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332
颗粒名称: 科研院所
分类号: G322.24
页数: 4
页码: 456-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8年福建省厦门市科研院所情况,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厦门市 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所

内容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
  【概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实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经费总收入近1.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收入12500多万元;横向任务经费收入3500多万元,总到款额同比增长35.3%。新签科研项目合同146项,合同金额10300万元;新签横向服务项目、技术开发项目185项,合同总额6700万元。全所共发表论文168篇,其中SCI56篇,EI1篇;申请专利3项,获得授权1项;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科学期刊《台湾海峡》4期。完成各类项目结题验收21项,其中科技部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项目6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所长基金项目3项。6月,海洋三所蓝东兆等9名专家入选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
  【日本无针乌贼种质遗传与全人工养殖技术通过鉴定】 4月16日,厦门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科研人员完成的“日本无针乌贼种质遗传与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进行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总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开展日本无针乌贼种质资源修复研究工作。该项目对日本无针乌贼个体表型变异、群体遗传结构、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等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为其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对日本无针乌贼形态学、繁殖生物学、养殖生物学和规模化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进一步完善了头足类研究理论体系,并初步建立起一套全人工繁养殖技术工艺。
  【深海嗜热细菌及噬菌体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鉴定】 4月9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章晓波研究员等人完成的“深海嗜热细菌及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在深海嗜热细菌及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深海微生物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技术平台,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努力,从深海热液区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裂性高温噬菌体,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溶原和裂解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同时发现20种与噬菌体感染相关的细菌蛋白,从这些嗜热菌及其噬菌体中克隆并鉴定出11种高温酶基因。此外,建立产电细菌的筛选平台和分离技术,获得一株具有应用前景的产电细菌;筛选和鉴定出在浸矿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的120株耐酸、嗜热细菌,为深海热液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是中国大洋协会“十五”计划项目——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其应用的组成部分。该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及随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对相关的基因进行敲除验证和蛋白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深海嗜热细菌的热适应机理和冷适应机理。
  【全国首个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落户厦门】 10月14日,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在海洋三所成立,这是全国成立的首个有关海岛的科研机构。该研究中心以国家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为国家海岛权益、海岛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以保护海岛生态自然资源和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的咨询服务机构;涉及海岛权益与国防安全战略研究、海岛灾害防御及共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协议签订暨启动仪式(市地震局提供)生态安全维护与修复技术、海岛生态保护规划与价值评估技术等10余个研究方向。其工作人员主要由海洋三所与海岛研究有关的科研队伍组成。年内,海洋三所完成29余个海岛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0项、省市项目17项。2002年,《厦门市辖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成果受到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较高评价,并纳入《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务院批准,厦门市颁布实施。(龙邹霞)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概况】 2008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各类科研纵向项目(不包括渔业资源、环境、病害监测、水产品检测等任务)120多项,到位经费突破1450万元。其中,新立纵向项目26项,经费385万元;横向项目48项,经费648万元。通过鉴定、评审或结题验收项目26项,其中水产生物太空搭载与诱变育种研究项目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鱼鳞、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研究、水产病害远程诊断技术研究等5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鲍鱼脱板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及鲍苗规模化健康培育新技术的开发、漠斑牙鲆人工育苗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日本鳗鲡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光裸方格星虫亲体培育新技术研究、活鱼运输船应用闭式循环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等12个项目取得明显的进展,进行了阶段性现场验收。
  年内,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真鲷雌核发育及复壮选育技术研究等2项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受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全年发表学术论文58篇。
