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差额上缴(或拨补),超收分成,一年一变”到“财政大包干”时期
知识类型:
制度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351
专题名称:
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差额上缴(或拨补),超收分成,一年一变”到“财政大包干”时期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393.pdf
专题类型:
制度
专题描述
自1977年起,福建省在9个地(市)正式建立地区一级财政、地区一级总预算。全省实行省、地(市)、县(市)3级预算管理。县(市)总预算由所属单位预算组成。地区总预算由地区本级和所属县(市)总预算组成。福州、厦门两市分别由市本级和所属闽侯、同安县总预算组成。省总预算由省本级和地(市)总预算组成。地(市)成为一级财政后,主要职权是根据中央和省规定,统筹安排和调剂本地(市)的各项财政收支,并向所属县(市)进行分配、支配和使用划归本地(市)的机动财力,根据省的统一财政管理体制,制订对所属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1977年省对地(市)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差额上缴(或拨补),超收分成,一年一定”体制,另给固定留成2500万元。办法是:根据核定给各地(市)的收入和正常支出指标,确定差额上缴或拨补的数额,并参照正常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确定超收分成的比例(短收也照此比例分成承担)。当年确定各地(市)超收分成比例:福州和厦门各30%,三明40%,建阳50%,宁德、莆田、晋江、龙溪、龙岩5地区各60%。支出结余,除省另有规定者外,留归地市县使用。预算安排坚持收支平衡,留有余地,不打赤字的原则。省和地(市)的财政收支,按照部门和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收入方面:省属企业的收入、盐税,属省级财政收入。地方企业收入、工商税、工商所得税,其他工商税、农业税和特产税等,列地(市)总预算收入。地(市)和县(市)的收支系统划分,均按原规定不变。支出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增拨省属企业的流动资金和省级部门的行政、事业经费等,属省财政支出。地方的各项行政、事业经费,属地(市)财政正常支出。增拨地方企业的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县办“五小”技术改造补助、新产品试制费、人民防空经费、城镇人口下乡经费、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等,由省专案拨补列入地(市)财政总预算。1978年省对地(市)实行“增收分成,收支挂钩”体制(上半年在6个市试行,下半年全面推行)。办法是以上年的实际收入数为基数,对比本年实际收入比上年增加部分,由省核定各地、市、县的分成比例(福州、厦门两市各20%,三明、南平、漳州各30%,泉州40%,另有20个县各100%,16个县各80%,16个县各70%,4个县各60%,3个县各50%,3个县各40%)。这一年地、市、县超收1.63亿元,按体制结算分成1.13亿元(其中,地区本级0.33亿元,市级0.29亿元,县级0.51亿元)。1979年省对地(市)、县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固定补助”体制,不搞增收或超收。办法是原中央给省的固定留成5000万元,留省2500万元,其余分配给地区本级570万元。县、市级1930万元。县、市的地方税收入全部留给县、市。 1980、1981年省对地(市)、县实行“增收分成,收支挂钩”体制。办法是以上年实际收入为基数,当年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由地(市)、县按比例分成。增收分成的比例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分别核定。县办企业利润留成和5种地方税仍全部留给县(市)。 1兆2~1984年省对地(市)、县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递增缴(补),分级包干”体制。1.收入划分:(1)企业、事业收入按隶属关系分别列省和地(市)预算。商业系统的零售企业、三级批发站(包括食品、蔬菜公司)、商业部门办的工业企业(不包括一千吨以上冷冻厂)和良种养猪场、运输车队收入列地(市)预算。供销社系统、县社实行利改税,所得税全额纳入地(市)预算(二级站收入仍归省)。(2)地、市属企业的基本折旧基金全部留企业作为更新改造资金,不再上交预算30%。(3)工商税、工商所得税留地(市)财政50%,上交省财政预算(4)除福、厦两市外,所有产盐地的地销盐税收入划归地(市)财政预算,其余仍归省财政预算。(5)农业税归地(市)财政预算,其灾情减免留省级安排。(6)其他各项收入按现行办法分别纳入各级财政预算。2.支出划分:列省级财政预算的有:没有偿还能力项目的基建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机、粮食简易建筑和省级各项事业行政费。原列地、市、县财政预算的税务机构经费和基层工商管理经费改归省管。列入地、市财政预算的有:地、市、县属各项事业行政经费,具有偿还能力的基建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企业所需增拨的流动资金,从1982年起改为贷款,不再列入省和地(市)财政预算。凡属不固定的支出项目由省掌握,作为专案拨款,不列入地(市)、县财政支出包干范围。包干办法是:按照上述收支划分的范围,收入以1980年的实际入库数,支出以1980年省核定的预算数,适当考虑1981年收支增减因素,经过调整后,由省核定各地(市)收支和上缴(拨补)基数,自1982年起一定三年不变。上缴地区,每年递增5%上缴省;拨补地区,每年由省按5%递增拨补。地(市)对县(市)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由地(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1985年省对地(市)实行“划分收支,定额缴补,增收分成,分级包干”体制。