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民为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400
颗粒名称: 万事民为先
其他题名: 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建设纪实
分类号: F572.88
页数: 4
页码: 582-585
摘要: 本节内容讲述了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建设纪实。
关键词: 厦门市 城市建设 民生

内容

秋阳,热风,祥云,蒸腾,飞龙在天。
  一辆辆满载出行乘客的快速公交客车,平稳地穿梭行驶在距离地面9米的高架桥专用车道上。
  虽然节令时序接近白露,但是厦门的阳光依然灿烂,越过明亮的车窗,清晰的视线下,一条勾勒着城市动感曲线的崭新陆桥延伸向前;轰然充沛的动力声中,客车离站启程划开的气浪,在站台双曲穹拱形的棚顶完成一个翻腾,璨然地洒落在桥墩下那一片片刚刚栽种的凤尾葵上;阳光下行进的宽大客车的车厢里流动着五彩缤纷的城市光影,乘客移站换景犹如乘风破浪畅游在街河楼海,沿途湖光山色目不暇接。
  “我欲临流乘风访八遐”,“直向吾家博望借仙槎”,“身骑烛龙排云霞”。这是清人张对墀当年在鹭岛观景时留下的诗意,如今“烛龙”已生,“仙槎”已成,古人遐思变成现实。
  换一个高度行走城市,换一个角度领略跨越。第一次搭乘BRT,我们心中跃动的是一份喜悦,一份赞叹,一份速度,一份精彩,一份活力。
  致力于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厦门经济特区,再次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科学求真的开明品格、厚德包容的开阔胸怀,在破解城市交通难、增强城市功能的时代课题上,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创新实践,为全国各地城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建设“低能耗、低财政投入、低污染、低出行费用和低土地占用”的新型快速公交系统工程提供成功的案例杰作。
  城市发展需要交通,城市交通需要发展。一种交通形式的提升,意味着一座城市社会生活、都市功能、城区布局、建筑风格等形态的更新。这种更新往往促进城市理念上的历史性提升与嬗变。
  由此可见,厦门市BRT工程建设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建设的规模与速度上,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城市建设经营理念上的改变——
  科学发展,民主决策,以人为本,和谐创新。
  这是一项改造大众交通共享发展成果的民心工程。为民、便民、利民,在繁闹的城市中心区街里、在没有实行全封闭交通管制的施工条件下、在严格控制噪音发出的环保要求下、在强调高架桥梁与道路景观和谐的前提下,参战的近200家施工单位10万建设大军,精心组织,交叉作业,又好又快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这是一次政府与市民良好互动的城市建造运动。告知、听证、吸纳,项目设计、建设过程、运行管理全程向市民开放,善于接纳新生事物的特区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支持全国第一个实施高架桥的BRT工程建设项目,许多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工程建设指挥部和相关方面举办的各种座谈会和体验活动,对BRT从陌生到了解,由谨慎关注到由衷期待。
  识、城市行为、城市管理更快走上人性化的宽广道路,保持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可以预期,多年以后人们一定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经济进步、生活质量和更加具备国际化区域集群优势将有相当部分缘自规模、功能、效率、秩序、弹性与品质多重目标平衡实现的BRT建设工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说过,“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足迹,厦门城市建设发展以又好又快服务于人民的新高度新速度铭刻于共和国辉煌的史篇中。
  一、勃兴之间,民生为大。
  当我们整理采访素材,细细品味BRT当初的决策过程,可以发现,快速公交系统工程彰显了厦门经济特区人胸怀全局、居高望远的视野与胆魄,展示了这座城市最高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的人本思想,对社会进步和谐创新的探索和追求。
  应该说,选择快速公交作为现有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升级,作为破解“交通难”的突破口,是厦门岛内岛外多种现实条件博弈的必然结果。
  相声演员郭德纲说过一句让人思索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有路也没有用。”
  200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厦门也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现代化都市一样,渐渐陷入了“有路也没有用”的窘况。巨大车流不仅考验每一个出行的市民,更考验着一个城市对道路通行和环境指数的承受力。
  尽管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厦门市在公交优先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在交通组织和交通效率的提升上动了许多脑筋,并与许多城市一样进行了大规模道网框架建设,但仍面临城市人口和汽车的增长速度的压力。来自有关方面的数字显示,从2005年开始,厦门市的机动车车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这其中,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最为惊人,2007年就增加了三成。厦门已经进入“汽车社会”,道路拥堵现象出现频率剧增,高峰期的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仅为每小时12公里。公交出行速度慢、准点率不足等成为运营中的主要问题。
  万事民为先。不能坐看厦门步入“路,边修边堵;路,越修越堵”的境地,厦门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大容量、快速度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提升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分担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破解“交通难”日益受到关注。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建设快速公交,试图超前性地改善市民出行难问题。
