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事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380
颗粒名称: 公众事务
分类号: D669
页数: 4
页码: 532-5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8年福建省厦门市公众事务发情况,包括厦门市公民意识调查、厦门市民眼中的海西、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意调查、厦门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无车日民意样本几方面情况。
关键词: 厦门市 社情民意 公众事务

内容

【厦门市公民意识调查】 2008年,民盟厦门市委开展了市民“公民意识”课题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和30个电子邮件,回收420份问卷和26个电子邮件,回收率为84.1%。调查对象职业:在校大学生21.3%,公务员8.9%,退休人员14.8%,企业员工8.9%,在职文教医务人员10.8%,居委会干部17.2%,其他17%。文化程度:研究生以上6.3%,大专以上59.6%,中学26%,小学1.2%,其他5.7%。
  调查发现,市民对“公民概念、公民意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占较大比例。但是,被调查者中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对公民、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公民意识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教育、政府要对人大负责、罢工自由未载入宪法等问题,认识不准确或较模糊。
  问题一: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什么?19.7%认为是土地与各种资源,7.8%认为是财政收入,67.2%认为是全体国民,4.6%选择其他。
  问题二:一个国家最无法引进的是什么?9.1%认为是设备,3.4%认为是资金,6.9%认为是技术,78.5%认为是公民素质。
  另外,70.9%的人正确认识公民意识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意识,90.5%的人正确认识“公民”一词含义是“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92.3%的人正确认识公民意识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96.8%的人正确认识公民基本权利中的平等权,72.6%的人正确认识“罢工自由”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35.8%的人了解我国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公民意识教育,56.1%的人了解我国被专家称为“新希望工程”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从2005年开始,87.8%的人了解各级政府要对人大负责,98.2%的人了解依法纳税、服兵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义务。
  对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认为意义重大的占94.6%,认为可有可无的占2.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6%,认为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占1.2%。
  在调查中发现,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党建办、市文明办都暂时没有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计划。在与普法相关工作人员座谈时,发现他们的思维和具体措施都还停留在十七大以前的认识水平,以为提高法律意识自然就提高公民意识了。而法律意识中最重要的是宪法意识,因为宪法中就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他们不大清楚:公民意识中更强调的是国家主人翁意识、人民当家作主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所以,比如《厦门依法治市》(季刊)、《厦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讯》等宣传法律意识的刊物,“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还很欠缺。
  调查还发现,厦门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虽有涉及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但是小学并未作为必考的主科,所以教学效果一般较差。而中学将政治作为必考的等级分计入中考成绩,有专门政治科任老师,所以学生与教师都比较重视,教学效果较好。
  有市民认为,我国的公民意识之所以不如发达国家强,一是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二是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国民素质还普遍低下,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四是在物质没有得到基本满足时,是不可能上升到精神意识上的。但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培养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名词解释·公民意识 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来源:《厦门晚报》2008-10-07)
  【厦门市民眼中的海西】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努力在海西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09年8月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以“海西建设中的厦门”为主题的民意调查。
  1.海西品牌深入民心,厦门发展鼓舞人心。大部分的市民知道海西建设,其中97.3%左右的市民对加快海西建设持支持态度;82.8%的被访市民表示海西建设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布局,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76.9%的被访市民认同海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表明,市民高度肯定海西效应和厦门发展。近五年来,高速公路及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温福、福厦、厦深等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全省建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主干网;闽台经贸合作更趋紧密,台商投资势头强劲,产业对接加快;海西版图不断扩大,浙南、江西、粤东的相邻城市,积极融入海西,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闽台文化交流持续升温,两岸民间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好戏连台。正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海西的脉搏,体会到了厦门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被访市民(97.3%)在调查中都表示了对加快海西建设的支持;93.2%的被访市民认为,加快海西建设对加快厦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7.2%的被访市民认为,加快海西建设是推动厦门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85.3%的被访市民认为,厦门作为海西的重要中心城市,依托积累的经济基础,兼具对台优势,再乘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东风,必将能够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对于海西建设的发展前景,81.7%的被访市民表示非常看好。这说明国务院《意见》将海西的战略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西建设的全面提速,两岸交流合作的加快推进,都给厦门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这一点,在厦门市民中产生了积极共鸣,认为这是厦门继当年设立经济特区后迎来的又一次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同时,厦门市民也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认为要保持高度清醒,要看到并正视厦门的不足。
