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总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13
颗粒名称: 市情总貌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7
页码: 1-17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厦门市的自然环境、建置沿革、区划、人口、计划生育、气候、海洋环境、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市情总貌 2008年 厦门市

内容

自然环境
  【位置、面积】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东经117°52′53.8″至118°26′1.2″、北纬24°23′12.7″至24°54′29.3″之间。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2007年,全市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地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石龄一亿多年的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说明云顶岩在当时曾浸泡在海水里。厦门岛上海拔5~10米的一级阶地则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厦门地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考虑到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级。
  【地貌】 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入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
  【气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偏北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1.5℃(发生在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39.2℃(发生在2007年7月20日)。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为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最晚发生于12月3日(2004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最强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年平均近1个。
  【资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辖区海域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鲎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黏土、砖瓦粘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和翔安区。
  厦门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还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仅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弱。厦门岛内更是水资源奇缺,年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到200立方米。由于水资源匮乏,每年均需从境外引进水资源约4亿立方米。
  厦门已发现的温泉或地热异常点有13处,其中厦门岛内1处(湖里区钟宅)、海沧区1处(东孚汤岸)、集美区1处(杏林湾)、同安区7处(汀溪镇西源村、汀溪镇一甲村、汀溪镇坤泽洋、五显镇寮野村、洪塘镇洪塘村、莲花镇后埔、凤南农场)、翔安区3处(马巷镇内安村、新店镇洪前村、大嶝)。这些温泉水温一般在40℃~60℃,最高达93℃;流量为每日几十至几百立方米。打井后地下热水可采量一般可达每日几百至上千立方米。除几处为淡水温泉外,多数为微咸或咸水温泉。但目前厦门的地热资源利用程度还比较低。
  【市花、市树、市鸟】 在广大市民投票评选的基础上,1986年10月20~23日召开的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出决议:厦门市市花为三角梅,市树为凤凰木,市鸟为白鹭。
  (李启宇)
  建置沿革
  【唐以前建置】 根据海沧一带的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厦门本岛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也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代为南安县属地。唐代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后设嘉禾里,仍为南安县属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隶同安县。
  【宋元时期建置】 宋代厦门仍称嘉禾里,归同安县绥德乡管辖。元代改里为都,厦门设四个都,即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和二十四都,仍隶属同安县绥德乡。
  【明清时期建置】 明代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此时的鼓浪屿属二十二都二图)。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岛名。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后,启用厦门作为岛名,但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厦门仍属同安县绥德乡。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后,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厦兵备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雍正五年改为台湾道)。同年开放厦门为通洋正口,并在厦门设立海关。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市)、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民国时期建置】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厦门光复。翌日成立福建军政府厦门军政分府,随即恢复兴泉永道,仍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厦门岛仍属同安县嘉禾里。
  1912年撤销兴泉永道,以其辖区设南路道,改道台为观察使,南路道观察使署设在厦门。4月,福建军政府将厦门岛、金门岛及附近的岛屿(不包括鼓浪屿)从同安县划出,成立思明县。此为厦门设立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之始。同年9月,福建省议会通过决议,将思明县升格为思明府。1913年3月废府,恢复思明县建制。1914年6月,改南路道为厦门道。1915年1月,从思明县析出大、小金门岛和大、小嶝岛设立的金门县开署。
  1920年,厦门开始在岛上西南隅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近代化城市的雏形。1933年2月,成立厦门市政筹备处,开始筹备建市。2月22日,福建省政府委员会议通过厦门建市案,市名改为思明市。在思明市筹备过程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是年11月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1日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厦门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国民政府宣布撤销厦门特别市,恢复思明县。1935年2月18日,国民政府通过厦门设市案,市区范围即今将军祠以西、厦门大学以北、湖滨南路以南约10平方公里地带;禾山区归同安县管辖;撤销思明县。4月1日,厦门市政府正式成立,为福建省直辖市。同月,禾山区改为特别区,直属省政府及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937年9月,禾山特别区改为厦门市禾山区,归厦门市管辖。
  1938年5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厦门,厦门市政府迁到鼓浪屿,不久又迁往海澄,改称厦门市政府办事处。1939年7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伪厦门特别市政府,管辖范围包括厦门、金门、浯屿等岛屿。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鼓浪屿。1943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改伪厦门特别市为伪国民政府直辖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3日,厦门市政府迁回厦门。此时的厦门市辖厦门岛、鼓浪屿及其附近岛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10月2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1953年11月,同安县集美乡划归厦门市,厦门市管辖范围开始拓展到岛外。1957年4月,同安县灌口区的东孚等12个乡(镇)划归厦门市。1958年10月,同安县的全部和海澄县的海沧、新垵2个乡划归厦门市。1970年7月,同安县改属晋江专区。1973年9月,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同年11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翌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并,厦门市人民政府行使地方和经济特区的双重职能。1985年2月,同安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7月,国家决定在厦门的集美、杏林、海沧、嵩屿一带实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1987年8月,厦门市区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郊区改为集美区,岛内增设湖里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和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区。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实行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保税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至此,厦门市形成6区1县全面开放的格局。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行政级别升格为副省级。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1997年5月1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至2007年12月底,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李启宇)
  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截至2007年末,厦门市有6个市辖区,2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307个社区居委会,156个村委会。其中,思明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95个社区居委会;湖里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海沧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0个社区居委会、23个村委会;集美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34个社区居委会、22个村委会;同安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44个社区居委会、81个村委会;翔安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1个社区居委会、30个村委会。
  (林中英)
  【人口】 2007年,全市常住人口2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7.24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14.16万人。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人口合计76.57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的67.07%。全市人口出生率12.12‰,人口死亡率3.67‰,人口自然增长率8.46‰,比上年提高0.94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84.43万人、82.81万人,各占50.48%和49.52%,性别比101.96(女性为100)。人口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低生育水平稳中略升。人口再生产依旧稳定在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阶段,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成为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
