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北低山盆谷红壤、潴育水稻土区

知识类型: 其他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63
专题名称: 闽西北低山盆谷红壤、潴育水稻土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2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本土壤区位于福建西北部,包括南平、三明两市的大部分,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弱。 本区地处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带之间,闽江上游建溪、富屯溪和沙溪三大支流,穿流其间,构成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的河谷地貌。地势低平,海拔150~300米。盆谷内分布着狭小平原,如建溪支流的浦城、松溪、建阳、建瓯;富屯溪支流的光泽、邵武、顺昌、泰宁;沙溪支流的宁化、清流、永安、三明、沙县等盆谷地内,都有河谷平原发育,沉积层深厚,多为冲积一洪积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农业历史悠久,为福建省商品粮基地。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以及紫色砂岩等风化的残积坡积物,质地较粗。 本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但由于地处内陆,纬度偏北,年均温较低(17.l℃~19.5℃),年较差较大(极端最低气温-7.9℃~-9.5℃,极端最高气温38.3℃~41.3℃,≥10℃积温5405℃~6215℃,无霜期254~310天。年降水量较多(1543~1896毫米),其中3~6月为雨季,雨量多,强度大,雨期长,年变幅较小,但保证率可靠。6~9月靠台风与热雷雨调剂,保证率较低。此外,夏秋旱,寒潮对农业生产威胁大。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灌丛草坡。 本区土壤类型多样,自然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广泛分布在700~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海拔700~1000米上下,分布着黄红壤,1000米以上还有黄壤分布。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它们嵌镶于各地带性土壤之间。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武夷山、沙县、永安、连城、宁化、泰宁等红色盆地,因物理风化强,原生矿物含量较丰富,特别是磷钾含量多,土壤肥力高,在紫色土地区种植茶、甘薯,质量好,如著名的武夷岩茶和连城地瓜干。如植被遭受破坏,因其岩性疏软,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如宁化的禾口、淮土和连城龙岗等地土壤土层薄,肥力低。石灰土主要分布于永安、宁化、清流、沙县、将乐等地,由于受地带性气候的影响,多发育成棕色石灰土。在草灌覆盖良好情况下,有机质丰富,并与钙胶结成核状结构,矿质养分丰富,适于喜钙植物生长。农业土壤以水稻土为主,盆谷底部多为潴育性水稻土,丘间谷地上分布潜育水稻土,缓坡梯田以渗育水稻土为主。 本区相对地多人少,是福建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农业生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当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山区耕地分散,耕作粗放,土壤熟化度和有效肥力低,以致作物产量很低,成为本区主要低产田;河谷平原田养用矛盾大,绿肥面积减少,缺素问题较突出,坐苗、早衰现象常有发生。今后应重视低产田的改造,对于潜育性水稻土,一般要开沟排水,做到能灌能排,不旱不涝,注意合理施肥,用养结合,尽快恢复绿肥生产,推广稻草回田,实行水旱轮作,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