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022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
页码: 26-2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改革开放30年厦门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厦门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厦门良好的对外形象不断得到提升。两岸人民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断得到拓展情况。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文化事业 厦门

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推进厦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氛围、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30年厦门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自觉主动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共同建设好发展好厦门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了又好又快推进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把厦门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把握更加到位、运用更加科学;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普遍呈现出敢闯敢试、开拓进取、求变求新、开放包容的良好状态。30年来,厦门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首创”、“率先”和“第一”,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中较好地发挥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高。
  30年来,厦门市努力在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上下工夫:“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全市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突飞猛进,1996年提前实现了“双基”,2005年又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前,每万人中约有1400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居全国前列;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全市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区精神”、“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大力弘扬;《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和“十不准”规定一直为人们普遍所遵守和践行,广大农民自觉移风易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团结、奋进、融合、温馨、诚信成为现代厦门人的精神品质,扶贫济困、热心相助、热情好客、友善待人已成为当代厦门人的显著特性。人们踊跃参加美化环境、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各种公益活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等许多文明风尚成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自1990年代中期起一直高居95%以上,最近8年更是连续名列全省前茅。据不完全统计,“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收到社会捐款已经超过7000万元。自1996年以来,厦门市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1997年,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组织全国十家主要新闻单位先后把厦门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重点向全国宣传推广,2005年,厦门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2008年,又以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2007年,厦门市荣获“全国宜居城市”榜首,和谐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今日的厦门,逐步成为温馨和谐、文明协调、充满活力、鼓励创业的现代文明城市。
  三、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30年来,厦门全方位、高品位推动文化建设,认真组织文艺创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生产创作了电视剧《侨魂》和《追逐墨尔本》、电视文献片《陈嘉庚》;长篇传记小说《天堂没有路标》、散文集《真水无香》;歌剧《阿美姑娘》、高甲戏《金刀会》、南音乐舞《长恨歌》、歌仔戏《白鹭女神》和《邵江海》、音乐话剧《雁叫长空》;歌曲《居住》、交响乐《土楼回响》;漆画《花季》和《大年》;摄影作品《中华男儿》;动画片《嘿!星星狐》等50多件各类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电视剧《侨魂》和《追逐墨尔本》、歌曲《居住》、歌仔戏《邵江海》和传记文学《天堂没有路标》等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中歌仔戏《邵江海》还荣获中国艺术最高奖——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还有220多件各类文艺作品获省级奖项,不断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专业艺术团体6个,剧院6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达246.86万册(件);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期刊杂志26种,录音制品25种,录像制品76种,电子出版物68种。全市共有广播频率5个,电视频道5个。截至2007年底,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6%,全市有线电视总入户率为96.7%,提前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全面实现农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持续、精心组织“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展示、书香鹭岛活动月、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以及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了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厦门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3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厦门市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电台从只有一个频率,发展到五个频率;电视从无到有,现在拥有四个地面频道和一个卫星频道,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传媒发展迅速。厦门广电集团自2004年组建运作以来,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由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事业和产业的双发展。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5.2亿元;市属报业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办报方式、融资、发行等一系列改革上取得成效,厦门日报社发展成为包括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生活报、台海杂志、双语周刊和厦门网、华亿传媒、印务中心、发行公司等的传媒集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目前厦门日报社经济实力居全国报业30强。厦门市新闻事业以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为己任,遵循新闻规律,跟随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反映人民呼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影响力。厦门市新华书店顺利并入省新华发行集团;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活力不断增强;文艺团体改革稳步推进,歌舞剧团与影剧院实现院团合一,爱乐乐团走出一条民办公助的新路子。小白鹭民间舞团、市戏曲舞蹈学校、华夏少儿艺术中心“三合一”组成厦门艺术学校,形成国家院校与地方院校、院校与文艺团体、办学与社会“三结合”的新体制和教学、创作、科研、表演、培训和对外文化交流有机结合的新运行机制,等等。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面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商品油画业、传媒业、图书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网游动漫业、文娱演艺业、钢琴制造与培训业、文化会展业等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文艺、演艺、报业、动漫网游、出版发行和广播电视为基本框架的文化产业体系。其中,商品油画业已成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基地之一,文化会展、网游动漫(研发方面)等产业已经居全国前列,传媒业、印刷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品拍卖业等居全省前列。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等一批实体品牌正在形成,世通华纳、光合作用、青鸟动画、大拇哥动漫等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2007年,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02.948亿元,占全市GDP增长的7.48%,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五、厦门良好的对外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30年来,厦门坚持文化建设“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多次成功举办重大文体活动。近年来,厦门市已成功举办国际友城艺术节、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连续六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四届世界合唱大赛以及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大型文艺晚会、2006年央视“海峡月中秋情”中秋文艺晚会、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鼓浪屿钢琴艺术节等具有国际和全国影响的重大文体活动,一批致力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现城市文明形象的文化活动正在形成品牌,厦门国际马拉松成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永久落户厦门等,被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誉为“厦门现象”。厦门市的对外文化交流交往也日益密切。2005年成立了厦门市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组织和协调。参加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和台交会的境内外媒体和记者逐年增多,近几年都超过1000名;与英国加的夫市等友好城市以及韩国平泽等城市间开展和保持文化交流,加深与国际友城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人民间的友谊;积极采取“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文化团体赴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瑞典、芬兰、新西兰、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演出、讲学、考察和举办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两岸人民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断得到拓展。
  厦门对台文化交流合作不断突破,交流合作的内容、载体、途径、渠道日益拓展,活动日趋频繁,方式丰富多样。1994年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团首次赴台湾、金门演出,实现了祖国大陆文艺团体入台演出的突破,随后,厦门歌仔戏团、南音乐团、小白鹭民间舞团、翔安吕塘戏曲学校高甲实验剧团、爱乐乐团等文艺团体先后赴台演出;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1995年创办祖国大陆首家台湾书店,2002年首次突破祖国大陆对台图书出口,2005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打造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贸易新平台;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创建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通过组织和吸引台胞参观闽南老街、古厝、祖祠祖庙及一批涉台文物古迹,拉近了两岸同胞的感情;通过保生慈济文化节等宗教民间信仰交流、歌仔戏等地方剧种交流、协助寻根谒祖等,大力拓展厦台民间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两岸青少年夏令营、两岸大学生知识竞赛、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大学生歌手邀请赛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密切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合作;开通厦门卫视、闽南之声等,吸引两岸的闽南语受众,传播乡音乡情和两岸资讯。尤其是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南音展演、两岸客家论坛、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手大赛、厦金中秋“海中会”、厦金中秋和元宵焰火晚会、海峡两岸元宵花车巡游、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大型婚庆活动等多项重大文化活动在厦的成功举办,使厦门日益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热土。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厦门历史上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是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的30年,是厦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30年。
  (节选自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30年厦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原载2008年12月12日《厦门日报》)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力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