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泥塑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37
专题名称: 福州泥塑
其他名称: 土人仔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6.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福州泥塑(俗称“土人仔”)其源已无可稽考。据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中秋时节,福州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的僧人都在塔上燃灯结彩以示庆贺。富贵人家每以自家珍玩陈于厅堂,让乡人共赏,以示富足。普通或穷苦人家也要庆贺,则用泥塑偶像、陶塔,模仿寺庙“道场”,陈列观音、弥勒、天王、罗汉以及其他如“三国”、“水浒”、“西游”的戏剧人物,再缀以灯火、香烛、小盆景、稻秧盘栽等,与明月交相辉映,也煞是好看,日久渐成风俗。不仅为八闽父老、三山孩提所喜闻乐见,海外华侨也常携泥偶出国,保持乡俗,怀恋乡情。据传,泥偶捣碎煎服,能治水土不服之症。 民国初,河口咀一条街,有50余家“土人仔”作坊及销售店。民国25年(1936年),该行业最为鼎盛,从业人员达140人,年产220余万个泥偶。民国26年,民间艺人郑銮球、郑灼灼创作《牛郎织女》、《八美楼》等作品,郑营营继而创作《龙灯球》等作品,福州泥塑开始从以玩具为主,转而为民间妆彩的“美术泥塑”,丰富了泥塑内容,受到群众好评。后因日寇侵华,福州泥塑一蹶不振,逐渐衰落。 1952年举办福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彩塑艺人吴兆木之子吴良彬选送10多件彩塑作品参展。1953年,河口咀30多位彩塑从业者组织“台江土人仔生产合作小组”,1954年,转为合作社,1958年,该社与台江土木铁玩具合作社合并,1962年,并入福州第八塑料厂。从此,该业者改图别业。“文化大革命”中,彩塑陶模被毁。 福州泥塑主要采用黑粘土、池底土、田下土为原料。黑粘土产自北郊北岭,灰细、有光泽、固性好,可制精致产品,如用来塑造《牛郎织女》、《八美图》等;池底土塑造面,质软,不易裂,也用一些鲜艳轻料,如:桃红、金黄、黄、绿等色。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