  2007年3月29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公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公交事关普通民众,公交事关城市形象,公交体现政府作为,公交事关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认真研究并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改善公交服务运作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加快BRT项目的前期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指示的具体行动,科学论证和规划快速推进,BRT工程呼之欲出。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决策实践过程中,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结果质量的高低。项目动工前,市委、市政府聘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对快速公交系统进行反复论证和评审。市里四套班子集体研究,召开常委会、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会和市委、市政府专题会等近30次,听取BRT方案汇报,进行决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不断地完善BRT方案。
  “市委、市政府在BRT建设项目工程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坚持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党委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科学机制,在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在探索和谐建设中心城区大型公共设施的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又一次创造了成功的范例”。市社科联的课题组经过入户走访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步棋,一步着”。这是厦门的一句老话。
  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看来,深思熟虑、先谋后动、稳扎稳打的特性同勇于先行、善于创新、动则必成的作风并行不悖。盲目地跟风、赶时髦不合乎“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的实践要求。
  由本本主义回归人本主义,公交优先该如何体现呢?市委、市政府没有选择轻轨、地铁这些人们熟悉的轨道交通模式,而是在经过审慎的论证、比较之后选定了快速公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发改委代主任康涛算了这样一笔账:地铁、轻轨耗资巨大,立项需要国家审批,审批周期长,建设周期更长,远水解不得近渴;厦门目前的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修建地铁、轻轨客流量有限、运营成本过高。相比之下,快速公交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可在一年内完工,能够尽快为破解厦门市交通难题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今后可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客流量的增加升级轻轨,以满足新的需求。
  换言之,以“低成本”来承载“高流量”,正是厦门决策者广泛调研,最后敲定BRT方案的最重要考量。就这样,大运量、快捷、准时、舒适、安全、低能耗、低污染的BRT浮出水面。而最后之所以选定岛内全程高架的形式,也是一种反复比较的选择。
  民意是民主决策的基础,规范的民意调查是民主决策的重要程序。由于BRT工程事关厦门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广大市民十分关注。市委、市政府在决策前进行民意调查,奠定了决策的民主基础;在决策后将工程方案由厦门主要媒体向社会公示,广开渠道、广纳民意。令人关注的是,在BRT的建设项目决策中,首次启动相对独立的民调机构进行专业的民意调查,规范了决策程序,奠定了决策基础。
  为什么不建地铁、轻轨?为什么要建高架桥?高架桥上的车万一掉下来怎么办……对BRT的不了解最初让很多市民心中充满疑问,进而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疑虑。
  让群众接受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开工前,BRT指挥部组织了6波高密度的宣传报道,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的策划指导下,《厦门日报》等市属新闻媒体配合编发BRT稿件500余篇,对市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进行释疑解惑,主动增进沟通。可以说,厦门市的新闻媒体对一项重点建设工程进行如此高密度、大声势、全方位的宣传报道这是第一次。
  不仅如此,BRT建设项目论证期间,BRT指挥部还通过开设投诉电话、建立BRT网站、召开座谈会、深入社区宣讲等多种方式,搭建与市民沟通的平台。细致周到的宣传互动取得了成效,市民从不了解、逐步了解,到继而支持、参与BRT的建设。
  发展快速公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8月2日,就在快速公交线路开通前夕,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厦门BRT的建设与这一精神不谋而合,厦门因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再次在破解“交通难”,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实践再一次证明,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我们城市攻坚克难、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BRT建设期间,国内一些城市就纷纷到厦门考察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经验,对项目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赞誉颇多,认为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产物。
  厦门,已经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
  二、意志,力量,梦想,成就。
