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彩塑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38
专题名称: 漳州彩塑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漳州彩塑(泥偶)民间早已有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许学修之叔(佚名)开设泥偶家庭作坊,学修继之,并在漳州北桥头开设第一家“许恒盛土店”。道光年间(1821~1850年),彩塑产品渐销龙溪、云霄、长泰、漳浦、诏安、南靖、晋江、厦门等地。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许合发”、“妙采风”、“小庆”、“王仔贤”等几家泥偶铺子开业。这时产品大批销往台湾、南洋、日本等地。清末民国初,又有“新新是”、“耀记”、“巧自然”等店号。艺人柯海、陈世明等吸收潮州、福州、泉州等地泥偶的优点,彰州彩塑有了大的进步,较有名气的专业店有“生成是”(徐荃)、“结不成”(柯海)等家。民国10年(1921年),从业者上百人,仅陈再添一家就有20多人。 漳州拜佛盛行,每逢中秋,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泥偶,用作节日馈赠品或供佛。品种花色丰富,风格朴实随俗,价格低廉,深受欢迎,尤为儿童所喜爱。产品有玩具类和菩萨、观音、弥勒等佛陀类。生产发展,促进竞争,出现创新题材,如戏曲人物,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装饰讲究,仿芗剧人物尤为畅销。“结不成”(柯海)号的戏剧彩塑不但写实,还能体现情节。“生成是”(徐荃)专做民俗产品,如“和合仙”、“红孩儿”、“寿星”、“古老”、“财子寿”、“状元”等,多丰腴富态,为群众所乐见。还有“八仙”、“西游”、“三国”、“水浒”等,不少已销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抗日战争后生产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漳州彩塑有陈再添、徐荃、徐树、合发、许恒成5家和家庭妇女制作粗货的3家,从业人员27人,其中技艺人员8人,女工19人。1955年,组织生产合作社,产品题材更新,有不少新作品,如工、农、兵形象,各种面谱、动物,以及掌中戏、杖头木偶、戏泥偶头等。1958年,全市零散泥偶艺匠组织起来,成立漳州玩具厂。 漳州彩塑主要原料是“田格泥”,田格泥以南郊为佳,富粘性、质韧细、无颗粒,以粉质颜料调牛皮胶作表面装饰,制作过程:捶泥、打稿、捏塑、制模、翻模、印坯、窑烧、整修、上粉、上色、开脸、过蜡等工序,漳州彩塑以圆雕为多,现在以浮雕加漆线装饰,配上镜框彩塑。 清末民国初,漳州著名艺人陈世明(福州人)开泥偶店,称“巧自然”。作品带福州泥塑风格,精细写实,大异于漳州的粗犷传统。他尤善戏剧人物,仕女身姿婀娜,衣褶简练,对漳州彩塑颇有影响。名艺人柯海善塑武打人物,粗犷有力,上彩大胆,线条流畅,作品有《吕布》、《姜子牙》、《申公豹》、《刘海戏蟾》、《八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州有影响的彩塑艺人有陈再添、洪扁,他们不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而且培养了新一代技艺人员。陈再添学习柯海造像和开脸技艺,作品圆满大方,洗练自然,色彩质朴,自成风格,如《关公》、《土地公》等,他创新的作品有《福小儿》、《孩儿仔》等,行销南洋、台湾。艺人洪扁的作品特点是造型端庄严谨,笔着纯熟精致,色彩浓烈明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