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389
颗粒名称: 逝世人物
分类号: K828.9
页数: 3
页码: 554-556
摘要: 本节讲述了厦门逝去人物的简介。
关键词: 厦门市 人物简介 逝去人物

内容

余明 上海市松江县人,1915年8月出生,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上海南京路百货业支部宣传委员。1940年1月起先后任新四军青浦第三支队干事兼青浦县六区区委书记,松江县小昆山、天马山区委书记。1941年1月起历任新四军第六师后方医院副政治指导员、第十八旅教导大队特派员、第五十一团保卫股股长、丹北独立团保卫股股长。1945年11月起历任苏中第二军分区第四团保卫股股长,军分区保卫科副科长、科长。1948年10月起任第三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49年10月起历任厦门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市委常委、检察院检察长、政法党组书记。1954年10月起历任厦门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1959年4月起调任三明重型机械厂党委书记。1960年2月起任三明专员公署副专员、副市长。1962年6月调任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1969年12月起历任厦门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1985年7月离休,曾任厦门市新四军研究会首任会长。2008年4月23日病逝。
  谢白秋 1917年10月出生于泰国曼谷,原籍福建漳州,11岁迁到马来亚槟城。1933年参加进步组织学联,1934年参加共青团,1936年9月参加马来亚共产党,1937年任马来亚槟城华侨抗敌后援会总会常务委员,串联各地的学生抗敌后援会,成立了全马来亚华侨学生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回国。1939年5月,在新四军教导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文教干事、新四军政委项英随从副官,华中《江淮日报》秘书、助理编辑、校对股股长,华中党校警卫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一师政治部印刷厂副厂长、支部书记,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保卫部科员、直属政治处保卫股股长、联络科副科长、审教科副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直属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福州市政法委员会主任、政法党组书记,福州市副市长,福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1年,参加筹办华侨大学并任校党委副书记。1973年5月,调任厦门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离休后被聘担任省侨联第三、四、五届顾问,省高校老体协副主席、厦大老干工委副主任,厦门市关工委顾问,厦门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华侨大学校友总会会长等职。2008年2月21日病逝。
  黄仲咸 1920年出生于福建南安。高小未毕业便去印尼谋生。初当苦力,垦荒务农、筑棚养猪,也当过水手和缝纫工;后从经营农场起家,转投船运业,组建船队;继事商务,组建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终成为闻名遐迩的实业家。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20世纪50年代始,便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后,他深谙科教兴国的重要,慨然捐资2000余万元,先后为南安市中小学和医院建造各类楼宇40幢,又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文学作品和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为家乡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作为亿万富翁,黄仲咸没把财产留给子女,而是散尽千金致力公益。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已有1.6万多名师生获奖或受助,奖助金额560多万元。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的基金。2004年创办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其公益活动覆盖全省73个县(市、区),至2008年累计资助老区、山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达62966人次,发放助学金近3000万元。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他金质奖章,并于1995年为其树碑嘉奖。同年国家教委授予他“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1999年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2000年,黄仲咸回国,定居厦门,几十年来,他捐献给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在“2007年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位列第七名。2008年7月30日在厦门病逝。
  李尚大 又名李霄然,1920年出生于福建安溪,幼时在家乡慈山小学读书,稍长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和集美中学,后先后考入福建学院及暨南大学。毕业后,于1947年出任安溪县蓝溪中学校长,后在厦门与人合资经营“太平进出口行”。1948年9月往香港,1952年赴印尼经商。20世纪60年代,创办进出口公司和和声(木材)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其公司所产的海鸟牌胶合板闻名世界,每年出口量达20多万平方米,为印尼十大木材出口商之一。同时涉足钢铁、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还在万隆开发了一个占地1万多公顷的科学城。
  自1985年首次返乡以后,李尚大经常捐赠巨资举办诸多公益事业,援建多项文教设施,为祖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为泉州黎明大学先后捐建数栋教学楼,被推任为黎明大学董事长。捐资兴建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校舍,为北京外贸大学创设奖学金,协助蔡继琨教授筹建福建音乐学院,帮助集美中学筹资建设综合楼,支持、推动厦门大学创办医学院。他致信有关领导,建议将集美原有5所高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成立后,被推担任第一、二届副主席。1996年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邀请,赴北京参加国庆47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3年,应邀回厦门参加集美学村90周年庆典。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倾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李尚大立碑,并授予他“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2008年11月2日在新加坡病逝。
