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监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581
颗粒名称: 经济管理与监督
分类号: F123
页数: 16
页码: 203-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经济管理与监督的情况,概括了发展与改革、统计工作、审计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监督 国民经济

内容

发展与改革
  【概况】 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人均GDP同比提高0.6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耗水18.2吨,下降1.3吨;耗电867度,下降16.8度;每度电产生工业产值39.6元,同比提高1.1元,这些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综合经济效益持续趋好,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0%和37%,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三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2%和11.2%,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岛外发展继续加快,4个行政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2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岛外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均超过40%,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岛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9%,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接近60%。在工业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1%,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超过30%,延续上年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指挥部建设模式;提出改善港口运行机制新举措,降低港口收费和改善通关环境,增强港口经济发展后劲;稳步推进新一轮公交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政策研究;不断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改革统筹协调、跟踪推进作用。
  【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创历史最高水平】 年内,全市124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5%,为历史最高水平。10个主要重大项目片区完成投资133.4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年度实际投资的42.8%。其中,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完成投资70.3亿元,火炬翔安产业区完成投资17.8亿元,同安工业集中区完成投资13.2亿元,软件园完成投资5.5亿元,五缘湾片区开发完成投资8.1亿元,湖边水库综合整治完成投资1.4亿元,园博园完成投资7.5亿元,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启动区完成投资5.9亿元,厦港片区改造一期完成投资0.9亿元,中华城完成投资2.8亿元。岛外重点项目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82个岛外项目完成投资275.3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83.1%。70个重点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29.5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85.8%。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友达光电、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等项目的投资量较大,为加快岛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中,“两桥一隧”工程进展迅速,集美大桥全年超前完成投资6.5亿元,翔安隧道全年超前完成投资2.6亿元,杏林大桥全年超前完成投资9725万元。全年超额完成投资计划的项目有36个,完成投资45.1亿元,其中超额完成投资计划5000万以上的项目有17个,超亿元的项目有10个。
  【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 年内,厦门理工学院新校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高级技工学校、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市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中山医院外科病房楼、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园博园等项目均建成使用。厦门职业教育中心校和华厦职业学院、长庚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小白鹭艺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市第一医院门急诊楼、中山医院内科病房楼、五缘医院、翔安医院、仙岳医院扩建以及闽南戏曲艺术剧院项目前期工作等均取得进展。
  【努力破解“四难”】 在破解“就学难”方面,启动38个义务教育建设项目;扩大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在破解“就医难”方面,新建5个医疗急救基地;结合卫生院转型,启动5个小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在破解“住房难”方面,全年完成投资13亿元,开工建设13个项目、3.8万套社会保障性住房,全年完成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1603套。在破解“交通难”方面,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全面推进BRT(快速公交)建设,增设33座(条)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跨线桥;完成疏港路、仙岳路改造、成功大道机场至吕岭路段、南山路、吕厝立交桥等工程;新增24米以下城市路网道路65公里。
  【加快新农村建设】 全年投入1.4亿元,对新推出的25个重点村实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配合岛外片区开发和环东海域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金包银”工程,为被征地和退养、退渔农民生产发展提供保障;稳步推进移民造福工程,全年共完成2000多名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年投入财政性资金约70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着手解决边远山区和半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在摸清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制《厦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并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根据市政府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市发改委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跟踪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厦门国际物流中心、市级粮食储备库、翔安汽车交易市场一期、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高崎畜禽蛋冻品批发市场、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启动区和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扩建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前场铁路特大型货场、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厦门(闽台)花卉批发物流中心、象屿保税区、海沧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翔安(火炬)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嶝对台商品交易市场改建项目、厦门台湾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厦门(海沧)石材物流中心、海峡农业科技交流中心、海沧保税区口岸服务中心、厦门邮件处理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观音山、五缘湾和岛外商务片区的开发和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厦设立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域外企业来厦设立营运中心的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加大商务营运中心的招商力度。年内,正式申请入驻观音山、五缘湾营运中心的企业29家。其中,9家开工建设,8家办理选址,10家报市政府审批,16家企业签订《纳税承诺》,承诺每年各纳税1000万元以上。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年内,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22.46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4.5%提高到45.3%,创200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并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其中,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3.2%、21.3%、15.6%;批发零售业增长8.9%,住宿餐饮业增长7.1%,房地产业增长9.9%。
  【第三产业税收增量超过全部税收增量一半以上】 全年全市各项税收共316.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60万元,占全部税收的0.03%;第二产业税收175.2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5.4%;第三产业税收140.9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4.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虽然厦门市第三产业税收总量仍低于第二产业,但其增长速度和对全市税收增量的贡献却高于第二产业。全年第三产业税收增长38.9%,比上年增加39.45亿元,占全部税收增量的55.4%,高于第二产业税收22.2%的增幅和31.79亿元的增加额。
  【继续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 年内,厦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4.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6%,同比增长40.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124.24亿元,增长8.3%;房地产业完成345.73亿元,增长61.6%;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社会事业完成46.85亿元,增长2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完成109.20亿元,增长26.9%;其他服务业的投资也保持不同程度增长。投资需求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带动相关服务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大大增强了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提高】 年内,外商在第三产业的投资明显增加,全市一、二、三产业利用外资项目比重分别为0.85%、43.43%和55.72%,第三产业引资项目数则比上年增加25项,比重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倍,其中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倍、5.7倍和51.1%。外商对服务业投入的增加有利于优化厦门市服务业结构,增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年内,社会事业完成投资50.6亿元。其中,教育投资28.89亿元,卫生投资9.79亿元,文化体育投资7.04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4.88亿。截至年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总人数达61.93万人,比上年增长11.75%。其中,高等教育增加12584人,增长11.45%。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6所,床位1361张;农村敬老院14所,床位400多张。积极扶持、培育厦门市的文艺演出、娱乐网络、钢琴制造及艺术培训、商品油画、文物艺术品拍卖、电影放映、游戏动漫等八大骨干产业群体,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拓宽领域,带动和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厦门市拥有动漫游戏企业21家,年产值逾亿元;文化相关产业总增加值(不包括广电)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3.62万人,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实行重点项目保障机制】 年内,根据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实施要求,市发改委实行重点项目保障机制。抓好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保障,协调金融、土地等部门对重点项目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优先考虑,重点项目的土地指标问题基本解决;各商业银行全年累计为重点项目提供157亿元建设资金。各审批部门在项目审批上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缩短项目前期审批时间。