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肋烟

知识类型: 经济作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787
专题名称: 白肋烟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44/001
起始页: 0118.pdf
专题类型: 经济作物
产量: 单产1500公斤/公顷。

专题描述

白肋烟原产于美国,由于烟株的主茎和叶片中脉呈乳白色而得名。它是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我国以湖北恩施地区所产白肋烟最为著名。 1989年,福建省烟草公司在福州召开全省晾晒烟生产开发研讨会,提出以“精心组织,搞好试点、扩大示范、加速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发白肋烟生产,并确定柘荣、霞浦、明溪等3县为主要点。是年,柘荣县在城郊试种2公顷白肋烟(品种KY.—14),收购3吨,单产1500公斤/公顷。1990年,柘荣、霞浦、明溪等继续扩大试种,也获得成功。烟叶样品经郑州烟草研究院评级化验,柘荣、霞浦两县的白肋烟质量与湖北建始白肋烟相当,适用于混合型卷烟。 是年,湖北农科院白肋烟专家张再淳高级农艺师考察宁德、三明两地,认为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著名白肋烟产区湖北建始县相似,可以生产出优质白肋烟。 为此,省烟草公司制定并下达白肋烟开发方案,拨出试验经费并制定比较优惠的扶持政策。 1991年,霞浦县在崇儒、柏洋、水门等3个乡镇推广种植白肋烟33.3公顷,并从湖北聘请技术员驻点指导。但当年6~7月份,正值烟叶生长旺盛、需要水份时期,该县遇到严重的干旱,连续七八十天晴热无雨,溪河干枯,山田龟裂,导致烟叶大面积早衰、叶片凋萎,叶片薄,油分少,产量、质暈严重下降。加上当年国内白肋烟市场供过于求,烟叶销售困难,所以,1992年即停止种植。 白肋烟一般株高120~150厘米,茎围9~10厘米,采收叶片18~22片,腰叶长50~60厘米,宽25~30厘米,椭圆形,叶色黄绿,叶面较平,主脉较细;较抗旱、耐肥。调制后成棕色、含烟碱高、焦油低、香气浓郁。其栽培管理过程分为播种育苗、整地移栽、中耕培土、施肥水管、打顶抹杈等环节。一般采取半整株砍收后,用专用晾房调制,调制技术较为复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