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70
颗粒名称: 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分类号: D22
页数: 3
页码: 80-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中共厦门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2006年底贾庆林主席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工作要求,持续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持续落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效。
关键词: 厦门市 市委 市委工作

内容

2007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厦门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中共厦门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2006年底贾庆林主席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工作要求,持续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持续落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效。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持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坚持好中求快,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列。财政总收入348.4亿元,增长30.3%。地方财政收入186.5亿元,增长37.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7%;进出口总额397.8亿美元,增长21.3%;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2.7亿美元,增长3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2%和11.2%;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生产总值8756万元、工业总产值1.8亿元。这些指标继续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水平。
  2.坚持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各大工业集中区加快完善配套建设,一批新的工业项目签约入驻,一批新的工业项目投建投产,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和软件园二期共引进项目1084个,全年实现产值319.2亿元。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管委会的成立,标志其完成了从开发建设为主向常态化管理为主的阶段性转变。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五缘湾和观音山两个商务营运中心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62.2亿元,引进并动工建设服务业和房地产项目200多个,有力地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象屿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步伐。一批高档次星级酒店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建成启用,邮轮经济正在生成。金融、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53.5∶45.2。同时,大力发展“两头在厦、中间在外”(即种苗业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在厦门,种植养殖在市外)的新型农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
  3.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厦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着力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高新技术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和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加快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继续投资建设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二期、信息光电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孵化器,并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吸引一大批重量级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友达光电、宸鸿科技、柯达图文影像、龙欣利照明等一批大型项目竣工投产。光电、软件、动漫、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钨产业国家核心研发平台,新增金龙汽车、通士达两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1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6%。
  4.快速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环东海域、湖边水库、杏林湾、翔安新城区等一批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其中,环东海域片区累计投资92亿元,基本完成养殖清退和海域清淤,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项目建设共同推进的新局面,引进项目77个,项目总投资55.5亿元,开始逐步成为厦门发展新的增长点;杏林湾片区和湖边水库片区分别累计投资32.13亿元和7.4亿元,总体进展顺利。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等顺利开工建设,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建设顺利推进,对外通道建设全面拉开。海沧港区14~19号10万吨级深水泊位建设、高崎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大道、BRT(快速公交)工程、环岛干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供水、供电、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一批市政设施工程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加快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功能大大增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5.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属国有企业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发挥当先锋、打头阵、当主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经营性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着手改革出租车行业管理办法和公交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环境。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密切与海外的经贸联系和交流交往,厦门的开放水平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一批跨国公司和关联度强的大企业落户厦门,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进一步完善厦门港一体化运作机制,加快推进航道、深水泊位以及与海港、空港、铁路对接的各大物流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现代物流业,推动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厦门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811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厦漳泉龙城市联盟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更加密切,“海西”效应正在显现,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6.大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对台工作的前沿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继续努力办好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大力吸引和承接台湾光电、电子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全年合同利用台资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4%。厦金旅游线路持续火爆,五通对台海空联运码头通过试运行,厦金直航旅客达67.7万人次。继续做好厦门航点包机直航,启动福建居民经厦门至澎湖旅游,开通厦金果蔬专线和厦门至澎湖货运直航。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第二届保生慈济文化节、海峡两岸高校赛艇挑战赛等经贸文化活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二、加强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突出加强“四项工作”。在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方面,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就业和被征地农民、上岸渔民的转岗转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20万人左右。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保障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在进一步加强“平安厦门”建设方面,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力地保障各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得到巩固。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和薄弱环节的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在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新一轮建设和完善的步伐,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在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继续完善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基层的落实。
  2.着力破解“四个难题”。在破解“住房难”方面,率先大规模推出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首期2万多套住房的住户拿到钥匙,为有效解决低中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进行有益探索,提供了新鲜经验,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拥护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被国家建设部和新闻舆论界誉为“厦门蓝本”。在破解“就医难”方面,努力促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促进优质卫生资源逐步向岛外延伸,向社区覆盖,不断创新农村卫生和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在破解“就学难”方面,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新增4.5万个学位的中小学扩建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居民子女免收学杂费,同时还减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收费,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岛外农村延伸覆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在破解“交通难”方面,加快建设包括BRT在内的一大批重大交通设施工程,加快推进连接岛内外的“两桥一隧”工程,逐步完善岛内快速交通路网体系,组织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综合整治,交通拥堵问题有所缓解。
  3.积极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力争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加大创建工作力度,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各类市政设施完善、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食品卫生安全整治、文化市场整治、在建工程管理、行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治安秩序整顿等方面的工作。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切实摸清本单位的工作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责任,将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提升全市的创建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到位,努力为新一轮创建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组织创作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邵江海》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10%,居全省第一。结合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稳步实施“金包银”工程,做好已建成项目的招商招租和股份配售工作,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用好财政每年投入的1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铺开25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继续提高。研究解决“村改居”集体资产改制问题,平稳地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积极帮助退养渔民和大龄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3.9万名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大力推进天竺山等山体公园建设,成功举办中国第六届园林花卉博览会,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厦门市与中央有关部门合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的成果,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体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效果逐步显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能耗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始终坚持党要管党,突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促进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重视思想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重点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迅速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始终重视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顺利完成市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顺利完成省级人大代表选举。注重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干部,一批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农村、街道社区、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等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始终重视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的检查监督,大力推进“阳光工程”,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始终重视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作用。逐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市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工作,保证依法行政,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司法公正。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校务、厂务、院务公开等各项事务公开制度,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继续做好党的民族、宗教、侨台和外事工作,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陈泰生 林奕田)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泰生
责任者
林奕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