明确项目责任、协调部门和业主的责任和任务;根据年度和月度工作计划督促项目单位倒排工程工期组织施工,明确具体工程责任人,将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到位,推进重点项目进展。此外,市发改委还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办”联手督办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指挥部机制和作用。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成效】 年内,市发改委制定出台年度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取得成效。(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严格财政性项目审批标准,完善投资审批程序,出台管理办法,规范核准权限和备案办法,推广便民高效低成本的审批方式。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安排,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的监督管理;规范和完善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制度和财政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实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制度。(2)推动项目与资本对接,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厦门市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有关管理办法。2007年备案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永红创投2家创投公司,使厦门市合规的创投企业数达到3家。(3)研究降低港口收费标准,提高港口竞争力,提出关于降低厦门港口收费标准提高港口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4)其他方面改革。一是深化公交管理体制改革,就理顺公交管理体制进行专项调研并提出改革意见;二是完成农村供水后评价试点工作;三是开展对台产业合作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对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支持。
  【建立三级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 为深化建设项目的生成、储备和保障机制,加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的跟踪和推进力度,年内,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厦门市三级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全年共新增入库项目415项,总投资2100亿元以上。至年底,共储备各类项目649项,总投资超过3600亿元。其中,市级560项、3179.74亿元,区级89项、511.39亿元。市级项目年内转化实施39项,总投资187亿元。在累计的市级储备项目中,产业类项目129项、总投资735.83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149项、总投资1510亿元,服务业类和民生类项目216项、总投资746.41亿元,其他类项目66项、总投资147.52亿元。
  【力促企业上市融资】 年内,为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厦门市政府出台企业改制上市扶持政策,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集美、思明、湖里等区也相继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机构并出台企业改制上市扶持政策。截至年末,企业上市实现融资44.82亿元。其中,东南融通、长天企业分别在美国、新加坡上市,共融资12.34亿元,资金陆续返回厦门市投资;建发、厦钨、国贸、厦工等4家上市公司增发、配股再融资32.48亿元,创当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最高水平。合兴包装、安妮纸业、新华都、敏讯信息技术、科华恒盛等5家企业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并被正式受理;蒙发利、金达威、三五科技、路桥翔通、泰龙电力、建筑科学研究院等6家企业接受上市培训辅导;此外,还有60多家企业开展改制上市有关工作。
  【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 年内,市发改委分解下达《厦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与任务的责任分工方案,先后举办50多场“十一五”规划介绍讲座,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综合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照服务业发展新政策,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疏理,完成《“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公共突发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定,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彭梅芳)
  统计工作
  【概况】 2007年,厦门市统计部门完成厦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入户登记、报表审核、数据处理和汇总上报等各项工作,至6月7日,顺利完成全市2725个普查小区的光电录入任务,圆满完成农业普查工作。此外,还开展多主题人口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变动情况、劳动资源使用情况、农民工基本信息、社会治安满意程度等,全市共调查小区254个,调查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1%。为保证入户登记数据质量,坚持“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高质量完成入户登记工作。围绕厦门市社会经济建设目标,统计部门及时开展统计调查研究,发挥统计在推动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的信息参考作用。开展的专项调查主要有(1)开展2007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问卷调查。在52家主要宾馆(酒店)、8家零售商场、5家餐饮企业以及赛事现场开展问卷调查,并在《厦门日报》等媒体上刊登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1184份。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的统计分析《激情跨越梦想,追求永不止步——2007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调查报告》,客观地反映了赛事对厦门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市民对前后五届国际马拉松赛在组织、宣传、竞赛水平、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比较、评价,报告被多家媒体刊发,受到普遍关注,厦门市统计局再次被评为“马拉松赛贡献奖”。(2)开展2006年消费质量调查。由市统计普查中心和厦门日报社联合对市民在住房、汽车、家用电器、手机等5个方面的消费情况开展调查,每个方面分别随机抽取480个有效电话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在《厦门日报》上刊登。(3)开展服务业课题调研。撰写的调研文章《厦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市委办刊物《厦门通讯》采用,参与全市“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调研工作。(4)参与旅游业调查。开展旅游卫星账户专项调查工作,在住宿、餐饮、购物、车站等17个单位(场所)调查消费者600多人,了解消费者的来源、去向、消费金额及构成等;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九八”投洽会和3个旅游“黄金周”的跟踪调查和统计评估确认工作;参与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市场考察调研和运行分析。(5)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配合省统计局和省委宣传部,在抽中的167个行政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下工业及限额以下贸易业中开展调查,为研究制定文化强省发展纲要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还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工作,进一步完善厦门市区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评分原则等,为下年度的政府绩效考评工作做准备。
  【统计信息网为各界提供便捷服务】 厦门市统计信息网作为厦门市统计部门的门户网站,是厦门市主要宏观统计数据的发布窗口,主要提供统计公报、统计年鉴、进度数据、统计分析等。同时网站开设有“网上咨询”栏目,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提问。该网站自2004年开通运行以来至2007年年末,累计有8万多人次浏览。
  【强化统计行政执法】 年内,市统计局制定《厦门市统计局行政执法职责分解和执法责任确定方案》,与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联合制定《厦门市统计法制工作联动办法》。先后对19家有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统计数据质量抽查;对思明区48家单位、海沧区30家单位开展统计工作直接监督检查;对9个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主要社会产业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此外,还对规模以上工业、能源、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工资等部门开展统计工作质量检查。同时与工商、税务、外资等部门协作,对全市3000多家外资企业开展联合年检,提高外资企业的统计意识。
  【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开通试运行】 该系统经过前期需求调研、硬件配备、软件开发,于5月24日通过试运行验收。7月10日,市统计局召开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推广应用暨培训启动工作会议。为保证系统顺利试运行,成立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小组,制定《厦门市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需求调研、功能测试、推广应用意见建议管理办法》、《网上直报系统推广应用联络员职责及要求》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8月,该系统首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广试运行,试运行前安排近30场培训会,参加培训人数达1600多人。截至年末,网上直报系统已分步推广到能源、房地产、建筑等行业。
  【厦门与全省统计VPN实现联网】 年内,根据省统计局数字福建联网工作的部署,组建省统计系统虚拟专用网络(VPN)厦门地区网络,实现市、区统计部门与省统计系统VPN网联网。该网络通过政务网,实现省、市、区统计局的政务计算机联网,为全省各级统计部门信息交流提供平台。通过VPN快速通道,区级统计部门可直接连通省统计局法规处应用服务器,进行从业资格证申请办理;建立FTP服务器实现文件传输、数据共享等功能,从而提高办公效率。
  【建立全市社情民意调查网络】 年内,市统计局通过科学的抽样设计和样本分配,分别在全市所有的小区和村委会中,抽取1.5万户居民户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网络成员,抽取的数量约占全市总住户的3.5%,构建成一个能够代表城镇和农村以及以区为总体的电话调查网络系统。通过该网络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厦门市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调查、“十七大”百姓关注情况调查、厦门市物价上涨情况调查、城市快速公交调查和厦门市居民2006年消费质量调查。
  【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年内,开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共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申请3800本,其中通过省统计局认定的有3238本。全市报考《统计从业资格证》人员615人,合格率为90.5%,处于全省上游水平。全市报考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66人,初级18人。此外,全市有1636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陈晓婷)
