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江东桥

知识类型: 古迹遗址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402
专题名称: 漳州江东桥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123.pdf
专题类型: 古迹遗址

专题描述

又名柳莹桥,虎渡桥。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逷曾在此架设浮桥,因江阔浪高,浮桥辄遭冲毁。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宗正、少卿庄竞等在此建造石墩木面桥。全桥15孔,桥面木梁木板,上铺砖块,并建桥屋。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石桥,至正统十二年(1447年)建成。全长285米,15孔,每孔石梁3~4根,共有石梁58根,上横铺石板,最大的石梁每根宽高各1.7米,长23.7米,东西桥头建有凉亭。桥几经毁修,分成19孔,每孔长短不一。民国18年(1929年),在石桥的石墩上用混凝土矮墩加高,上建三梁式钢筋混凝土桥面,长约320米,面净宽约6.1米,不设人行道,只在两侧各设4个半圆形的行人避车道。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轰炸,抗战胜利后在被炸坏部分架接木便桥。1949年,国民党军溃退时将木便桥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通车。 福州万寿桥位于福州市南、原南台浮桥中桥的位置,是浮桥废置后修建的首座横跨闽江的大型石桥。元代,负责管理浮桥的万寿寺僧王法助看到过往行人极不安全,立志创建石桥,经奏闻皇帝,奉旨募款捐造。工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动工,中途法助逝世,由其徒继续主持施工,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全长391米,桥下有37孔水道,桥墩高5米,长石条干砌,上下游形成三角分水尖,三角部略向上翘,宛如船状,以利排水导流。桥面石板、石梁并用,每孔间叠架两根长9~10米、1米见方、重达40吨的大石梁,分置左右,间距3~4米,中间用厚20~30厘米的石板铺成。桥面宽4.5米,两边砌雕刻精美、姿态各异的狮子石扶栏。桥建成,为纪念法助建桥功绩,命名为万寿桥,由翰林学士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作《万寿桥记略》。民国19年(1930年),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在原石梁结构基础上加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旧石梁外边每孔浇钢筋混凝土主梁2根,梁距中至中5米,梁高1.9米;中间浇小纵梁2根,梁端部直接浇筑在石砌桥墩上,主副纵梁之间用横梁联系;桥面铺厚30厘米钢筋混凝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