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闽西北中低山红壤、黄壤、潜育性水稻土区

知识类型: 其他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65
专题名称: 闽中、闽西北中低山红壤、黄壤、潜育性水稻土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27.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本土壤带位于闽中和闽西两大山带北段,包括宁德、莆田、泉州、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市较高的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强。 地貌特征以海拔500米以上的中山、低山地貌为主,境内为闽西、闽中两大山带所盘踞。闽西北大山带由武夷山、杉岭、仙霞岭组成,地貌类型以深切割和中等切割中低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15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断,其中黄岗山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158米)。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组成。地貌类型为中、浅切割中低山,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千米山峰林立,德化西北的戴云山海拔1856米,为全省第二高峰。两大山带中夹有不少山间盆地,如光泽、建宁、寿宁、屏南、大田、德化等县城关。盆地由丘陵和河谷平原组成,地势相对较低,为山地农业生产基地。成土母质大多是火山岩、花岗岩及少数变质岩的风化物。 本区气候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势较高,气候温凉湿润,夏短冬长,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4.6℃~17.6℃,极端最低气温-7.6℃~-9.5℃,极端最高气温34.5℃~39.1℃,≥10℃积温4399℃~5565℃,年降水量1793~2054毫米,雨量丰富,无霜期234~276天,年寒潮3~4次,对水稻生长有影响。但山间丘陵盆地,海拔500米以下的地方,四季较均匀,温暖湿润,仍可种双季稻。 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科属是壳斗科,其次为樟科、蔷薇科、冬青科、禾本科的竹亚科、石楠科等。随着地势升高,植被类型呈垂直分布,基部为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米以下),1000米以上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矮曲林,并有黄山松,1500米以上为矮灌草甸。在戴云山、博平岭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可见有南亚热带季雨林成分。 本区自然土壤属于山地土壤类型,其垂直带谱为:红壤(<海拔650米)—黄红壤(650~950米)—黄壤(>950米),海拔1400米以上零星分布着山地草甸土。 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和渗育、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母质特征明显,长期淋溶和流失,土层较浅薄,盐基饱和度较低,多为低产田。潜育水稻土因长期积水,还原作用强,土体冷烂,不利水稻生长,产量低。河谷平原分布一定数量潴育水稻土,较肥沃。 本土壤区山地面积大,是福建主要林区。但由于森林过伐,成熟林面积逐年减少,山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有加强的趋势;茶果园管理粗放,盲目开荒,水土流失逐年增加。低产的渗育水稻土(黄泥田)、潜育水稻土(冷浸田)面积大,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常受寒潮威胁,产量低而不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