  审计工作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审计局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采取四项措施服务经济建设。一是加大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审计力度,对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工业园区、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征地拆迁等10多个工程项目开展决算审计或审计调查。二是对整合后的厦门市管一类企业中的十大集团公司的9个国有企业开展审计,跟踪其国有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三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德政工程”项目,对市财政扶贫、生鲜食品安全资金和空混气亏损补贴等专项资金开展审计。四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12个厅局级党政领导干部或市管一类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同时,经市政府批准,市审计局把《厦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06年住房公积金审计结果》和《厦门市红十字基金会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两个审计报告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同安区审计局也在该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厦门市同安区2006年度农村环卫体系运作补助资金安排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和《2006年度计生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结果》。年内,全市共完成144个审计项目和48个审计调查项目,查出违规资金32199万元,损失浪费资金18795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396131万元;查出应上交财政资金14122万元,已上交财政资金8393万元;查出应归还原渠道资金995万元,应调账处理资金53622万元。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21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6件。市审计局全年共向各级、各部门提供审计报告、专报、调查报告和各种信息稿件1300多篇。其中,被国家审计署办公厅和审计报刊采用56篇,被福建省审计厅采用64篇,被福建省政府办公厅采用2篇,被厦门市委、市政府采用48篇,被市级新闻媒体采用82篇,被省、市有关部、委、办、局采用26篇。《厦门审计简报》采编24期312篇。在福建省审计系统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考评中名列第二;连续6年被中国审计报社评为全国审计宣传和通联工作先进单位。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年内,市审计局主要对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38家单位开展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简称“同级审”)和审计调查,同时延伸审计47个二级预算单位。共查出违规金额10954万元,损失浪费金额843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61023万元,应上交财政10307万元。通过“同级审”,使市本级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效果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但审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1)市本级预算执行在体制结算中未扣缴区级应承担的税款273.18万元,不利于上下级财政体制的管理;教育附加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基建专户补助金、就业补助资金等财政资金滞留数额较大,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2)预算内基建计划下达不及时,部门基建项目预算未细化,不利于预算管理和监督。(3)部分行政部门存在年度正常经费超支、应缴资金未及时上缴市财政、扩大财政支出范围和违规收费等问题。(4)对13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现,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未按时完工,直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6个行政区超范围使用教育附加资金。(5)对征地拆迁补偿款管理使用审计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拆迁补偿款、高估冒算、重复支付和超标准支付补偿款等违法违规案件。(6)对市属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有的单位存在申报损益不实、管理不善、违规购买商业保险等问题。市审计局根据“同级审”发现的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增强严格执行预算自觉性,强化对征地拆迁补偿款的监督与管理和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等3项审计建议。
  【开展“同级审”问题整改】 年内,针对“同级审”中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1)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加强专户资金核管管理的通知》,协调相关部门对教育附加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环保专项资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金的使用制定中长期管理规划,并先后出台《厦门市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厦门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规章。(2)20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未按规定上缴财政资金、重大财政支出范围和经费超支等问题全部整改到位。(3)市发改委和市政园林局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项目未如期完工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并对工程进度重新作出安排,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4)对征地拆迁补偿款管理使用存在问题,由市纪委牵头,组成由市国土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等7部门参加的调研组,对各区的征地拆迁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整改,并出台相关工作方案。(5)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案件,将弄虚作假骗取征地拆迁补偿款全部收回,涉嫌违法违纪的9件案件移送司法或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未按规定上缴的财政资金如数入库。
  【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年内,市审计局集中力量对环东海域建设工程和4个工业集中区的投资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对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征地拆迁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对软件园二期、同安工业区、园博园、墩上储备用地、环岛路二期、环岛路(五通—墩上段道路主体)、成功大道一期、文曾路、高殿二号路等工程征地拆迁项目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共完成26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金额达45亿元。审计中发现在征地拆迁中存在弄虚作假,骗取拆迁补偿款3815.22万元;重复支付补偿款941.75万元;超标准支付补偿款14271.59万元;自定标准,违规支付补偿585.53万元;高估冒算房屋价值143万元;多购安置房,虚增拆迁成本308.99万元。针对上述问题,市审计局依法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对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和应当追究责任的人员,依法移交有关部门查处;对多付、错付、违规支付的补偿款,责成业主单位予以纠正或追回;对制度规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建议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管理。
  【完成67项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年内,审计部门对市、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的离任依法进行审计,市区两级审计机关共完成67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受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的委托,对思明、湖里、海沧、集美、翔安等5个行政区的区长实施离任审计;受厦门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对18名行政部门领导干部、7名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离任审计。
  【对64个项目开展效益审计】 年内,根据厦门市政府的部署,市审计局组织对社会关注的社保五项基金、就业补助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生鲜食品安全资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教育附加收入、校舍维修改造及教育设备更新资金、财政补助会展企业专项资金、卫生医疗设备采购资金、交通设施及电子设备资金、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资金、“挖革改”专项资金、公共停车场收费、安置房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专项资金开展效益审计,共完成64个项目。其中,市审计局审计53个,各区审计机关审计11个。审计中发现,2005~2006年6个区超范围使用教育附加资金5271.58万元;4个街道办管辖的48个占道停车场收入共计171.81万元,未按“收支两条线”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滞留在各街道办事处投资公司账上。审计后相关单位都进行认真整改,取得明显效果。
  【完成14个部门2006年度决算(草案)审计】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市审计局对市发改委等14个部门2006年度决算(草案)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的决算(草案)基本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状况,但个别部门也存在不够真实规范的问题,审计共查出收支不实、汇总数据不准确等影响决算(草案)真实性、完整性的问题资金479.9万元。对这些问题,市审计局签署《决算草案审签意见书》,予以纠正。
  【完成涉农石油补贴资金审计】 年内,根据福建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市审计局对全市上年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福建省财政厅上年安排厦门市该专项资金补贴3967.54万元,其中渔业补贴908.87万元,林业补贴0.53万元,交通补贴2933.14万元,种粮补贴125万元。各相关职能部门能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管理使用有关规定,严格发放手续,并推行公示制度,确保资金管理使用规范。经审计未发现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
  【审计推动市直管公房管理改革】 市审计局对市直管公房管理审计发现,厦门市拥有直管公房2.5万套,其中2.3万套提供给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租住,这些公房维修均由市国土房产局所属各房管所直接承包给施工企业,维修工程项目的概(决)算和验收工作也由国土房产局本系统内实施,未经第三方审核和验收。公房租金收入与维修资金未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违规使用公房维修费,而且存在维修成本高、浪费资金等问题,同时也给少数管理层人员违法违纪提供可乘之机。对此,市审计局向市政府提交《审计专报》,提出“加强公房资产核算,出台改制办法,建立厦门市公房维修管理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市直管公房维修项目进行工程招投标,以建立公房租赁与维修的科学管理体制”等审计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所反映的问题,作出公房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成立市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对市直管公房实行物业管理社会化,维修业务对社会公开招投标,对市辖两个区3110套,总面积21万平方米(时限两年)的公房维修服务进行公开招标。
  【援藏资金使用情况审计】 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厦门市第二期援助西藏自治区米林县资金共5062万元,其中市财政专项资金3550万元,厦门市社会各界捐助1512万元。审计查明,这些资金使用规范,取得成效。(1)在科教文卫项目上使用资金2158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或修建县乡小学、幼儿园和医院,添置教学和医疗设备,以及米林县科技楼、广电大楼、干部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建设。(2)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上使用资金1515万元。主要用于该县广场、农贸市场、城管和绿化建设及县城道路、电网和自来水改造;为县直机关和政法系统修建办公楼、购置部分公务车辆及办公设备。(3)支援“三农”建设资金1136万元。主要用于新建及改造农房、麦场和乡村道路;建设藏鸡养殖示范基地、蔬菜水果大棚温室、藏药材种植基地和犏牛、藏猪、藏羊养殖基地;培训农业人才、扶贫济困和助学。这些资金为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个审计项目获表彰】 年内,在福建省审计厅组织的2006年度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厦门市审计局推荐参评的3个审计项目获得好评。其中,“厦门经理学院200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被评为2006年度全省优秀审计项目,并获得审计署表彰。“厦门市农业局局长李德源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厦门市土地开发总公司2001~2005年收储土地征地拆迁费用审计”被评为2006年度全省表彰审计项目。
  【审计促使“建工人意险”实行招标】 年内,市审计局与市监察局联手调查“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人身意外伤害险”(简称“建工人意险”)存在独家垄断市场问题。市政府根据《审计调查报告》和《监察建议书》,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意见》,改变“建工人意险”承保代理单位独家垄断问题;成立厦门市管工程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服务中心,向在厦符合资质的保险机构实行公开招标,最后确定3家保险经纪公司和11家保险公司为承保单位。将“建工人意险”承保引入竞争机制,使建筑工人和企业更多受益。
  【爱沙尼亚审计长来厦访问】 应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的邀请,爱沙尼亚共和国审计署审计长米克尔·奥维尔一行5人,于10月10~11日,来厦访问。市审计局局长沈永贵与米克尔·奥维尔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双方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环境审计、审计工作组织和工作开展情况等问题进行交流。
