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22
颗粒名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6
页码: 10-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括了农村经济、工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交通邮电、国内贸易、金融、物价和居民收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城市信息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
关键词: 厦门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概况】 2007年,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较好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惠民效益显现,得到中央肯定并被誉为“厦门蓝本”。园博园、五缘湾、环东海域等片区相继开发,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盛大开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民生与环境优化的完美结合。
  1.经济发展增速稳步加快,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8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连续五年保持16%以上的增幅,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省内9个设区市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属较快增长水平。从生产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为1.3:53.1∶45.6。第一产业增加值18.51亿元,下降11.4%,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36.95亿元,增长17.7%,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32.39亿元,增长16.1%,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57113元(折合7528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区域间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岛外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209.47亿元、187.63亿元、108.62亿元、76.13亿元,增幅分别为14.6%、27.8%、22.2%和62.8%;岛内思明区和湖里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423.76亿元和382.23亿元,增幅分别为15.8%和6.5%,岛内两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1%。
  2.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300亿元,达348.44亿元,比上年净增81.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86.53亿元,比上年净增50.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3%和37.0%。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6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89.6%。其中,营业税增收19.46亿元,增长41.9%;第三产业累计创造税收94亿元,增长41%,占地方税收收入比重首超六成,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税收分别增长72.0%、47.4%和40.1%。区级财政收入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5.1个百分点。其中,岛外四个区收入合计29.16亿元,增长52.1%。全年财政支出196.00亿元,增长30.6%。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66亿元,增长46.0%;教育支出26.03亿元,增长26.9%;科学技术支出6.62亿元,增长36.8%;交通运输支出7.36亿元,增长2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9亿元,增长15.2%。
  【农村经济】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9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种植业产值11.29亿元,下降9.2%;畜牧业产值10.24亿元,下降6.4%;渔业产值4.36亿元,下降36.4%;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4.2%。
  全年3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上缴税金1.96亿元;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71万亩、牲畜饲养量138万头;带动农户36.14万户,其中订单带动21.74万户,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收入30.42亿元。至年底,全市34家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名牌产品35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
  厦门农村全年实施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的“金包银”工程20个,25个村实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成生态风景林建设1.2万亩;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1.6%,有线电视入户率88.0%,开通了覆盖2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625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44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上岸渔民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年底,全市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累计3.86万人,其中当年新增0.82万人。
  【工业】 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工业增加值644.85亿元,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合计完成工业产值187.56亿元。截至年底,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23家,比上年增加42家,合计完成产值23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4.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其中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177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2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6家。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9%,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6%。其中,电子行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921.65亿元,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714.59亿元,化工行业完成工业产值415.98亿元。
  年内,主要工业园区企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园、机械园和汽车园四大园区共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6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同安工业集中区已有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完成产值32.34亿元;火炬翔安园已有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完成产值106.01亿元。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705.97亿元,增长16.2%。其中,实现出口交货值1209.95亿元,增长21.3%;出口交货值率为44.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出口交货值超20亿元的企业共有9家,共实现出口交货值511.8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42.3%。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88%,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产销率仍位居全省第一。
