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682
专题名称: 黄杨木雕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073.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1.生产 莆田木雕,唐时已见诸建筑装饰、佛像和刻书等。宋中叶,刻书艺人陈振孙,刻有蔡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声》及《能考经籍》等。今莆田城厢南门外万寿庵内尚存宋马远绘并由名手所刻平雕关羽像。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唐梅妃江采萍(莆田人)及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圆雕,均精妙生动。当时所刻的人物花丼等围屏、建筑栏杆,都很精巧;也有不少木雕的欣赏品、家具、乐器等。元明之际,莆田优秀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他遗下的“俞良甫版”(或称“博多版”),至今仍为日本所珍视。明代,莆田擅长佛像、装饰雕刻的艺人很多,木雕艺术有大的发展。至今,莆田的城厢、涵江、黄石、吴埕等地尚有木雕遗存。《刘海》雕像,取材天然、神态逼真。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游桥(埭里乡)游伯环精于紫檀人物、花瓶底座等雕刻,作品严谨、苍古。清末,城厢名匠廖明山有特技,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廖熙长于人物、刻花,工精、刀挺,其《关公》、《达摩》雕刻皆取天然材料,化朽为奇,仪真神传。他善书画,融中国绘画于民间雕刻之中,木雕艺术境界达到很高的程度。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古董商争相购买他的作品。民国期间(1912~1949年),莆田除黄杨木雕外还有龙眼木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木雕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成立莆田木雕生产合作社,生产的一套乐器,其器缘、柄、肚、钮都装饰着用一寸见方的黄杨片镂刻的题材为《三国演义》人物及花果鸟兽等,细微精致。选送参加捷克展览会,得到嘉奖。1958年,该社转为地方国营莆田雕刻厂。1959年,该厂创作了立柱龙凤灯桌屏、小台屏、博古几、小桌屏、椭圆形砚罩、挂屏、圆雕人物等共27件,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62年,发展象牙雕刻。1964年,浮雕产品停产。1968年,开始搞圆雕产品,木雕仅余8个品种;1974年,木、牙雕一齐生产。1977年,牙料缺乏,木雕成为专业生产,年产值在10万元左右。1984年,大部分转产鞋;到1985年,木雕产值只有3万多元。 莆田黄杨木雕艺人为数不少。朱榜首、黄丹桂、佘文科3人于1979年被省评定为木雕工艺师。朱榜首的砚照《立柱龙凤灯旋转桌屏台》、黄丹桂的浮雕《座上围屏》、佘文科的《蟠桃会》和《骄杨颂》,朱榜首和黄丹桂等创作的《三打祝家庄》和《立柱龙凤灯》以及陈设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型白果木圆盘式浮透雕挂屏《渔港之春》(佘文科)、《十三朵金花》(黄丹桂等)等,作者运用透雕、浮雕和楼雕技巧,在数寸黄杨木片上刻出复杂的画面,雕工精微,人物毫发历历可数。 泉州卢思立的黄杨根雕《钟馗》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2.品种 莆田黄杨木雕以小巧、精细、通灵、多层次的风格著称。圆、浮、透、镂的雕刻产品均因材施艺,相材设计。在多层次的雕镂中,人物的神情动态、远近和谐、楼阁重叠、层次分明、树木疏密、山环水绕、排列有致。主题与衬景配置合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