木材23376立方米。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集中打击非法侵占林地、“霹雳行动”、“绿盾二号”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故意毁坏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毁林采石、毁林采土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督促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全市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36起,其中刑事案件20起、行政案件16起,同比下降18%。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重点通过加强宣传、严格执法、认真履行“110”联动职责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深入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知识,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市政府出台《厦门市深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所有权的基础上,以强化管护责任为核心,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利、政策性补偿与限制性利用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曾祥明)
  【开展林业“110”联动】 10月以来,全市林业“110”社会联动共接处警143起,出动警力422人次,收缴救助野生动物93只(条),放生野生动物93只(条),其中市森林公安局林业“110”联动共接处警99起,出动警力297人次。
  【森林公安部门依法查处非法采脂行为】 年内,由于松脂价格上涨,部分非法采集松脂经销商擅自在同安区汀溪镇造水村和五峰村设点,准备采收松脂。市森林公安部门组织警力依法取缔汀溪镇辖区内4个非法松脂收集点和加工点,及时遏制了非法采脂的势头。(综合)
  水利建设
  【概况】 2007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50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1.6%,属平水年;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2.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7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多2.2%,以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525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5834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最大,占89.3%,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最高,占37.6%。
  市水利局以全面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为目标,启动地方性涉水法规立法调研。推动莲花水库和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实质进展,西水东调工程基本建成,全市供水需求更趋平衡。及时查处严重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行为,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新成果。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水利项目——汀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和汀溪至梅山输水管道工程基本完成。加大力度建设水库、水闸、海堤除险加固和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8.6公顷,完成400亩生态风景林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率先在全省和全国计划单列市完成,受到上级水利部门的好评。年内,在防抗多次台风和暴雨洪水中,各有关部门抓好各项防御措施的落实,防汛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市防汛办公室被国家防总、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2007年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市水利局连续8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2年保持水利部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冬春水利建设任务超额完成】 2006年冬至2007年春,水利建设以集中整治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和水库、水闸以及海堤除险加固为重点,共完成土石方88万立方米,修复水毁水利工程85处,投资1215万元。加固堤防3.3公里,水库除险加固12座,新建水库塘坝9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建设山地水利9处,新增蓄水能力12万立方米,改善中低产田0.5万亩。同安区被评为福建省冬春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小农水项目建设基本完成】 年内,围绕节水灌溉和农田排洪排涝,厦门市总投资980万元,开工建设小农水项目9个,其中排涝、排水工程5处,保护农田4080亩;引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2处,受益面积1382亩;溪流整治2处。翔安马新污水厂排水渠道、大嶝街道北门社区排洪沟护砌修复、灌口镇下许村排洪沟下游整治等3个工程完成验收;莲花镇美埔村小溪排涝节水工程、新民镇柑岭村排洪沟工程完成施工。2007年安排的25口抗旱大井,全部建成并发挥效益。
  【新水源工程建设】 2007年,厦门市新水源建设主要有莲花水库工程和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莲花水库工程项目年内已列入全国“十一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年内进行可行性研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征地移民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该项目建议书于11月通过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审查。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年内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促成厦门、漳州两市于3月12日签订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合作开发协议。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按照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福建省政府关于《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始于2004年的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稳妥慎重、定性定编合理、人员不分流、社保有落实、财政补偿到位的要求,积极实施和加快推进。经过改革全市涉改的5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整合为4个,人员编制从原来385人核减为183人,压缩近53%。