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知识类型: 疾病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284
专题名称: 流行性乙型脑炎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32/001
起始页: 0101.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据民间访问,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在福建省已有较长的历史,古籍中有暑湿、暑厥、暑痫等记载,但无疫情资料。1935年,苏恩赞在厦门据临床所见报告9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龙海、莆田、闽侯等市县开始有疫情记载。1953年,首先在福州市死亡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乙脑病毒,并从血清标本检出阳性结果,从此肯定了本省有乙型脑炎病毒的存在。1954年发病率为5.13/10万,病死率高达37.4%,残废者更多。1955~1960年,乙脑持续流行,闽南疫情有所缓和,但病区向内地扩大。1960年发病率进入新的高峰,为19.85/10万。1963~1973年,发病率均波动在13.35/10万至40.83/10万之间,其中1966年、1967年和1971年三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37.71/10万、40.83/10万和31.97/10万。1974年后,发病率不断下降,每年均在5/10万以下,最低是1986年,为1.18/10万。全省68个县(市)有病例报告,从1953~1988年共发病76482例,死亡9727人,病死率为12.72%。 发病地区分布与流行季节1960年前,东南部沿海的龙溪和晋江两地区流行最为严重。1966年后,本省西北部山区病例渐增,以致沿海与山区疫情无明显差异。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从5月份开始,6月份上升,7~8月份达高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0%以上,9月份下降,10月份平息,偶有拖至11、12月份。本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病死率以1954年最高为37.90%,次为1955年、1956年,分别为21.05%、26.93%。1962年后,病死率均在15%以下,1981年最低为6.4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福建省志·卫生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记录了1989-2005年福建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内容有:卫生规划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执法监督、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