  2.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但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有所减少。据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为12.2%,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为81.5%,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6.3%。全市社会抚养比为22.7%,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为7.7%,少年抚养比为15.0%,分别比上年减少1.0和1.6个百分点。
  3.家庭户规模明显缩小,一人户二人户比重上升。随着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住房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务工经商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家庭户规模小型化发展趋势明显。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内厦门市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59人,比上年的2.81人减少0.22人,其中三人户所占比重最高,为30.3%,其次为两人户和一人户,分别占27.8%和22.0%。和上年相比,两人户和一人户所占比重分别增加3.9和4.5个百分点。家庭成员组成即代系关系简单化,一代人生活的家庭户占46.5%,两代户占42.9%,三代户占10.4%,一代和两代人共同居住是家庭户的主要形式。
  4.人口流入大于流出,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增大。厦门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越来越多外地市户籍的人口来投资、务工和居住。常住人口从上年的233万人增加到年内的243万人,增长10万人。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拥有外地市户籍的本市常住人口)中,本省其他地市户籍常住人口和外省户籍常住人口数量相当,占外来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0.5%和49.5%。其中,外省户籍常住人口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来自江西、四川等省份。
  (综合)
  计划生育
  【概况】 2007年,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计生统计年度总人口296.78万,其中常住人口167.78万,流动人口129万。全面完成福建省下达的2007年度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10.04‰,控制在省下达的11.0‰的指标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7.49%,比省下达指标95%提高2.49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省下达的“比上年趋向正常值”的要求。海沧区被评为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此前,同安、思明、湖里、集美已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翔安区继续保持省级二类先进区。市公安、工商、民政、建设、劳动、卫生、交通、人口计生(简称市直8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计生责任目标要求,发挥职能作用,实施综合治理,年度考核均为优秀。
  【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计生问题的决定】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市委召开常委会学习《决定》,并结合厦门实际出台贯彻实施意见,先后召开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举办党政领导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查指导,解决困难,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工作相对薄弱的单位,及时听汇报,点问题,促整改,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各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人口计生工作一系列会议精神,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落实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同时把贯彻中央《决定》当成人口计生工作的头等大事,通过在主流媒体安排专版、印制宣传读本、开展知识竞赛、执掌市长专线等做法,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宣传,使中央《决定》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得到中办督查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厦门市采取积极的措施,坚持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确保法定奖励优惠政策落实,让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农村二女户、放弃再生育指标的夫妻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法定奖励,让育龄群众享受法定的免费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二是帮扶济困引导少生快富,市政府继续安排200万元作为农村帮扶资金,各区也相应配套,实施城区幸福工程项目,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救助计生贫困母亲,资助计生困难户子女上大学。三是出台新的奖励扶助制度,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月1日起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每月发放50元的奖励扶助金。四是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各区、各部门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时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同时还根据各自实际,不断完善各项配套优惠政策,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的覆盖面,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政策推动机制,使政策推动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集美区在开展“土地换社保”和“征用集体土地计生奖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思明、湖里、同安、海沧、翔安区也积极探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加大计生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建设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人口生育文化,逐步引导广大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各区、各部门围绕群众所乐、所好、所需,不断拓展宣传阵地,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包括设置社区婚育新风园、启动灯箱宣传一条街、制作流动公益广告、在社区播放电影前宣传、编印优生优育优教《三字经》、印发让群众“看得进、记得牢、用得着、留得住”的宣传品等。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让群众看到、听到、感受到政府的人文关怀,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区还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计划生育文艺汇演和评选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在全省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
  【强化流动人口计生工作】 厦门市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强化对流动人口的计生技术服务、自治管理服务、权益保障服务,积极发挥企业和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党政重视,部门配合,属地管理,市民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各区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系列活动。市直8部门落实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联络员会议的制度,及时沟通交流工作信息,在“办证、验证、租房、用工、孕检、入户”等重要环节中密切配合,热情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取消进城农民工子女借读费,把农民工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把外来女职工纳入生育保障对象等。4月29日,市委、市政府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湖里区召开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区基层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坚持用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人口生育文化教育引导群众,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努力为女孩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逐步转变。二是从抓源头入手,进一步完善B超使用管理、终止妊娠审批、孕情跟踪随访、举报奖励、责任追究、联合督察制度。三是从加大打击力度入手,强化市人口计生委、卫生局、药监局和公安局等部门的责任,通过采取宣传、教育、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对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共查处涉及“两非”案件10例,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计划生育手术”和“超声诊断”项目执业资格的处罚。
  【开展优质计生服务】 厦门市注重规范计生服务机构建设,形成以市、区计生服务站为龙头,计生中心所为骨干,镇(街)计生服务所为依托,村计生服务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格局。截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一级计生服务站6个,二级计生中心所2个,一级计生服务所6个,二级计生服务所9个。市、区两级财政做好财力保障,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开展免费优生检测服务。思明区是省人口计生委确定的“三优”试点区,组织实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举办大型公益讲座,开展亲子户外公益宣传活动,率先建立20所“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和10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受到广大年轻父母的欢迎。同安区在开展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坚持依法服务、依法行政,严格把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关,把好落户、收养登记、涉外婚姻生育等项目内容的计划生育关,积极处理来信来访以及计生网、政府网、市长专线有关计划生育的投诉、咨询等。扎实开展行风建设和评议活动,进一步简化群众办证手续,畅通维权申诉渠道。
  【夯实基层计生工作基础】 一是健全基层骨干网,形成“社区居委会—片长—组长—梯长”的金字塔式社区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按照“区管、镇(街)聘、村(居)用”的机制,加强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按照“千人一员”的比例,全市共配备计生管理员2257人。二是完善基层信息网,建立覆盖全市各村(居)的信息化网络,做到人员到位、硬件到位、相关配备到位。全市各基层单位均通过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应用的验收,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全面试运行,省、市信息数据完成转换,实现系统无缝链接。三是构建社会参与新模式,市政府及时在思明区召开基层计生基础工作现场会,总结一些镇(街)、社区在基层工作中的新做法,推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模式,包括组建企业计生协会、创建行业计生协会等,形成社区搭台、协会唱戏、企业支持的管理模式;加强社区与物业合作,形成社区管理、物业支持、业主参与的管理模式等。
