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084
颗粒名称: 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 厦门 市委 综述

内容

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省委关于在海峡西岸建设“两个先行区”的重大部署,较好地保持厦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13538美元和9304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9.6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3亿元,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41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20亿元,分别增长17.7%和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分别增长11.4%和11%,基本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结合厦门实际,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适时调整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做到进退有序,较好地把握主动权。二是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开拓市场,调整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着力巩固出口市场,稳定海外市场份额。同时,拓展国内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帮助企业共渡难关。三是下大力气促进投资增长,着力推进各重大片区、工业集中区和商务营运中心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政企、银企良性互动,落实建设资金,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如期建成见效。全市各重大片区、工业集中区、商务营运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投产,带动一些大型项目落户动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集聚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四是着力增强发展后劲。通过海域和内湖清淤整治、土地置换等方式,在环东海域、杏林湾、五缘湾、湖边水库、海沧港区、保税区二期、机场三期等重大片区累计增加约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五是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六是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金融、物流、信息、商务会展、邮轮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继续大力推进以“四个加强”、“四个破解”(即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破解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交通难问题)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巩固中提高。针对上半年物价波动的新情况,及时对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动态补助,及时提高居民最低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供水、供电、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山体公园、步行道系统、城市绿化美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有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分配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已有2200户低中收入家庭选房入住。同时,启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工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依托市级综合性医院设立15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暨社区门诊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推进一批综合性医院新(扩)建工程建设,长庚医院一期投入使用,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就医难”得到缓解。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及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大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工程首期3条线路及其配套的链接线开通运营,日营运量达20万人次,在疏导城市交通上发挥重要作用;继续深化公交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加强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城市公共交通和岛内外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交通难”问题明显缓解。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岛内外中小学新(扩)建工程,新增学位2万多个,普通高中学生有95%在三级以上优质达标学校就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64%在公办中小学就学,落实减免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杂费的政策措施,“就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着力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快理顺、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完善工业集中区周边“金包银”工程建设管理和分配机制,做好转产转岗农民渔民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工作,扎实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成效,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厦台交流合作的实效和水平。
  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以及省委关于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部署,把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和两岸实现“三通”的机遇,大力加强对台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厦门在对台工作中的先行先试和前沿平台作用。落实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海西论坛”上宣布扩大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五项新举措。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率领的中共厦门市委参访团顺利完成赴台参访任务,率先实现两岸基层政党交流的双向互访,取得两岸交流的新突破。东渡国际邮轮中心暨厦金客运码头和五通对台海空联运码头投入使用,大陆居民经金门赴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顺利启动。厦金直航第二航线开通,进出境旅客经厦门中转往返两岸各地的海空联运实现无缝对接,每天往返28个班次,厦金航线进一步成为两岸同胞往来的重要通道。两岸定点包机直航启动后,厦门机场成为大陆5个航点之一,厦门航空公司成为大陆6家执飞公司之一和最早在台设立办事处的大陆航空公司。全年经厦门出入境台胞99.4万人次,占全国出入境台胞的22.8%。台中四县市和澎湖县行政首长分别率团首航访问厦门。厦门还成为两岸直接通邮的封发局。全年实际利用台资7.1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35.15%。富士康等一批大中型台资项目落户厦门市,富邦集团、台湾人寿获准来厦参股合作,厦门成为台资金融机构落地大陆的第一个城市。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扩建工程和闽台中心渔港农产品交易中心落成暨台轮停泊点建成启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厦门进口台湾水果总量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08年有1627吨、188批次,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厦门卫视信号覆盖台湾全岛,接收用户近13万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台交会、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第三届两岸青年联欢节、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组团赴台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台湾)农产品产销研讨会等,两岸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更加密切,厦门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
  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本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不止步”的创建理念,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凝聚合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浓厚创建氛围,掀起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巩固创建工作点评会等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各种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创建工作的均衡发展和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2008年再次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赢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厦门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全市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运用话语权,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为贯彻落实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鼓与呼。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年底,全市拥有文化艺术中心、外图厦门书城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以及18个博物馆、纪念馆和8座公共图书馆;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6%,有线电视总入户率为97%,提前4年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涌现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歌仔戏《邵江海》等一批精品力作。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厦门已成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基地之一,文化会展、网游动漫等产业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6%,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五、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支援抗震救灾和对口援建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组织开展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以实际成效赢得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灾区人民的普遍赞誉,2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7个集体和29名个人受到国家相关部委表彰,11个集体和286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其中6人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功臣。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全市援川赈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援川赈灾工作,迅速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领导机制、前方指挥和后勤保障机制、与灾区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参与救灾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快速反应、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有为有序有效地开展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总计向灾区一线派出13支救援队伍、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生产调运价值2000多万元的灾区急需物资设备,全部治愈转入厦门救治的162名灾区伤病人员。主动承担占全省援川过渡性安置板房建设任务的46.8%即1.7万套的建设任务,并提前建成交付使用。全市累计捐款3.34亿元,并捐助总值约3000万元的救灾物资。迅速成立厦门市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重建前方分指挥部,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彭州市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等4个镇的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中央关于“财政安排的援建资金不低于上一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1%”的要求,筹措落实援建资金。按照“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本,区分轻重缓急,以建设永久性安置房和学校、医院等为重点,帮助灾区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已开工建设10个援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建成清平小学白鹭楼并交付使用。
  六、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给稳定工作带来的新的困难和挑战,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始终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下大力气抓好“平安厦门”建设,千方百计维护安定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基层治安力量联动协作机制,大力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恶性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得到巩固。深入开展区委书记大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活动,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有效应对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厦门市的影响,确保厦门返乡客流平安顺利启程。全力维护奥运期间社会稳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厦门传递活动。迅速妥善地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级各部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的发生。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国综治先进检查验收组对厦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七、加强党的建设,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紧密联系厦门实际,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纪委两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重点抓好各级党委学习中心组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市委学习中心组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带动全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宣传舆论声势。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分别召开全市区委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镇(街)书记等座谈会,以会代训,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市委全委会工作规则,坚持市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和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制度。坚持和完善市委常委会制度、市重大项目会议制度、市委专题会议制度等,对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坚持集体研究决定,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一线挂职锻炼,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选拔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坚持下派干部到基层工作,从市直机关和镇(街)选派50名党员干部到2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驻村任职;参照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做法,招聘91名村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重点工程征地拆迁任务比较重的村及部分老区山区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密切各套班子之间的团结协作,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有效凝聚全市上下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强大合力。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中央和省委、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深入各重大开发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监督检查,组织市政府特邀巡视员开展重点工程巡视,确保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2008年全市查结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22件、22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8人,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同时做好“一案一整改”工作,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集中治理建筑领域的工程招投标问题,制定出台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的16项措施,有效遏制这一领域案件易发多发的态势。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权和行政自由裁量权,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等,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继续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巩固发展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奕田
责任者
庄荣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