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利用外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018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30年利用外资
分类号: F832.6
页数: 2
页码: 20-2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82年至2008年厦门外资的阶段发展态势,台商投资厦门的渐进性双赢情况。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外资 厦门

内容

一、厦门外资的阶段发展态势。
  厦门土地面积狭小,但厦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港口资源,这些天然禀赋决定了厦门以“港”立市,以“外”发展。自1982年元月新加坡商人在湖里区投资534万美元设立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始,截至目前,已有77个国家(地区)的投资者在厦设立8000多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4亿美元。2007年,厦门市利用外资工作克服外资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在连续4年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的基础上,再次攀登历史性高峰。全年合同利用外资继2004年突破1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亿美元之后,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高达32.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41.5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33.21%,以上两项指标均位居福建省首位。目前,在厦实际运营的三资企业有4000余家,它们创造了厦门80%以上的工业产值、66%以上的GDP、65%以上的出口、40%以上的税收、40多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厦门业已成型的三大支柱产业——化工、机械、电子,均由外资企业担当龙头支撑;厦门新兴产业,光电子、软件、服务外包等,也是由外资企业充任行业开拓先锋。可以说,厦门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利用外资不断深化的过程。
  厦门市利用外资26年的历史,按照总量增长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5年为总量积累阶段。此间外资项目少,单项金额小,总体利用外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1996年至今为总量扩张阶段。相比而言,这十余年间,厦门市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549个,合同利用外资数量占26年累计合同外资总量的76.76%,实际利用外资占比49.72%(2003年起实行统计新口径,相比历史可比口径统计数字较小,否则占比将更为客观)。
  如果按照利用外资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82~2002年为粗放型数量扩张时期,此间发展的关注点在于外资数量。重视外商投资规模,以外资投入促进GDP的增长是重要的引资标准,整体对待项目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收纳态度;2003年以来,厦门外资进入集约型结构调整时期,外资项目的引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更加注重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外资优质项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进入2008年,伴随着国家宏观外资政策紧缩调整,厦门外资结构性调整步入产业比例性调配的关键性阶段。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增幅超过90%,占比稳定攀升至58%,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且保持较强增势。这期间,厦门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与前20年相比较有了明显差别:一是合同利用外资在第二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明显,其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及有机化学原料,特别是近两年在光电、化工、机械等重点支柱产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对制造业贡献率达到68.2%以上;二是外商在第三产业的投资成为利用外资新增长点,领域拓宽,特别在物流、软件、批发贸易、资产管理、商务服务等行业增长迅速,进一步提升厦门城市发展的内在质量。三是世界500强有力地提升了厦门城市综合投资环境水平。截至目前,9个国家和地区的43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76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8.2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42亿美元。在厦投资的《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主要有:美国的柯达、DELL、通用、波音等;日本的松下电器、松下电工、NEC、东芝等;欧洲的ABB、飞利浦等,投资的主要行业是电子、电气设备、服装、机械、飞机维修等。
  二、台商投资厦门的渐进性双赢。
  回顾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厦台交流史,不难发现厦门对台的“特”与“贯彻中央部署、灵活务实地打造对台交流平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兴建与集聚,到海沧保税物流港区的申请与设立;从以“地方性航线”破解“小三通”,到全国首办台湾学者创业园;从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到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厦门始终立足于对台交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的同时,通过积极发展经济建设,实实在在地打下对台工作的物质基础,全方位地强化对台胞的吸引力、召唤力和凝聚力。
  截至目前,厦门共吸引台商直接投资逾47亿美元(不含第三地转投资),实际利用台资近31亿美元。台商在厦设立的2700多个项目以工业生产为主,是厦门工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台资企业整体产值来看,它占厦门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所生产的产品有数千种,其中不乏世界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厦门许多工业产品的空白。产品外销比例达到70%以上,有近一半企业的产品全部外销,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年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有20多家,是厦门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从台资企业对厦门税收贡献来看,仅TDK、翔鹭化纤、正新橡胶等6家台资企业全年交纳地方税费,每家都在千万美元以上,为增强厦门的经济实力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台资与其他境外资本动辄千万美元的投入不同,大部分项目是以相对较少的投资探路,然后一步步踏实的逐步成长壮大,因此,很多在厦台资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厦门的发展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进而成为行业的龙头,厦门已成为台商发展和创业的舞台。整体来看,台商投资厦门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投资领域趋于集中,投资布局均衡发展。从上述投资行业的数据来看,台商投资和经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农业生产项目所占比重低,主要集中在养殖、园艺等;近年来,旅游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等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比重在逐步上升。同时,厦门市在利用台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业布局。目前厦门利用台资已初步发展成为岛内经济特区为中心,岛外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和同安、翔安沿海经济开发区为外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格局,其中岛内台商投资趋于向技术型与服务型集中,岛外投资则趋于向资本密集型与规模经济型集中,大体形成了岛内“前店”、岛外“后厂”的产业发展关系。
  二是台商投资企业独资化、大型化和企业经营集团化。截至目前,2762家在厦台资企业中,独资企业超过2275家,占在厦台资企业总数的82%以上;其中大型项目不断涌现,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62家(不含第三地转投资)。这些大型项目充分带动了台资大、中、小企业,甚至集团企业到厦投资。在台湾排名前100位大企业中,约有50%来过厦门进行工商考察和经贸洽谈。
  三是在厦台资企业投资效率高,普遍经济效益较好。台商投资效率的主要衡量指标:到资率、开工率和履约率等普遍较好。截至2007年底,在厦台资企业的到资率为61.7%,大部分企业资金都如期到位。在厦的台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起点高,产品升级换代快,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盈利面在70%以上,其中投资经营工业生产项目为主的企业盈利面高达80%以上。
  四是台资企业大量增资扩产已成为厦门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因。厦门十分重视项目的后期服务,为台资企业的增资扩产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截至2007年底,全市台资企业增资757家(次),累计增资超过14.7亿美元。部分大型工业生产项目通过不断的增资扩产已成为厦门出口大户和纳税大户,如翔鹭公司,2007年全年缴纳税收达到千万美元以上,已经成为中国化纤行业中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
  (节选自厦门市外商投资局《资本引领发展——从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升级蜕变》,原载2008年11月4日《厦门日报》)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力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