2007年6月,厦门市通过福建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率先在全省及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防汛信息化建设】 年内,市水利局继续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抗灾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是建成重要防洪工程远程视频监视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采用一次性补助建设监控前端、铺设光纤、购置视频服务器和租赁电信“全球眼”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在12个重要防洪工程安装远程视频实时监控设备,并在年内汛前投入使用。二是建成涵盖全市所有小(Ⅱ)型以上水库和主要河流的洪水预警报系统(二期)。采用压力式和声学式水位计,CDMA传输,经6个多月的试运行,12月通过竣工验收。三是完成防汛PDA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市、区两级防汛责任人配备显示终端,可随时随地查询实时雨情、水情、卫星云图、台风路径等信息,为各级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及时、科学的依据。四是6月底建成防汛手机短信群发系统。汛情紧急时,可在第一时间将汛情信息和防汛指令发至全市登记造册的9700多名区、镇(街、场)、村(居)及村小组领导手机上。五是建成防汛VPN(虚拟专网)系统。市水利局将局域网向下延伸,与区级水利部门和汀溪水库管理处共享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水雨情、台风路径、卫星云图、工情、抢险队伍、抢险物资等信息资源,实现异地办公。
  【完善防汛预警机制】 6~12月,厦门市水利局在防汛、水文、气象等单位原有59个雨量站点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新建21个雨量站点,使雨量站点覆盖到全市所有镇(街、场)和重点部位。8月,全市390多个行政村全部完成预案编制工作。至此,“预警到镇、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抗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厦门市镇(街)防汛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被福建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转发,在全省推广。
  【环东海域片区防洪排涝工程前期工作】 年内,针对环东海域片区开发建设中水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厦门市水利局在市环东海域综合整治指挥部设立水利工作部,组织协调片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先后完成东西溪、埭头溪(含梧侣溪、乌涂溪、泥山溪)、官浔溪、龙东溪和沿同安湾溪流岸线综合整治9个项目、共17宗前期工作,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高起点进行溪流岸线整治前期设计和技术审查,使溪流岸线不仅满足防洪、防潮和排涝要求,还将成为人们游览、娱乐、休息的好去处。
  【确保园博园 安全度汛】厦门园博园地处杏林湾低洼地,由于杏林湾水库调蓄能力低、排洪受厦门大桥桥墩阻洪、外海潮汐顶托影响等,杏林湾片区防洪能力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在中国第六届“园博会”在厦门召开前,市水利局组织专家对杏林湾及园博园度汛方案进行论证,提出石兜水库“零下泄”、杏林湾库区清淤清障以及后溪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等综合度汛措施,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度汛方案,确保园博园安全度汛。
  【清理整顿小水电项目】 年内,由市水利局牵头组织水利、环保专家对17座违规水电站的拦水、输水、发电厂房等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对电站的防洪安全、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论证,并在厦门市政府信息网上公示论证结论。8月底,厦门市全面完成验收销号和清理整顿总结工作,成为福建省违规水电项目清理整顿工作中第一个成立市级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第一个出台整顿实施方案、第一个完成安全论证工作的设区市。
  【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基本建成】 该工程是厦门市重点扶贫项目,是厦门市第一座采用双曲砌石拱坝建设的水库水电站,建设规模为总库容373万立方米,装机容量64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6万千瓦时。年底,该项目完成电站引水隧洞开挖、电站厂房施工和机组安装、拱坝砌筑及引水钢管安装等主体工程。
  【开展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 根据水利部和福建省水利厅的部署,从3月开始,厦门市水利局组织对全市所有河流上单站5万千瓦以下的农村水力资源、农村水电站技改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价。4月完成调查评价第一阶段工作,向省水利厅和省水利规划院上报了河流数据和河流平面布置图。7月完成全部调查评价。此次水力资源调查评价,为厦门市水能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水电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厦门首部水利志出版】 见本书厦门市人民政府栏目“地方志工作”相关条目。
  【汀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 该工程是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于4月动工,年底完成工程主体施工任务。工程概算总投资4442万元,按照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目标,对汀溪下游5.5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新建防洪堤8.99公里,新建、改造附属建筑物16座,使汀溪下游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沿途5个镇10多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汀溪至梅山输水管道工程基本完成】 该工程是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10月动工兴建,2008年1月完成主体工程施工。项目概算2827万元(不含征地拆迁费),输水管采用新型、环保的1.2米直径玻璃钢夹沙管为主要材料,铺设总长6.8公里,输水规模10.8万吨/日,建成后与汀溪水库一支渠输水箱涵形成双通道供水,能满足同安、翔安两区工农业生产和40万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依法查处破坏马銮海堤事件】 8月8日,市水利局在组织防抗台风安全检查时,发现厦门海湾投资有限公司在重点工程马銮海堤开口改造工程中,未经批准,超范围拆除马銮海堤防浪墙231米,致使海堤在汛期出现严重险情,危及保护区内集美区杏滨街道、海沧区新阳街道3.7万人口和3.1万亩耕地的安全。市水利局立即通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动用650多名部队官兵抢修加固海堤。事后,责成责任单位厦门海湾投资有限确公司承担加固海堤的一切费用,并依法对其处以4万元人民币的行政罚款。(陶洪生 陈昌国)
  气象事业
  气象局