  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2007年全市重工业共完成产值18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8.3%;轻工业完成产值8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1.7%,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2∶1,重工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能耗水平继续降低。2007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856.60千瓦时,比上年减少27.20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耗水17.80吨,减少1.70吨;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40.2元,比上年增加1.5元;每吨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947元,增加169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生产总值882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97万元和2526万元。上述指标继续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盈利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41,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减少2.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7%,提高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7次,减慢0.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7%,提高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83万元/人,净增0.8万元/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7.29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165.96亿元,增长19.3%;实现利税总额241.05亿元,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厦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70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89亿元,增长23.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1.81亿元,增长40.4%。全年投资上亿元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120项,投资总额378.24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41.5%。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7.26亿元,增长40.4%,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9.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38.22亿元,增长44.9%;制造业投资168.85亿元,增长40.1%。制造业30个行业小类中有15个行业投资实现增长,其中纺织、石化、橡胶、电子、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23.65亿元,增长17.8%。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24.25亿元,增长8.3%;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9.21亿元,增长26.9%;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0.86亿元,增长25.2%。
  岛外投资比重继续攀升,全年投向岛外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3.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26.3个百分点,岛外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岛外房地产投资138.49亿元,增长77.8%。
  全市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61.6%,其中土地购置费实现178.82亿元,增长64.7%,占房地产投资的51.7%。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006.82万平方米,增长57.1%;房屋施工面积2838.78万平方米,增长42.2%;商品房竣工面积378.59万平方米,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面积479.7万平方米,增长14.9%;商品房销售额410.59亿元,增长49.5%;商品房空置面积38.04万平方米,下降18.9%。
  【对外贸易】 200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7.83亿美元,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5.55亿美元,增长24.6%;进口142.28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首度超过百亿美元,达113.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出口总额的44.3%。三资企业仍为全市外贸主力,完成进出口241.33亿美元,增长19.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0.7%,其中出口144.12亿美元,增长22.2%;私营企业保持旺盛增势,完成进出口82.17亿美元,增长31.8%,增幅比外资企业高出1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37亿美元,增长31.9%;国有企业进出口有较大回升,完成进出口67.28亿美元,增长20.5%,增幅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59亿美元,增长26.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194.11亿美元,增长28.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8.8%。加工贸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增势放缓,全年进出口149.59亿美元,增长15.7%。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26.1亿美元,增长27.7%;进口77.8亿美元,增长1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27亿美元,增长11.9%;进口45.33亿美元,增长0.3%。
  【利用外资】 2007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2个,合同利用外资24.80亿美元,下降20.1%;实际利用外资12.7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31.3%,增长33.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15个,合同外资1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包括新批项目43个,合同外资9.83亿美元;增资项目72个,合同外资9.12亿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0.8%、43.5%和55.7%,其中一、二产业引资项目个数有所减少,而第三产业引资项目数则比上年增加25个,比重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倍,其中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倍、5.7倍和51.1%。外资企业增资扩股踊跃,全年有347家外资企业办理增资,比上年增加78家,增资项目合同外资额达13.37亿美元,增长61.0%,占全市合同外资的40.9%。全年新引进《财富》500强投资项目3个,增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共2512万美元,增长26.5%。至年底,共有9个国家42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72个项目,投资总额23.9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69亿美元。
  【交通邮电】 2007年,厦门市交通口岸邮电系统全年旅客运输总量5749.38万人,比上年增长6.0%;全年客运总周转量(含公路、水运、航空)143.91亿人公里,增长18.7%;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582.61万吨,增长16.2%;全年货运总周转量(含公路、水运、航空)544.14亿吨公里,增长20.8%。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8.12亿元,增长13.2%。全市交通口岸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89亿元,增长2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21.29亿元,增长41%,首次突破100亿元,是厦门市交通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更新改造完成28.6亿元,增长5.9%。
  2007年,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117.3万吨,比上年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增长15.3%,在全国集装箱干线港中列第七位,在全球港口中居第二十一位;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868.47万人次,增长15.8%,完成货邮吞吐量19.36万吨,增长10.6%;口岸出入境旅客221.06万人次,增长13.2%。
  【国内贸易】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呈现出稳步回升的运行态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98.24亿元,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48.48亿元,增长18.3%;其他行业实现15.33亿元,增长10.0%。