  【计生协会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五大功能】 厦门市各级计生协会积极开展以镇(街)、村(居)、组三级计生协会为创先主体的“三联创”工作,将计生协会建设延伸到企业和流动人口之中。通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农村计生帮扶工作和城区“幸福工程”,发动社会各界资助计生贫困户子女上大学。此外还积极参与优生优育优教工作,参与预防艾滋病知识项目和生殖健康项目工作。计生协会干部、小组长主动走家串户,家访谈心,开展经常性计生宣传服务活动,在基层工作中积极发挥“带头、宣传、服务、交流、监督”五大功能,成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建立体现部门特色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 年内,市各部门结合各自特色制定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开辟“绿色通道”,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困难户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巩固完善城镇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基础上,从7月开始,把外来务工的女职工纳入生育保障对象,使外来务工女职工与城镇女职工享受同等的生育待遇。市卫生局规定,凡持有户籍所在地计生管理部门发放的《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外来人口孕妇在全市各医疗保健单位孕检时免收高危追访、宣教、咨询费用,每胎顺产接生费用实行最高限价,同时配合市人口计生委积极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工作,落实免费婚检、优生检测。市民政局慈善总会和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联合开展对计生困难户、二女户子女上大学助学活动和计生贫困母亲帮扶工作。在市人口计生委的积极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节育手术并发症补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思明区开展生育关怀服务】 2007年,思明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生育关怀服务。(1)拓展“幸福工程”项目,按照“治穷、治愚、治病”的运作模式,惠及更多的计生贫困母亲,累计救助贫困母亲242户,滚动金额达131万元,惠及人口1084人。(2)在全省率先实施“安康计划”,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政府适当补贴,走市场运作道路,服务社区老人”的运行模式,建起社区安康服务网点127个、安康助老服务基地21个,由政府买单,为辖区60岁以上的计生困难对象提供养老、医疗、家政、文化、法律等服务。(3)通过“爱心超市”让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计生困难家庭每月领取所需物品;在部分中学、社区创办向外来工子弟免费开放的“爱心网校”,把爱心服务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外来人口;厦门海关、海军驻厦门某部、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志愿者单位及一批社会爱心人士与首批“生育关怀”受助对象以及58名留守儿童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紧急救助、志愿者服务、亲情牵手等帮扶。
  【湖里区按照“七个有”标准规范计生管理】 年内,湖里区对私房出租户和企业按照“七个有”标准规范计生管理。一是私房出租户计生管理实行“七个有”,即:有出租房的基本情况,有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协议书,有租住人员的计生管理登记本,有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栏版,有计生学习宣传材料,有计生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箱,有已婚育妇“双查”登记本(计生服务站妇检证明、房东见面随访、尿检记录)。二是企业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实行“七个有”,即:有企业简介(员工数、已婚育妇数、当年出生数、协会会员数、当年计生工作开展情况等),有企业计生协会组织机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员名单),有员工花名册、已婚育妇花名册、查环查孕花名册、药具领用登记本,有员工主要证件(身份证、结婚证、暂住证、婚育证明、《生育服务证》等)复印件,有计生协会工作资料(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计生宣传资料、计生宣传品等)和计生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箱,有享受企业福利待遇,有年度工作计划、会议活动记录、宣传服务活动资料和工作总结。
  【集美区将人口计生政策纳入“村改居”产权制度改革】 年内,集美区制定《“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就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作出明确规定。(1)可以享受配股、分红的人员为:本社区现享受集体福利的居民依法娶入,但户口因有关规定暂不能迁入本社区,且在户口所在地未享受集体福利的农业户口的妻子,及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所生的子女;入赘到由女儿尽主要赡养义务的家庭,现享受本社区集体福利的且户口已迁入本社区并尽居民义务的男方本人及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所生且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本社区现享受集体福利的居民依法收养的子女。(2)不能享受配股、分红的人员为:本社区有配股权的居民非法收养的子女或属多生育、婚外生育的子女。(3)股东资格确认的依据为: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居民股东资格确认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关规定进行界定。
  【集美区加强大中专院校人口计生工作】 为加强大中专院校的计生工作,集美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过开设大中专学生性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召开专题讲座、开设论坛、成立计生协会等形式,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二是完善院校计生工作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责任,配备计生管理员,各院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做好与所在地人口计生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三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把人口计生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的正常工作经费,确保日常工作开展;四是制定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特别是对毕业生空挂户对象做到及时迁出,对实习期内的学生明确相关实习老师的管理责任;五是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与院校方加强沟通,切实负起检查、指导的职责,使人口计生工作在高校得到更好的落实。
  【海沧区重视计生协会小组长的培养和管理】 年内,海沧区出台《加强计生协会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有:(1)重新确定计生协会小组长推荐条件,改变产生方式,新的协会小组长统一由分管计生的“两委”成员和包片区的计生管理员联名推荐,经所在镇(街)计生部门审核,由区人口计生部门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予以上岗。经过层层把关,有38名协会小组长或因年龄过大或因群众基础不好或因成绩不合格自然免除,新增人员48名,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2)提高协会小组长的工作补贴,将协会小组长的补贴由原来每月115元提高到200元。(3)明确管理机制和奖惩办法,对协会小组长实行分片管理,定员定岗,奖惩分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4)利用每个月的例会制度,组织协会小组长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保健知识,并于年底统一组织闭卷考试。
  【海沧区加强计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六大举措】 一是严选基层信息工作人员,区、镇(街)人口计生部门配备2名以上的计算机人员,村(居)配备1名以上的计算机人员,要求新招聘村(居)计生管理员熟练使用计算机;二是拨专款16.5万元为各村(居、场)增配一台计算机,切实做到专人专机,专机专用;三是开通电子政务二级外网,实行区、镇、村三级信息传递,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四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行常住人口计生业务信息的实时在线采集、查询、统计、分析;五是举办计生信息化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统计口径、计生相关软件,掌握计算机操作;六是严格落实保密制度,加强计算机安全防护教育。
  【一家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医疗机构被查处】 年内,位于同安区的厦门市管民营医疗机构——天使妇产医院,在未经卫生行政机关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获取非法收入。此行为违反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修订)第二十六条和《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市卫生局依法对此作出处罚,即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3.26万元,吊销计划生育手术许可证和超声诊断项目许可证。
  【翔安区出台《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调整方案》】 该方案对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按统计年度2006年年末总人口数(含流动人口),将原来按总人口的每2000人配1名计生管理员改为按1000人配1名,使计生管理员从192人增加到282人。二是通过公开招考,为每个村(居)配备1名计生计算机信息管理员。三是将原来村(居)计生管理员由区人口计生局统一招聘、考核的单一任用方式,改为由镇(街、场)对原有的计生管理员进行直接考核任用和由区对计生计算机信息管理员进行统一招考,以及由镇(街、场)对其他空缺的村(居)计生管理员进行自行招聘等相结合的多元化任用方式。
  【翔安区政府推出人口计生工作六项新措施】 3月15日,翔安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决定:(1)同意调整充实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计生管理员基本补贴每月400元,兼职做计算机信息员的每月另补贴100元。计生管理员服务的村(居)年终被确定为基本合格村(居)的,再给予计生管理员1200元的绩效奖。(2)同意在各镇(街)成立3~7人组成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0元;为企业计生协会会长发放一定补贴,每月每人补贴80元,各镇(街)再进行相应配套。(3)加快区计生服务站建设。(4)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5)将流动人口、双查遗留对象,现有政策外怀孕对象,近两年来二女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未到位对象按人员任务下达到各镇(街、场),对完不成任务的镇(街、场),责成分管计生的副书记向分管计生的区领导说明原因,镇主要领导向区主要领导说明原因。(6)制作《翔安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规范手册》,指导基层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制作《致流动人口一封信》和《告全区男女青年一封信》,由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进家入户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 (谢碧芬)
  气候
  【概况】 2007年,厦门气温异常偏高,年平均气温21.6℃,较常年偏高1.0℃,其中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2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均突破历史最高记录。年降水量1219.8毫米,属正常年景,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旱涝交替发生,局部内涝严重。年日照时数1832.8小时,较常年偏少120.2小时,延续近几年来的减少趋势。霾日数62天,延续2005年以来逐年大幅增加趋势,并创历史新高。主要气象灾害有:3月25日和27日的海雾;6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的暴雨内涝;7月异常高温;春旱、夏旱和秋冬连旱;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和雷电灾害等。但上述气象灾害程度较轻,总体上看,2007年的气候仍属于较好年景。
  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冬季气温显著偏高,安全越冬的虫口密度高,对后季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早稻生长期间气候条件较平稳,未出现较大的不利气候条件,属略好年景。龙眼产量和质量较上年明显下降,总产量减少43.2%(种植面积减少11.4%),品质也不如往年。香蕉在播种面积略减的情况下,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2.9%。蔬菜因干旱缺水和暴雨内涝而减产。
  2.气候对渔业的影响。气温异常偏高促进鱼类生长发育,提高了产量,尤其是冬季异常偏暖,有利于鱼类安全越冬和生长,但夏季异常高温使鱼类内耗增加,也易引发鱼类病害的发生,增大了鱼类的死亡率。总体上看气候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属略好年景。