  孙国庭 1909年11月出生于厦门。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华侨黄石狮开办厦门第一家电影院——豪士电影院,孙国庭就在该院担任放映员。以后又在厦门的金城、开明、中华、思明等多家电影院任放映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去南洋,在新加坡邵氏影片公司等处继续担任电影放映员,曾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厦门,拒绝任伪政府的电影放映员。直至抗战胜利后才重操旧业,在中华电影院工作。建国后曾任厦门市总工会文化艺术工会副主席。1955年调至厦门大学协助建立电影俱乐部,后在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直至1984年退休,是厦门电影放映界公认的元老。2008年8月30日逝世。
  张人希 号伽叶,堂号听风楼,1918年11月20日出生于福建泉州。自幼爱好书画,虽因家贫无力上学,但经数十年刻苦自励,学有所成。张人希一生交游甚广,年轻时即接触弘一法师,并与刘海粟、丰子恺、黄永玉、叶圣陶、俞平伯等大师交游,亦师亦友,深受熏陶。1938年6月在福州参加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队。1939~1944年任《福建日报》记者兼艺术版编辑,1944年7月任晋江石狮区署区员,1945年起任龙溪县政府社会科科员、县政府印刷所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厦门青年日报》采访主任、厦门民教馆办事员、厦门任银信公会秘书。其间受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的影响,发表《新哭秦庭》等揭露国民党政权的文章。厦门解放后任粤侨中学美术教员。1950年10月在厦门参加农工民主党。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在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二期学习。1952年任厦门农工党专职干部,历任秘书处处长、组织部部长、副主委等职,是福建省文联委员、美协福建分会理事、厦门书画院副院长、厦门市美协副主席、顾问、厦门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常委。1978年8月退休,1985年7月改办离休。2008年7月27日病逝。
  张人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中华艺术学会永久会员,对花鸟山水、篆刻、书法均有相当造诣。作品曾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及刘少奇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收藏。代表作有《玉骨冰魂》、《红莲双鸭》、《海防前线鼓浪屿》等,有《张人希花鸟画集》传世。
  吴伟程 1937年9月出生,别名阿敦,福建厦门人。幼时从新加坡回国在厦门念书,1955年毕业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擅长漫画,在校期间就有作品《千言万语诉深情》参加全国美展。毕业后分配在厦门日报社任美术编辑、美术组组长,主任编辑。几十年来从事美编、美术评论工作以及漫画、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品经常发表在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其中漫画《可以理解的感情》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建省文联委员,厦门市美协主席。2008年6月8日病逝。
  吴伟程长期致力于推动美术创作,在培养美术新人,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民众鉴赏水平方面不遗余力,组织策划了多次有影响的展览及创作活动,如1994年、1998年先后率美术家代表团赴新加坡、台湾和金门举办画展,扩大了厦门美术界的影响力。
  陈郑煊 1911年出生于漳州,从小喜爱民间文艺,师承皮影老艺人“牛仔师”学艺。抗战期间,参加龙溪抗敌会宣工团,自编自演皮影戏《抗日英雄小白龙》、《金门失陷记》等,并运用闽南的民谣形式编写了几十首“救亡弹词”,与彭冲等人一道在漳州宣传抗日,利用皮影戏唤醒民众抗日热情。他对皮影艺术进行大胆的改革:增加人物关节活动,使之能开枪、开炮、取物,增大影窗,舞台设计能折合,照明改用汽灯或电灯,能表演飞机投弹、房屋倒塌、战舰行进等,并配以音响。
  解放后,到厦门六中任美术教师,继续从事皮影戏的编演。1954年6月,在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中,由他编剧兼主演的新编现代剧《一把菜刀换机枪》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但此后不久,被错打成“右派”,失去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在厦门中山路摆地摊捏面人。生活虽然艰苦,但对皮影戏的热情不减,每天晚上收摊回家,都在家中表演皮影戏,让家人、邻居欣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郑煊获平反,受邀到碧山小学皮影戏兴趣小组当顾问,热心培养接班人,还教家里的孙子学习皮影表演。上世纪90年代,应台湾皮影艺术界邀请去台湾献艺,与台湾的木偶戏演员同台表演。此后,他克服疾病困扰完成了《皮影戏杂谈》、《皮偶的制作》等7万多字的专著,系统阐述皮影艺术理论,为总结和研究福建省皮影艺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1年2月,入选文化部《中国地方艺术人才年鉴》;2002年2月,获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耄龄双馨”奖。2008年3月12日病逝。
  杨东红 1956年出生,曾任厦门市思明区商会会长,福建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政协厦门市委员会常委、民建厦门市委常委、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政协思明区委员会常委、厦门市东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上世纪80年代,他从厦门燃油站电工岗位上“下海”,与人合伙搞铁件加工,历经坎坷,创业不息,先后创办文山企业集团和东辉投资公司,成为特区人创业的典范。他热心捐资助学、认养特困老人、支援灾区,历年累计向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近200多万元。2008年9月10日因肺癌逝世。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明
相关人物
谢白秋
相关人物
黄仲咸
相关人物
李尚大
相关人物
孙国庭
相关人物
张人希
相关人物
吴伟程
相关人物
陈郑熄
相关人物
杨东红
相关人物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