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版年画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42
专题名称: 泉州木版年画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北宋时,泉州公使库的印书局已有书集印行。明初,泉州郡庠(府学)翻刻的《淳化阁帖》(世称“泉贴”)版本重见于世。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温陵(泉州别称)林长春、唐宗明手刻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扉画《卢舍那佛讲法华严经图》雕版(现存泉州开元寺)极为精致。清末,泉州道口街(今华侨大厦附近)有几家木刻书坊刻印书集,出版大量《历图》。历史上,泉州的雕版印刷术为泉州木版彩印画(包括年画)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泉州木版年画发展很快,专业从事雕版彩画的有义全宫巷“美记”,继有“通兴”(“美记”的本家)、“重美”、“三兴”等家。民国初期,“美记”、“通兴”相继歇业,不久“重美”倒闭。生产最多、生意最好、影响最大的是“李福记”。“李福记”由李剑舟、李剑文兄弟主持。泉州木版年画印行最盛时期约有200多个工人从事生产,全市一天要用50刀纸(即9000张),再裁成四开,就有36000张。“李福记”生产最旺盛时,有30多个工人(包括染纸工人)。 泉州木版年画除发行本省外,还发行到浙江、台湾以及南洋各地。当时,泉州经售门神的有“三吉”、“裕德”、“德裕”、“联友”、“成德”、“益新”、“义美”、“三益”、“泉兴”等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福记”合并到泉州市花纸生产合作社,后改为泉州纸类染印厂,“李福记”、“三兴”藏版归该厂保管。“文化大革命”期间,雕刻版和木版年画全被烧毁,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泉州木版彩印画品种丰富,按用途分,有年画、文化娱乐玩具、迷信用品和焚化品。其传统木版套色年画,构图饱满,线条坚实有力,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内容有反映人们祈福迎祥愿望的,如《春招财子》,画面二童子抱一文大钱,构图饱满、色彩浓艳,童子健康俊秀。这幅年画销贵最多,现香港将其胶印发售。有《天官赐福》、《招财进宝》,有历史故事《四聘图》,有以《封神榜》和《说唐》人物为御凶避邪用的,如《姜太公骑四不象》、《黄飞虎骑五色神牛》以及《神荼》、《郁垒》、《尉迟恭》、《秦叔宝》等;还有镇邪之画,如《狮头衔七星宝剑》、《八卦图》。此外,有朱红为底的小方形桃符,印“福禄寿”字,双钩填绘装饰图案或寿星。 雕版彩印的过程是:先绘图,后开椠,按墨稿分色分版雕版,墨线刻成上细下宽的楔形状,以防因木版涨缩导致线条断裂。泉州水印年画,是用一般酸性颜料加赤菜(当地一海菜,煮后如胶状),黄色用明矾、纯碱和槐花,白色用地产白土加牛皮胶。基本色有“黄丹”、“苏木”(红)、“槐花(铭黄)”、“佛青”,黑色用“竹烟”,其它间色根据需要调配。因此,泉州粉印表现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泉州木版套色年画现已绝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