  3.气候对林业的影响。气温异常偏高使林木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但植树造林季节的2~4月雨水欠缺,不利于新植树苗生长成活。9~12月厦门各地降水持续显著偏少,总降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长时间持续干旱少雨,植被极度干燥,导致森林火险预警信号频发,全年发生森林火灾3起,比上年增加2起;受灾面积274亩,是上年的3倍。
  4.气候对水利的影响。各地总降水量与常年基本持平,但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水库总蓄水量与常年基本持平。1~5月厦门岛外总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0%,而2~5月蒸发量则比常年偏多30%,导致水库水位持续下降,其中汀溪、溪东、古宅、小坪、溪头等重要水库基本上接近死水位,一度出现供水紧张的局面。6月上旬厦门市气象局及时抓住有利的人工增雨气象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厦门各地持续普降大雨到大暴雨,水库蓄水量不断增加,供水紧张局面彻底扭转。据厦门市水利部门统计,截至12月31日8时,全市25座小(一)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达5957万立方米,占汛限总库容的51%。6月初和8月中旬的暴雨造成局部内涝,使水利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54.2万元。
  5.气候对海洋的影响。海区风暴潮和海浪的影响次数接近常年。风暴潮的特点是:增水幅度较小,影响较轻,没有出现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没有明显的由冷空气及热带气旋和天文大潮配合引起的风暴潮。
  6.气候对电力的影响。气候对厦门电力生产的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影响厦门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个数虽接近常年,但影响强度偏弱,没有引发明显的风雨灾害,对电力生产影响不大;强降水过程仅造成局部内涝和小范围山体滑坡,未给电力生产造成明显的损失。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夏季异常高温天气使厦门市用电量明显增大,供电量接近最大负荷。
  7.气候对保险业的影响。6月初和8月中旬的暴雨过程造成局部内涝,使厦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初步统计,因气象灾害造成保险理赔的金额1000万元左右。
  8.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人体舒适度0等级的天数164天,较常年多14天,其中冬半年比常年多27天,夏半年则比常年少13天;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较常年略偏小,其中干季(1~2月和12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低7%;湿季(3~6月)的湿度较常年偏低5%,有效抑制细菌和病菌大量繁衍;炎热的夏季空气相对湿度较常年偏低6%,有利于人体排汗而降低体温。灰霾日数62天,比上年多10天。冬季显著偏暖,极端最低气温6.1℃,为1953年来第一位偏高年,冬季温暖舒适的气候有利于人体健康,但也同样有利于病菌、细菌及害虫的安全越冬。夏季气温显著偏高,中暑病人明显增加。
  9.气候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59.9,比上年下降1.5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为优级的日数101天,比上年少6天;轻微污染日数6天,与上年持平。
  10.气候对航空的影响。受大雾、雷雨、强降水等其他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全年共延误航班118班次,比上年少12班次,其中大雾天气导致延误68班次,雷雨导致延误40班次,较强降水导致延误8班次,台风导致延误2班次。
  11.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年总降水量接近常年,雨季强度偏强,台风影响程度偏弱,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属较好年景。据国土资源局统计,2007年厦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0多处,灾情4处,房屋倒塌受损171间,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共计85.8万元。
  【气温】 厦门岛内年平均气温21.6℃,比常年(20.6℃)偏高1.0℃,突破1953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历史最高记录。厦门岛外(同安)年平均气温22.1℃,比常年(21.1℃)偏高1.0℃,是1956年以来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位偏高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厦门岛内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2月平均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均创下195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年平均气温21.6℃,比第二位偏高年1998年和2002年(21.5℃)高出0.1℃;极端最高气温39.2℃,比第二位偏高年2005年(39.0℃)高出0.2℃;2月平均气温15.4℃,比第二位偏高年1973年(15.1℃)高出0.3℃;7月平均气温29.6℃,比第二位偏高年1979年(29.5℃)高出0.1℃。
  【降水】 厦门各地降水量在1111.0~2383.5毫米之间,呈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符合常年分布规律。其中,岛外东南部及岛内降水量较少,在1500毫米以下,小坪和汪前附近一带降水量较多,在2200毫米以上;厦门岛内年降水量1219.8毫米,比常年平均值(1315.2毫米)略偏少95.4毫米;全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雨日数116天,暴雨日数4天;2007年厦门岛内与岛外的总降水量均属正常年景。
  【日照】 厦门岛内年日照时数1832.8小时,比常年平均值(1953.0小时)偏少120.2小时;岛外(同安)1732.3小时,比常年平均值(1934.4小时)偏少202.1小时。厦门岛内年日照总时数属略偏少年景,岛外(同安)年日照总时数属偏少年景,均延续近几年来的减少的趋势。
  【蒸发量】 厦门岛内年蒸发量1262.9毫米,比上年(1193.6毫米)偏多69.3毫米,岛外(同安)年蒸发量2085.6毫米,比常年平均值(1712.3毫米)偏多373.3毫米。
  【低温阴雨】 3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厦门市出现强降温天气过程,岛内平均降温幅度达11.6℃,极端最低气温降至7.0℃;3月6~9日出现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12℃的低温阴雨过程,给春播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后期气温回升较快,10日平均气温回升至15.6℃,且之后未再出现日平均气温小于12℃的低温天气,因此危害不大。
  【海雾】 3月25日午前,台湾海峡及其西岸地区出现海雾天气。8时左右,厦门岛内能见度100米。3月27日9时至18时,台湾海峡及其西岸地区再次出现能见度在100米左右海雾天气,厦门至嵩屿、环鼓浪屿、海上看金门等航线全天停航;厦金航线减少16个航班;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但未出现人员伤亡。
  【暴雨灾害】 6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厦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造成局部内涝,给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损害,据市防汛办统计,全市受灾人口55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5千公顷,房屋倒塌受损146间,直接经济损失4539.1万元。
  【热带气旋】 年内,影响厦门的热带气旋4个,接近常年,影响程度比常年偏轻。其中8月3个,10月1个,分别是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0708号热带风暴“蝴蝶”、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和0716号超强台风“罗莎”,其中超强台风“圣帕”的影响最为明显,给厦门造成一定的损失,其他3个热带气旋未给厦门造成风雨灾害,所带来的雨水有效地缓解了厦门的旱情。
  1.强热带风暴“帕布”。8月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7日21时左右擦过台湾岛南部恒春后西行,最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减弱为低气压。
  2.热带风暴“蝴蝶”。8月8日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9日13时前后进入台湾海峡。受“帕布”和“蝴蝶”的共同影响,厦门地区出现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北部山区普降暴雨,8~10日五峰一带降水量达81.5毫米,解除了厦门前期的旱情。
  3.超强台风“圣帕”。8月13日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生成时强度为热带风暴。19日2时登陆惠安时减弱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但其结构已变为较松散,其庞大的降水云团给厦门带来充沛的雨水,其中岛内的雨量大于岛外,黄厝一带达407毫米。
  4.超强台风“罗莎”。10月2日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由于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强度逐渐减弱,7日2时减弱为台风,7日15时30分在闽浙两省交界处再次登陆,受其影响,厦门地区普降小到中雨,并有8级左右阵风。
  【雷电灾害】 年内,厦门岛内雷暴日数33天,较常年(40.5天)偏少7.5天,岛外(同安)雷暴日数28天,比常年(47天)显著偏少19天,是1956年以来的第二位偏少年。厦门岛内与岛外(同安)雷暴初日均出现在3月31日,岛内与岛外雷暴日数都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
  尽管雷暴日数比常年偏少,但雷电灾害次数较常年明显偏多。据厦门市防雷中心统计,2007年厦门市发生雷电灾害共计59起,其中6月56起,5月2起,9月1起,主要有房屋门窗、建筑物外墙、办公设备、家用电器、通信设备及电力设备等遭受袭击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计67万元,没有人员伤亡。其中较为严重的雷击事件是6月5日受低涡切变影响,翔安区出现强雷暴,霞美村和后莲村一带发生了较大雷击事件,造成一些村民家中的电扇、VCD机、计算机、空气开关等家用电器受损。
  【灰霾】2007年,厦门市霾日数62天,比上年多10天,创历史新高。霾日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2~5月和12月,其中12月最多(13天);其次是5月(11天);6月和11月未出现灰霾天气现象。
  (郑美秀 郑礼新 帅红)
  海洋环境
  【水温】 厦门海域年均表层海水温度22.2℃,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7℃;年最高表层水温高于历年最高水温平均值0.2℃;年最低表层水温高于历年最低水温平均值2.1℃;表层水温年极差15.7℃。
  【盐度】 年平均表层海水盐度26.5,比历年平均值偏低0.4;年最高表层盐度比历年最高盐度平均值偏低0.2;年最低表层盐度比历年最低盐度平均值偏高2.0;表层盐度年极差19.6。
  【潮汐】 年最高潮位比历年最高潮位平均值偏高1厘米,年最低潮位比历年最低潮位平均值偏高6厘米;最大潮差636厘米,最小潮差165厘米;年平均高潮潮高573厘米,年平均低潮潮高170厘米;年平均海平面362厘米,高于常年平均海平面3厘米。
  【风暴潮】 年内,对厦门海域造成影响的台风有:0704号台风(万宜)、0707号台风(帕布)、0708号台风(蝴蝶)、0709号台风(圣帕)、0712号台风(百合)、0713号台风(韦帕)和0716号台风(罗莎)。厦门海域较明显的风暴潮过程有3次(详情见表2),但基本上没有对市内的沿岸堤防造成损失。大部分台风影响时段出现在天文小潮期,且台风过程最大增水出现在较低潮位阶段,所以台风过程实测最高潮位均低于警戒潮位。其中,0709号台风(圣帕)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登陆,对厦门海域的影响相对较大,出现了最大增水达126厘米的风暴潮。
  【海浪】 年内,厦金航线附近海域共出现24次2.5米以上海浪过程,其中冷空气与气旋浪过程17次,台风浪过程7次。台湾海峡共出现52次4米以上灾害性海浪过程,其中冷空气与气旋浪过程38次,台风浪过程14次。(张世民)
  ·小资料·
  海洋灾害预警启动标准
  1.风暴潮预警启动标准。风暴潮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警报,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2.海浪预警启动标准。海浪预警级别Ⅰ、Ⅱ、Ⅲ、Ⅳ四级警报,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07年,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较好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惠民效益显现,得到中央肯定并被誉为“厦门蓝本”。园博园、五缘湾、环东海域等片区相继开发,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盛大开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民生与环境优化的完美结合。