  2.开启两岸交流新篇,更好发挥对台优势。91.4%的被访市民认同加快海西建设将对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对台优势中,语言、文化优势,发达的交通优势及宗亲的血缘优势分别得到市民群众85.6%、85.3%和73.1%的认可度。市民的建议意见主要集中在对台交流与合作,其中又以经贸为核心,占被访市民的80.6%;其次是旅游观光,占75.8%;文化交流占71.8%;民间往来占70.6%。这一结果表明市民高度认同厦门的对台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的变化,加快海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应该说,这项工作在厦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泛的民意基础,从“小三通”凸显的地域交通优势,从闽南话、功夫茶体现出的“五缘”渊源,闽台这种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优势被市民群众广为认同。对于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市民群众不仅认同,更是欢迎和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两岸关系出现回暖,市民对加快两岸经贸合作,推进民间往来,共克时艰、共同发展的愿望表现得尤为强烈。
  (来源:厦门网2009-08-2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意调查】 为了解市民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感想,对厦门发展的感受,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2009年国庆节前夕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民意调查。
  98.5%的被访市民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94.6%的被访市民认为所取得的成就“很大”。对所取得的成就的认同度:21~30岁的年轻人为88.3%,41~50岁中年人为97.6%,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认同度最高,为98.9%。
  市民积极评价国家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80.2%的被访市民认为在各项事业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最突出,90.4%的被访市民认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90.6%的被访市民认为外出更加方便,89.6%的市民认为生活消费品非常丰富,80.5%的市民认为居住环境改善了,80.4%的市民认为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大多数市民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盛赞改革开放。调查显示,近85%的市民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人民的拥护,更有95.7%的市民盛赞改革开放。此外,90.3%的被访市民认为反腐倡廉、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机制与体制相对滞后等问题是中国今后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
  对厦门的发展成就,98.5%的被访市民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让市民感到变化最大的分别是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市民的认同度分别达到88.1%和85.6%。同时,厦门市在住房、医疗、低收入人群保障等各项民生保障上的突出成绩,也获得73.9%被访市民的认同。日益完善的社会法制,不断提升的城市文明,也受到多数市民的称赞,71.7%的被访市民对此表示了认同。对厦门今后的发展,80.2%的被访市民认为要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发挥经济特区优势;88.6%的被访市民认为均衡岛内外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厦门发展的一个重点。
  97.7%的被访市民表示,他们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78.4%的被访市民表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关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及相关宣传报道。74.9%的被访市民认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72.2%的被访市民表示,将踊跃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人们最关注国庆阅兵和焰火晚会。还有很多市民表示,对国庆期间的维稳工作十分关注。
  (来源:厦门网2009-10-01)
  【厦门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历时5个月,对象为全市6个辖区中年满11周岁以上的具有非农业户口或农业户口的常住人口,样本量为全国同类调查的8倍,实施电话调查800份,发放书面问卷调查4200份,回收有效答卷4752份,回收率95.04%。
  1.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及其身边人阅读情况的评价。81.7%的市民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高于全国69.1%的比例。只有4.8%的人认为阅读越来越不重要、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没影响。而近半市民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太满意,39.31%认为自己读书数量比较少,6.7%认为自己读书数量很少,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读了很多的书。除了认为自己读书不够多以外,超过半数的市民觉得自己身边的人读书数量较少。
  2.关于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依然是市民每天最常接触的,占83.8%。其次是电视和互联网,分别占80.1%和41.6%。报纸、图书、杂志合计阅读时间超过上网时间,纸质阅读仍是市民的主流阅读方式。市民普遍认为,不习惯在屏幕上阅读长篇文章,往往将需要仔细阅读的段落或太长的材料打印出来阅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或深入系统学习,90%以上的受访市民认为纸质载体的阅读效果更好,并能有效减少疲劳感。然而,即便是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的市民,亦有84.2%表示纸质媒介同样是自己每天最经常接触的,并且该群体图书阅读量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年均阅读图书10本以上的占49.8%,超过1/3的网民年购买图书在12本以上。
  3.关于阅读方面的支出。77.73%的受访市民的文化消费均集中于购买书报杂志,比购买影视作品及观看影视的文化消费高出7.4倍,比观看音乐会、演出、体育等其他消费合计数高出7倍。从市民阅读的途径看,主要是以购买为主,占67.1%,比全国同类比例高17.2%。在购买图书种类上,教材教辅约占1/3。2008年,全市人均消费图书约13册,人均图书消费金额约133.7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6.7%左右。市民年购书消费额56.5%集中在100~500元之间。