  限额以上企业仍然是带动全市零售市场增长的主力,全年实现零售额224.24亿元,增长16.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个百分点。全市零售额超亿元的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45家,净增零售额29.3亿元,增长23.6%,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个百分点。17家大型超市、百货业和家电手机卖场全面增长,累计净增零售额15.2亿元,增长29.0%,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麦德龙、新华都、家乐福、永辉、联华、好又多、沃尔玛等7家大型超市全年零售额净增6.2亿元;华联、新世界、信达免税、来雅、巴黎春天、天虹等6家大型百货零售额净增5.51亿元;国美、中博、苏宁、永乐思文4家大型家电、手机卖场净增3.49亿元。星级住宿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11亿元,增长20.6%。
  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51.76亿元和38.29亿元,分别增长9.0%、17.6%,增幅比上年分别回落19.7和13.8百分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34.08亿元,增长1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15.91亿元,增长15.8%;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7.52亿元,增长52.4%;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6.33亿元,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4.47亿元,增长48.1%;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2.65亿元,增长21.0%;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51亿元,增长38.2%。
  全年汽车零售3.06万辆,增长11.7%,其中小轿车零售2.05万辆,增长28.9%,但汽车零售均价由上年的17.3万元/辆降至16.9万元/辆;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零售2.21万台,增长17.7%;数码照相机零售3.43万台,增长38.5%;微波炉零售9.39万台,增长52.9%;房间空调器零售12.94万台,增长18.7%;微型计算机零售8.24万台,增长37.5%;移动电话机零售49.06万部,增长9.2%。
  【金融】 2007年,厦门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存、贷款较快增长。至年末,全市拥有存款性金融机构30家,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1家、代表处1家,大型商业银行分行4家,中小型商业银行分行6家,区域性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汇局1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1家、代表处4家,农联社1家,其他金融性公司1家。
  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6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比年初增加412.7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48.32亿元,增长30.7%,比年初增加504.5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3864.03亿元,现金总支出3925.1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61.11亿元,比上年多投放8.85亿元,增长16.9%。
  中资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234.58亿元,增长22.1%,其中企业存款675.05亿元,增长30.8%。受负利率格局以及股市赚钱效应影响,居民资产结构由以储蓄为主向基金、股票、银行存款多元化资产组合转变,储蓄存款小幅增长,且呈现出活期化迹象,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0亿元,增长8.7%,储蓄存款增量为61.36亿元,仅为上年的63.8%,其中活期储蓄占居民储蓄的54.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中资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804.05亿元,增长31.7%。其中,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1141.33亿元,增长43.3%,占全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的63.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636.40亿元,增长25.0%;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2.11亿元,增长58.8%。房地产市场和重点项目建设仍是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投放的主要对象。
  【物价和居民收入】 2007年,厦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4.6%,涨幅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下跌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的八大类别呈现“五涨三跌”的格局: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2.1%、1.2%、6.0%、2.3%和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跌5.7%、1.7%和1.8%。食品价格上涨是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幅度达到92.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更是引起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受养殖成本增加以及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全年猪肉价格上涨47.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粮、油、禽、蛋、鱼等主要食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粮食价格上涨7.3%,油脂价格上涨16.2%,禽类价格上涨24.2%,鲜蛋价格上涨26.6%,水产品价格上涨10.0%。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21503元,比上年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居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工薪外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全年城镇居民工薪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2.4%,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居民四大收入均有较大涨幅,居民人均工薪收入达16452元,比上年增长12.8%,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经营性收入1162元,增长11.3%;在其他投资、利息、股息与红利收入大幅增长因素的拉动下,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72元,增幅达72.1%;受上调养老金、失业金、提取住房公积金等因素影响,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340元,增长23.6%。股票市场的火爆吸引居民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全年居民人均兑售有价证券高达2792元,增长31.8倍,人均购买有价证券达3169元,增长40.3倍,带动居民股票盈利收入增多。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5%。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80元,比上年增长15.7%。八大类消费中除医疗保健、居住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688元,增长13.3%,占消费支出的34.7%;衣着消费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40元,增长23.6%;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1138元,增长30.7%;受年底居民购买家用汽车拉动,交通和通讯人均支出3150元,增长42.6%;教育消费持续受到重视,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人均支出2292元,增长16.6%。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其中三居室及以上的住房比重达42.5%。
  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37元,比上年增长11.2%,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91元,增长15.4%,占纯收入的50.9%,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在本地劳动所得收入为2896元,增长30.1%。“金包银”工程和股份化项目初见成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步提高,全年实现1024元,增长35.9%,其中租金收入581元,增长85.0%。由于土地征用、环东海域整治和部分区域生猪禁养,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全年实现2722元,略有下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27元,比上年增长7.6%。受原材料、能源及食品涨价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吃、穿、住的支出增长加速。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356元,增长12.2%,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1.9%;衣着消费支出296元,增长17.1%;居住消费支出922元,增长16.3%。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7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2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1.33万人。至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63.50万人,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较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9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18.86万人,增加23.85万人;失业保险84.83万人,增加7.71万人;工伤保险96.55万人,增加23.84万人;生育保险78.13万人,增加54.45万人。各种保险总收入55.36万元,增长26.6%。
