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知识类型: 疾病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954
专题名称: 疟疾
并列名称: 瘴疠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45/001
起始页: 0188.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旧称“瘴疠”,唐代已有记载,在本省流行了1000余年。1953年起,福建各地医药部门配合卫生部门采用流行季节服预防药的方法,降低疟疾的发病率。50年代,省医药公司购进的抗疟药有奎宁、百乐君、环氯胍等。60年代,购进的抗疟药有氯化喹啉、伯氨喹啉、乙胺嘧啶、环氯胍等。这些抗疟药由省医药公司报专项计划,多由上海调入。1962年调入氯化喹啉30万片,伯氨喹啉320万片。1963年,龙岩、南平等林区疟疾流行,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6.5万片,伯氨喹啉340万片,乙胺嘧啶60万片,环氯胍片1500万片,仍不够用,又向中国医药公司要求增补抗疟药,又调入氯化喹啉35万片,伯氨喹啉310万片,乙胺嘧啶100万片。1964~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经过试验,总结出用氯化喹啉1.5克和伯氨喹啉120毫克4日治疗方案,及用乙胺嘧啶50毫克和伯氨喹啉30毫克每隔10~15日服用一次的预防方案,在全省推广。1972年,闽西北32个县疟疾大流行,发病率为238.3人/万。1973~1985年,全省治疗疟疾病人392万人次,服预防药1034万人次。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500万片,伯氨喹啉9500万片,乙胺嘧啶7000万片,满足卫生部门防疟、治疟的需要。各地医药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医疗单位做好预防工作,采用药物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等方法,使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后,疟疾发病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