  【概况】 2007年,厦门市气象局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部署,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建设,认真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1.继续推进多轨道业务建设。完成天气要素预报业务系统及其运行流程的设计,着手建设灾害临近和短时指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厦门市气候业务系统,为气候分析和气候预测提供基本气候资料数据平台,初步建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用评估数据库。开展5次人工增雨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的实验;开展“桥梁雷电防护地方标准”、“雷电监测数据库资料处理系统”、“厦金两地雷电监测预警”等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开展生态和农业气象监测与服务。与环保局合作开展厦门阴霾天气现状及对策分析,并向市科技局申请专项课题。
  2.气象科研和气象科技创新。投入80万元用于台风预警预报、海上风浪能见度预报、雷暴大风预报、强降水预报、雷电预警和防护等预报工具研发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平台建设等8个科研项目的研究。牵头承担“加快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厦门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与评估”的课题研究;推进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项目研究和建设,启动厦门城市与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工程、海峡大气探测中心、翔安区气象局“三位一体”共同建设方案。开展自动气象站布点建设,在海沧大桥、厦门大桥和五缘湾大桥上布设多要素气象观测仪器,以保证台风影响期间能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气象实况资料。与厦门移动公司共建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建成我国气象部门首个电离层观测站,为国防、航空、航天提供重要的数据。
  【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 3~6月,厦门市雷电暴雨频繁,气象台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及时发布暴雨警报和雷电预报。7月,厦门连续出现晴热少雨天气,气象台及时启动高温预警信号,连续多天发布黄色和橙色高温预警信号,及时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8月,随着高温及旱情的发展,及时以专题呈阅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厦门市高温干旱情况,供市领导决策参考。高温和暴雨影响期间,与电视台、电台连线互动,气象专家以直播方式介绍暴雨及高温的最新动态以及防御知识等,受到市民的欢迎。9号台风影响期间,气象台启动每小时一次的气象专家电视连线直播节目,共连线直播40次;启动气象灾害应急短信发布平台,每小时发布次气象灾害信息,服务对象覆盖到基层单位。专业气象台还通过邮件、传真等服务方式,每小时为专业用户提供台风路径图和台风警报,根据厦门港的风力变化,为海事局提供风情预报及共同发布风球信号。
  【气象服务】 年内,厦门市气象局继续为厦金航线春运、台交会、省农运会、“九八”投洽会、第六届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国庆节花车巡游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气象服务。特别是在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期间,为组委会提供天气气候展望,中短期天气预报和短时精细天气预报,并派出业务人员进行现场气象观测,通过电视、电台及时播报最新气象信息,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考期间,市气象局每天为市高考考试中心提供滚动天气预报,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发布高考天气预报,提醒考生、学校及家长注意灾害性天气对考试的影响。下半年还根据社会需求,与厦门交通经济广播电台合作,举办气象专家直播节目。
  (帅红)
  海洋环境预报台
  【海洋预报】 年内,通过省、市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海洋环境预报单(传真)6300多份,电子邮件5200多份。在台风汛期、天文大潮期和冬季大风期发布风暴潮、海浪预警报和消息110余次,向全省和厦门市党政机关、防汛部门和新闻单位发送预报单2100多份;发送海洋灾害年、月预测单250多份。年内还完成“908”海洋灾害调查,在多个台风影响福建沿海期间,准确测取海浪、潮位实测数据,撰写对福建沿海影响较大台风海洋灾害调查报告。此外,还新增两项海洋环境预报公益服务。一是为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主要渔场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此项预报通过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每天4次发布闽东渔场、闽东北外海渔场、闽中渔场、闽南渔场和台湾浅滩渔场的海浪高度、海水表层水温预报。二是提供泉州海洋环境预报。通过泉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每天3次发布台湾海峡中部、台湾海峡南部、泉州沿海、湄洲海域、金门海域、澎湖海域的海浪高度、海水表层水温预报和湄洲、后渚、崇武、祥芝、围头5个港湾的高(低)潮时预报。
  【新建海洋观测设施】 年内,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在厦门同安湾大桥、集美泄洪水闸、五通码头新建3个验潮测点,安装实时测潮仪器,并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处理与传输,改变了厦门海域长期以来仅有一个固定潮位测点的历史,为厦门防灾减灾、排涝泄洪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加快验潮井建设,年内完成漳州龙海验潮井的初步设计,晋江深沪验潮井的选址,水深地形测量、地质勘察和厦门翔安、平潭东澳两个验潮井的选址等工作。
  【海洋监测】 8月,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承担福建省近海及远海海域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完成11个监测站位、7个质控站位的采样工作,共采集200多个水质样品,23个沉积物样品;并完成11个站位,10个项目,290个样品的分析和报表编制工作。此外,5月和8月分别进行泉州、漳州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完成11个监测站位的样品采集工作和254个水质样品、45个沉积物样品、39个浮游生物样品、5个底栖生物样品的分析工作。6~10月,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厦门白城附近海域的海面和海滩垃圾监测。5~11月,开展厦门、东山、崇武、平潭等地区的海水浴场及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共完成100多个航次的监测任务,获取监测数据6000多个(含水文气象)。此外,还进行海洋倾倒区、排污口、疏浚物成分检测等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厦门嵩屿电厂温排水口附近海域环境监测、海沧11~13号泊位附近海域环境监测、厦门港临时倾废区跟踪监测、厦门香山国际游艇码头工程跟踪监测等。
  【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建设】 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组织开发可视化海洋预报信息产品制作发布服务系统和浴场视频监视系统,年内完成方案设计、论证和招投标等工作,进入系统开发阶段。 (张世民)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