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围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唯一号: 130035020230000042
作品名称: 灯光围网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25/001
起始页: 0097.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S972.6
主题词: 捕捞-设备

作品简介

1964年,厦门市渔捞公社508号船首先试验成功机帆船灯光围网,汛产168吨,引起水产界关注,并迅速在全省推广。1978年,全省灯光围网作业已推广到339组,年产量达51720吨,主要分布在惠安以南县市,以厦门、晋江、东山、惠安等县市为多,占全省作业单位90%。1979年后,由于供冰不足,船上保鲜设备条件差,上层鱼价格偏低,因此灯光围网作业单位减少,1981年剩下221组。 1983年,省水产厅把恢复发展灯光围网作业,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和突破中上层鱼类保鲜加工作为“三个发展、三个突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经济扶持措施,优惠供应柴油,支持灯光围网渔船进行“三机一舱”改造(即推广使用探鱼仪、定位仪、无线电对讲机和渔船保鲜隔热舱),使生产效率提高50~150%。1988年,全省灯光围网作业恢复发展到333组,全部配套“三机一舱”,并有30组配有扫描声纳、卫星导航仪和雷达及其它先进装备,当年产量达9.8万吨。近几年,由于泉州、厦门等市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体制深化改革,泉州、厦门市灯光围网作业单位逐年减少。1993年,全省灯光围网作业165组,产量93300吨。平均组产首破500吨,达565吨,为全国同类作业最高水平。 厦门市海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系厦门市渔捞公社),一直是灯光围网作业试验、改革的开拓者和全省灯光围网综合高产单位。该公司对网具、操作技术、渔船改造和扩大渔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推动了全省灯光围网作业的发展。该公司从1985年起,灯光围网平均单位年产量连年超过500吨。1987年,0147号船最高年单产1673吨;1993年平均单产达891吨,最高年单产405号船创1882吨新水平。 灯光围网发展初期以闽南渔场为主,70年代开拓台湾浅滩渔场,80年代又开拓闽东、闽中和闽东外海渔场,并由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全年生产,主捕蓝圆鲹、鲐鱼、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枪乌贼等世代更新快的品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