  1.经济发展增速稳步加快,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8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连续五年保持16%以上的增幅,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省内9个设区市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属较快增长水平。从生产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为1.3:53.1∶45.6。第一产业增加值18.51亿元,下降11.4%,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36.95亿元,增长17.7%,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32.39亿元,增长16.1%,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57113元(折合7528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区域间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岛外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209.47亿元、187.63亿元、108.62亿元、76.13亿元,增幅分别为14.6%、27.8%、22.2%和62.8%;岛内思明区和湖里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423.76亿元和382.23亿元,增幅分别为15.8%和6.5%,岛内两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1%。
  2.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300亿元,达348.44亿元,比上年净增81.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86.53亿元,比上年净增50.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3%和37.0%。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6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89.6%。其中,营业税增收19.46亿元,增长41.9%;第三产业累计创造税收94亿元,增长41%,占地方税收收入比重首超六成,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税收分别增长72.0%、47.4%和40.1%。区级财政收入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5.1个百分点。其中,岛外四个区收入合计29.16亿元,增长52.1%。全年财政支出196.00亿元,增长30.6%。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66亿元,增长46.0%;教育支出26.03亿元,增长26.9%;科学技术支出6.62亿元,增长36.8%;交通运输支出7.36亿元,增长2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9亿元,增长15.2%。
  【农村经济】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9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种植业产值11.29亿元,下降9.2%;畜牧业产值10.24亿元,下降6.4%;渔业产值4.36亿元,下降36.4%;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4.2%。
  全年3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上缴税金1.96亿元;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71万亩、牲畜饲养量138万头;带动农户36.14万户,其中订单带动21.74万户,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收入30.42亿元。至年底,全市34家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名牌产品35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
  厦门农村全年实施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的“金包银”工程20个,25个村实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成生态风景林建设1.2万亩;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1.6%,有线电视入户率88.0%,开通了覆盖2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625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44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上岸渔民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年底,全市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累计3.86万人,其中当年新增0.82万人。
  【工业】 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工业增加值644.85亿元,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合计完成工业产值187.56亿元。截至年底,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23家,比上年增加42家,合计完成产值23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4.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其中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177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2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6家。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9%,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6%。其中,电子行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921.65亿元,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714.59亿元,化工行业完成工业产值415.98亿元。
  年内,主要工业园区企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园、机械园和汽车园四大园区共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6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同安工业集中区已有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完成产值32.34亿元;火炬翔安园已有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完成产值106.01亿元。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705.97亿元,增长16.2%。其中,实现出口交货值1209.95亿元,增长21.3%;出口交货值率为44.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出口交货值超20亿元的企业共有9家,共实现出口交货值511.8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42.3%。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88%,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产销率仍位居全省第一。
  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2007年全市重工业共完成产值18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8.3%;轻工业完成产值8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1.7%,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2∶1,重工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能耗水平继续降低。2007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856.60千瓦时,比上年减少27.20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耗水17.80吨,减少1.70吨;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40.2元,比上年增加1.5元;每吨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947元,增加169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生产总值882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97万元和2526万元。上述指标继续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盈利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41,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减少2.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7%,提高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7次,减慢0.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7%,提高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83万元/人,净增0.8万元/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7.29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165.96亿元,增长19.3%;实现利税总额241.05亿元,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厦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70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89亿元,增长23.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1.81亿元,增长40.4%。全年投资上亿元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120项,投资总额378.24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41.5%。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7.26亿元,增长40.4%,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9.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38.22亿元,增长44.9%;制造业投资168.85亿元,增长40.1%。制造业30个行业小类中有15个行业投资实现增长,其中纺织、石化、橡胶、电子、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23.65亿元,增长17.8%。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24.25亿元,增长8.3%;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9.21亿元,增长26.9%;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0.86亿元,增长25.2%。
  岛外投资比重继续攀升,全年投向岛外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3.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26.3个百分点,岛外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岛外房地产投资138.49亿元,增长77.8%。
  全市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61.6%,其中土地购置费实现178.82亿元,增长64.7%,占房地产投资的51.7%。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006.82万平方米,增长57.1%;房屋施工面积2838.78万平方米,增长42.2%;商品房竣工面积378.59万平方米,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面积479.7万平方米,增长14.9%;商品房销售额410.59亿元,增长49.5%;商品房空置面积38.04万平方米,下降18.9%。