  4.关于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厦门市民的图书阅读率并不高。2008年厦门国民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为58.7%,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明显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加拿大为89.7%、新加坡为78.6%)。调查表明,厦门国民阅读率与年龄呈反比,与收入呈正比:年龄越大,读书的人相对就越少;收入越高,阅读率也较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知识与财富的良性互动。就平均阅读量而言,厦门市年人均阅读图书约8.6册(含网上阅读),与2004年上海市年人均阅读量相当。但与全球阅读量较多的国家比(以色列为64本、俄罗斯为55本、美国约为50本),厦门人均阅读量差距还很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受访市民都认为自己的读书时间在继续减少。
  5.关于阅读时间。调查表明,51.3%的被访市民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时间”。而认为“不爱看书”、“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缺少读书氛围”和“书价过高”的被访者均不超过两成。从性别看,强调“没时间”读书的人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不爱看书”的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当;在“不识字”、“没文化”等“文化水平低”的原因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从年龄看,“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主要为正在上班的中青年。
  (来源:《海峡导报》2009-04-23)
  【无车日民意样本】 2008年9月16~22日是厦门第二届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目的是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多步行,多使用公交和的士,少开私家车。为了解市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海峡导报》开展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受访者年龄在15~74岁之间,职业包括:公务员、学生、教师、工程师、文秘、业务员、技术员、财务、广告策划、护士、金融顾问、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媒体从业人员、退休干部、营业员、建筑工人、搬运工等。
  问题一:假如您是有车族,您愿意在“无车日”放弃开车,改搭公共交通工具(公交、的士)吗?回答“愿意”的为82.3%,回答“不愿意”的有17.7%。在调查中,尽管有八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无车日”当天放弃开车,以支持环保,不过其中有许多受访者含蓄表示,还得根据当天的客观实际考虑,比如约谈客户、有重要业务等,如果当天行程有这样的安排,还是得用到私家车。
  问题二:假如您是有车族,您愿意在平时降低它的出行率,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吗?回答“愿意”的为8.9%,回答“不愿意”的有91.1%。愿意在平时放弃或少用私家车的人不到一成。一位受访者很自然地反问:“如果平时不开,车买来干吗?一辆车多少要十几万,要么不买,如果买了,不太可能把车停家里,又搭公交出门。”许多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开车便利很多,而且有依赖性,碰上车送修或保养的那几天,会觉得不习惯,出门也都打的。
  问题三: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没私家车”占52.6%,“票价便宜”占54.2%,“方便”占42.2%,“快捷”占14.6%,“舒适”占4.7%,“环保”占36.5%。
  问题四:您不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等车时间长”占70.3%,“拥挤无座位”占60.4%,“车速慢”占53.1%,“换乘不方便”占32.3%,“站点离家或目的地远”占25%,“票价贵”占4.2%,“高峰时打的难”占44.3%。调查显示,公交车等候时间太长、车上拥挤没座位、车速慢、高峰时打的难,成为受访者不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厦门普通公交车平均运营时速只有12公里,的确太慢。厦门的公交有时不够准点,候车时间太长,有些线路拥挤,有些线路乘客却不多。
  问题五:哪些因素可能使您放弃使用或购买汽车?(可多选)“油价上涨,养车成本太高”占67.7%,“交通太拥堵,行车难”占70.8%,“停车难”占67.7%,“公交车快捷舒适,不误点”占19.3%,“随时能打到的士”占25.5%,“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污染”占50.5%。在调查中,有五成受访者表示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放弃购买小车。不过,选择这项的受访者几乎都附加了行车难、成本高、停车难等几个前提。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首先考虑的还是便利,其次才是环保。
  (来源:台海网2008-09-22)
  【厦门旅游服务质量调查】 2009年初,厦门市旅游局组织开展的“万名游客评厦门旅游服务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出炉。本次问卷调查工作采用分时段调查的方式,重点在2008年的春节、国庆两个黄金周,及五一、暑期等旅游旺季期间实施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0份,回收调查表6037份,回收率为75%。接受调查的游客遍及全国21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调查显示,游客对厦门导游、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景点环境、旅行社、旅游车船的服务质量、旅游商品、旅游文娱等7个调查项目的总体评价的满意率(含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都在90%以上。这7个调查项目的满意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1)导游的服务 质量、旅游景区景点环境质量、旅行社 的服务质量为96%;(2)旅游酒店的 服务质量、旅游车船的服务质量为 95%;(3)旅游文娱的总体评价为 93%;(4)旅游商品的评价为91%。而 游客对上述7个调查项目的不满意率仅 为1%。其中,游客对旅游商品、旅游 车船、旅游酒店服务质量和旅游文娱的 不满意率,均比2007年有所下降。(见表121)在游客感兴趣的鼓浪屿旅游资源评 价中,参与问卷调查的6000名游客, 有4536名游客认为鼓浪屿的海滩海岛、 建筑风貌更具吸引力,占76%。其他 兴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文物古迹、 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旅游购物、饮食 烹饪、海上娱乐、音乐会、节庆活动以 及医疗保健。
  在游客对乐于看到的鼓浪屿历史商 业街区规划倾向哪种类型的评价中,有 4491名游客认为,鼓浪屿应当淡化商 业氛围,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艺术元 素,占受调查游客总数的75%。其他 倾向人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增加绿化、座 椅、咖啡馆等休闲场所,建设一处休闲 广场,体现欧洲小镇的风格以及其他 类型。
  在被问及鼓浪屿的文化气氛、文娱 活动与听说的是否一致时,有3608名 游客认为是一致的,占受调查游客总数 的60%;有1085名游客回答为否定, 占受调查游客总数的18%;其余游客则未作评价。
  “万名游客评厦门旅游服务质量” 活动是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旅游行业中进行的,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年。2008年的调查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游客总 体对厦门旅游服务环境满意度比较高, 特别是对旅游文化和娱乐、旅游商品的 现状不满意度比较低;二是对导游的服 务质量评价比较高,位居满意度第一, 这在全国罕见;三是景点文化内涵和管 理水平的提升、旅游用餐质量的提高、 车船能按时保质量等,这些都是旅游部 门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厦门网2009-02-10)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