地(市)财政预算收入范围: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资源税(不包括划归中央和省预算收入部分),外资、合资企业工商统一税,行政管理权在地(市)、县的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利润和亏损补贴(不包括划归省财政的部分),外国企业所得税,地(市)、县与外商合资企业所得税、工商所得税(不包括划归省财政的部分),个人所得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农业税、特产税(木、竹特产税除外)、契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城市房地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税款滞纳金和补税罚款收入,待开征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地(市)、县所属其他收入等。地(市)、县包干支出范围:地(市)、县财力(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原县办工业利润留成)安排的基建拨款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及其所属各部门事业费(不包括工商、税务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由中央或省专案拨款的支出,不纳入体制支出范围内包干。财政包干基数的核算办法,以原体制核定的1984年缴(补)数为基数,然后根据新体制收支范围的变动,企事业上下划和第二步利改税后的收支转移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确定新体制的收、支缴(补)基数。超过收入基数的超收部分,实行比例分成,一定三年不变。分成的比例:宁德、龙岩地区,三年内增收部分全留。晋江地区,增收(定比)部分,地区分成70%,省分成30%。莆田市,增收(定比)部分,按基数内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分成。福州、三明、建阳、龙溪4个地区,增收部分(环比)在7%以内的,地、市按基数内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分成;7%以上的部分,地、市分大头,具体比例在执行中另定。厦门市实行财政大包干,定额上缴,增收全留。粮食企业财务体制下放,实行盈亏与同级财政挂钩,不参与增收分成,单独包干。各地(市)对所辖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由各地(市)自行制定。 1988年按照“下放财权给活力,划分事权给财力,区别对待保上交,层层实行大包干”的指导思想,省对地(市)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缴补,增收多留,分级包干,自求平衡”体制。地(市)、县收入划分:除已划为省级财政固定收入和固定分成收入以外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资源税;地(市)、县属企业(含粮食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利润、亏损补贴;地、(市)、县与外商合资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特产税、契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事业单位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盐税(产盐县定额征收部分);地(市)、县预算内自筹基建贷款归还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关于征收排污费收入、工商罚没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地(市)、县的分成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单独结算。城市维护建设税金17个贫困县和宁德地区以外,以1987年为基数,每年固定上交15%。地(市)、县支出划分:地(市)、县预算内自筹基建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科技三项费用;农、林、水、工、交、商、文教卫生科学及其他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正常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专款支出;地(市)、县债务支出等。中央或省财政专案支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以及一些属调剂性的支出等。 收支基数核定的办法:收入以1987年决算为基础,按照上述划分范围计算核定。支出本着保持各级财政既得财力的原则,按照1987年决算收入和原体制确定的分成比例以及某些调整因素计算出各地、市应得财力作为支出基础。粮食企业亏损和差价补贴按1987年省核定的包干基数分别列入收支基数。收支基数核定后,收大于支的,定额上缴;支大于收的,定额补助,一定五年不变。 省对地(市)的分成与包干具体办法:对福州、三明、建阳三地区实行“定额上交、增收分成”,即收入超基数部分采取固定比例留成,福州留30%,三明留60%,建阳留70%,其余上缴省财政。莆田、泉州、漳州三地区实行“定额递增上缴”办法,即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差额为递增上交的基数,每年递增10%上交省财政。龙岩、宁德两个地区实行“定额补助,增收全留”,龙岩暂定为2年,宁德暂定为3年。厦门市仍实行财政大包干。 地、市根据层层实行大包干精神,对所辖县(市)分别采取以下几种包干办法:1.收入超基数固定比例留成;2•递增上交;3.定额补贴,增收全留;4.递增补助;5.定额上交,增收全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