  【对外贸易】 200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7.83亿美元,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5.55亿美元,增长24.6%;进口142.28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首度超过百亿美元,达113.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出口总额的44.3%。三资企业仍为全市外贸主力,完成进出口241.33亿美元,增长19.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0.7%,其中出口144.12亿美元,增长22.2%;私营企业保持旺盛增势,完成进出口82.17亿美元,增长31.8%,增幅比外资企业高出1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37亿美元,增长31.9%;国有企业进出口有较大回升,完成进出口67.28亿美元,增长20.5%,增幅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59亿美元,增长26.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194.11亿美元,增长28.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8.8%。加工贸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增势放缓,全年进出口149.59亿美元,增长15.7%。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26.1亿美元,增长27.7%;进口77.8亿美元,增长1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27亿美元,增长11.9%;进口45.33亿美元,增长0.3%。
  【利用外资】 2007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2个,合同利用外资24.80亿美元,下降20.1%;实际利用外资12.7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31.3%,增长33.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15个,合同外资1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包括新批项目43个,合同外资9.83亿美元;增资项目72个,合同外资9.12亿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0.8%、43.5%和55.7%,其中一、二产业引资项目个数有所减少,而第三产业引资项目数则比上年增加25个,比重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倍,其中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倍、5.7倍和51.1%。外资企业增资扩股踊跃,全年有347家外资企业办理增资,比上年增加78家,增资项目合同外资额达13.37亿美元,增长61.0%,占全市合同外资的40.9%。全年新引进《财富》500强投资项目3个,增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共2512万美元,增长26.5%。至年底,共有9个国家42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72个项目,投资总额23.9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69亿美元。
  【交通邮电】 2007年,厦门市交通口岸邮电系统全年旅客运输总量5749.38万人,比上年增长6.0%;全年客运总周转量(含公路、水运、航空)143.91亿人公里,增长18.7%;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582.61万吨,增长16.2%;全年货运总周转量(含公路、水运、航空)544.14亿吨公里,增长20.8%。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8.12亿元,增长13.2%。全市交通口岸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89亿元,增长2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21.29亿元,增长41%,首次突破100亿元,是厦门市交通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更新改造完成28.6亿元,增长5.9%。
  2007年,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117.3万吨,比上年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增长15.3%,在全国集装箱干线港中列第七位,在全球港口中居第二十一位;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868.47万人次,增长15.8%,完成货邮吞吐量19.36万吨,增长10.6%;口岸出入境旅客221.06万人次,增长13.2%。
  【国内贸易】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呈现出稳步回升的运行态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98.24亿元,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48.48亿元,增长18.3%;其他行业实现15.33亿元,增长10.0%。
  限额以上企业仍然是带动全市零售市场增长的主力,全年实现零售额224.24亿元,增长16.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个百分点。全市零售额超亿元的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45家,净增零售额29.3亿元,增长23.6%,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个百分点。17家大型超市、百货业和家电手机卖场全面增长,累计净增零售额15.2亿元,增长29.0%,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麦德龙、新华都、家乐福、永辉、联华、好又多、沃尔玛等7家大型超市全年零售额净增6.2亿元;华联、新世界、信达免税、来雅、巴黎春天、天虹等6家大型百货零售额净增5.51亿元;国美、中博、苏宁、永乐思文4家大型家电、手机卖场净增3.49亿元。星级住宿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11亿元,增长20.6%。
  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51.76亿元和38.29亿元,分别增长9.0%、17.6%,增幅比上年分别回落19.7和13.8百分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34.08亿元,增长1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15.91亿元,增长15.8%;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7.52亿元,增长52.4%;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6.33亿元,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4.47亿元,增长48.1%;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2.65亿元,增长21.0%;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51亿元,增长38.2%。
  全年汽车零售3.06万辆,增长11.7%,其中小轿车零售2.05万辆,增长28.9%,但汽车零售均价由上年的17.3万元/辆降至16.9万元/辆;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零售2.21万台,增长17.7%;数码照相机零售3.43万台,增长38.5%;微波炉零售9.39万台,增长52.9%;房间空调器零售12.94万台,增长18.7%;微型计算机零售8.24万台,增长37.5%;移动电话机零售49.06万部,增长9.2%。
  【金融】 2007年,厦门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存、贷款较快增长。至年末,全市拥有存款性金融机构30家,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1家、代表处1家,大型商业银行分行4家,中小型商业银行分行6家,区域性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汇局1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1家、代表处4家,农联社1家,其他金融性公司1家。
  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6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比年初增加412.7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48.32亿元,增长30.7%,比年初增加504.5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3864.03亿元,现金总支出3925.1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61.11亿元,比上年多投放8.85亿元,增长16.9%。
  中资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234.58亿元,增长22.1%,其中企业存款675.05亿元,增长30.8%。受负利率格局以及股市赚钱效应影响,居民资产结构由以储蓄为主向基金、股票、银行存款多元化资产组合转变,储蓄存款小幅增长,且呈现出活期化迹象,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0亿元,增长8.7%,储蓄存款增量为61.36亿元,仅为上年的63.8%,其中活期储蓄占居民储蓄的54.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中资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804.05亿元,增长31.7%。其中,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1141.33亿元,增长43.3%,占全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的63.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636.40亿元,增长25.0%;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2.11亿元,增长58.8%。房地产市场和重点项目建设仍是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投放的主要对象。
  【物价和居民收入】 2007年,厦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4.6%,涨幅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下跌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的八大类别呈现“五涨三跌”的格局: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2.1%、1.2%、6.0%、2.3%和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跌5.7%、1.7%和1.8%。食品价格上涨是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幅度达到92.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更是引起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受养殖成本增加以及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全年猪肉价格上涨47.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粮、油、禽、蛋、鱼等主要食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粮食价格上涨7.3%,油脂价格上涨16.2%,禽类价格上涨24.2%,鲜蛋价格上涨26.6%,水产品价格上涨10.0%。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21503元,比上年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居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工薪外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全年城镇居民工薪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2.4%,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居民四大收入均有较大涨幅,居民人均工薪收入达16452元,比上年增长12.8%,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经营性收入1162元,增长11.3%;在其他投资、利息、股息与红利收入大幅增长因素的拉动下,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72元,增幅达72.1%;受上调养老金、失业金、提取住房公积金等因素影响,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340元,增长23.6%。股票市场的火爆吸引居民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全年居民人均兑售有价证券高达2792元,增长31.8倍,人均购买有价证券达3169元,增长40.3倍,带动居民股票盈利收入增多。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5%。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80元,比上年增长15.7%。八大类消费中除医疗保健、居住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688元,增长13.3%,占消费支出的34.7%;衣着消费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40元,增长23.6%;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1138元,增长30.7%;受年底居民购买家用汽车拉动,交通和通讯人均支出3150元,增长42.6%;教育消费持续受到重视,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人均支出2292元,增长16.6%。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其中三居室及以上的住房比重达42.5%。
