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黄牛

知识类型: 动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432
专题名称: 闽南黄牛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059.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闽南黄牛产区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50~300米,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产区草场多,山地坡度小,便于放牧;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甘薯、花生、大豆、甘蔗、豌豆等。产区丰富的花生蔓、甘薯蔓、蔗尾等农副产品,为闽南黄牛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产区耕地复钟指数高,对黄牛犁耕、榨糖、挽运等役力要求高,对于牛种的选育极为重视。这对闽南黄牛优良品种的形成和改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据1990年末统计,总头数25万头,其中73%分布于福州至厦门公路两侧。漳州的市尾、漳浦的城关、南安的官桥等牛圩规模较大,对闽南黄牛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史上闽南黄牛的流转规律为“生在闽南,养在惠安,用在莆仙,死在福州”。 闽南黄牛体态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型紧凑,肌肉丰满,是本省优良的役肉兼用型牛种。成年公牛体重298.36±43.75公斤,体高118.67±4.02厘米,体斜长123.98±6.03厘米,胸围165.27±9.95厘米,管围16.78±0.7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45.09公斤,体高111.00±4.75厘米,体斜长118.53±6.53厘米,胸围153.20±6.48厘米,管围15.37±0.90厘米;成年阉牛体重318.3±36.1公斤,体高、体斜长、胸围等均比成年公牛大5厘米左右。丘陵地区的黄牛,体高和胸围比平原的略小。 母牛多呈土黄、草黄或红黄色,少数为黑色;公牛为黑色或脊背黑色,其它部位呈红黄或土黄色。除黑色者外,公、母牛腹部色浅,呈灰白色,尾毛色深。阉牛毛色近似母牛,头稍长,眼微突,面平清秀,角圆锥状,八字分开,向前上方弯曲。公牛颈粗短,肩峰发达,峰高13~18厘米,厚14~16厘米;母牛颈细长,微有皱纹。公母牛皆有垂皮,最宽处达18~20厘米。胸部发达,背腰平直,尻微斜,四肢结实,蹄黑而圆。 小母牛8~10月龄、小公牛1岁时性成熟。一般母牛在1岁以后、公牛在1岁半以后开始配种。未妊母牛全年皆可发情,但饲养水平和使役程度不同,对发情有所影响。据对153头母牛调查,在6~8月份发情的占45.00%,2~4月份的仅占14.90%,母牛发情周期为17~25天,其中19~20天的占71%,发情持续期为1~3天,以1.5~2.5天的居多,占63.40%;妊娠期为280~295天,初生畜为16~25公斤,产后1~2个月再发情;繁殖率为33.14~36.30%。犁耕挽力相当体重37.1~42.1%。18月龄屠宰率52.93%,净肉率44.85%,每增重一公斤需可消化蛋白1198.95克,净能20178.17千卡。闽南黄牛抗热系数达82.56±5.87,具有明显的抗湿热、抗焦虫和耐粗易肥等特点,全省各地当作种畜和役力广泛使用,而且还调售往广东、江西等地。其主要缺点是体型偏小,且不一致,尾尻尖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