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693
专题名称: 平潭贝雕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08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福建贝雕工艺形成于1955年。平潭贝雕工艺是全省首创,也是规模最大、产品最多的。当时,平潭县实验小学劳美教员林国钦发现学生喜玩贝壳,就以贝壳为材料引导学生制作教学标本,随后又利用贝壳堆制一幅长70厘米、宽50厘米的“台湾地形图”,作为福建前线少先队员献给毛主席的国庆贺礼。中央办公厅来信表扬这一创造性劳动。1956年,学校结合勤工俭学创办“红领巾贝壳工艺厂”,开始用贝壳堆砌花瓶、花盆,拼贴成花鸟挂屏,堆塑出圆雕式“东方巨龙”等工艺品,从中挑选出60多件作品首次参加省工艺美术展览和全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从此,贝堆工艺作为工艺美术品在平潭逐渐形成并发展。 1959年8月,以林国钦与5名学生为骨干创办地方国营平潭贝壳工艺厂,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到1962年,全厂职工发展到70多人。1963年,改为集体所有制,由包销转为自产自销,自负盈亏。 1972年,平潭贝壳工艺厂在原有立体贝雕的基础上,研究发明贝壳“胶合精雕”新工艺,用胶合的贝壳创作圆雕《套鹿》参加全国改名为平潭县贝雕工艺厂,购置机械设备,陆续创作各种传统题材和现代题材的圆雕作品,如《螺女》、《蚌女》、(牧鹅》等。这些作品在历届广州交易会上都获好评。1977年,他们创作大型圆雕《骄杨颂》(技术组集体创作),整件作品由3600多片大小不一的白玉贝和珍珠贝胶组而成,色彩天然,质地细腻,采用镂空、雕琢、镶嵌、拼砌等技法,并施以淡雅的蚌彩,作品自然清新。在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得很高评价,并被选送日本展出,受到日本观众的赞赏。1984年,全国内销产品和旅游工艺品展销会上,贝雕《拼花盒》被评为优秀新产品。《北京天坛》、《北海白塔》、《凤凰》、《小白兔》等4件套贝雕旅游产品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表扬奖。1985年,在全国贝雕专业评比会上,平潭《实用小贝堆》(姚仁贵、陈登钦、林国钦、林銮斌创作)被评为二等奖。自然形贝雕《达摩》、《钟馗》(林銮斌作)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作品奖。霞浦工艺美术厂贝贴画《精卫填海》获优秀作品奖。平潭“59”牌贝雕,获1985年、1990年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产品奖。 制作贝雕多采用平面拼贴法,后发展出块片浮雕法、坯模法、支撑法、镶嵌法及化学处理等多种成型手法。 福建省贝雕工艺以平潭为代表,品种由堆画、拼贴、立体小摆件发展到贝壳圆雕,以及与福州漆器结合的“嵌贝漆器”、与人造花画结合的贝壳花盒等。目前有浮雕贝画、圆雕、嵌贝漆器、贝壳花插、什锦小贝雕、挂屏等六大类数百个品种。 平潭贝雕吸取各地同行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以立体、小巧实用为主的独特风格,形成如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支撑结构、立体拼雕、嵌贝漆器、雕镂拉锯以及化学处理等完整的一套工艺技术。产品的设计从贝壳的色彩、纹理、外形内态、质地等方面入手,力求形、纹、色融和,因材施艺,既有自然美,又有手工艺技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