  至2007年底,全市正在实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共17个,已开工建设13个,累计用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31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约3.8万套保障性住房。厦门市保障性住房自2006年12月1日开始受理申请,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受理低中收入保障性住房申请13685户,其中保障性租赁房11797户,占86.2%,保障性经济适用房1888户,占13.8%;受理公务人员申请2469户,引进人才申请151户。首批保障性租赁房申请户第一批已配租545套,293户已领取钥匙办理入住。
  【环境保护】 全市已有120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年新建20个污水回用零排放工程项目,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9%;海上漂浮垃圾治理效果明显,海域、筼筜湖水质有较大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控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发酵式生态型养殖模式普及率达到8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8分贝。园博园、植物园和忠仑公园以及生态景观道路等建设进一步扩展。至2007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80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公园43个,占地总面积达17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含暂住人口)15.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541公顷,覆盖率36.3%。
  【公用事业】 翔安隧道、海翔大道和快速公交系统(BRT)等项目建设加快,九龙江北溪引水改善、汀溪水库群综合整治和莲花水库等工程全面推进,“西水东调”工程基本完成。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为2.83亿吨,其中生产营运用水0.96亿吨,居民家庭用水1.12亿吨,公共服务用水0.38亿吨。全市用电总量118.88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70.70亿千瓦小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86亿千瓦小时。全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07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量5.31万吨,用气人口达114.16万人。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543辆,出租车4137辆,轮渡客运船只15艘。
  【社会事业】2007年,厦门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协调发展。
  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087所,全年招收生员15.18万人,年末在校生员共计62.4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5所,年内招收生员3.06万人,年末在校生9.42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19所,年内招收生员5.62万人,年末在校生16.55万人;小学306所,招生3.07万人,在校生17.04万人;幼儿园511所,在园6.46万人;成人学校133所,全年招生0.54万人,年末在学11.81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31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3.00万人,平均每一教师负担学生21人。厦门已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的设区市。
  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全年各艺术团体国内演出场次919场,观众71.2万人次;艺术表演场所6个,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4021场,其中艺术表演79场,观众总数27.0万人次,其中艺术观众2.6万人次;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246.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10.9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20332.9万份;期刊杂志26种,88万册;录音制品29种,录像制品196种,电子出版物10种。全市共有广播节目5套,电视节目8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7.2%,电视节目全部实现硬盘自动化播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基本完成。年内,歌仔戏《邵江海》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每年一届的“书香鹭岛活动月”,已成为闽南地区乃至海峡西岸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和文化品牌之一。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54个,其中医院38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家、卫生院7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320人、执业助理医师630人、注册护士4828人;卫生机构床位8513张,其中医院6904张、疗养院680张。年内,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参合率、筹资水平居全省首位。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6.79岁,比上年提高1.14岁,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07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再一次取得圆满成功,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路跑金牌赛事。成功承办了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与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和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厦门代表团181名运动员进入16个项目决赛阶段的比赛,在参赛项目、参赛人数上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厦门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了4金7银8铜总分256分的好成绩,总分在74个代表团中位列第九位,奖牌19枚位列第十位,奖牌和总分的位次超过历届。厦门运动员还在各类国际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
  至年末,全市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6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21家。全年全市获国内专利授权量24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3件。田昭武获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23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焦念志、吴冲浒获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55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市科技进步奖,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城市信息化建设】 2007年,厦门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参加的第六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八。部门信息化应用已涵盖到金融、社保、医疗、水电等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基本建成,金保工程信息平台、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获得2007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获得三等奖。年底,全市认定软件企业达237家,认定软件产品累计1171件,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突破30万户。易通卡累计发卡120多万张,拥有服务商家290家,充值服务网点70个,服务网络已由公共交通领域延伸至便利商店和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管理、服务部门。
  (资料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