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泥彩塑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40
专题名称: 泉州泥彩塑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泉州民间泥彩塑工艺,大体可分为神像和泥偶两类。 泉州,古有“佛国”之称。寺庙道观林立,遍布城乡,因而雕神塑佛行历来十分发达,神像店铺遍及市镇,较早的有“西来意”,稍后的有“西方国”、“西天国”、“西明国”、“西藏等家。自清代以来,著名雕佛艺人有许陋、马棠棣、洪却、黄友泽,姚松林等,现代泥塑著名艺人有詹振辉、王静远、詹梓泽等。泥塑神像多为福德正神、观音、弥勒、福禄寿三星等。彩塑玩具,常见的有掌中泥偶头、龙王头、孩儿仔、不倒翁、泥兽以及有情节性的戏曲人物台景。 泥偶玩具以模印定型,其特点是三分塑七分彩产品造型简练,色彩明丽,风格淳朴。以往的亭前街,是产销泥偶玩具的集中地,品种丰富,销售量大,后被新式玩具冲击,泥质玩具渐被淘汰。后仅存汪木水一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春节,泉州市文联举办文艺创作展览会,彩塑艺人张桂林的《工农兵》、詹振辉的(坑道战五昼夜》和陈德良的《龟》、《蛙》等分别获作品奖。同年春,张桂林的《采茶扑蝶》、《桃花搭渡》,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美术创作展览会,受到好评,并获选送参加华东工艺展览和北京展出。继而张桂林、詹梓泽、许文煌等人集体创作《留伞》、《睇灯》、《训女》、《磨镜》彩塑戏剧人物作品四件,参加华东工艺美术观摩展。1954年,泉州美术工场(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前身)成立,张桂林开始生产戏剧面谱和彩塑人物盆景及提线泥偶;詹梓泽制作泥偶头、掌中泥偶、摇人,并根据提线木偶戏头像复制浮雕面谱,以及传统泥彩塑玩具;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 泉州民间彩塑艺人用生漆揉成细如毫发的漆线应用到彩塑上,作为装饰花纹图案之用,并加以彩绘、描金,这就是有名的“漆线开金”,精致雅观,经久不褪色,形成泉州彩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泉州彩塑艺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套科学原则,形成自己的创作理论和制作技法。如人体比例的“坐五行六”,五官位置的“三程五步”,衣褶处理则有动、静、坐、立之分。此外还把不同的人物脸型系统地归纳为36种类型,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表现得更加典型,同时在塑造形象时很讲究视角的处理。传统方法有所请“坐观”、“上下观”,从而在观感上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