  没有冲天锣鼓,没有漫天礼炮,没有豪言壮语,2007年9月25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建设巨幕悄然拉开。仅仅用了短短的11个月,“巨龙”横空出世,BRT1号线、2号线、联络线顺利投入运营。回望工程建设的300多个日日夜夜,BRT这项民生样板工程,展现的不仅是一种创新,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同时更是追随北京奥运对“科技、绿色、人文”治城理念的生动诠释。
  BRT施工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纪录:1号线从第一码头到集美大桥采用高架桥形式,破解了混行难题,创下全国第一个实施高架桥的BRT;参建单位涉及工程、预制、智能化、车辆制造、绿化景观等近200家施工单位,参建人数共有10多万人;是跨区域最广的工程,覆盖思明、湖里、集美和同安4个行政区域。在中心城区的主干道上进行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施工,更是前所未有。如此规模浩大、项目繁杂的工程,在如此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不能不说是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抓紧再抓紧”,2008年4月,何立峰对快速公交中间站设计方案调整报告做出批示。短短的5个字,传达了市委、市政府顺应市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工程建设者又好又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殷切希望。工程施工过程,何立峰多次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顶着炎炎烈日到工地调研,对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再部署。
  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多次到BRT工地进行现场调研。他在调研中指出,重点工程建设,定位要更准确、起点要更高、措施要更有力,使快速公交成为“敢为人先、敢于拼搏”的特区精神又一见证。
  工程的进展始终牵动着市领导的心,BRT早些建成就能早些为破解交通难题发挥作用,就能早些消除对市民的影响,就能早些让市民享有快捷的公共交通。市领导丁国炎、徐模、潘世建、裴金佳等一次次到工地调研,听取一线施工人员意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快,是一种科学的快,合理的快,创新的快。舍得科技投入,善于运用新工艺,合理组织施工,这是厦门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又好又快的三大法宝。
  新观念催生新思路,新思路带来新机制。在BRT的建设过程中,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指挥部模式”又一次显现出非凡的力量。2007年1月19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通过成立指挥部,以集团军多兵种方式投入施工,各级各部门以指挥部为“神经中枢”,争分夺秒,通过实行期限管理、零耗时服务、倒排工期等创新做法,推动项目建设。指挥部把多个部门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形成合力,以雷霆万钧之势,迎难而上,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
  快速公交高架线路是全国首创,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凭着不懈的斗志和顽强如铁的作风,奋战在BRT全线的10万多名参建者,硬是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可以说,在整个施工建设中,有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语的“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日,处处是创新之地”。
  欧阳永金是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二工程管理部经理。他在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建设中担任一期工程项目经理。BRT工程开工近一年来,欧阳永金的工作计划表上,没有节假日只有星期七,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不断创新流程,优化施工工艺,千方百计节省投资成本。施工中,欧阳永金提出了对桥梁桩基进行调整以避开箱涵的建议,仅此一项,就为工程节约投资近2000万元。
  现代经济学常常把技术与管理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创新是它的“中轴”。但创新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BRT建在闹市区,人流、物流、车流十分繁忙,在这样的作业环境,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从一开始,工程建设指挥部就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影响、最大限度地加快施工进度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目标。参建的中交三航厦门公司等施工单位积极作为,调整作业时间,千方百计减少施工噪音和污染。实施新工艺,精心组织施工,争取尽早还路于民。在方案、工程量、工期都有较大调整的情况下,确保了任务的完成。合理交通调度,采取人性化管制,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等。更重要的是,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确保了工程质量。
  由于BRT在岛内采取的是全程高架,如何使建成后的BRT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相融合,是建设者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难关。依据“和谐统一,精致大方”的总体景观设计原则,建设者对高架桥的高度、宽度,桥梁的形状、色彩,对夜景设计,对道路的绿化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施工,想方设法让运营后的BRT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气顺人和,心齐劲足。
