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花灯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33
专题名称: 福州花灯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3.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福州花灯唐代已有。宋代,上元佳节,城内府衙和乾元、大中、庆城、神光、仁王诸大寺观均张灯结彩;尤以左、右两院大衙门,更是争奇斗艳,衙门口结有灯楼,东、西相对,招引观众。内展有灯球、莲花灯、百花灯三大类;还有玻璃(灯)屏等等,每盏灯高盈丈,一灯燃烛十余根。两衙外的通衢大道(今南街),毗屋联檐,挂有大灯。在谯门(即鼓楼前),架设一座巍峨的“彩山”。各寺观花灯也各有特色。当时已有利用机械原理制作的“灌水转机”活动花灯。如《三山志》所载:“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两院所列的落地琉璃屏灯,其圈骨也有用琉璃所作。此种灯又号“无骨灯”。当时,福州还有“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的“玉灯”,送临安(今杭州)参加上元灯会,被评为上品。明代,福州已有“料丝灯”的记载。曹学佺《洪江元夕曲》有句曰:“料丝颜色胜玻璃,辟易光芒万丈齐。锦字分明人不识,面文织向窦家妻”。 福州花灯制作精巧,品种繁多。以材料分,有明角灯、纸灯、纱灯、绢帛灯、料丝灯、琉璃灯、玉灯等;以品种分,有宫灯、龙灯、走马灯、百花灯、鸟兽灯等;以造型分,有方灯、圆灯、八角灯以及各种形态的动、植物灯等,花色品种有数百种。料丝灯和桔灯是传统产品。 福州灯市最著名的是南后街,其次是小桥到大桥之间,再者为茶亭一带。南后街紧邻官绅居住的“三坊七巷”,街面狭窄,木屋鳞次栉比,一家一户常年制灯。每年正月初三起,南后街两旁就摆起灯摊,挂满各色各样的花灯。元宵之夜,街上游人摩肩接踵,灯市达到高潮,花灯也销售一空。民谣道:“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不买明年事,过去芋头灯”。其意是买蚶要到南街买,而买灯则要至后街;如果现在不买,就得等到明年;过了南后街,只能买到芋头灯。可见后街灯市是福州民俗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灯艺人组织合作社,后来加入工艺美术厂。居家妇女、老人也因习俗少制或不制灯,制灯工艺逐渐衰落。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以木画与漆器结合的“漆骨木画灯”,有吊挂式、壁挂式的造型,呈斗状、六角形或半六角形的灯具。骨架由细木老艺人王声章制作,工艺精细,小巧玲珑,经过髹饰,灯身六面框镶以透明和磨砂的夹层玻璃,其间配置木画艺人赵权师、徒制作的花鸟木画,曾获得外贸订货;后转由木画厂投产。 1979年以后,元宵赏灯渐趋恢复,南后街灯市随之恢复,家庭个体制灯户,重操旧业。近年,灯艺更趋新颖别致。每逢元宵佳节,市文化局、工人文化宫和各区文化馆都举办灯会和灯谜活动。参展者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送展的灯彩,有反映政治时事的,有表现诗情画意、风俗民情、花草果实的,有表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人物、科技与建设等的。其形式、用料和技术方面,有桔灯、宫灯、料丝灯、百花篮灯、立体电感音响走马灯、芙蓉出水显影灯等等,这些反映福州民间优秀灯艺恢复后,传统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持、发展和提高。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