  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37元,比上年增长11.2%,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91元,增长15.4%,占纯收入的50.9%,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在本地劳动所得收入为2896元,增长30.1%。“金包银”工程和股份化项目初见成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步提高,全年实现1024元,增长35.9%,其中租金收入581元,增长85.0%。由于土地征用、环东海域整治和部分区域生猪禁养,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全年实现2722元,略有下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27元,比上年增长7.6%。受原材料、能源及食品涨价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吃、穿、住的支出增长加速。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356元,增长12.2%,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1.9%;衣着消费支出296元,增长17.1%;居住消费支出922元,增长16.3%。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7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2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1.33万人。至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63.50万人,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较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9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18.86万人,增加23.85万人;失业保险84.83万人,增加7.71万人;工伤保险96.55万人,增加23.84万人;生育保险78.13万人,增加54.45万人。各种保险总收入55.36万元,增长26.6%。
  至2007年底,全市正在实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共17个,已开工建设13个,累计用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31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约3.8万套保障性住房。厦门市保障性住房自2006年12月1日开始受理申请,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受理低中收入保障性住房申请13685户,其中保障性租赁房11797户,占86.2%,保障性经济适用房1888户,占13.8%;受理公务人员申请2469户,引进人才申请151户。首批保障性租赁房申请户第一批已配租545套,293户已领取钥匙办理入住。
  【环境保护】 全市已有120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年新建20个污水回用零排放工程项目,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9%;海上漂浮垃圾治理效果明显,海域、筼筜湖水质有较大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控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发酵式生态型养殖模式普及率达到8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8分贝。园博园、植物园和忠仑公园以及生态景观道路等建设进一步扩展。至2007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80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公园43个,占地总面积达17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含暂住人口)15.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541公顷,覆盖率36.3%。
  【公用事业】 翔安隧道、海翔大道和快速公交系统(BRT)等项目建设加快,九龙江北溪引水改善、汀溪水库群综合整治和莲花水库等工程全面推进,“西水东调”工程基本完成。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为2.83亿吨,其中生产营运用水0.96亿吨,居民家庭用水1.12亿吨,公共服务用水0.38亿吨。全市用电总量118.88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70.70亿千瓦小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86亿千瓦小时。全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07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量5.31万吨,用气人口达114.16万人。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543辆,出租车4137辆,轮渡客运船只15艘。
  【社会事业】2007年,厦门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协调发展。
  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087所,全年招收生员15.18万人,年末在校生员共计62.4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5所,年内招收生员3.06万人,年末在校生9.42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19所,年内招收生员5.62万人,年末在校生16.55万人;小学306所,招生3.07万人,在校生17.04万人;幼儿园511所,在园6.46万人;成人学校133所,全年招生0.54万人,年末在学11.81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31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3.00万人,平均每一教师负担学生21人。厦门已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的设区市。
  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全年各艺术团体国内演出场次919场,观众71.2万人次;艺术表演场所6个,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4021场,其中艺术表演79场,观众总数27.0万人次,其中艺术观众2.6万人次;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246.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10.9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20332.9万份;期刊杂志26种,88万册;录音制品29种,录像制品196种,电子出版物10种。全市共有广播节目5套,电视节目8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7.2%,电视节目全部实现硬盘自动化播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基本完成。年内,歌仔戏《邵江海》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每年一届的“书香鹭岛活动月”,已成为闽南地区乃至海峡西岸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和文化品牌之一。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54个,其中医院38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家、卫生院7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320人、执业助理医师630人、注册护士4828人;卫生机构床位8513张,其中医院6904张、疗养院680张。年内,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参合率、筹资水平居全省首位。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6.79岁,比上年提高1.14岁,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07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再一次取得圆满成功,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路跑金牌赛事。成功承办了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与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和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厦门代表团181名运动员进入16个项目决赛阶段的比赛,在参赛项目、参赛人数上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厦门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了4金7银8铜总分256分的好成绩,总分在74个代表团中位列第九位,奖牌19枚位列第十位,奖牌和总分的位次超过历届。厦门运动员还在各类国际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
  至年末,全市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6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21家。全年全市获国内专利授权量24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3件。田昭武获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23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焦念志、吴冲浒获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55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市科技进步奖,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城市信息化建设】 2007年,厦门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参加的第六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八。部门信息化应用已涵盖到金融、社保、医疗、水电等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基本建成,金保工程信息平台、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获得2007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获得三等奖。年底,全市认定软件企业达237家,认定软件产品累计1171件,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突破30万户。易通卡累计发卡120多万张,拥有服务商家290家,充值服务网点70个,服务网络已由公共交通领域延伸至便利商店和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管理、服务部门。
  (资料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精神文明建设
  【概况】 2007年,厦门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主线。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以人为本创建文明城市,首先着力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厦门市把这两点抓得紧,抓到了点子上。通过创建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温暖您的冬日”活动】 1月5日,由市委文明办、厦门日报社、市红十字会主办的“温暖您的冬日”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学生代表和受捐助的困难群众3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100多名困难群众当场领取捐赠的冬衣冬被。这一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持续时间半个月。
  【首届和谐邻里节】 4月10日正式启动。邻里节共举办15项活动:寻找当年老邻居活动,“百家宴”厨艺大赛,教子有方交流会,社区书法展,张贴和谐楼院宣传画,社区盆景展,文明服务超市进社区,社区跳蚤市场,亲子趣味运动会,包粽子比赛,第二届十大好邻居评选,第二届十大好婆媳评选,十佳文明楼院评选,十佳最佳才艺家庭评选,邻居节最佳组织奖评选。
