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叶蜡石

知识类型: 其他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337
专题名称: 福建省叶蜡石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39/001
起始页: 017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福建叶蜡石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有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三明五市和南平、宁德、龙岩三地区。尤以福州、漳州二市和宁德地区为最,占全省产地数的90%。叶蜡石开采条件较好,大多为露天开采。福建叶蜡石开发较早,始于五代(907~960年),《福建通志》载:“五代时僧义存所辟开山堂有石床、石鼓”,宋、元以后采石业有所发展,寿山石也逐渐著名,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内监驻节寿山专采田黄,以充宫廷之用。清代“则冻石之价愈增,而采掘愈盛”,清乾隆帝的御玺,即田黄印,身价不凡。民国时期,叶蜡石主要用于图章、文具、装饰品以及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等,产量有限,寿山一带年产仅10万斤。据民国6年《福建矿务志略》统计,寿山年产雕刻石约3000斤(每百斤售价为银元50~100元);建筑用粗石约1万斤(每百斤售价为银元1.5元);工业用石粉6万斤(每百斤售价为银元1.2元),大部分出口日本,制作耐火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叶蜡石的开采和应用逐渐发展,1986年,开采点有20余处,产量达15万吨,其中雕刻石600余吨,珍贵的田黄石则更少,真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珍贵。叶蜡石70年代全省年产量仅1万多吨,产量最大的峨嵋叶蜡石矿,1971~1979年的年产量5000~7000吨。80年代有明显发展,1990年全省产29.7万吨,其中峨嵋叶蜡石矿,1982年为5000吨,1985年为5.7万吨,1986年为7万吨,1990年发展为11万吨;福鼎管阳叶蜡石矿,1984年为2000~3000吨,1985年为8600吨,而1986年达1.2万吨。1990年,寿山矿约产11万吨,福清东仔矿6万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重点记述清宣统三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概述、专业内容共三章18节及有关图、表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