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基准地震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唯一号: 130035020230000014
作品名称: 泉州基准地震台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09.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P315.782
主题词: 地震台

作品简介

1970年,根据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要求和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任务,开始建设泉州基准地震台。由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构造研究室,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大队和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等单位参加的14人选台小组,于当年4月初至5月中旬,在闽东南沿海选勘,确定在泉州北门外花园头村罗鼓山建台。台址地理坐标为北纬24.84°、东经118.49°,海拔高程21米,台基为花岗岩。台站于1970年10月下旬破土动工,1971年6月底竣工。市区白水营地磁台,1976年5月动工,1979年完工,是泉州地震台的组成部分。 泉州地震基准台有测震、地磁、形变、重力、水氡5种观测项目。 测震为全国Ⅰ类基本台网项目,主要承担国际间地震资料交换及大震速报任务。1971年11月正式投入观测,配有短周期、中长周期、长周期地震仪,拾震器安装在地面观测房内。1971年11月27日,64型短周期地震仪投入观测,1973年5月及1975年5月,先后安装DD-1型短周期地震仪和基尔诺斯式光记录地震仪(简称基式仪)。1976年4月架设513型中强地震仪,同年9月,安装DK-1型中长周期地震仪。1981年2月,安装763型长周期地震仪,1989年,使用DD-2型短周期地震仪。台站仪器运行正常,观测资料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编报,并向国家地震局报送。1990~1997年,先后停止性能重复的64型、DD-1型、基式仪、513型仪器的观测任务。1995年,国家地震局根据全国大震速报台站布局需要,将济南地震卫星地面站调入泉州台,1996年,正式承担数字化地震观测卫星传送大震速报任务。泉州台微震仪器工作放大倍数原为5万倍左右,至1998年,由于受环境影响,工作放大倍数降至2万倍。1988年,大震速报质量评比荣获全国第三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