  邻里节活动从4月上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为期两个多月。活动由市委文明办、市妇联、团市委、市社区办和厦门日报社主办,厦门晚报社承办,10多个街道办事处与青少年宫等参与协办。《厦门晚报》组织采写好邻居、好婆媳、文明楼院感人事迹,采用近50个版面、12万字、100多张图片全程报道邻里节活动,中央媒体、网络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要求,以实际行动迎接2008年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全市从3月起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11项活动: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工作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部署会,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开展万名游客评厦门活动,深化文明礼仪进家庭、进学校活动,举行和谐邻里节和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开展“寻找我身边的好榜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文明交通督导活动,开展周末奉献日活动,开展创建厦门湾安全畅通文明航区活动,开展“城市执法服务直通车”活动,加大重点问题的整治等。
  【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 5月10召开。会议交流、总结过去工作经验,部署新的工作重点,探索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突出以下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重点实施“文化环保工程”,鼓励文化部门多为未成年人生产创作出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打造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开展“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爱心网校”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宫等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学校与阵地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益。
  【全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经验交流会】 5月25日召开。会上表彰厦门市首届“双十佳”行业服务品牌,厦航“温馨客舱”、市地税局“纳税人之家”、公交集团的厦2线“巾帼文明岗”、厦门电信“10000号”、厦门电业局“五常服务”、市工商局“12315”等部门的20个行业服务品牌榜上有名。会议同时确定2006~2008年度厦门市“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竞赛活动81个示范点名单。这81个基层单位竞赛活动示范点是在全市38个行业中选出的。与往年相比,参与行业增加文化、药监2个行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委副主任洪碧玲代表市文明委与这些行业的领导签订竞赛活动责任书。
  【中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组来厦调研】 6月27~28日,中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组到厦门进行调研。调研组在厦门宾馆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工商局、团市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外来员工子女教育就学等问题进行讨论。调研组还实地走访前埔北社区、金尚社区、松柏中学和市文化艺术中心。
  调研组对厦门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厦门市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各部门的经验做法和工作亮点值得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座谈会在厦召开】 7月27~28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座谈会(南片)在厦门召开。中央文明办协调组副组长涂更新、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处负责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课题组专家以及来自我国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辖区内一个城市的文明办负责人共40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结合实际,就《测评体系》的框架结构、测评内容、测评标准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近500条。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为响应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起的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号召,7月,市委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联合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经推荐评选,全市产生20名道德模范,并推举其中5人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活动评选,其中“孝老爱亲”模范林静端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月20日,厦门市文明委举行“榜样的力量”——厦门市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市五套班子领导出席晚会,并为道德模范们颁奖。市主要媒体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的通知》,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开展“文明重在行动·喜迎盛会佳节”活动】 为迎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厦门举办,进一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文明委组织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分为“洁净家园在行动”、“交通文明在行动”、“社区文明在行动”、“行业文明在行动”四个系列。8月25日,活动正式启动。市直机关党工委、交通委、发改委、民政局等多个单位组织上百名志愿者分布在20个主要交通路口进行“文明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路口”的宣传督导,各区文明委组织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广大市民进行清除“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和清理绿化带等劳动。
  【公交服务质量义务监督员上岗履职】 6月14日,由市委文明办、市交通委聘请的150名公交服务质量义务监督员在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取得聘书和《公交车运营服务测评卡》,正式上岗履职。公交服务质量义务监督员大都是从各个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中选聘的,将专门负责监督指定线路上的所有公交营运车辆(含中巴车)遵章守规和文明服务的情况,收集和了解乘客对改进公交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向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每位监督员在乘坐公交车时,根据《公交车运营服务测评卡》上所列的项目,留意公交服务的每个细节,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准确地填写记录,每月汇总,按时在次月5日前,通过邮寄、发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送到市运管处。
  【举办“百场廉政电影进农村”活动】 该项活动由市纪委、市委文明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活动,从7月起至11月底,组织一批反腐倡廉影片进农村放映,为全市6个区的农民共放映电影100场。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百场夏令营活动】 由市委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组织,6月底在全市拉开序幕,8月底结束。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期间,全市开展384场夏令营活动,有39016名青少年参与。活动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国防、科技、法制、安全、健康、环境、交通等。
  9月6日,召开百场夏令营活动总结表彰会,市、区两级文明办和教育局领导、受表彰的优秀夏令营和优秀辅导员代表以及厦门三中师生共180人参加会议。全市26个优秀夏令营、26名优秀辅导员受到表彰。
  【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六周年活动】 为纪念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六周年,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市文明委在9月20日前后,围绕“弘扬道德新风,创建文明城市”主题,开展9项活动:纪念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暨厦门市道德模范颁奖活动,继续开展“文明重在行动·喜迎盛会佳节”活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无塑料袋日活动,“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表彰会及家庭教育讲座,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十大杰出母亲评选表彰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家庭网页制作大赛,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中央文明办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厦召开】 10月21日,中央文明办专题调研组来厦门开展调研。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个市的文明办主任以及厦门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有关负责人和思明区、湖里区的文明办主任以及部分街道、社区干部参加调研。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改进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具体问题,包括评选表彰届次的时间安排、道德模范的分类、评选标准、推荐申报程序、审核公示办法、投票、评定奖项、表彰奖励、帮助道德模范解决生活困难、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为调研组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 12月4日,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举行成立大会。会议表决通过《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41名理事,市人大原副主任林明鑫当选为会长。市志愿者联合会是首个全市性的志愿者服务社会团体,拥有包括青年志愿者、中华巾帼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科普志愿者、义务献血志愿者、工会志愿者在内的8类共22万名志愿者。市志愿者联合会倡导“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帮孤助残、爱老扶幼、支教扫盲、抢险救灾及社会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市志愿者联合会接受厦门市委文明办的领导和市民政局的监督管理,联合会日常工作及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由秘书长主持。会址设在厦门市天湖路89号。
  【“建和谐车厢,当文明乘客”活动】 12月8日由市委文明办与市志愿者联合会共同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倡导建立文明、和谐的乘车环境,从“提倡主动让座”到“感谢让座者”,赋予了文明乘车更新的内涵,激发更多人参与。活动中,数百名志愿者在公交车上,为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或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者赠送“三角梅”徽章,以肯定他们富有爱心的行动,这枚徽章将作为厦门文明乘客的永久标志。
  【省文明城市测试工作组来厦进行文明城市测试】 受中央文明办委托,12月17~19日,福建省文明办在厦门开展2007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测试工作,以检验《测评体系》中拟新增加和调整修改后测评内容、测评标准、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测试工作分材料审核、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测试结果将上报中央文明办,用于对《测评体系》的修改。(陈水渠)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