  【完成上级交办的审计任务】 年内,根据国家审计署定审项目,市审计局完成“世界银行贷款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世界银行贷款和英国赠捐款中国结核病控制”2个审计项目,并提交中、英文审计结果报告。按照福建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完成福建省财政厅柴、汽油补贴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根据市政府交办审计事项,完成援藏专项资金、汽车城建设补助资金、环东海域整治征地拆迁和征用海域滩涂养殖补助补偿款等审计(调查)项目,并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成效】 年内,市审计局开发运用AO实施现场审计管理,对全市已实施财务电算化的被审计单位,全部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现场审计系统的衔接。在应用审计软件对厦门市某中心审计时发现,2002年4月至2007年8月,该中心财务部经理先后30次通过收支不入账、隐瞒现金收入、虚列费用支出、无依据调整《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多种违法手段,累计涉嫌贪污公款232.69万元,审计后移交司法部门进一步查处。(谢清海)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 2007年,全市新注册登记各类经济主体2.48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7246户,比增7.62%,新增注册资本121.18亿元,比增42.68%;新增个体工商户17455户;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86户,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294户,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72户,外商投资注册资本总额达164.3亿美元,比增24.12亿美元,增幅为17.21%。全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30余次较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496件,总案值6154.39万元,罚没金额1162.75万元。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改造升级“12315”网络信息平台,强化数据综合分析功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消费提示和警示,消费投诉量呈下降趋势,消费维权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年受理消费者申(投)诉9197件、举报3059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911万元。全系统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基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思明区工商局注册管理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新圩工商所荣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和全省工商系统“十佳工商所”称号;鼓浪屿工商所、祥平工商所、新阳工商所被评为全省工商系统“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鼓浪屿工商所所长徐文彬被评为全省工商系统“十佳工商干部”。
  【建立服务跨越式发展八项机制】 3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工商局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经济环境若干实施意见》。该《意见》推出创新企业注册登记、对台服务工作、服务工业集中区建设、服务国企改制和运营工作、扶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工作、培育商标品牌工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等8项机制、30条措施,目的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增强创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信心。
  【开展“企业之家”创建活动】 市工商局扎实推进“企业之家”创建活动,全面推行企业注册官制度,完善上门服务、靠前服务、跟踪服务等服务机制及弹性受理工作机制,为国企改制和股份公司上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国有集体企业实施改制重组、大型企业上市等登记过程中,面对流程复杂、政策性强、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困难,市工商局实行预约受理、专人跟踪辅导,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先后指导厦门市燃气总公司等10余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指导合兴包装、安妮纸业等10余家拟上市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为世盈(厦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快速办理登记手续,促成全省首家外商创业投资公司在厦注册登记。对五大工业集中区、高科技孵化园、五缘湾和观音山两大商务运营中心、现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指定项目筹备联络员,实行挂钩服务。集美区工商局开展事前行政指导、事中人性化监管、事后行政建议的“三段式”全程跟踪服务,促成85家企业顺利入驻机械工业集中区、汽车工业城。
  【推出两个新的网上审批系统】 年内,市工商局对“厦门工商红盾信息网”进行全面改版,在已开通网上年检的基础上,推出内资企业网上名称预先核准系统、公司网上登记预审系统等2个新的网上审批项目。全年受理网上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12200多件,占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总量的85%以上;受理网上公司设立申请约800家,约占同期企业登记总数的80%;全年外资企业实现100%网上年检,内资企业参加网上年检同上一年相比增加3.4倍。
  【培育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重点扶持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年内,市工商局采取深入农村基层宣传该项组织,开发登记业务流程系统,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等措施,积极培育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9月,同安区工商局核准设立厦门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这是厦门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年底,市工商局共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出资总额273.32万元,涉及果蔬和花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
  【推进商标品牌战略】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品牌带动战略,1月,市工商局出台《关于加强商标品牌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制定商标品牌发展规划以及对荣获驰著名商标企业的扶持、奖励等政策,完善重点商标企业联系制度,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关注商标品牌的浓厚氛围。年内,驰著名商标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累计已达13件;新增省著名商标47件,累计已达208件;新增市著名商标85件,累计已达278件。市工商局还加大涉农商标的行政指导力度,申请注册农副产品商标近200件,“公司+商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较广泛的推广。
  【首家个协台商分会在厦成立】 由于台湾个体户落户思明区已有一定的规模,经民政部门批准,思明区工商局指导思明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全国首家个协台商分会,4月25日正式挂牌。该分会为台湾居民个体户在厦发展搭建了一个互相合作、联合维权的平台,共吸纳会员65家。截至年底,注册的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380余家(其中台湾农民个体户5家),注册资金达2450多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计算机修理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业等多个行业。
  【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 年内,在国家工商总局公示的全国第四批“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名单中,厦门市建发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榜上有名。市工商局还推荐认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73家,市级493家。在认定、推荐工作中,市工商局始终坚持“把握标准,严格审核,积极推荐”的原则,强化与市各有关部门的联合审查,强化公众和舆论的监督。该活动开展20多年来,厦门无一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因失信行为被摘牌。
  【企业与中介机构信用信息网开通】 9月,市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办公室在基本完成中介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介机构信息平台建设,正式开通“厦门市企业和部分中介机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网”。截至年底,该网站发布中介机构746家,信用信息220条,其中良好信息155条,不良信息65条;发布中介执业人员4031人,信用信息133条,其中良好信息96条,不良信息37条。网站开通不到3个月,点击率达8.8万次之多。该网站的开通,对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查询,提升监管效率,促进行业自律,有效地净化中介市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公众的好评。
  【纪念“12315”热线开通十周年】 年内,市工商部门开展以“服务民生、共创和谐”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主要包括:召开庆典表彰大会,首次表彰一批消费维权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与市政府纠风办、厦门日报社联合举办厦门市第三届企业诚信峰会;首次开展“12315”社会开放日和热线开通十周年座谈沙龙活动;与厦门电视台“沟通”栏目合办6期“3·15”系列专访,与厦门广播电台合办消费维权案例系列点评,促成第一部反映工商“12315”主题的电视连续剧《以爱的名义》在厦门电视台首播。市工商局“12315”组建和热线开通十年来,接受消费者咨询40余万人次,调解和处理消费申诉投诉案件近10万起,案件办结率达97%以上,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12315”维权网点实现村居全覆盖目标】 年内,全市共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点)1010个,其中3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458个建制村、社区全部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覆盖率达100%,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覆盖全省的12315消费维权网络”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
  【积极探索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湖里区工商局采取依托街道司法所、社区居委会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由街道办司法调解员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分别兼任站、点调解员的方式,发挥街道和居委会职能作用,使大量的消费投诉在一线就能得到处理。海沧区工商局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密集的新阳工业区设立“外来工维权服务点”,使外来工实现“家门口维权”。
  【成立消费维权法律顾问、律师团】 3月,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正式聘请10位资深律师和专家,成立首届“消费维权法律顾问、律师团”,开通“13400689315消费维权法律援助热线”,开展律师点评,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公益性的专业维权援助,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的专业化、法制化水平,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参见本书政法栏目“司法行政”相关条目)。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8月起,市工商局开展为期4个月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统一印制进销货台账和索证索票粘贴簿,免费发放到食品经营者手中,并采取自查自纠、行政指导、督促检查等方式,引导经营者全面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两项制度建设。截至年底,全市食品市场、超市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100%建立进货台账。在加大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力度的同时,采取放宽小食杂店个体经营户准入门槛等措施解决无照经营问题。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6318人次,检查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户16574户,批发市场、集贸市场730个,整治重点区域288处,查处食品案件84起,案值191.3万元。
  【创建社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 年内,市工商局结合部署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规范创建标准。通过考评评出金锦华超市等28家食品经营户成为首批“社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在创建活动中,思明区工商局针对社区(农村)内中小食品经营商家“无品牌意识、无管理经验、无发展意识”的通病,提出“创新品牌、共享品牌、服务发展”的创建模式,创立“欢喜购”食品安全示范店品牌标识,塑造社区(农村)食品经营户新形象。
