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缯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唯一号: 130035020230000041
作品名称: 大围缯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25/001
起始页: 0096.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S972.6
主题词: 捕捞-设备

作品简介

大围缯作业起源于闽江口,清朝中期,闽江口一带渔民改革江河的围网,到马祖岛长岐海域捕鱼,故俗称长岐缯。民国初期,围缯作业已有相当规模。50年代开始,逐步向大型化发展。1953年起,随着本省有组织的转场到浙江渔场生产,大围缯作业在舟山、吕泗等渔场捕捞大小黄鱼、带鱼产量高、效益好,大受当地渔民的欢迎,被称为“打洋网”。 1957年,闽侯县闽江乡试验大围缯机帆船成功,随后在全省迅速推广。1960年,全省改装或新造大围缯机帆船100艘。1965年,闽侯县闽江公红旗44队首创年对产500吨的纪录。福鼎县水生渔业大队的全国劳动模范刘贻棉从1971~1975年连续5年对产超500吨。 1976年,全省大围缯机帆船发展到1558艘,年产量达12.6万吨,占当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38%。在这个期间,本省涌现出福鼎县水生大队、建国大队,闽侯县闽江公社,连江县东升大队、东水大队,长乐县海星大队,龙海县石码渔业大队等一批以大围缯作业致富繁荣的渔业社队。 70年代后期,随着大围缯作业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等资源衰退,大围缯作业开始轮作拖网,作业渔场扩展,北到渤海湾,南至北部湾渔场生产。80年代以来,大围缯作业逐年减少。1993年底,全省大围缯机帆船为174艘,作业形式由全年改为季节性,并大部分兼轮作对拖网、灯光围网或延绳钓。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