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厦发展谁更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02
颗粒名称: 金厦发展谁更快
其他题名: 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会
分类号: F127
页数: 2
页码: 587-5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生活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金厦 发展

内容

1600年来,金厦两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彼此高低起伏,虽或有稍差,但大致上是在一定的“起落”范围中成长的。
  金门与厦门在历代开发与行政建置的演变史上,初步观来,这两个地方的发展显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征。(编者注:原文所论“厦门”,是指现今厦门本岛,不包括岛外同安、翔安等地。)
  先秦时期:开发不分你和我
  上古之时,金厦同为闽南、粤东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以目前考古资料显示,金门已有相当的遗址出土,厦门岛上却没有比较明显的文化层。不过,依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乃至目前于闽南、粤东出土的相关文化遗址比较看来,金厦之间的史前文化应是有相当的一致性,只不过出土的文化多少有别而已。是以,在文字传述前,金厦的开发应是不分轩轾的。
  秦汉三国:发展中一同前行
  其后,在秦汉到三国时期,金厦两岛一如史前时期的发展一样,是“同步前行”。在这段时间,关于这两座岛屿文献史料记载相当有限,就连文化出土也是同样空白。是否有汉人入住,至今确难论断。
  两晋:金门步入文化圈
  不过,进入两晋时期,金门岛就有了比较明显的汉人文化足迹,文献与考古也都支持这一观点——当时浯洲已有常驻的汉人。但是,当时的厦门到目前为止,仍无相关的文献记载,也无相关的文物证明。是以在此一时期,浯洲确实有可能比厦门早些时候步入汉文化圈内,不过,这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方可论断。
  唐代:两岛较为近似发展
  到了唐代,两岛又有了较为近似的发展。厦门岛当时有所谓的“南陈北薛”的传说,虽遭许多人质疑,但后来出土文物证明,当时陈氏家族确实在厦门岛上开发,并获取相当不错的业绩。至于金门岛上则有“牧马侯陈渊”的传说,此说到目前为止,虽然无法获得真确的证据,但是唐代正史也确实记载,当时有“泉中置牧马区五,浯为其一”的说法。显示这两座岛屿在唐代已有相当程度的移民垦殖了。
  宋代:同担国防并肩步
  至于到了五代时期,厦门又呈现空白的景象,反倒是金门因盐场的开发,世族大家渐次酝酿。然而这一切到了宋代,两地又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宋代地方行政基元都图基本上已然成形,厦门当时是嘉禾里,有四都,金门当时属翔凤里,本岛仅有三都(烈屿有一都,大小嶝有一都半)。从行政的建置与都里的数量上来看,厦门稍微多于金门,不过数量上的超过相当有限,不足说明厦门当时是否领先金门。
  至论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武备方面,宋代于厦驻守厢军、禁军,并增募水军,置宝林、水澳、法石三寨;金门亦于同一时期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滨、屯要害,尝经略料罗战船。双方于武备机构上的建置看来,厦门也似乎要比当时金门更加完整,不过战略的布阵,是整体情况,不可由数量上单方论定,只能说于此时金厦两岛同担国防任务,而角色与功能或有差等。
  至于人文发展,厦门于宋代前后出现有6位进士,分别是林斐、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林孟肃、薛梦纯;时金门亦出现6位进士,为陈纲、陈统、陈棫、陈昌侯、陈良才、陈楢。这数字上旗鼓相当。细究内里,厦门这6位进士似乎都是“南陈北薛”家族的成员,金门更是集中为阳翟陈氏一族。这种现象或许可谓比肩齐步。
  元代:金门开发较明显
  到了元代,可以说是金门发展的一个盛世,尤其在经济方面,金门因有盐场的加持,财赋收入、人口聚落、人才养育,都依恃盐业,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厦门此时文献仅称:沿宋制设立千户所,惟领兵额无法考据。除此之外,双方于地方行政基元,一如宋代无所增减。不过此一世代,金门相较于厦门,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开发。
  明代:重于海备相互补
  明洪武建国,金厦几乎同时纳置于国家防御体系中,金门、中左守御千户所分别设置,说明这两地海备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金门还建置了峰上、官澳、田浦、陈坑及烈屿五个巡检司,构置了最完整的基层行政体系;而厦门此时并未见及有相应的行政组织设置,可见此一时期金门的重要性,已有超越厦门之趋势。
