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688
专题名称: 竹刻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07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福建省竹刻工艺起于明中叶,盛于清初。福州秀才陈茂才,字步蟾,善刻竹,曾以“雷峰竹”刻陶潜诗,细如发,须在放大镜下方可欣赏。其作品随意点镂,超俗不凡。又有八角楼竹刻艺匠叶珊,曾在三尺长的“佛肚竹”烟杆上,运用浅浮雕留青刻法,层层叠刻,依次纷呈,雕刻着百只神态各异、活泼多变的小猢狲,技艺非凡。 竹刻主要用竹筒、竹片阴刻、浮雕书画作品,多为文人所作,有笔筒、纸镇、花插、搁手板、竹片联等,题材有诗词、对联、人物、鸟兽、山水、花草等,既有清秀雅丽的,也有古拙雅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工艺美术厂著名匠师郑仁贵及儿媳、柯典波等都操此业,成立专业小组,技艺有所创新发展;工艺上除阴刻浮雕外,还有高浮雕、透空镂雕、悬雕等技法。品种除上述外,还有插屏、仿古瓶、罐、盒、奁、斛、爵等。其中仿古的,因有“古董”味,曾有出口。早年定居福州的上海竹刻家冯力远,作品雅丽娟秀,文人味浓,作品不多,多由国家收藏。他在1961年被评为竹刻艺人。近年福州美术馆青年美术工作者陈达师承冯力远,作品隽秀不俗,有其师的平淡、淳朴、凝重、典雅之格调。其《留青》有独特风格,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 漳州民间早有竹刻。1966年,漳州刻印工人发挥运刀镂刻的特长,在民间竹刻基础上研制成竹刻工艺品。产品有字联、花联、笔筒、花插等。字联多仿古今名书法家墨迹,字迹逼真,融笔意与刀味于一体;花联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题,用薄雕、镂刻、平刻、深刻等方法,作品古朴典雅;花插、笔筒是用奇形异状的竹头,适当裁截,刮皮留青,然后刻字作画,加以装饰,经染色仿旧处理后,古香古色,别有韵味。 竹刻要经过摹写、运刀、染色、上漆、揩青、推光等工艺过程。手法有阴刻、阳刻、深浮雕、浅浮雕、线刻、透雕等。 1968年,外贸福州口岸第一批漳州竹刻工艺品出口以来,漳州竹刻内外销售都有发展,而以阴刻深浮雕销路最大。产品销往香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