  BRT建设的过程,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BRT工程建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繁华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与市民沟通、互动的成功机制,成为了一种典范。组织座谈会,发放宣传手册、致居民一封信,制作宣传栏,开通热线电话,开设网站,及时处理、反馈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真诚的问候,诚挚的歉意,安全的施工,有效地化解民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除了在厦门市各媒体上不间断地进行建设进度、文明施工等专题的宣传报道之外,思明、湖里两区还组织入户慰问沿途居民。拉拉手、唠唠嗑,送上一些小礼物,隔阂不见了,抵触消失了,换来理解和支持。据了解,BRT施工期间慰问居民达3万多户(次)。
  赢得民心,才能赢得政权;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发展。
  三、借我长风,舞成天龙。
  8月的厦门,天空亮丽;8月的厦门,注定精彩。
  8月31日下午,一拨拨的市民迫不及待地赶乘刚刚开通的BRT。宽敞、舒适的“金龙”牌公交车,畅快平稳地行驶在快速公交线路上。车窗外是旖旎的山水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视野非常开阔,心情格外舒畅。欢笑,激荡在“巨龙”的上空;自豪,激荡在干部群众的心底。
  专有的路权、先进的车辆、设施齐备的车站、面向乘客需求的线路组织、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这些优势条件为快速公交实现安全、快捷、舒适提供了保障,也赢得了市民的赞誉。可以说,BRT运营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地彰显市委、市政府对“以人为本,创新和谐”执政理念的落实和兑现。
  作为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快速公交票价的制定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市委、市政府这个为民办实事、破解“交通难”的项目是否能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厦门市快速公交票价的制定过程,始终把握住了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让百姓更多地共享厦门改革发展的成就以及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成果”,市物价局局长林玉泉一语破的。
  为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选择快速公交出行,市委、市政府尊重民意科学定价,由市物价局组织召开快速公交票价听证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建议,最后确定票价。据悉,对于BRT票价,政府财政补贴将近一半。低廉的票价,让BRT真正成为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真情。对于老百姓来说,享有安全、优质的服务,是对出行的首要要求。为此,厦门快速公交场站公司对BRT驾驶员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培训。目前,入选的驾驶员的公交驾龄都在5年以上,在公交集团服务超过3年时间,其间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和有责投诉。从7月18日开始,驾驶员完成了理论、熟悉车辆、运行流程、运行线路等四个方面的训练。
  不少城市都建有快速公交系统,但设置链接线,专门负责接送市民抵达或离开快速公交站点,这在全世界还从来没有过,可以说是厦门的首创。作为快速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设置了29条快速公交链接线,其中20条与快速公交3条主线同时开通。普通公交线路只能覆盖沿线500米的范围,而由于设置了链接线,快速公交主线的覆盖范围达到沿线3至4公里。
  快速公交系统站点的管理模式采用轨道交通的站点管理模式,即:站外售票,分段计费的票务管理模式,使乘客能做到快速通行,收费合理。加上配备了先进的数据化管理的行车调度、站点即时信息处理、票务信息处理和设备信息处理等管理系统,使乘客出行更加方便、准点。
  道畅商熙客攘,路通人和业兴。
  蓝图已经绘就。从厦门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布局图中可以看出,快速公交网络的五条主干线力图把岛内经济发达区域与岛外的同安、集美、海沧连接起来,特别是与同安老城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开发片区、厦门新客站、集美大学城、灌口工业区、杏林片区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BRT开通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畅通工程,从更深层面上说,厦门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还具有促进岛内外联动发展、岛内外居民共享厦门建设成果的深远意义,它将对经济的发展,甚至城市格局的变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一篇题为《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快速公交》的文章中,厦门市委党校课题组这样评价。
  这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热土。BRT已经款款走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变化既然已经发生,就必将继续下去,这是历史的选择。
  在BRT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特区人的智慧,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他们更用一份理性与政府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形成善意的互动。BRT的建设,再次印证了厦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所体现出来的市民的高素质和高修养。
  “以人为本,创新和谐”,是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的原点和终点,也是市委、市政府这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
  执政之道民为先。着力民生,民生为大;着力民心,民心为重。根植于人民的不懈追求,将为我们这座美丽的家园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来源:厦门网2008-09-01)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殷磊
责任者
江曙曜
责任者
吴巧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