  【继续推进“农改超”工作】 2007年厦门市共关闭7个农贸市场,将其改造为7个生鲜超市,另新建生鲜超市10个,准备改造的农贸市场13个,准备转型的农贸市场3个,准备关闭的农贸市场2个。市工商局注重规范生鲜超市管理,做好生鲜超市和传统农贸市场的主要生鲜食品的价格信息公示,开展评选10家“厦门市人民满意生鲜超市”,制定出台《厦门市社区生鲜食品生鲜专卖店标准》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生鲜超市经营行为的通知》,基本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农改超”工作运作机制,促进“农改超”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营链的完善。
  【建立异地工商部门联合打假维权机制】 年初,翔安区工商局与南安市工商局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开展消费资源共享、消费纠纷通报协处、维护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案件即时联动查处、信息定期互通等5项联动协作机制,联手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及维护消费安全的协作平台。全年两地联手办案10余起,案值超过100万元。其中,联手成功查处一起无合法进口手续的商品案件,该案件举报地在翔安,走私货物存放在南安。翔安区工商局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在南安市工商局石井工商所的密切配合下,查扣案值达45万元的走私电子配件、机器配件。两地还通过联合执法,查扣一批走私吊车、化工原料及假冒“三福”注册商标的喷水管等商品。
  【治理商业贿赂】 年内,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建立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重点开展对学校教材、教辅材料、校服发售以及医药购销、医疗器械经销领域、商业保险领域(车辆险、航空险)商业贿赂行为的专项治理工作。全年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6件,案值72万元,罚没59万元。同安区工商局成功查处华夏(厦门)物流有限公司采用现金贿赂手段以取得货运代理权商业贿赂案件,进一步拓宽了商业贿赂查处领域。
  【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 市工商局以保护国内外高知名度商标和奥运标志商标专用权为重点,加大对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全年先后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月、保护奥运标志、华东六省一市重点商标保护、规范电线电缆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侵权案件106件,没收大量违法商标标识,查获侵权物品近5万件,罚没款项123.88万元。其中,依法立案查处铃木电梯(深圳)有限公司擅自使用“SEC”商标案件,罚款275万元人民币,有力地维护了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查获一起侵犯NBA商标专用权案件,将准备出口阿联酋的5280双侵权运动鞋及时拦截。为此,美国篮球协会(NBA)资产有限公司专门给市工商局发来感谢信。
  【广告监管】 年内,市工商局加大对广告发布源头和媒体发布环节的治理力度,强化对媒体广告的监管,完善户外广告三级监管网络。全市25条户外广告示范街基本达标,第四批公开拍卖的11根高立柱广告牌总成交价1210万元,高于起拍价184%,社会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全年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362件,罚没款45.66万元,责令停止发布181件。(唐达达)
  物价管理
  【概况】 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6%,突破预期的调控目标。导致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天然气、食用油价格快速上涨,国内粮食价格和肉、禽、蛋、鲜菜、油脂等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是市价格管理部门继续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主要目标,深化价格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
  1.适时调整商品价格与行业收费标准。一是针对翔安和同安部分地区存在终端自来水价格过高且不统一的问题,召开首次降价听证会,会后市物价局向市政府上报调价方案。二是根据2005年污水处理费调整方案,从8月1日起,对本市城镇居民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三是拟定园博园门票价为60元,年票价为90元(试行期一年),并对天竺山风景区门票的定价提出建议。四是根据国际石油液化气市场价格变化行情,先后8次对本市瓶装液化气价格作出调整。五是为节约水资源,发挥中水“城市第二水源”的作用,核定石胄头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再生水价格为1.20元/吨。六是通过召开论证会,确定公交场站收费标准,制定海沧、同安、翔安、集美4区的出租车运营价格。经市政府批准,11月1日起开征出租车燃油附加费。七是协调有关部门对港口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并报请相关部门取消、暂停或降低部分收费。八是配合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向省物价局申报相关收费。九是协调用电价格纠纷,特别是对本市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如协调长庚医院的用电价格问题。
  2.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市物价局起草并经市政府有关w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机动车停放收费标准》、《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和政府指导价标准方案》、《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厦门市出租户代收代缴公用项目费用暂行办法》等,以规范机动车停放收费,加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此外,市物价局还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优秀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评选和资质升级初审,以提高房地产价格评估的社会公信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药品、卫生耗材招标工作,降低医用耗材招标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即年采购量在1.2亿元至1.5亿元之间按0.9%征收,年采购量在1.5亿元以上(含1.5亿元)按0.8%征收。配合《厦门市经济特区养犬管理办法》的实施,积极与省物价局沟通协调,出台犬只登记管理、防疫收费标准。
  3.加强价格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年内,物价总水平出现三年来快速上升的态势。面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物价上涨较快的局面,价格管理部门坚持做好价格形势的监测、跟踪,并进行分析预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今年以来我市价格总水平进入全国大中城市涨幅第3位的成因分析》、《粮价继续走高,我市储备粮采购再次流标》、《物价上涨对厦门市高校食堂影响情况的调研报告》等,受到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针对猪肉和鸡蛋价格大幅上涨的形势,市物价局及时向市委、市人大财经委作副食品价格形势的专题汇报。入夏以后,汽油价格出现上涨势头和供应缺口苗头,市物价局也及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4.加强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各级价格监督检查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等进行认真查处,主要开展涉农收费和农资价格检查,以及劳动人事、出租车资费、殡葬、教育、医疗、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等行业的收费检查。加大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通信、旅游、中介服务、销售领域等的价格欺诈行为。在元旦、春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开展市场价格专项检查,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41件,违法金额349万元,经济制裁总金额402万元(其中退还用户8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04万元,罚款17万元),上缴财政321万元。全年市价格举报中心受理各类价格举报、咨询8663件,办结8380件,办结率96.7%。
  5.加强基础工作,完善价格服务。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并利用报纸、广播、物价信息网、厦门有线电视“数字物价”频道、手机短信等信息渠道,面向农村开展价格信息服务。组织对公交场站、污水处理、原水供应、胡里山炮台景区等调价项目的成本监审,共核减不应计入定价成本的不合理费用5327.72万元。价格认证部门积极配合司法、执法机关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受理价格认证案件2450件,总鉴定值1.69亿元。全年共征收上缴财政的价格调节基金4200多万元,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提供资金保障。
  【物价总水平上升】 年内,厦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价格总水平也出现三年来快速上升的态势,详见下表:
  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始于2006年第四季度,2007年下半年逐月加快,其特点是:(1)主要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全年食品价格指数上升12.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约4.2个百分点,对价格总水平影响因素高达92%。食品类价格上涨使居民每人每月增加约55元的生活费支出。(2)肉蛋价格大幅度上涨。本市全年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7.5%,蛋价上涨25.1%,肉蛋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1个百分点。(3)资源、资产和要素价格明显上涨。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思明、湖里、海沧3个区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2006年12月分别为9700元、6496元、5266元;2007年12月份分别为16952元、15506元、8408元,分别上涨74.76%、128.74%、59.67%。随着食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价格也呈上升趋势。(4)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走低。电视、手机、电脑三大件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下降1.7%,交通通讯类价格下降1.8%,娱乐文教类价格下降5.6%。由于电视、手机、电脑三大件是本市工业的主打产品,价格的下降对本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八次调整瓶装液化气价格】 年内,厦门市物价局继续对瓶装液化气价格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根据国际石油液化气市场价格变化行情,先后8次对市内瓶装液化气价格作出调整,以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调整情况见表1)。
  【电视台开通“数字物价”频道】 9月28日,厦门有线电视开通“数字物价”频道,该频道设置政策法规、价格收费查询、办事指南、价格信息、工作动态和价格监督检查栏目,公布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教育、景点门票和部分医疗、药品价格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同时还将价格监测、价格管理、价格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开,内容涵盖市民吃、住、行、用、就医、就学等各个方面。厦门数字电视用户只要进入信息广场的“数字物价”频道首页,就可以在相关子菜单下方便查询。
  【污水处理费调整】 根据市政府2005年制定的污水处理费调整方案,从2007年8月1日起,厦门市城镇居民污水处理费由0.8元/吨提高到1元/吨;工商企业污水处理费由1元/吨提高到1.2元/吨;特种行业污水处理费由1.2元/吨提高到1.5元/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市物价局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群众的种种疑虑。(佘红霞)
  质量技术监督
   【概况】 年内,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在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市质监局被评为福建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先进单位、2006~2007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先进单位、2006~2007年度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6~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技术监督情报所还分别获得全国条码二等奖、全国标准文献服务工作奖、福建省代码先进单位、厦门市群众满意基层单位称号。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8月,厦门市成立由刘赐贵市长任组长的全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市质监部门具体负责整治牵头工作。整治期间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82人次,检查企业2706家次,立案49起,涉案金额194.9万元,移送公安部门处理案件1起。有330家食品生产企业100%取证,128家证照齐全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109家涉及人体健康和安全产品生产企业100%建档。专项整治期间共抽查400批次食品,合格率92.5%,比整治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抽查46批次涉及人体健康和安全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共印发宣传材料4.5万册,媒体报道180条次,上报政务信息150多条,编发信息专刊120期,与《厦门日报》联合组织“关注质量安全,聚焦小作坊”沙龙。同时,产品质量检验所使用新购仪器设备,研究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建立检测应急小组,实施全天24小时值班,共检测产品446批次,保障专项整治工作的圆满完成。