  【水产生物太空搭载与诱变育种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2月29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水产生物太空搭载与诱变育种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目研制出带水和不带水的水产生物太空搭载系统,先后4次搭载水产动植物23种,其中15种存活返回,解决了水产生物太空搭载及保活关键技术,保证了水产生物太空搭载成功率。通过对存活返回的15种生物进行培养和遗传变异分析发现:搭载组卤虫卵孵化速度、孵化率、生长速度和怀卵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搭载组蒙古裸腹溞蛋白质、EPA、DH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利用RAPD和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搭载的卤虫、细基江蓠及坛紫菜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分析,部分基因位点差异显著,搭载组鳉鱼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周期缩短,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太空诱变育种是水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为中国今后水产生物太空搭载与诱变育种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海水养殖鱼类单殖吸虫病防治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9月10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海水养殖鱼类单殖吸虫病防治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验收。
  该项目组对福建省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大黄鱼、石斑鱼等74种鱼类单殖吸虫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3种鱼类有单殖吸虫寄生,鉴定单殖吸虫24种,发现一个新种,5个地理新记录,在鱼类单殖吸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成果。研究温度、盐度、PH等理化因子对新本尼登虫虫卵发育的影响;筛选出3种防治单殖吸虫病经济、有效的药物,并制定了综合防治措施,养殖真鲷成活率比周边养殖户同期高20%~30%。
  【鱼鳞、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2月21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鱼鳞、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以罗非鱼鱼鳞、鱼皮为原料,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摸索出合理的鱼鳞、鱼皮熬胶优化工艺;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鱼鳞、鱼皮提取胶原蛋白的生产路线及工艺;设计和建设鱼皮、鱼鳞酶法工艺提取胶原蛋白的中试生产线,并制定鱼类加工下脚料提取胶原蛋白的技术规范。中试产品经检测达到GB6783—94食品添加剂明胶的标准和GB235—98药用明胶标准。在凝胶方式上设计连续的机械冷却凝胶方式代替传统的冷风凝胶,缩短生产周期;采用化学法使鱼皮和鱼鳞自动分离,符合产业化需求,具有创新性。
  【三都湾水产养殖容量监测与养殖规划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0月18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海洋局三都湾水产养殖容量监测与养殖规划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首次以底质硫化物为指标,采用实地调查估算法,以网箱可养水域单位水体的鱼类承载力测算网箱养殖容量;以活性磷酸盐供需平衡法和Tait沿岸能流分析法估算藻类、贝类养殖容量。该成果对三都湾及其他类似港湾的水产养殖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南日岛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项目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海洋三所提供)通过鉴定】 12月29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南日岛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首次对中国独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及规划,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通过对南日群岛海洋生态调查与保护建设研究,制定《南日岛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明确规划期内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指导南日岛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鱼油微粒化工艺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2月21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鱼油微粒化工艺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项目以褐藻酸钠为主要壁囊材料,采用喷雾定型固化法,研究不同浓度、不同鱼油包埋量、不同微粒固化方法等,制成微粒化固体鱼油,并研制出符合相关鱼油标准的微粒化固体鱼油胶囊产品。喷雾定型法的鱼油微粒化固化技术为世界首创,可在微胶囊食品加工或固化食品、固化药品、固化香精加工中广泛应用。同时,提出将喷雾—钙化定型工艺应用于微粒化鱼油的制备,具有创新性,并申请喷雾定型固化方法发明专利。(黄培民)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概况】 2008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加紧平台功能与效益的发挥与落实工作,完成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研发平台建设任务。承接课题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获得资助任务量成倍提高,全年承担研发项目30项;学术水平有所提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各课题均不同程度获实质性研发进展,研究领域已深入分子水平,发表论文15篇,通过结题验收项目5个;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进一步提高,1个项目获2008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设备设施技术含量居省内领先水平。
  【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项目第一期建设完成】 年内,由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项目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建成由1个分析测试中心和8个专业实验室组成的花卉种苗研发公共平台,总面积3000平方米。新建PC透光板方钢结构、电动双层遮阴、水帘风机降温、室内循环气流的实验与生产温室5000平方米,装配环境自动化控制的智能数控育苗设备4180平方米。引种国内外各色花卉品种500个。完成园区配套建设工程11项。产业化生产花卉苗木109万株,吸引花卉企业40家进驻园区开展营销业务,全面完成合同指标与任务。
  【耐盐碱保水剂研制成功】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先后投入经费25万元,成功应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节水保湿袋,为新疆昌吉缺水地区提供节水造林技术服务,提高造林成活率一倍以上,推广应用面积100亩。应用高吸水性树脂开发出种衣剂、土壤改良剂、苗木移栽剂、节水保湿袋、多彩水晶花泥等系列产品。项目获2008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析检测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 建成花卉技术研发、分析测试与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为植物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及企业产品检测提供技术服务平台。2008年经过规范化建设,该标准化实验室于年底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可对外提供生活饮用水、食品、茶叶、果蔬、饮料、肉类、水产品、佐料、土壤、水源、空气等检测分析服务项目150个。
  【厦门市花三角梅综合利用】 2008年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为厦门市花三角梅开拓新用途。发现从三角梅花中提取的甜菜色素具备食品与医药功用,并初步完成三角梅甜菜色素的提取、制备技术研究,向中国专利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该项目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项目及市级重点项目共同立项资助。
  【厦门亚热带花卉展示销售中心扩建】 2008年,厦门亚热带花卉展示销售中心完成展位扩建任务,总面积1万平方米,形成花卉企业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展示与交易区,为新品种研发与推广提供直接的链接渠道。园区入驻花卉企业增加至50家,集中展示各花卉企业的品种、产品及相关技术,同时提供各色花卉产品销售、配送、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等综合性服务。(刘志成)
  福建海洋研究所
