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中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知识类型: 地理、地貌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43
专题名称: 闽东中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83.pdf
专题类型: 地理、地貌

专题描述

本区位于闽江口以南、安海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北接闽东北滨海高丘、岛屿区,西连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南界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东临台湾海峡,包括长乐、平潭、惠安、泉州、晋江、石狮等县(市)及福州市和闽侯、福清、莆田、仙游、永春、安溪、南安等县(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长约210千米,宽约75~100千米,面积约1057.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7%。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北东和北西向为主,东西向断裂也有分布。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有福鼎-长乐-诏安断裂,它包括东张-诏安断裂(北段)、长乐-南澳断裂(北段)、平原-澳角断裂(北段)以及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近岸海域断裂北段)等次一级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南平-福州断裂、沙县-南日岛断裂、永安-晋江断裂,这些断裂的走向大致为北西310°左右,倾角较陡,为张扭性,它控制着沿海地区一系列呈北西走向的断陷盆地或断陷海湾的发育。这些断裂各自平行斜列,往往彼此相互切割,构成网络状断裂构造格局,对区内地貌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把该地区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形成北东向成条,北西向成块的地貌框架。 本区属东南沿海地层分区的一部分,西部大片分布南园组和石帽山群,东部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局部地区分布有上三叠-侏罗系混合岩和变粒岩等。第四系是全省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类型繁多。这些岩层是本区地貌的主要组成物质。由于岩性软硬不同,明显影响地貌形态的特征。 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下降,海拔多在300~4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山地仅有零星分布,为戴云山脉的延伸部分,海拔约500~600米,多为火山岩组成。九柚山海拔835.6米,是本区最高峰。沿海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多港湾、半岛和岛屿,其中较大的港湾自北而南有福清湾、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较大的半岛有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和晋江半岛,被称为闽中沿海四大半岛。岛屿星罗棋布,其中较大的有海坛岛、江阴岛、琅岐岛、南日岛和湄洲岛。 丘陵多分布于西部山地的前缘和河谷平原的两侧,以高丘为主,海拔多在300~450米以下,坡度20°~30°,切割较深,发育有450米(如霞墓)和250~300米(如黎洞、云际等)二级剥蚀面(山顶面)。本区东部多由花岗岩组成,而西部以火山岩组成为主,其间发育了为数众多而大小不一的山间盆谷,如东台、西台、镜洋、东张、白沙、庄边、园庄、湖洋、英都等。风化层较厚,发育为红壤,植被覆盖较好。沿海多基岩裸露,发育有石蛋地形,常形成风动石,如长乐江田的风动石等。低丘多分布于高丘的前缘,相对高度多在100~150米以下,坡度一般为15°~20°,多由花岗岩组成,风化强烈,石蛋地形发育,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床淤积抬高。 本区台地分布广泛,北起镜洋,南至安海,西从东张-汀洋埔断裂,东到海滨,主要集中于四大半岛和福清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和仙游盆地周围,宽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多由深厚的残积层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深,并发育有网纹红土,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年龄在125000~75000年B、P之间,是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又有间歇活动的产物,一般海拔在50米以下,微向海或谷地倾斜,常呈波状起伏,其上发育有浅而宽的坳谷,切割较微,台地多被开垦利用,以旱作为主,坳谷中为水田,常有水土流失现象。 平原在本区占有一定的面积,其中面积较大的有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此外还有长乐平原、福清平原、芦洋埔平原、仙游平原、晋江平原以及东溪和西溪河谷平原等。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周围为山、丘环抱,属冲积一海积平原,闽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平原中部,分南北两支,北支称闽江,南支称乌龙江,中间是南台岛。在南侧有大樟溪、尚干溪和营前溪汇入乌龙江,使南界略呈锯齿状。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米左右,组成平原的物质,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冲积、洪积和海积层,最大厚度65.94米(福州雕刻厂),不整合覆盖于风化基岩之上。闽江流经平原后,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稳,河流弯曲,叉道多,河网发育,河漫滩不断扩大,沙洲、心滩、边滩增多,如乌龙江在枯水期退潮时约有4/5江面是沙洲和滩地,影响航运。在平原北缘,从新店到廨院,分布有一系列冲积、洪积扇。如新店冲积、洪积扇,是由新店溪、马鞍溪和岭下溪等的洪流搬运、堆积而成,南北宽2000米,东西长6000米,从前缘到后缘高出闽江10~30米,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在平原中部,由王庄到树兜沿北北西断裂有温泉出露,水温一般50℃~60℃,最高水温可达97.6℃,由上往下水温逐渐升高,水头由北向南降低,均已开发利用。 本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由北向南太阳总辐射4605.48~5024.1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温度日均温≥10℃积温6500℃~7400℃,宜于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水果、茶叶等生长;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等值线走向与海岸基本平行,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沿海少雨,常有旱情,台风影响频繁,加上森林过度砍伐,植被遭受破坏,径流量大,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因而旱、涝、风灾害常出现。土壤分布以砖红性红壤(即赤红壤)为主,沿海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红壤。在海滨发育有盐土,部分已开辟为水田,具有土质较粘,土层深厚,养分多的特性,是沿海平原水稻高产区。在河谷平原和盆谷平原的冲积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亦是本区水稻高产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