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舞龙
知识类型:
文化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1232
专题名称:
舞龙
其他名称:
舞龙灯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28/001
起始页:
0051.pdf
专题类型:
文化
专题描述
舞龙,俗称舞龙灯,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据《三山志》记载:福建“自先天始”即有“飞龙戏狮之象,纵士民观览。”先天乃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飞龙即舞龙。此后,舞龙活动代代相传,鼎盛不衰。每逢传统佳节,特别是元宵,城乡各地都有舞龙,即使穷乡僻壤亦不例外。清嘉庆年间,德化县有个边远的山村叫双翰,舞龙活动也很活跃。当地才女苏如兰曾为此写了一首叙事诗,诗曰:“家家灯火闹春宵,龙头龙尾接几条,看到如云天路近,比邻仍听风吹箫”,就是明证。 龙灯一般体长20米至30多米,由龙头、龙尾、龙身及龙珠一颗组成。小龙7节,大龙12节,一般9节。一人举一节,珠引龙舞,作跑、跳、冲、翻、滚等动作,规模大的还有蟹、虾、蚶、蚌等水族,以及云、雨等伴舞,加上鼓乐,活动人员多达数十人。 闽西、闽北主要舞“布龙”,其次舞“草龙”、“板凳龙”、“香火龙”。闽北还有供儿童玩的“箍止龙”及由江西传入的“三节龙”。闽西连城县姑田镇的游龙和庙前镇的红龙则别具一格。姑田游龙长达400多米,由100多块木板组成。每块板下有3人支撑。龙头、龙尾均有神铳、大锣、大鼓及乐队伴行,规模虽大,但能“游”不能舞。庙前红龙长约10米,配有5颗龙珠,龙身短小矫捷,便于入屋登堂献舞。游龙创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红龙创于清嘉庆五年(1800),迄今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元宵过后,一般地区均将龙灯收藏,以备再用,但也有一些地区,如闽北崇安一带,则将龙灯烧毁,称为“屠龙”。 随着移风易俗的进展,妇女冲破传统禁区,1961年泉州搬运社首建女子舞龙队。以后,邵武、建宁、建瓯、将乐、大田、三元等县、区,行业举办舞龙训练班,都有妇女参训。 1985年2月28日至3月1日,省体委、农委、文化厅、民委、总工会、旅游局、团省委联合制订《福建省舞龙舞狮表演赛试行规则》,并在福州举办“福建省首届舞龙舞狮表演赛”。福州、厦门、晋江、龙溪、龙岩、三明、建阳、宁德八地(市)共13条龙、8头狮、300多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福州高湖白龙队、高湖双龙队、南平建筑总公司舞龙队、宁德舞龙队获优秀奖,福安穆源畲乡、厦门市燃料站、武平县象洞乡、龙海县西良乡、三明柯坑煤厂、泉州市运输公司、漳州市新桥等舞龙队获表演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省志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 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