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鲨

知识类型: 动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671
专题名称: 姥鲨
其他名称: Cetorhinus maximus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42/001
起始页: 0396.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姥鲨(Cetorhinus maximus)隶属鲭鲨目、姥鲨科(Cetorhinidae)。 体庞大,呈纺锤形。头大,略侧扁,吻突出,甚短,圆锥形;口大,下位,牙细小而多;眼小,无瞬褶;尾柄两侧各具1侧突;鳃裂特宽,鳃耙细长密列呈鲸须状。体灰褐色或呈青灰色,背部灰黑,腹面白色。 姥鲨是外海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属暖温性种。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大都栖息于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这一特性可能和它追随其饵料有关。其性迟钝。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多尾。姥鲨体形巨大,仅次于鲸鲨,体长可达10~12米,体重5吨以上;一般体长6~10米左右。卵胎生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以摄食浮游桡足类为主,兼食醒鱼、小沙丁鱼等小型中上层结群鱼类。姥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每年3~4月份,姥鲨从外海游向福建东北部沿岸,5~6月出现浙江温州和舟山一带海域,7~8月份北上黄海到山东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转向外海。姥鲨全身都是宝,肝脏特大,占体重的15~20%,含油量高达63%;皮可制革,肉可食用,鳍可制成昂贵的鱼翅,其利用价值较高。繁殖问题尚未了解,因此,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0世纪70年代前,旺产年份,闽东渔场每年可捕获300~400尾,20世纪70年代后,其数量逐年减少,除闽东渔场外,福建其他海区,厦门和漳浦等外海也有捕获的记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