  虽然此时乡都,金厦仍如宋元时期一般,厦有四都,金本岛有三都,不过明代金门的经济,仍沿袭元代盐场的开发,厦门则无相关产业,所以比较起来,金门的经济条件,应是优于厦门。这一点可以从当世文风与中举数量来看,明代金门一共出了28位文进士、3位武进士,举人更有97位文举人、16位武举人;反观厦门,仅有10位文进士、l位武进士、28位文举人(其中一人——杨期演为金门籍)与10位武举人。双方的数量明显是有差距的。在这差距中,有一点也相当有意思,就是文进士与文举人多寡,当然可以作为反映地方经济条件的优势与否的依据。但是武进士与武举人的优势与否的差距,是否也可以反映出金门所与中左所武力上的差异呢?这是值得另外深究的问题。
  到了明末清初,金厦两岛同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彼此间俱陷历史洪流中。由于当时兵马倥偬,虽设有官司,但应是执行军事统治,所以地方建设与发展一切以军事为前提,也无谁优于谁的问题。不过,就史料上看来,当时郑成功应该是以厦门为政治中心,而金门是军事后勤辅训所在,两岛互补有无。
  清代:厦门开港大步走
  降及清世,金厦的发展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它处不论,单从行政官司的设置,就可了解金厦的不同。
  就武职来讲,金门设了正二品卫的总兵镇,但厦门却设了从一品卫的提督府,以厦节制金显而可见。至于文职单位差距更大,虽当时金厦皆属同安县地。然金门文职机关从通判、分社县丞,到划归马巷厅属,再移驻县丞,其行政单位都是派驻性质,受县府所节制。至于厦门由泉州同知移驻,到兴泉永道设置,从原本的府属衙门,变为兼管府治、永春州及兴化府的副省级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代,金厦的地方行政官司,基本上都是在乾隆中叶就已定制了。但为何从明郑到乾隆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厦门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如此重要突出呢?推想与厦门开港对外贸易有关。厦门开港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湾既入版图,靖海侯施琅请设海关,派户部司官一员榷征闽海关税务。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议归巡抚管理;泉州府属海关税务,巡抚委府道征收。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改归镇闽将军辖办;其隶属泉州者,在南门外及同安县之厦门港。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出入官司征税。《清史稿》亦说兴泉永道设置为了海政,可见开港对厦门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口的成长,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5年),《鹭江志》载厦门有户16100余户,以一家五口通算,当时人数约有8万余口;当时金门的人口,包括烈屿与大小嶝,据《马巷厅志》载,乾隆四十年(公元1683年),人口数约为73611人,双方差距不大。到了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厦门人口数已达144893人,而同年金门人口数,包括烈屿与大小嶝,反而负成长,仅有59490人,双方人口已有近10万的差距。
  民国:金厦已无可比较
  降至民国,金厦亦几乎同时脱离同安县而分立,其中金门一度还属厦门管辖,后来金门虽然独自设县,但厦门却是称市。是以,从主从关系以及市县建置来看,金门除土地面积外,其余与厦门均无可比较。
  结语
  经过1600年的发展,金厦二岛彼此虽或有稍差,但大致上在一定的“起落”范围中成长发展。然于最近200年间,厦门开港后面对海洋,开始脱胎换骨,海洋个性的加持使她有了吸纳百川的广度,也有尝新创意的勇气。因此,厦门从福建、从大陆,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一方巨邑,快步前进。反观金门,则是固守传统,泥淖于过往,再加上没有适当经济产业的支持(盐业已衰微,金酒的规模仅称得上是“中小企业”罢了),只能固守城中,寻求机会。
  历史的一小步,从今看来,却是区别金厦两地发展的一大步。虽谓“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面海之域若困守陆地,势无发展之机;面向海洋,走向世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看厦门,想金门,这道理或许是对的。
  (来源:《厦门商报》2008-11-17)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国华
责任者
杨学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