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5020220000562
作品名称: 金山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05.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金山寺在福州西郊洪塘乡,闽江中的一个小阜上。因相似于江苏镇江金山寺,故名。据传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就有该寺,后因洪水几经兴废。民国23年(1934年),当地群众筹资重建。80年代初,又按原有形制重修。 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毁,到金山寺须乘小舟横渡。 寺宇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小巧玲珑,由观音阁、金山塔、大悲楼和两间配室构成,四周围以护栏。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树,虬曲多姿,如黄山迎客松。进入观音阁,正中是一尊观音塑像。穿阁而过,就到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 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基座较高,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为实心,7层8面,高约7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造型简朴,缀合严密。 转到塔后,从右侧步人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楼前两侧各有一小配室。左为怡怡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读书;右为借借室,明嘉靖年间莆田学者林兆恩在此著书,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故称此室曰“借借室”。室门上有其所题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吸引众多游人。 由大悲楼内左侧门转到楼外,再沿大樟树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游人憩息的好地方。周围旧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峰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等8景。全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寺独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是其别具一格之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