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知识类型: 植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844
专题名称: 茯苓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45/001
起始页: 0062.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专题描述

茯苓具有健脾补中,利湿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是配方常用药。建宁、汀州、延平、兴化皆产野生茯苓,但产量低,60年代以前长期供应不足。福建寿宁县个别药农以鲜茯苓切块贴在活松树根上,转野生为家种,收益并不高。1955年,建瓯县从湖北、安徽引种。1964年起,安溪、长泰、漳平、尤溪等县先后也从安徽、湖北引进种苓,聘请老药农指导了采用松段木肉引方法,进行试种。1966年,推广松段木肉引方法,生产茯苓。1974年,三明真菌站研究人员与尤溪县医药公司合作试验,把“肉引”改为“菌引”。经过两年试验,取得成功。为了防止菌种退化,又试验将无性繁殖改为有性繁殖,创造了“怀孢子”接种法。这是全国茯苓生产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安徽、湖北等10多个省、市、区科技、生产人员及老药农,纷纷来尤溪参观学习,推广应用。在茯苓“肉引”改为“菌引”的成功经验推动下,三明、古田、沙县等地进行了白木耳、香菇、猴头菌、天麻、蜜环菌、冬虫夏草菌丝体等“菌引”试验,相继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尤溪县医药公司开展松树综合利用试验,改变段木栽培方法,利用树兜、枝桠接种,栽培茯苓,节约了大量生产用材。尤溪经验推广后,1979年,福建省茯苓产量达到2594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全国茯苓主产地之一。福建的茯苓,子实体结实、质地洁白,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日本客商特地到尤溪考察,认为还具有无环境污染的优点,指定要进口该县的产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