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经济特区使命写好“先行先试”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01
颗粒名称: 牢记经济特区使命写好“先行先试”文章
其他题名: 改革开放30年厦门的探索与实践
分类号: F125.4;F127.9
页数: 3
页码: 585-587
摘要: 本节内容讲述了改革开放30年厦门的探索与实践的情况。
关键词: 厦门市 “先行先试” 民生

内容

厦门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牢记并认真履行经济特区承担的改革“试验田”、开放“窗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注重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一个半封闭的海防前线小城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历程和成就:立足实际、艰苦创业,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厦门经济底子薄、总量小,是一个典型的海防前线城市。在创办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厦门人立足实际、艰苦创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外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从单兵突进向协调发展转变,工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城市建设由单纯扩张规模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大胆吸引外资,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破土动工,标志着厦门开始了建设经济特区的艰辛历程。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循、缺乏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厦门按照中央关于办经济特区的总体要求,把中央对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与厦门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以侨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台港侨外并举”的思路,大胆吸引外资、侨资、台资、港资,设立“三资”企业和台商投资集中区,着力引进外资修建基础设施,迅速壮大经济总量、扩充经济规模,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厦门在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财税、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开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形成比较配套的要素市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光电、软件、动漫、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型、出口创汇型企业。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形成并不断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世纪新阶段,厦门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以建设海峡西岸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几个大型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由以生产为主到产学研并重转变;坚持把发展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81年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7.41亿元跃升到1387.85亿元,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由1.95亿元跃升到348.44亿元,年均递增22.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2元提高到21503元,年均递增15.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64元提高到7637元,年均递增13.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6.5∶51.6∶21.9调整为1.3∶53.1∶45.6。厦门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以及“联合国人居奖”。
  实践和探索: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创新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
  创新,就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大力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精神,率先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凸显了经济特区的优势。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率先“松绑放权”,实行两权分离,推行“厂长(经理)经营责任制”、国企负责人“年薪制”,并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在全国率先实行“利税分流”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在构建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方面,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开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率先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政府采购、医药采购等公开招投标制度,推行土地房产两证合一、土地有偿转让等举措。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1983年,在全国率先撤销“八大工业局”,改为行政性公司,之后又将其转为经济实体。在人事制度方面,率先实行任前公示制、票决制、竞聘制、试用期制,推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港口优势、侨乡优势,积极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开放中促发展: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率先探索利用外资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国际国内交流新平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招商引资平台;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利用外资方式从“招商引资”转为“双向投资”,从单纯的“引进来”转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领域从“以侨引资”拓展为“全面合作”,努力构建包括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在内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部署,在紧密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明确定位,主动作为,创下对台工作多项“全国第一”:首辟台湾渔船停泊点;率先设立海沧、杏林、集美等国家级台商投资集中区;制定首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首开国共两党基层党际交流互动大门;与高雄首次实现两岸试点货运直航;首辟厦金两地海上客运、货运航线,率先实现两岸“小三通”;率先实行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政策以及“一票到底、行李直挂”业务等等。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积极破解“住房难”问题,在全国率先推行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建立由经济适用房、保障性商品房、廉租房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积极破解“就医难”问题,在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又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全民医保体系;积极破解“上学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和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居民子女免收学杂费,对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厦门还是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统征的城市之一。
  经验和启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厦门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经验和启示集中起来就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市上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形成了风正气顺、一心干事的良好氛围。围绕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厦门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踊跃为厦门发展建言献策,使厦门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不断得以明确和完善。厦门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有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就政策优势而言,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国家计划单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区港联动”试点,拥有火炬高新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厦门善于用足用好这些优惠政策,成功地将政策优势转化为要素资源优势。就区位优势而言,厦门在发展对台关系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厦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上做足文章,有效推动了自身发展。就环境优势而言,厦门有宜人的气候、优美的风景和丰厚的港口资源,这就决定了厦门要以“港”立市、向“外”发展。充分挖掘优势,准确把握优势,进而明确自身定位,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是厦门的一条重要发展经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厦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较好地处理了“求新求快”与“求实求稳”的关系。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制定发展战略;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在全国率先制定《立法条例》,把法规草案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平衡发展节奏,区别主次轻重、先后缓急,确保各项措施平稳推进;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着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厦门开展先行先试实践的显著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厦门既注重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又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和现实利益,又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居环境日益优化,社会治安持续稳定。这是厦门建设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2008-11-24)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国华
责任者
杨学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