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改良竹编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03
专题名称: 泉州改良竹编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09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宋时,泉州已有竹编工艺。五堡街曾是竹器作坊云集之地,所以有“竹街”之称。工艺款式与外地相近,并无特色。 泉州地方特色的形成始于1954年。是年春,泉州一中劳美教师李硕卿设计两件染色和插花技法的竹编《菠萝罐》和《螺纹瓶》,参加晋江专区首届工艺美术展,受到赞扬。同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郁风来泉州征集工艺美术出国展品,很赞赏李顶卿的两件竹编制品,要求继续设计创新。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服务部汇来1000元作为创作费,要求大量生产以供出口。经筹备,与李硕卿配合,于1954年8月为出国展览制作40余种,如《十字花篮》、《双空篮》、《串花篮》、《六角花盖篮》、《藤花小罐》、《六角小罐》、《双耳果盒》、《圆形盒》、《高足盂》、《双耳盖盂》、《四耳盂》、《六角花瓶》、《螺旋瓶》、《贯耳花瓶》等128件产品,送京后受到首都文化界的赞赏。《北京晚报》、《工人日报》作了介绍,被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由于国内外订货不绝,“改良竹编”成为泉州主要出口工艺品。 为满足订货,泉州市手工业联社拨款并组建竹编小组,由潘宗山、林进海带徒传艺,以后逐年以老带新,扩大生产队伍。1956年,正式组建改良竹编生产小组。同年,省手工业系统召开第一次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授予李硕卿、潘宗山、林进海“艺人”称号,并发给创作二等奖金。同年,李硕卿借鉴古器皿、民间竹编和日本竹编的长处,设计不少优秀作品。 1957年1月,竹编生产小组并入市美术工艺合作社。1958年,改名地方国营泉州市工艺美术厂。1959年,潘宗山、林进海创作高50厘米的《渴龙瓶》、《留春瓶》,高140厘米的《凤尾樽》,120厘米的<大旋瓶》、<百花瓶》等高档花瓶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生产开始纳入外贸计划。1963年,省轻工厅在泉州召开竹编技术交流会。莆田、漳州、福州等地派员参加并学习。于是,泉州的一些基本技法为各地所掌握,各地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同年,体制下放,竹编车间转为自负盈亏的生产合作社。1964年,竹编生产合作社与竹器二社合并,1965年又分开。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生产停顿。 1972年,李硕卿、潘宗山等又创作了几件新竹编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展。这些产品大部被外贸收购出口,其中《啾啾瓶》定货量最大。1973年,外贸对竹编厂出口产品实行“三就地(即就地生产、就地检验、就地包装发运)”。1975年,潘宗山创新的“雀目灯罩”销路好,使竹编产值增长近一倍。1978年,又创20余件新产品,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展。1979年,李硕卿、潘宗山、林进海被省二轻厅评为竹编工艺美术师。1980年,创新竹编动物罐盆。5月“雀目类”产品被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1981年,产值及销售总额达124万元,是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厂外加工人员遍及泉州及邻县,并设有11个加工点。1982年,竹编厂的“竹编器皿类”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3名,评为部优质产品。1983年,潘宗山的《孔雀挂屏》问世。1984年2月,林进海、西玲的《蝴蝶屏》,洪太山的《桌屏》获省经委奖;林进海的《雀目宫灯》获省二轻厅表扬奖励。1985年,竹编厂的“挂屏竹编产品”获省二轻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泉州改良竹编主要有盘、盒、瓶、盂、罐、挂屏、器皿、花篮、花盆套、模拟动物及灯罩等10余类500多种。 泉州改良竹编的造型艺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把古代器皿造型与现代人生活融汇起来,创造有时代气息的竹编工艺品。如(双耳果盘》是借鉴“散氏盘”的造型;(贯耳瓶》是吸取“投壶”与“天球樽”的特点;(一串花提篮》是根据闽南民间提篮设计的。除了传统的圆扁篾编织外,还有采用在活动的木模或瓷器皿上编织竹丝,编织后再装配瓷瓶胆等新技艺;也有吸收并变化日本的插花技法加以创作的,如“一串花”、“六角花”、“含蕊花”、“十字花”、“凤梨花”、“人字花”、“垂藤花”、“螺纹”、“旋纹”以及用写生变化手法设计的花鸟、走兽、虫鱼等插花装饰。在设色上,传统竹编多本色,改良竹编多有染色,多以黄褐色为基调,配以深红、浓黑等,注重色彩轻重冷暖的对比和类比退晕、对比退晕,使之有变化、有层次、有节奏,切合设计意图,显得庄重、古趣、新颖。为了色彩的丰富多样,研制了仿古铜、仿银、仿金、玛瑙红、桃花红、鹧鸪斑、遍地锦等百余种颜色,形成泉州改良竹编“热而不闹、冷而不静”的独特风格。 泉州改良竹编的生产过程:从造型设计入手,制作活动木模,然后用圆、扁篾编织,以求规格一致。编织完成后,再作防腐、染色处理,最后喷上透明清漆,使色彩鲜艳,表面光洁美观,坚固耐用。 莆田竹编全部采用改进型竹编。如盘、罐类似染色的极薄极细的竹篾丝编织缀以“喜”、“福”字图案和不断纹花边为装饰,还有织成“篾布”装潢底部。有的在形体上,以厚篾经染煮、磨光,编织成葡萄串和地瓜形罐。在纹样装饰上有用“双怪斑点花纹”加工成几种色彩的自然纹、点,再罩清漆,颇有特色。1985年,在原篮胎漆器的基础上,经过上漆工艺改进,采取热模压、着色和涂料等,制成无味无毒的篾胎漆盘,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属一类新产品。1989年,在粘胶配制和造型模压上进行技改,开发成一次成型竹编漆盘,并获省优秀新产品证书,1990年,开始批量出口日本。 漳平青丝竹编主要是青丝竹提篮,有百余年历史。青丝提篮是用本色淡黄、淡青的竹材劈成篾丝编制的。竹篮有叠层,少者一层,多的四层,层层扣合,很是严密,用以挑食品、礼物,很轻便。篮身圆筒盒形,每层用藤丝编成梅花小格,小格又用三条细篾穿起来,成为一串梅花。有的在篮身上施以花、鸟、虫、鱼作饰。篮的提梁和底网则是用宽篾条重叠交叉编组而成。产品朴素秀丽,轻巧耐用,有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古田竹编以细编六角花篮、绣箩、齐篮为主。编工精细,编成后髹以生漆,底座漆以墨绿色,篮缘贴上金箔,篮柄等处髹以朱漆,色彩强烈鲜艳,底与口浑圆,篮身呈六角形,款式俊秀大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