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地震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唯一号: 130035020230000027
作品名称: 莆田地震台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15.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971年9月
分类号: P315.782
主题词: 地震台

作品简介

莆田地震台建于1971年9月,坐落于莆田市城厢区东岩山,地理坐标北纬25°55°、东经119°11′海拔高程49米。地处长乐—诏安断裂带中北部,区内地层出露部分有前奥陶系、上侏罗统的长林组、南园组、坂头组以及下白垩统的石帽山群火山岩。台基为花岗岩。 莆田台设有测震、地应力、地倾斜、地电4种观测项目,地电观测属国家基本台网,其他属区域观测台网。 测震配备D73、DD-1型短周期地震仪,1972年2月投入观测,1992年5月,D73型仪器停测,改用DD-1型地震仪进行观测,拾震器安放在台内地面观测房的墩位上。仪器工作周期为0.3秒的放大倍数,东西向6.43万倍、南北向5.73万倍、垂直向4万倍。 地倾斜仪器设在台站的东北面窿道内,地理位置北纬25.55°东经119.11°,洞口海拔高程48米。台站窿道1976年3月开工,1997年初竣工交付使用,窿道东西长45米,南北长26米,植被厚度28米,整个窿道为花岗岩体。1978年2月,安装JB型金属摆倾斜仪,并投入观测。1985年4月,安装SQ-70型石英倾斜仪,并投入试记,1987年12月,为了避免两套仪器重复工作,以SQ-70型石英倾斜仪取代JB型倾斜仪观测。 地应力手段始测于1973年7月,在台站1号井孔安装0130毫米压磁探头,配备CD-2型精密电感电桥仪。1975年1月,更换探头,配备LQJ-2型精密电感电桥仪。1977年6月因元件被雷击损坏停测。1983年5月,在台站钻2号井孔安装新探头,未加上预应力为悬空元件工作,配备CD-2型精密电感电桥恢复观测。1985年8月,在原1号孔重新安装Ⅱ型探头,配备XM-200型自记仪。1987年5月,配备PYL-1型频率应变仪投入观测,同年10月,在2号孔安装动态应力仪采用笔绘记录。1996年,PYL-1型发生故障,更换PYL-3型高精度应力仪观测。 地电始测于1977年6月,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地理位置东经119.10°、北纬25.53°观测场地布设在北北东向断裂西侧。测距布设供电极(AB)300米,测量极(MN)80米。配备DD-2A型自动补偿仪观测。1985年3月,扩大极距,供电极(AB)600米,测量极(MN)160米,进行电阻率观测。1994年11月,因涵江城区扩大,环城路经过黄霞村地电观测台及地电场地,观测环境被破坏,无法继续工作,地电观测停止。 水化观测选在永泰县城关温泉村大汤1号井,1973年2月投入正式观测,配有FD-105型静电计,1974年5月,在县委院内建水化观测站。1983年,因永泰县划归福州市管辖,该观测站于1985年2月移交福州水化中心实验站管理。 台站定编12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