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彩扎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34
专题名称: 泉州彩扎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清代,泉州已有专业纸扎店。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开设的“锦茂”纸扎店最古老,传有四代,民国18年(1929年)后改“金传胪”。当时,还有陈其寿的“玉版成”,张春波的“棉成”,陈霖司的“泉兴”,蔡细只的“新楮宗”,蔡乌纳的“建兴”等。民国期间,尚有林存忠的“工艺糊纸店”,苏荣来的“金奇然”,杨兴司等人的“仿真成”等糊纸店。泉州纸扎有戏剧故事、花鸟盆景等,制作精致,作为民俗喜庆礼品在泮宫口的“物华泰”经销,颇受欢迎。还有花巷口的洋货店“南华泰”,因有利可图也经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糊纸业一改过去为迷信服务的传统,转而为宣传教育和文艺创作。1952年,泉州纸扎艺人陈天恩等扎塑十多台反映旧社会婚姻制度情况的彩扎,参加晋江的婚姻法展览会。1953年,陈天恩受地、市文化部门的委托,邀集晋江、南安、惠安三县10多位糊纸艺人,在开元寺内扎制大型“鳌山”,参加晋江地区工艺美术展览会。同年,陈天恩创作“水漫金山”、“牛郎织女”、“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作品,参加华东地区展览会,获得好评。1954年,泉州有糊纸艺人7户18人,其中3人参加泉州美术工场。此时彩扎不仅题材内容新,而且工艺也有所改革,将半面人头,改为整颗头的彩扎人物,改浆糊粘贴为树脂粘贴,克服易脱落、易虫蛀的缺点。头面塑造都按情节需要,改变过去一头多用的传统。彩扎成为具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品而受中国美协的重视和订货。1957年,北京朝花出版社辑录陈天恩、陈沧浪、卢金钗的作品,编辑出版了《泉州戏曲彩扎人物》画片。 泉州彩扎属于“南派”,善于扎制塑造戏曲中的妇女形象,比例得当,解剖准确,仪态优美,形象逼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