  【实行问题企业约谈制】 在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期间,对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质监部门采取约谈形式进行帮扶,即与企业共同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先后约谈食品生产企业69家。约谈后成效明显,有13家获C级QS(即质量安全)证的企业晋升为B级QS证,有6家小企业获得QS许可证。该做法在《中国质量报》头版给予报道。
  【公司+散户+标准化发展模式】 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质监部门针对翔安区马巷镇黎安村淀粉加工作坊数量多,且为家庭加工模式,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一实际情况,创新推出“公司+散户+标准化”的经营模式,即在区政府、镇政府统一协调下,组建散户股份公司,共同参与管理,质监部门指导进行QS申报,各作坊实行联合经营、统一生产、自行销售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受到前来检查指导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平均的充分肯定。
  【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部署,厦门市被列入全国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试点城市。6月,市质监局联合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对全市1668家规模以上企业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对2006年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报告》上报市政府,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
  【名牌产品评选】 9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厦门市9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8个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55个产品荣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至年底,厦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占全省的19%;福建名牌产品125个,占全省的14%;国家免检产品31个(见表2)。
  【厦门优质品牌评价】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对厦门优质品牌进行一次评价。市政府成立发展品牌经济领导小组,叶重耕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下设评价办公室,挂靠市质监局。评价范围涵盖厦门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光电、医药、软件、通讯、食品及纺织服装等行业的近50个产品,评价着重从市场、质量、效益、发展和现场等方面进行,第一批共有68项产品获“厦门优质品牌”评价。
  【开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由市质监局和厦门精图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开发,应用射频技术,读取设备原始资料信息、操作信息、检验信息,同时将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做到图形化查询、图形化预警,对业务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系统将气体扩散模型及锅炉压力容器爆炸模型和电子地图有机结合,为政府在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开展紧急救援,以及为防范、控制和最大限度减轻事故灾害提供直观显示,为企业对设备的运行监控、预警保障和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年内,系统开发工作基本完成。
  【三项研究成果获科技立项】 年内,由厦门大学、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和市现代半导体照明产业化促进中心联合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承担半导体照明评价与测试系统建设863项目的研究正式获得立项,并获60万元专项经费。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与厦门迪控系统投资有限公司、厦门国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RFID电子射频识别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上应用”系统软件,正式获市科技立项,并获35万元研究经费。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市向科技局申报《食品中多种合成着色剂及天然着色剂的快速测定》项目获得立项,并获20万元研究经费。
  【行业技术标准建设取得多项成果】 年内,市质监局出台多个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协调、指导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承担6项国家标准并通过国家审定;起草17个国家标准和6个地方标准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委或省质监局批准立项;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制定的Q/XMQC 230—2006“金龙牌XMQ6111系列旅游客车”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客车定型试验规程”和“国家一类新药恩经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项国家标准项目,以及“冻烤鳗加工技术规范”和“无公害食品石首鱼标准”、“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标准”、“家庭网络标准”、“卫星定位车辆信息服务系统标准”等5项行业标准项目获得90万元的政府科技专项经费资助。
  【国家标准委领导对厦门标准化工作提出要求】 10月13日,厦门市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大会在厦门宾馆召开。国家标准委刘平均主任、省质监局黄序和局长、市政府叶重耕副市长莅会并讲话。刘平均主任要求厦门市标准化工作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具体工作目标是:出口的产品要100%采用国际标准以及进口国的标准和技术法规;涉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品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要达到100%;进出口的检测方法、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的检测方法要100%采用国际标准;对汽车、原材料、钢铁、信息技术等我国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达到95%,确保中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总体水平提高到85%以上。
  【企业标准化工作】 年内,全市有12家企业的22项产品申报采用国际标准,9家企业的15项产品获准使用国际标准标志。市质监局组织9家企业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活动,其中4家提交验收确认申请,2家通过省质监局考核确认,2006年度的3家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也顺利通过复评。全年还受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1254项。
  【农业标准化工作】 全年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工作进展顺利,其中有3个国家级项目通过验收,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无公害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还获得全省最高分。年内,新批准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民生计量工作】 年内,市质监局组织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集贸市场在用衡器和加油机计量等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抽检。共抽检定量包装商品157批次,计量器具强制检定283332台件,其中加油机、眼镜制配场所计量器具、出租车计价器、集贸市场公平秤、水表、电表、煤气表的受检率达到100%。此外,还开展“民生计量进社区”和一系列便民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支持计量事业的良好氛围。
  【能源计量工作】 年内,市质监局组织120家重点耗能企业参加《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强制性宣传贯彻培训。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情况和企业计量器具配备、检定情况调查,并对38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进行检查,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初显成效。
  【向社会公开11项服务承诺】 年内,市质监部门为提高服务水平,向社会公开11项服务承诺,具体是:(1)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材料审查;自受理申请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查;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材料报省质监局。(2)计量标准器具核准。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3)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签发。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的,20个工作日内办结。 (4)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收到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申请登记证数量在10台以下,在受理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发证;10台以上50台以下,在受理后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登记证数量在50台以上,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发证。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发证手续或作出不予许可决定。(6)计量器具送检。强检计量器具10个工作日检出,如有特殊要求双方还可协商确定提供上门服务,对需要到现场检测计量器具时,由计量所提供交通工具。(7)产品委托检验。顾客的委托检测时限为15个工作日。(8)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收件后,由国家规定的15天缩短为2个工作日内发证。 (9)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检验。检验完毕后20个工作日提交检验报告。 (10)特种设备验收检验。接到报检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给予安排;完成检验后7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书;有特殊需要可当天安排验收,2个工作日内出具报告书。(11)实行违反承诺追究制。明确投诉举报电话,对简单明了的投诉当天给予答复,对需要调查核实的投诉,5个工作日内答复处理意见。
  【市计量测试所实验室通过国家评审】 1月,市计量测试所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评审,申报的10名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全部通过考核;167个校准项目全部一次性通过评审,范围包括长度、力学、理化、热工、无线电、电学、质量等。
  【行政执法管理】 年内,市质监局开展行政执法职责分解和执法责任确定工作,制定责任文本,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统一行政处罚标准,强化法制机构的审核职能和行政处罚决定说明理由制度。全年立案216件,结案234件,罚没款174.08万元,入库数187.21万元。
  (温伟青)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概况】 2007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实行科学监管理念,保障全市食品药品市场安全。全年出动执法人员5495人次,现场监督检查4017家次,其中对83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389次,对889家药品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监督检查1428次,实现日常监管100%监督覆盖;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048例,受理投诉举报249起,完成药品快检2018批次,抽验1328批次;对全市271个行政村683家农村药店和村卫生所进行现场监管和快检;聘请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322名;农村药品监管、供应网络覆盖率达100%;每日监测报纸药品广告,药品广告违法率同比下降47%。药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加强。
