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大殿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5020220000555
作品名称: 华林寺大殿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02.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964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华林寺大殿在福州市北部屏山(又名越山、越王山)南麓,今福建省人民政府大院外。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占据福州,其臣下鲍修让为郡守,选此地建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1年),赐额改称华林寺。 寺内原有御书刻石、大雄宝殿、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等,现只存一座大殿。我国长江以南多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华林寺大殿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1982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技术精湛,造型构件精美,团窠雕饰繁多,地方气息浓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大殿为八架椽屋,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由斗拱支撑整个屋顶,梁的作用反而比斗拱小;二是大殿用材为一等材。宋《营造法式》规定,9间或11间大殿方能用一等材,华林寺大殿仅面阔3间,进深4间,却用一等材,是古建筑中的特例;三是大殿中的18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四是殿内的平梁、四椽袱等主要梁状构件的断面分别呈圆形或月梁形,顶面隆起,形成巨大的云形驼峰。 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有很大影响。内设福州市古建筑博物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