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

知识类型: 动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730
专题名称: 银鲳
其他名称: Pampus agenteus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42/001
起始页: 0430.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产量: 20世纪70年代年均产量为500~700吨,以闽东产量较高。
分布: 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

专题描述

银鲳(Pampus agenteus) 隶属鲈形目、鲳科(Stromateidae)。 体卵圆形,侧扁。头短小。吻短而圆钝。口小,亚前位。两颌各具细牙1行,牙3峰,排列紧密。背鳍棘短,小戟状,成鱼埋于皮下;前3鳍条常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银鲳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喜在阴影中集群,早晨、黄昏时在水的中上层。有季节洄游现象,冬季在东南外海越冬,春季由深水向闽东近海浅水区作生殖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向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其产卵期为4~5月。成鱼摄食水母类、底栖动物和小鱼等,幼鱼主要摄食小鱼、箭虫、桡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250~300毫米左右,大的个体为400毫米,体重可达1~2千克重。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年均产量为500~700吨,以闽东产量较高。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