  【向社会公布七项服务承诺】 8月,市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布7项服务承诺,具体是:(1)药品零售经营许可证核发。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受理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筹建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对完成筹建,符合条件提出验收申请,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作出是否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2)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自受理申请后,30个工作日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3)《进口药品通关单》核发。符合规定并申请材料齐全的当日办结。(4)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核准。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5个工作日内受理,1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合格的,5个工作日内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5)药品委托检验。检验时限为30个工作日或客户特殊指定。(6)进口药品口岸检验。检验时限为20个工作日。(7)进口药品注册检验。检验时限为60个工作日。
  【整顿医药制品生产研制秩序】 全年共清查核实50个第一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撤回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不作为医疗器械产品1个,注销16个因到期未换证或企业终止生产申请的产品注册证书,变更10个、规范18个注册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及产品说明书。全年核发47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确保医疗器械工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配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2家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对3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4个注册产品情况进行核查;对23家药品生产企业、50个已申报和20个新申报注册药品品种进行现场核查。
  【清查药品批准文号】 10月,按照《福建省药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市药监局对全市22家药品生产企业的560个药品批准文号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发现7家药品生产企业的42个品种企业注册资料与品种目录内容不相符,要求企业提出书面更正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
  【试行驻厂监督员制度】 为加强高风险药品的重点监管,5月,市药监局抽调12人进驻4家注射剂、生物制品和特殊药品生产企业,试行驻厂监督。驻厂监督员主要负责监督指导企业严把原材料进口关、生产质量控制关和产品检验关,帮助企业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培训药品生产企业检验员】 为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帮助企业构筑药品检验关,7月26~27日,市药监局免费为企业举办药品生产与制剂配制质检人员培训班,全市90名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的质量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药品生产与制剂配制中常用精密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校验;滴定液的配制、标定、贮存、复标;中药材的显微鉴别和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等。
  【开展医院制剂监管】 10月,市药监局对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市医药研究所、市中山医院和思明区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的制剂室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这些制剂室的机构、人员、设施、卫生、文件保管以及物料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使用管理等,检查结果除停止1家医疗机构制剂室制剂的配制工作外,其他4家医疗机构制剂室均基本符合要求。
  【医药生产企业分类监管】 年内,市药监局对医药品生产企业施行分类监管。药品方面,重点把注射剂和血源筛查体外诊断试剂作为药品监管的重点,根据飞行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数量、严重性及自查整改诚信度,确定对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的频次。医疗器械方面,将全市5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为A、B、C三类,按信用等级进行分类监管,达到了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的目的。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 年内,市药监局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市级医疗机构向区级和社区延伸。全年举办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培训班4期,培训700人,印发ADR工作手册和合理用药宣传资料2万份;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强化ADR监测,上报ADR病例报表1048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463份。
  【特殊药品监管】 年内,市药监局积极督促特药生产经营单位及时加入省特药网络监管系统;指定专人每月对辖区内特药网络监控数据进行核查,出动128人次,监督检查64家(次),确保全市特药生产使用安全。
  【试行含可待因药品销售报备制度】 为防止青少年滥用含磷酸可待因药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10月开始,要求药品经营单位及医疗机构在销售使用含磷酸可待因药品过程中,发现药店、诊所进货异常时要及时报告。批发、连锁企业每季度对含磷酸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品销售流向情况报送市药监部门;零售企业必须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该类药品,并主动出具销售凭证,留存备查,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政策规定教育,确保按规定销售。
  【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 年内,市药监部门督促94家不按时申报GSP(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认证的药店按时完成申报及验收,对2家逾期不改的药店责令停业整顿并给予处罚。同时,对近年通过GSP认证的117家药品经营企业、52家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44家上年度新开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跟踪检查,督促5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245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并建立动态监管档案,以规范医药市场秩序。
  【开展药品专项检查】 7月,市药监部门重点开展静注人体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说明书、天蚕镇痛片、注射用甲氨蝶呤、隐形眼镜、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和重大节日期间药品经营等10个专项检查。没收天蚕镇痛片3000余瓶,督促隐形眼镜经营企业停止销售并退回通报的护理液4840瓶,监督销毁不合格医疗器械说明书3000张,包装盒1185个。敦促4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将整改后的产品说明书印刷本、标签、包装标识的图样内容报备核实。
  【《厦门药品零售企业设置暂行办法》】 经市法制局审核报备,5月由厦门市药监局制定实施。该《暂行办法》规定,新开办药店必须配备2名以上药师,药店验收之前药品质量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必须通过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考试等内容。全年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156家。
  【“人血白蛋白”药品监管】 年内,由于血源供应紧张,“人血白蛋白”药品出现供应匮乏、真假混杂的情况。8月,市药品监管部门要求各经营企业按照经营许可范围经营“人血白蛋白”药品,严禁超范围经营。规定自10月起至2008年6月30日,企业必须向市药品监管部门报备“人血白蛋白”药品的进货渠道、数量、批号等情况,发现上门推销药品的,要及时上报。同时,联合卫生部门对“生产厂家为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批号为200702A025、规格为10克”和“生产厂家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为20070112、规格为5克”的假“人血白蛋白”进行专项检查,查获1起2批次假冒“人血白蛋白”,处理1起因销售假冒“人血白蛋白”产生的纠纷。
  【综合治理违法药品广告】 年初,市药监局与市工商局、新闻出版局、卫生局联合出台《厦门市开展报刊、印刷品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报刊、印刷品广告专项整治行动。药监部门坚持每日监测全市主要报纸的药品广告,基本遏制了药品企业擅自印制、散发药品广告的违法行为。开展综合整治以来,共发现并查处违法药品广告104起、医疗器械广告7起、保健品广告21起,抽验广告药品56批次,发现不合格药品9批次,罚没款8.6万元,实现对主要报纸刊登的药品广告100%监测、违法广告药品100%抽验,使违法药品广告减少9成,违法药品广告得到有效遏制。
  【贵细药材监管】 9月,针对一些不法商贩借展售会和在食品批发市场兜售假劣药材,扰乱药品市场秩序的行为,市药品监管部门加大对市民鉴别真伪贵细药材的宣传力度,印制真伪鉴别对照图谱5000余份、宣传海报1000张、家庭安全用药小百科手册1.5万册分发给市民,对120多家经营贵细药材的批发企业、连锁企业、专营店和药品零售店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同时抽验贵细药材31批次,不合格率为25.8%。
  【农村药品市场监管】 年内,市药监局以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两网”建设为重点,保障农民用药安全、经济、方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共聘请322名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271个行政村供应覆盖率保持100%,农村地区药品监管覆盖面达到100%。同时,从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在农村开办药店,全年新开农村零售药店28家。充分发挥药品检测车辆机动性强、检查覆盖面大的优势,全年共出动药品快检车行程1.2万多公里,运行135天(次),覆盖了全市6个区、13个镇的271个行政村和5个农(林)场,对683家涉药单位的2018批次药品进行快检和现场监督检查,实现全市279家农村卫生所(分所)和168家农村药店的现场监督检查100%覆盖,农村药品市场的监督取得一定实效。
  【开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管理系统】 上半年,市药监局与华诚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管理系统”,把医疗器械流通功能与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该系统能对医疗器械批号、系列号等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对近效期产品自动预警及产品效期快速查询;对邮件群发、标书模板、医疗器械相关网站及全国医院及医疗器械企业目录查询并对重点监管医疗器械产品采用不同颜色区分,对医疗器械远程动态数据实施监管,能较好地解决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管理过程中管用脱节的难题。全市有50家经营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企业安装使用该管理软件,同时被省药监局推广使用。
  【免费举办药品从业人员培训班】 全年免费举办3期农村药品经营企业药学人员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负责人培训班,培训学员347人。组织11期共334人参加的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测试工作,其中药师考试合格率达79%,质量负责人测试合格率达86%,淘汰了一批素质低、能力差的店长和质量负责人。
  【改革药品从业人员初级职称评审办法】 年内,全市药学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试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全市有294名符合评审资格人员报名,有272名参加药学专业知识的笔试,149人通过考试,考试合格率54.78%。“考评结合”的评价办法是对药学专业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有益尝试,为最终过渡到“以考代评”打下良好基础。
  【药品安全知识宣传】 年内,市药监部门编写印制《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常用法律文件汇编》、《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药品知识学习材料》、《家庭安全用药小百科》等宣传材料近3万册,组织15期药品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2000人参加。组织药品安全知识宣传19场次。在《厦门广播电视报》开辟宣传专栏,各新闻媒体报道药品监管工作215条次,被市级以上信息刊物录用的信息87条次,其中国家药监局信息刊物和网站录用48条次。