  【概况】 2008年,福建海洋研究所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海洋科技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海洋强省的建设,在省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全所干部职工发扬“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全年新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76项,合同总额2018.1万元,同比增长11.6%,创历年最好成绩;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篇,提交技术报告76本;该所完成的《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预测性影响评价》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杨顺良研究员被授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海洋化学研究室主任陈岚获厦门市劳动模范称号。
  全年承担省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任务39项,完成宁德市三沙湾用海规划、福州市闽江口用海规划、泉州市和莆田市湄洲湾(南北岸)用海规划等区域经济重点技术项目。由该所承担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管理系统(泉州示范区)”项目,创新海洋信息共享应用的全新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市的海洋管理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推动福建省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积极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监测实验平台发展,年内,完成国家省市重点海洋环境监测项目22项、省科技重点项目1项、省海洋环境治理规划启动项目1项。继续发挥“延平2号”海洋科考船的海洋调查优势,并拓宽海域调查范围,努力构建以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域的科研平台,为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海洋科研提供服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完成中国援外人力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开办葡语国家海洋渔业管理研修班、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英语班)、海岸带管理综合研修班,为57个滨海发展中国家培训103位的官员及技术人员。该所与几内亚国家海洋渔业中心和尼日利亚国家海洋研究所建立海洋合作交流关系。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预测性影响评价》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海洋研究所杨顺良研究员主编的《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预测性影响评价》专著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预测性影响评价》是《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项目的研究专题之一。该专著运用地理学、遥感学、海洋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全省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考虑,分析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围填海需求、环境保护与修复用海需求,采用分层次筛选法和综合分析法,结合水动力环境、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海洋资源与环境价值损益、社会经济损益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对各海湾的围填海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预测性评价,并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数综合分析和筛选海湾围填海优化方案,评估其可行性和环境适宜性,为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预测性影响评价》的出版,对地方政府海洋经济规划发展、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泉、漳10县(市、区)海洋功能区划修编获省政府批复】 4月15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编的“泉州市沿海五县(市、区)及漳州市沿海五县(市区)县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项目通过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等专家组成专家审查组的评审。评审小组认为:修编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海洋局和福建省有关海洋功能区划的技术导则和技术实施方案,根据海洋和海海岸带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确定各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和兼顾功能,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正确。修编后的区划基本合理,可与《泉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7年修编)及《漳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7年修编)相衔接。12月,省政府批复通过《泉州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和《漳州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
  【虾池对虾牡蛎生态混养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通过验收】 9月12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担的“虾池对虾牡蛎生态混养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通过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厦门大学等省内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验收。评审组认为:该课题组基本摸清虾池中牡蛎养殖的方式、养殖密度和苗种规格等对虾生态混养技术,掌握了对虾牡蛎生态混养的成长关系以及饵料、水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对混养的相关作用和处理办法。项目组完成合同任务的技术指标,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延平2号”科考船首次驶进东海南部海域执行“国家908专项”项目】 福建海洋研究所的“延平2号”科学考察船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海洋科研调查船。2008年,该船首次驶进东海南部海域执行“国家908专项”项目,连续作业77天,海上调查航行24738公里,创下该船下水14年来海上作业时间最长和航程最远的新记录,打破该船传统的调查海域范围,由原来的台湾海峡到南海北部的南珠江口向北延伸到长江口。该科考船作为国家志愿船计划的首批五条海洋综合调查船,新增德国进口的船舶波浪观测雷达,更新深水测深仪和自动气象仪,增加海洋科考新项目,提高该船的海洋科考调查能力和扩大海洋调查区域。年内,该所充分发挥“延平2号”科考船的海洋科考调查平台作用及在台湾海峡及南海区域海洋调查的优势,加大与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厦门环境监测站、莆田市环境监测站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全所完成9个航次的海上科考调查任务,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国家908专项-DX28/29区块地形地貌调查(东海长江口)”、“国家908专项DX-31(泉厦近岸海域海底地形扫测)”任务、“国家908专项-ST06区块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闽浙沿海水的分布及动力对上升流区的影响”调查任务、“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调查任务。全年海上航行安全工作137天,航程18010海里。“延平2号”科考船不仅是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重要海上科学调查平台,也是对台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厦门市海洋科普教育的新平台。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欣欣
责任者
林义
责任者
龙邹霞
责任者
黄培民
责任者
刘志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