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阔叶林

知识类型: 自然资源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69
专题名称: 常绿阔叶林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40.pdf
专题类型: 自然资源

专题描述

常绿阔叶林,也称亚热带照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内的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区。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林冠较紧密,呈暗绿色。林相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也较分明,通常可分为乔木2个亚层,灌木2个亚层,草本1~2个亚层。树皮相对较粗厚,且多鱗片状剥裂或条沟状纵裂。中型叶较多,小型叶较少,叶质以革质和草质,叶型以单叶、叶缘以全缘叶占优势。常绿阔叶林虽无季节性落叶,但有生理性落叶,故枯枝落叶很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 据调查,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计有维管束植物217种,分属于59种、124属。按不同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78种,草本植物24种,藤本植物15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11种,裸子植物4种,双子叶植物182种,单子叶植物20种。由此可见,福建常绿阔叶林是以木本(占总数的82%)、双子叶植物(占82.9%)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南亚热带季雨林是相同的。 常绿阔叶林的构成,以壳斗科(Fagaceae)最为突出,常见的有30多种,建群种有甜槠(Castanopsiseyrei)、苦槠(C.sclerophylla)、罗浮栲(C.fabri)、丝栗栲(C.fargesii)、青钩栲(格氏栲C.kawakamii)、铁椆(Cyclobalanopsisglauca)、细叶椆(C.grcilis)、大叶椆(C.jensenina)多脉椆(c.multinervis)、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米槠、柯(Litho-carpusglabra)、东南柯(L.harlandii)、包檞柯(L.cleistacarpus)、白栎(Quercusfabri)、乌冈栎(Q.phillyraceoides)等。其它重要的成分,还有樟科(Lauraceae)的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硬壳桂(cryptocaryachingii)、黑壳楠(Linderamegaphylla)、黄润楠(Machilusgrijsii)、红楠(M.thunbergii)、楠木(Phoebechekiangensis)、紫楠(P.shearei)、檫木(Sassafrastzumu);山茶科(Theaceae)的木荷、细枝柃(Euryaloquaiana)、细齿叶柃(E.nitida)、岩柃(E.saxicola)、翅柃(E•alata)、紫茎(Stewartiasin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gymanthera);杜英科(Elaeocarpaceae)的杜英(Elaeocarpusdecipiens)、华杜英(E.chinensis)、薯豆(E.japonica)、山杜英(E.sylvestris)、猴欢喜(Sloaneasinensis);冬青科(Aquifoliaceae)的冬青(Ilexchinensis)、毛冬青(I.pubescens)、具柄冬青(I.pe-dunculosa);木兰科(Magnoliaceae)的含笑属(Michelia)、深山含笑花(M.maudiae)、南五味子(Kadsuralongipedunculata);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的蕈树(Altingiachinen-sis)、细柄蕈树(A.gracilipes)、〓木(Loropetalumchinensis);五加科(Araliaceae)的五加(Acanthopanaxevodiaefolia)、楤木(Araliachinensis);紫金牛科(Myrsinaceae)的罗伞树(Ardisiaquinquegona)、朱砂根(A.crenata)等。上述建群树种有的也成为纯林,如米槠林、甜槠林、栲树林、格氏栲林、闽粤栲林、南岭栲林、青冈林、楠木林、刨花楠林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其中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沙县罗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永春牛栂林楠木自然保护区等。 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壳斗科槠栲类多构成乔木层,林下灌木主要有柃木属、鼠李属(Eurya)、杜鹃属、椎木属、乌饭属、茶属、黄瑞木属、冬青属、山矾属(Symplo-cos)和木姜子属(Litsea)等。草本层较稀疏,多为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芒其、五节芒、淡竹叶、乌毛蕨(Blechnumorientale)和里白(Hicriopterisglauca)等。藤本植物多为草质藤本,以菝葜属(Smilax)为主。福建南部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常混生着较多的热带性树种,如大叶赤楠、围诞树、厚壳桂、鹅掌柴、重阳木(Bischofiajavanica)等;林下常见有九节木、罗伞树和多种紫金牛(Ardisia)。 福建常绿阔叶林保存的面积还较大,约占全省有林地面积(667万公顷)的30%,大部分分布在南平、三明两市,它产生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植被的顶极群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即使受到人工采伐,一些乘机而入迹地的阳性树种,也难以持久生存。如果常绿阔叶林遭受严重破坏,则植被的演替将遵循其本身的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规律有两种:一种是在林下地被层保存较好的情况下,迹地上最初有芒萁及柃木、乌饭、〓木、杜鹃、鼠李、黄瑞木等属的生长,继而冬青、山矾、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等入侵,形成灌木草丛;接着,马尾松、木荷、枫香、青冈、杨梅(Myricarubra)等阳性树种相继侵入,形成阳性乔木林,并造成一个较荫蔽的环境,为米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常绿阔叶树种愈来愈多,便逐渐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另一种演替规律是,常绿阔叶林遭受一定破坏后,马尾松、苦槠、枫香、木荷等迅速生长,成为次生的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遭受破坏后,即成为常绿灌丛,以杜鹃、乌饭、椎木、石斑木、黄瑞木等占优势;若常绿灌丛再遭破坏,则为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黄菅(Themedagigantiavar.villosa)、芒(Miscanthussinensis)、芒萁等所代替,形成草丛;如再遭破坏,则为白茅(Imperatacylindrica)、蜈蚁草(Eremochloaciliaris)、岗松(Baeckeafrutescens)等所代替,成为稀疏草坡。到这一阶段,已显示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要恢复到原来的常绿阔叶林景观,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因此,在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的地区实行封山育林,让其天然更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比劈山造林更易奏效。 常绿阔叶林因为树大叶茂,光合作用强,能不断制造大量新的物质,而且枯枝落叶物多,能改良土壤;同时又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存和繁衍的环境,所以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常绿阔叶林中,还有不少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樟科、山茶科的许多树种是建筑、桥梁与家具的优质用材;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山乌桕(Sapiumdiscolor)等是火柴、铅笔和模型工具的原料;多种壳斗科树种的种子富含淀粉,可作粮食和工业原料;黄连(Pistaciachinensis)、白木通(Akebiaquinata)是珍贵的药材。特别是在常绿阔叶林中还有不少孑遗植物,如钟萼木(Bretschneidersin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is)、天女花(Magnoliasieboldii)、黄山木兰(M.cylindrica)、银钟树(Helesiamacgregonii)、半执荷(Semiliquidambarchingii)、黄山花楸(Sorbusamabilis)和凹叶厚朴(Magnoliabiloba)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判定福建第四纪未发生冰川的有力佐证。 福建有些常绿阔叶树长得十分高大,被称为“树王”。如光泽县有一株毛红椿,树髙26米,胸径达2.53米;建瓯县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有一株黄樟,树高30米,胸径1.81米,材积达30多立方米,已有600余年树龄;德化县美湖乡小湖村有一株樟树,高26米,胸围14.8米,已有千余年的树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