  【《厦门市食品安全“十一五”规划》】 4月由市政府颁布。该《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实施“放心食品工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继续围绕“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和专项整治,从而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宣传教育、综合评价“八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出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月,市政府正式颁布《厦门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分为总则、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监测、预警与报告、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和附则七个部分,适用于在食物(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有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潜在较大伤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同时,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善后处置、责任追究等方面也作出详细规定。该《预案》的制定出台,为厦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系统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温伟青)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绩效评估内容,强化责任、真抓严管。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水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专项整治,排查整改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演练,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快速、有序、高效救援,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市安全生产继续保持相对平稳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年内,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473起,死亡295人,受伤1943人,直接经济损失2070.59万元,与上年比较,死亡人数下降2.96%,事故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8.32%、17.26%、31%。全市亿元GDP死亡率为0.21,工矿商贸10万人死亡率为3.07,万车死亡率为4.36(详见表3)。
  【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 年内,市安监局组织、指导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区相关部门强化监管主体责任,加大对已通过审核但仍存在部分安全隐患或尚未完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督力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根据省安监局部署,制定下发《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座谈会,部署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在摸清开采现状、安全机构配备、安全投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加强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非煤矿山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开展“回头看”安全检查;开展应急救援队伍预防性检查;严格审查企业上报的非煤矿山改、扩建材料,受理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组织专家现场审核。截至12月底,全市117家执有《采矿许可证》的非煤矿山企业中,有75家非煤矿山企业进行改、扩建,60家验收合格;81家非煤矿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 年内,市安监局积极探索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拟定市相关职能部门危险化学品监管职责;严格“居民楼不得开办零售店面以及贸易企业需配套仓库”等市场准入条件,把好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发证关,抓好不符合办证条件企业关闭、搬迁工作,现场核查经营企业125家(次);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和安全审查;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专项整治,检查使用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剧毒溶剂等重点品种和使用危险化学品量大且安全条件差、安全管理差的企业85家,督促存在问题企业限期整改;对已经取得经营许可企业进行复查,共复查101家经营企业和38家生产企业,并将检查情况登记建档;会同相关单位开展危化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截至12月底,全市共有425家企业执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种),139家企业执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种),39家企业获得省安监局审批发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21家企业建设项目通过安全许可审查,20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获得市安监局发放的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经营备案证明。
  年内,市安监局通过检查、复查危险化学品从业企业,查出或督促整改隐患上百处,对14家企业开出《责令改正指令书》,对7家违法违规的企业罚款8.165万元。受理涉及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举报案件261件,每一件均能做到及时登记立案、立即到场核实、严肃督促整改、及时消除隐患。
  【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设】 年内,经市安监局的首轮调查,厦门市共有重大危险源487个,这些重大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储罐区、库区、压力容器、压力管、锅炉、放射源装置等。11月,厦门市启动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信息系统(一期),即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库工作,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该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对重大危险源实施视频实时监控,还可以对重大危险源部位的介质包括储量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气体泄漏,可自动报警。同时,可与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信息系统以及市应急救援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安全监管事前预防水平和科学辅助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截至年底,已完成24家企业的现场核查、数据采集工作,其中已完成6家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市重点建设工程安全整治】 2007年,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126个,行业分布主要是工业、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农业、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确保重点工程安全生产,市安监局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重点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督促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履行各自安全管理职责,会同建设、交通、市政部门,组织建筑工程安全专家,对全市80多个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展开随机安全抽检,发现问题当场责令整改,对无法立即整改的督促限期整改,对存在较大问题的项目予以通报并记入不良信用档案。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年内,市安监局督促、指导全市2286个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共查出各类事故隐患8094条,落实整改7415条,整改率为88%,其中重大事故隐患271条,整改221条,整改率为82%。治理中突出排查火患,消防部门先后组织开展部队租赁场所、私房出租屋、校园及周边场所、“三合一”(生产、经营与居住、仓储三合为一)场所等专项治理行动,检查单位37263家,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1117份,提请政府对6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挂牌督办,实施行政处罚106起,罚款81.35万元,没收不合格消防产品2000余件,协调工商部门依法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182个,督促有关单位投入整改资金6000余万元,整改火灾隐患2万余处。
  【安全责任事故处理】 年内,市安监局共调查处理生产安全责任事故6起,结案6起,行政处罚8件,行政处分2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均能做到定性准确,原因分析清楚,预防措施到位,责任者处罚恰当。
  【安全教育培训】 年内,市安监局指导全市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举办6500多人次的培训,主要有:举办非煤矿山企业负责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安全资格培训班,有388人参加,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50%以上;组织非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有200人参加,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64%;全市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上岗证培训,有6000人参加,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68%。同时,结合日常安全检查、节日期间重点督查及组织半年、全年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员工的应急教育和培训,
  【安全普及教育】 年内,市安监局通过电影、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信息传播介质,加强对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厦门电视台和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安全生产你我他”节目,在电视“闽南通”栏目中开设“安全生产”节目;在《厦门广播电视报》上开设“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栏目;在《海峡生活报》上开辟“安全生产之窗”周版。全年共播出安全生产内容电视节目48期、广播节目3180分钟、报纸专刊48期,在全社会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5月,市安监局与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总工会和团市委联合转发《关于开展2007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并组成厦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组委会。5月31日,在市工人文化宫8楼举行“安全生产月”活动新闻发布会,正式拉开活动序幕。6月,全市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先后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园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服务进企业活动,在中山路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在金鸡亭小区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服务进小区活动,在白鹭洲广场举办“综合治理,保障平安”安全生产专题文艺晚会。此外,在厦门电视台数字频道滚动播出安全生产公益动画广告,在全市繁华商业地段、外来人口聚居地、交通主干道设置公交站灯箱广告、交通护栏公益广告,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人流密集处悬挂安全生产宣传横幅,用电子滚动屏宣传安全生产;举办“劳动保护与安全”有奖征文和“安康杯”知识竞赛等活动。各区也相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月”活动。
  【探索安全监管新方法】 年内,市安监局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一是探索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加强对乡镇(街道)安监队伍建设的指导,逐步完善安监站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管四级网络体系,在全市445个行政村(小区、居委会)配备专(兼)职安全员738人的基础上,探索安全生产监管经费、设施和装备进村(小区、居委会),确保安全监管工作“纵向到底”。二是探索隧道建设、通行安全管理方法。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全市已建成和在建隧道工程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提出隐患整改意见,制定隧道安全监管暂行规定。三是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建设调研。与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安全生产、法律专家探讨制定《厦门市安全生产条例》、《厦门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办法》。四是完善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设,开展立体交叉式、持久常态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建设,理顺日常监管信息和重点监管信息报送渠道、建立并完善电话、网络、信件等隐患举报渠道、较大事故信息快报和一般事故月报制度。五是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在中小型露天采石场推广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加强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六是发挥安全生产专家作用。建立门类齐全、分工精细、专业拔尖、技术权威的安全生产专家库,为企业提供咨询、评估、鉴定等事前和事中服务。
  (郑若飞)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