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雕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683
专题名称: 树根雕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074.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树根雕,行话谓之“天然疤”雕刻。它是木雕中的特有品种,是福州木雕的一个流派,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福州象园木雕名匠孔丘所创。孔丘常入山涉流,采天然树根和残存的疤疖作为雕刻人物、飞禽走兽的雕材;加工时相其形、取其势、会其意、剪裁斟酌,然后稍加雕刻,遂成佳作。作品寓意于形,以神写形,别具一格,饶有趣味。孔丘之后,又出现染色、上漆、擦蜡等技法。名艺人柯传灿、柯传钟兄弟的“天然疤”雕刻有家法渊源。他们的作品古拙典雅、盎然成趣,曾风靡一时。民国初期,徐世源也工“天然疤”雕刻,除采自天然外,也采用“炙花烙纹”模仿树根雕,或采“栽茶根须”的方法,用根须来表现披蓑渔翁的《寒江独钓》、打伞老翁的《风雨过草桥》、行人问津于披蓑牧童的《借问酒家》等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皆饶有风趣。经历代匠师的不断探索,福州天然疤树根雕内容丰富多彩。 “天然疤”树根雕因取树根的自然形状,加以拼组并稍事雕刻而成半天然作品,故有“天然疤”之称。实际上,树根的造型艺术,其雕刻手法与圆雕有很大不同。“天然疤”树根雕因材料而赋以适宜的题材,再施以刀斧,剪裁取舍。若是人物则对头面、手足精工细刻,使之生动逼真;若是动物,也重在头脚,以显其神。“天然疤”树根雕刻均因材料而异,无重复之作,故弥足珍贵。福建省博物馆所藏清代树根雕《八仙》就是一件代表作。1980年以来,福州木雕厂的树根雕作品有所创新。青年专业人员林学善的黄杨树根雕《达摩》、《宫怨》都是成功探索。他的《达摩》在人物面部以传神之笔细致刻划,身段结构则保留天然,不加斧凿,这就把达摩番僧的形象和深邃内心刻划入微。《宫怨》是用一根形似少女体态的树根,着力在宫女面部的表情上精心刻划,表现其忧怨抑郁的神情。这两件作品于1982年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和优秀创作二等奖。 “天然疤”树根雕当今独树一帜的有徐炳琛、徐炳钦兄弟,他俩继承涉古猎奇、求奇索拙的家法渊源,除继承其父徐世源“栽茶根须”创作的作品外,徐炳琛的作品尤具特色。他采取“天”、“人”结合,对于“根几”雕刻尤见功力,可用“稀、奇、古、怪”加以概括,不用落款,便认其物,号为“树根徐”。他俩人物、鸟兽的雕刻手法特有“古风”,粗拙古犷,突出神似,不拘形似,所雕刻的《铁拐李》、《寿仙》、《仕女》最为出色。徐炳钦利用百年老根所雕之《鳖》,1959年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被誉为“妙夺天工”的佳品。 屠一道在闽北林区劳作之余,觅百年古桩、千年怪藤,从中揣摩,稍加雕饰,遂成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回榕后,他以根艺为业,家人参与。80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声誉鹊起,名播遐迩。除在福州、江苏无锡、常州和湖北江陵建有“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外,还有《屠一道根艺》一书问世。 福州作为根艺的发源地,不少作者以其精巧作品参加全国根艺展,并获大奖,其中较著名作者有黄榕国、屠亮、赵长雄、林兴坦等人。黄榕国根艺作品《好年成》获第三届全国根艺优秀作品展金奖,《养精蓄锐》、《憨态可掬》获第五届全国根艺优秀作品展金、银奖。他先后五次在福州举办个人根艺作品展,并在福州创办“黄榕国根艺精品馆”。 1994年,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休息厅陈列的根艺作品《馨音和鸣》(2米×2米)系用整株千年荔枝根,顺其造型,巧妙雕刻,情趣盎然,耐人观赏。作者是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生施庭汉。 根艺乃“树根造型艺术”,80年代在福州兴起,一些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也加入根艺创作队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根艺不仅成为收藏家的宠物,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其珍贵者还登上大雅之堂。 根艺材料多为黄杨、茶、楮、栎、榆、榛等树木的古根。作者利用其天然纹路和疤节,顺其自然长势而加雕饰,保持其天然姿态和韵律。力求达到真、奇、古、怪、绝。 根艺制作工序:根材审定、浸泡、烧煮、剥皮、清洗、定位、定型、组合、磨光、着色、上漆、配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